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733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

 

1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1.1.2项目性质新建

1.1.3项目主管单位某某市林业局

1.1.4项目实施单位某某市绿化局

1.1.5项目负责人某某某某

1.1.6建设地点

某某某某区东北郊湿地保护区、石岗墩干旱荒漠区

1.1.7建设宗旨及目标

宗旨:

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科技支撑为保障,以种苗质量为核心,创新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把柽柳、青海云杉的技术研究、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做为祁连山区及河西走廊优质树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突破口,在丰富品种、提高质量、规范生产经营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发展、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柽柳、青海云杉,全面提高品质和生产水平,推进苗木生产的基地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目标:

一是重点突破柽柳、青海云杉的快繁技术、商品化育苗技术;二是在通过区域化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柽柳、青海云杉。

三是提高柽柳、青海云杉的良种供种率和使用率,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基地良种供种率达到70%以上,造林良种使用率达到50%。

1.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项目建设规模:

新建良种苗木繁育基地400亩,完成其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项目建设内容:

①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青海云杉250亩,柽柳属植物150亩(种源收集25亩,良种繁育125亩)。

②柽柳、青海云杉选育:

开展以青海云杉、柽柳属植物为主的种质资源调查,选择不同品系进行抗逆性测定试验,同时,引进国内外节水耐旱品系,开展对比试验,在不同生境条件下选育良种进行推广。

③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架设输电线路2公里,打机井1眼,购置作业用车1辆。

1.1.7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

建设期限3年(2008~2010)。

2008年完成60亩青海云杉、35亩柽柳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并打机井1眼、架设输电线路2公里,购置作业用车1辆。

2009年完成110亩青海云杉、70亩柽柳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2010年完成80亩青海云杉、45亩柽柳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1.1.8投资来源

该项目建设总投资380.00万元,其中:

申请国家投资304.00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及自筹76.00万元,占总投资的20%。

1.1.9项目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柽柳、青海云杉良种苗木193.325万株,其中:

青海云杉8.325万株柽柳125.0万株。

第五年达产后,每年生产的各类苗木可创产值324.75万元。

投资利润率39.77%,投资利税率47.46%。

所得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33.58%,所得税后32.01%,所得税前财务净现值(ic=10%)583.27万元,所得税后467.03万元,所得税前投资回收期5.2年,所得税后6.3年,投入产出比:

1:

3.6。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原则

1.2.1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主动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

(3)坚持科技为先导,推广应用种苗繁育、推广新技术的原则。

(4)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三大效能的原则。

(3)坚持科技创新、优质高效原则。

强化科技服务,注重科技创新,大力引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坚持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实现种苗生产的优质、高产和高效。

1.2.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种苗费:

青海云杉1918.08元/亩;柽柳属植物1010.34元/亩。

(2)栽植费:

100.00元/亩。

(3)水电费:

青海云杉150.00元/亩;柽柳属植物200.00元/亩。

(4)肥料款:

青海云杉100.00元/亩;柽柳属植物140.00元/亩。

(5)后期管理费:

青海云杉200.00元/亩;柽柳属植物365.52元/亩。

(6)病虫害防治费12.00元/亩。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利条件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林业是生态的屏障,良好的生态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林业建设既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美化生活、提高人居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措施,还是保障农业、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是促进林业发展的三大亮点。

具有双重属性的林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可以大有作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是弘扬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具有三大效益的林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都可以抓住机遇,充分发展,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甘肃省自然条件严酷,干旱缺水,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覆盖率低,荒漠化面积大,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党和国家从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等六大工程,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对改善我省的生态环境,推进优势林产品产业化进程,加快林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荒漠化是我省乃至世界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既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又制约着我省特别是河西走廊地区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50年代以来,我省荒漠化土地面积以年0.3%的速度递增。

根据1996年沙漠化土地普查资料显示,甘肃省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428.9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31.44%。

全省沙区受风沙直接危害的农耕地达21.34万hm2,草场406.4万hm2,村庄4366个,铁路713.9km,公路2813.9km,渠道8749.8km,每年受沙害损失折合人民币31459.86万元,这些重大损失大都发生在河西地区。

这足以说明河西走廊沙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性和荒漠化治理的紧迫性。

盛世兴林,种苗为先。

搞好新时期林业建设,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要抓好种苗。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建设和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林木种苗不仅要满足数量需求,更要满足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的需求,质量需求成为社会进步和林业发展对种苗的第一需求。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森林覆盖率较低,森林资源比较稀少,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林业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林业工作高度重视,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意见》、《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封山禁牧办法》、《黑河流域湿地管理办法》、《实施甘肃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市纪委、监察局还联合出台了《关于对违反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的行为给予党纪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造林质量事故追究办法》,为推动全市林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加快了我市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为我市林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特别是国家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实施,对新形势下林业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

林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

因此,培育和生产品种优、质量好的林木种苗尤为重要和迫切。

当前,我市林木良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林木良种基地数量少,种苗生产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良种生产总体质量不高,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低,大多数林木种子靠群众漫山遍野采集,质量难以保证,而且现有良种基地中遗传增益和高世代种子园比较小,良种选育中重速生树种轻抗逆性树种,良种繁育中生产、供应滞后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是树种结构性矛盾突出,阔叶树种多、针叶树种少;常规树种多,珍贵树种少,常规苗木多,大规格苗木少;三是林木良种投入不足;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良种选育所需的时间也长,选育优质种源、家系、无性系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一般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生产投入大,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四是良种市场秩序混乱,生产经营渠道不顺,林木种质资源流失、良种品种数量少、质量低下、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现象比较普遍。

五是随着各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抗风沙、抗旱、耐涝、治碱的树种需求倍增。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建立林木良种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保持良种的持续经营和供应能力的稳定提高,推动我市林木良种向科学化、优质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在张掖市甘州区东北郊湿地保护区、石岗墩干旱荒漠区建设张掖市柽柳、青海云杉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

加快生态建设,维护生态文明和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破坏使得森林、草原、农田、水域等各种生态系统多样性面临严重的丧失和退化。

各种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异、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起的灾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针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和主要环境问题,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种树种草,实行封山封育,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保护森林资源的战略部署。

200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林业发展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林产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林业职工和农民收入。

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这就进一步确定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六中全会有关改善生态环境的精神和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生态农业、江河治理的指示以及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均以国土整治的大局为主,兼顾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甘肃省的“十一五”计划和15年远景规划,又以发展地方社会经济为主,兼顾国土整治,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培育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把国土整治和发展社会经济密切结合起来,即:

既完成国家整治生态环境任务,又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抢抓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张掖市干旱荒漠区建设400亩柽柳、青海云杉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符合国家林业产业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2.2.2项目建设是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肩负着优化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在国家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业在国家建设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国家的重要资源。

近几年来,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建设了一批林木种苗工程项目,初步建立了林木种子生产和繁育体系,大大提高了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能力。

但从全国来看,林木种苗基础仍很薄弱,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只有30%和20%。

对此。

前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指出,搞好新时期的林业生态建设,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抓好种苗。

要在良种选育上下工夫,在快速繁育技术上做文章,在大面积推广上求突破,从根本上把林业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使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分别提高到55%和40%;林业六大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