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3197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docx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教案610章

第六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用地面积的比例以及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有现状结构和规划结构之分。

●通过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系统的功能,才能保持土地利用系统的良性循环,取得土地利用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调整方案的拟定

1.拟定方案的基本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

●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

●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原则

●贯彻落实上级规划意图原则

●方案可行性原则

2.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

●规划期内各类用地与未利用地增减变化的调整指标;规划期末各类用地的规模。

它是确定规划期末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

(1)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的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结果。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土地供需预测的结果。

●上级规划分解给本地区的土地利用指标。

(2)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的原则

●优先保证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项目用地。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

●非农业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各类用地的扩大应以内涵挖潜为主。

●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时,应充分利用非耕地

●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相平衡

●其中1~5项原则也是土地利用调整的次序。

三、调整方案的编制方法

1.土宜法P95

(1)前提:

土地适宜性评价

评价成果反映规划区域宜农、宜园、宜林、宜牧和宜建设用地上、下限面积。

P96表8-1

(2)做法:

土宜法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二者之间加以合理的协调匹配,达到确定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3)特点:

各类用地面积和布局符合土地质量条件和土地适宜性条件。

2.综合平衡法P96

(1)前提:

单项用地需求预测

(2)做法:

其核心是把各类用地做为土地利用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来分析,对各类用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逐一分析,把各类用地规模一一确定下来,进而确定土地利用总体结构。

(3)依据:

土地面积的总体性表现为其内部构成各类用地之间的此消彼长。

因此,计算规划期各类用地的增减量将是综合平衡法的重要任务。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的平衡关系:

A=B

A—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B—期内各类用地面积减少量之和。

●各类用地面积变动情况可用下式表示:

Bt=B0+C-D

式中:

Bt——规划期末用地面积B0——规划基期用地面积

C——规划期内用地增加量D——规划期内用地减少量

(3)具体做法

●将规划基期各类土地面积首先填入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平衡表的基期面积栏目中(表8-2)。

●根据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分析预测资料,将规划期内某地类发生变更的面积汇总数按变更后的地类分别填入平衡表相应的地类栏目中,计算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和各类用地减少量,看是否达到平衡(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之和等于各类用地减少量之和)。

●填写综合平衡表实例(表8-2)

●如果平衡表中的数据达不到平衡,则需对某地类发生变更的面积汇总数进行调整,并反复进行上述操作过程,直至达到土地供需平衡为止。

●再根据平衡表中各类用地面积增加量和各类用地减少量计算各类用地面积的净增(减)量,然后计算规划期末各类用地面积(表8-2)。

●将规划期末的各类用地面积和结构比例填入土地利用规划结构表(表8-3)。

表8-2土地利用调整综合平衡表单位:

公顷

地类

基期面积

2000年

各类用地调整指标

期内

减少

期末面积

2010年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村用地

独立工矿用地

特殊用地

交通用地

水域

未利用地

耕地

5256.36

 

 

1.31

0.26

57.0

46.0

10.0

33.0

0.63

0.42

148.62

5564.93

园地

486.16

 

 

 

 

 

 

 

 

 

 

 

531.16

林地

642.52

 

 

 

 

 

 

 

 

 

 

 

643.83

牧草地

312.94

 

 

 

 

 

 

 

 

 

 

 

313.2

城镇村用地

1124.71

134.97

 

 

 

 

 

 

 

 

 

134.97

1046.74

独立工矿用地

674.27

85.0

 

 

 

 

 

 

 

 

 

85.0

635.27

特殊用地

157.16

136.1

 

 

 

 

 

 

 

 

 

136.1

31.06

交通用地

524.62

45.12

 

 

 

 

 

 

 

 

 

45.12

512.5

水域

1826.42

 

 

 

 

 

 

 

 

 

 

 

1826.42

未利用地

281.58

56.0

45.0

 

 

 

 

 

 

 

 

101.0

181.63

期内增加

 

457.19

45.0

1.31

0.26

57.0

46.0

10.0

33.0

0.63

0.42

650.81

 

总面积

11286.74

 

 

 

 

 

 

 

 

 

 

 

11286.74

期内净增减(+、-)

308.57

45.0

1.31

0.26

-77.97

-39.0

-126.1

-12.12

0.63

-100.58

 

 

(4)注意问题

●每一类土地增加或减少,必须有充分的依据。

●既要注意部门间的用地平衡,也应考虑用地类型的平衡。

●不仅要达到土地面积数量上的平衡,还要求达到空间位置的平衡。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进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时,应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落实用途发生变更的地类图斑,并计算占用耕地和其他地类的面积;而在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分析预测时,同样要落实其空间位置和范围,确定用途发生变更的地类图斑并量算面积。

●以此为依据编制土地利用调整综合平衡表,才能做到图数一致,土地面积和空间位置均达到平衡。

3.数学方法

(1)线性规划模型

(2)目标规划模型

四、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的确定

1.供选方案的评价和优化

●应依据不同侧重点编制多个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供选方案(2~3个),通过对方案的评价和优化,选取其中最佳和最符合实际的可行方案作为最后推荐方案。

(1)方案的评价

●方案的技术可行性评价

●方案的组织可行性评价

●方案实施的效益评价

(2)方案的优化

●依据上述各项指标,对各供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作为推荐方案,并由规划领导小组审定。

2.例:

泉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97-10)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

一、土地利用分区概述

1.土地利用分区依据

●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区域差异性的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也具有区域差异性。

●土地利用的区域同一属性:

即同一个区域内部在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上又存在着相似性。

2.土地利用分区概念

●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条件、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和管理措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规划区内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为土地利用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

3.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

●通过分区实行分类指导,为宏观控制和微观指导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土地利用分区类型

1.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1)概念:

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土地利用条件、特征、发展方向及途径的相对一致性而划分的土地利用综合区域。

(2)作用:

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引导区域土地利用和内部统筹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3)应用:

一般全国、省、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地域分区。

2.土地利用用地分区(用途分区)

(1)概念:

是指依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上级规划的要求,按照土地的主导用途和同一的土地利用管制规则划分土地用途区。

(2)作用:

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土地用途转变,为各类用地的空间位置确定服务。

(3)应用:

一般县、乡级土地利用规划仅制定用地分区。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

一般可设立9种土地用途区。

●农业用地区

●园地区

●林业用地区

●牧业用地区

●城镇建设用地区

●村镇建设用地区

●独立工矿用地区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

●其他用地区

小结: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途分区比较:

●前者是高层次的规划,而后者反之;

●前者划分的是土地利用综合区,而后者划分的是具体的用途区;

●前者是引导土地利用的大方向,而后者是突出土地用途的管制;

●前者在空间上是连续的,而后者是连续或不连续的。

三、土地利用分区方法

1.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差异性与一致性原则

(3)行政界线的相对完整性原则

(4)定性与定量现结合原则

2.定性的分区方法

(1)综合法(经验法)

●主要依据用地部门的专家经验来进行划区,适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差异显著,分区界限明显易定情况下的土地利用分区。

(2)主导因素法

●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利用类型区并将相连的类型区合并,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分区。

(3)叠置法(套图法)

●(基于GIS)利用相同比例尺的有关图件相互叠加,以重叠部分的共同区界作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的界线,不重叠部分则通过具体分析其将来的主要用途进行取舍。

3.定量的分区方法

(1)评价系数法

●原理:

借助评价系数把不同量纲的指标化为无量纲系数,经过系数加总得出总评价系数以比较优劣的方法。

●应用:

通过综合评定对象区内各行政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平及其在所在对象区内的地位,寻找该区土地利用的优势与劣势来实现土地利用分区。

例:

福州市土地利用分区(2005)

1.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计算指标权重qj(特尔菲法-本例)

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土地资源禀赋

0.09

人均土地资源

0.03

 

 

人均耕地

0.03

 

 

人均建设用地

0.03

土地资源开发程度

0.37

耕地

0.05

 

 

建设用地

0.1

 

 

交通用地

0.04

 

 

城镇用地

0.15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

0.02

 

 

城镇密度

0.01

土地利用结构

0.12

耕地

0.03

 

 

建设用地

0.08

 

 

为利用地

0.01

土地利用效益

0.42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

0.03

 

 

地均农业增加值

0.01

 

 

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

0.0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0.15

 

 

地区生产总值

0.15

3.数据采集和处理

(1)数据采集:

●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2005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量级影响

最大值标准化法:

Mij=Xij/Xjmax

●M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X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项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Xjmax评价单元中第j项的最大值

4.评价结果

(1)综合分计算:

●公式:

Zi=∑Mij*qj

●Z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

●Mij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q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2)计算结果

评价区域

市辖区

福清

长乐

闽侯

连江

综合得分

81.1

50.5

47.3

23.4

26.3

评价区域

罗源

闽清

永泰

平潭

 

综合得分

18.0

19.8

11.4

33.7

 

(2)聚类分析法(群分析法)

●原理:

根据样本属性,用数学方法按某些相似性或差异性指标,定量确定样本间的亲疏关系。

●应用:

利用一些土地利用分区的指标,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指标集合为一类,以此对土地利用进行分区。

●具体方法:

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可变法

例:

广东连州市土地利用分区

1.建立土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

2.数据采集和处理

(1)数据采集

●土地变更资料、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2)数据标准化处理

●本例-采用SPSS软件计算标准化,并进行线性转换

●标准化公式:

●线性转换公式:

T=10Y+50

3.基于SPSS的聚类分析

●类平均法:

即两类之间的距离由分别属于这两类的各样品间距离的平均值来表示。

●最长距离法:

即在两类所含的样本之间,选最大距离最为作为两类的距离。

以此测量样本数据与小类、小类与小类之间的亲密程度。

4.确定土地利用分区方案

●由于原始数据的原因,必须将聚类分析的结果作适当的调整与改进,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与未来发展目标

四、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次序,原则和要求(国土资源部2009.1)

1.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设定核心生态网络体系,形成最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

●保持山水平川整体形态。

维持自然地貌的连续性,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形态,按最大的适宜度安排各类用地。

●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

保留水系、蓄水、泄洪等通道,保护湿地系统,尽量恢复原有的水生生态系统。

●设定和恢复生态通道。

布设最基本的动物、植物通道,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2.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

●在避让生态屏障网络系统的前提下,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

●基本农田与基础设施要相互协调、合理布局。

3.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

●在生态屏障网络和基本农田的间隔地带,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形成结构合理、人地和谐的城镇和村庄用地布局。

●建设用地与水面、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穿插布局,形成城乡宜居环境的基础。

●构建功能完善、有机联系、相互协调的城乡建设用地体系。

4.按最佳生态效益安排城乡绿色空间

●在生态网络、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之外,尽可能多安排绿色用地。

●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面等共同构建,优化布局,发挥生态功能,完善城乡生态空间。

●整体安排城郊生态和城市绿地相结合的绿色系统。

疏解城市,以农田、绿地作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分散、均衡布设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各处的绿色基质,开放专用绿地,释放城市公共绿地潜力。

5.留置文化景观廊道用地

●整体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布设绿色文化遗产长廊,预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

6.发挥农地多重功能,拓展生态空间

●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使生态建设与耕地保护有机统一。

●将具有生态功能的耕地特别是水田作为城市中的“绿心、绿带”,与建设用地穿插布局,构建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城乡宜居环境。

●鼓励在城市保留连片、大面积的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可不计为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依据和原则

2.如何填写土地利用调整综合平衡表?

3.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有哪些?

如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土地用途分区中?

4.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次序,原则和要求?

第七章GI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新增建设用地与扩展区规划

一、实验目的

▪学习ArcMap进行新增建设用地上图的方法技术

二、实验内容

1、池园镇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上图

2、绘制重要建设项目用地的扩展区。

三、实验步骤

1、新增建设用地上图

▪新建或Copy一个新增建设用地图层:

xzjs_cy或新增建设用地

▪catalog-文件夹右击new-shapefile-

▪注意投影:

import-选择与DLTB一样的投影

▪属性库字段:

项目名称、建设类型、建设年限、所在乡镇(村)

▪(池园:

城镇、农村居民点、12和13独立工矿;其他基础归城镇)

▪(建设年限:

12-20为2006-2010年;21-29为2011-2020年)

▪注意字段类型

▪Editor-startediting:

注意新镇建设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的公共边:

▪做法:

snap跟踪、anto

▪面积要求:

S上图<S指标

▪精度要求:

每个图斑<20平方米

2、有条件建设区规划(扩展区)

▪新建或Copy一个扩展区图层:

kzq_cy或扩展区

▪注意投影

▪(S扩展区=3*S新增项目面积)

▪S扩展区=S扩展边界内-S新增-S已建-S河流

3、计算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情况和允许建设区构成

▪做法:

XZJSYD与DLTB-CY取交集(Intersect)

▪属性表格查询或导出统计

第二节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

一、实验目的

▪学习应用ArcMap进行基本农田调整的方法技术

二、实验内容

▪基本农田调出

▪基本农田调入

▪基本农田面积计算

三、实验步骤

▪ArcCatalog中导入上一轮的基本农田数据JBNTBH_CY,并复制一个JBNTTZ作为工作图层;

▪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在ArcMap中调入JBNTTZ,进行调整

▪具体步骤:

1、基本农田调出:

▪ZDLTB与JBNTTZ取交集(Intersect),得到上轮基本农田的现状地类构成;

▪调出非耕地的基本农田:

有林地、村庄、果园、茶园等

▪调出规划建设占用(即扩展边界内):

人工调出或Erase

▪调出质量差的基本农田:

坡度>25°

▪计算面积

2、基本农田调入:

▪上级要求14600亩,增划100亩,共14700亩

▪利用COPY选择适宜的耕地进行调入;

▪注意调入的基本农田:

▪类型要求(水田、水浇地、旱地)

▪质量要求(连片,坡度<25°——级别1-3,)

3、重新计算基本农田净面积:

▪扣除田坎面积shape_area*(1-TKXS)

▪扣除线状地物面积

4、生成调出、调入图层

▪用Erase工具,JBNTBH_CY擦除JBNTTZ,得到调出图层JBNTTC(蓝色表示);

▪JBNTTZ擦除JBNTBH_CY,得到调入图层JBNTTR(红色表示);

▪计算调出、调入面积

▪1、实验报告一:

新增建设用地与扩展区上图

▪(结果中分析新增建设占用地类情况,扩展区面积计算过程)

▪2、实验报告二:

基本农田的调整与布局

▪(结果中分析调整情况和调整结果)

 

第八章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第一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要以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为根本指导方针,坚决防止借规划修编名义随意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这是一件关系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的大事,应该加强组织领导工作。

一、基本农田保护区

1.基本农田:

(1)提出:

⏹1963年黄河中下游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决议中“通过水土保持,逐步建立旱涝保收,产量较高的基本农田”。

⏹但直到80年代末,基本农田的中心内容才是指生产能力高,抗灾能力强的高产稳产农田。

(2)概念: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或定义为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对耕地的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2.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手段。

3.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情况

⏹自1992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规划和划定工作。

⏹根据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汇总,全国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1亿多公顷(16.46亿亩),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84.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基本农田保护率见表1。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1.相关制度

(1)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2)占用基本农田审批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区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等重点建设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需要占用基本农田,必须报国务院批准。

(3)基本农田占补平衡制度 

⏹建设占用多少基本农田,就必须补划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本行政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

(4)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意义

⏹是缓解人地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根本措施;

⏹是稳定和发展农业,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是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认清土地国情,提高节约用地自觉性的科学依据。

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

⏹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的原则

⏹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原则

⏹讲究实效,注重落实的原则

⏹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三、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的程序

⏹耕地资源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预测

⏹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的确定

⏹基本农田划区定界

⏹规划成果的整理和制图

四、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内容

1.确定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

⏹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是在人口预测及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控制指标。

(1)预测方法

采用耕地需求量预测法和耕地供给量预测法

A.规划目标年耕地需求量预测:

 

B.规划目标年耕地供给量预测

以规划期内建设用地需求及其占用耕地面积的预测,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的潜力预测以及上级规划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控制量为重要依据,预测规划目标年的耕地供给量。

C.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对规划目标年耕地需求量和耕地供给量进行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规划控制指标的确定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定以后,将其与上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实际控制指标(面积和保护率)。

⏹基本农田保护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