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3077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docx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名著《艾青诗选》,完成下面的题目。

(1)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_与________”的歌手。

(2)文段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这首《礁石》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和对偶的修辞手法,用“礁石”象征了________,热情歌颂了面对厄运,仍然坚强不屈的乐观精神与豁达的胸襟。

【答案】

(1)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2)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解析】【分析】

(1)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出生于浙江金华,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他在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

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其代表作品是长诗《向太阳》《火把》,借助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太阳”和“火把”的歌手。

(2)《礁石》是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

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诗歌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如第一、二句: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

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

据此,结合诗句分析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

⑴土地;光明;太阳;火把;

⑵拟人;比喻;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

(二)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诗歌形象。

(三)根据诗歌内容,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倚杖、白人头

(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

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

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故答案为:

⑴倚杖、白人头;

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

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八百里:

酒食;斫:

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

(1)“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

酒食。

“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

砍。

(2)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故答案为:

⑴八百里:

酒食;斫:

砍;

⑵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4.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金陵酒肆留别①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②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③。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①诗人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所作。

②吴姬:

吴地的青年女子,这里指酒店中的侍女。

③觞(shāng):

酒杯。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句“风吹柳花满店香”中“满店香”指柳花的香气充溢了整个酒店,写出了柳花多而香。

一个“香”字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

B. 诗中描写了店中女子劝酒、金陵子弟送别,开怀畅饮、难舍难分的情景,这既表现了金陵子弟的热情,也表现了我与他们的深情厚谊。

C. 诗歌的前四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用春色迷人、吴姬劝酒、畅饮佳酿的动人场景,衬托了别离之愁。

D.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首句写景烘托了送别氛围,中间三句叙送别饯行之事,最后两句表达离别之情。

(2)诗歌后两句把“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答案】

(1)A

(2)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

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解析】【分析】

(1)A“烘托出了轻松愉快的送别氛围”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却要走了。

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

所以是用“风吹柳花满店香”来反衬离愁别绪,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写法。

(2)“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便是事件的结局了。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这离别之宴终归要散的,此时把手相送,心中的感伤便不能自已,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表达了惜别之情——我和友人的离别的情义与东流之水相比哪个更长呢?

其气魄体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一贯风格,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诗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句。

以“东流水”与“别意”作比较,情感是抽象的,即使再深再浓,也看不见摸不着;而江水是形象的,给人的印象是绵绵不绝。

但诗人不是简单的相喻,而是设问比较,迷迷茫茫地,似收而未收住,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深。

故答案为:

⑴A;

⑵诗人以流水与离别之情相比较,以反问形式表达了作者别离时的愁绪之长之多。

比较新奇,将无法言说的别愁形象的表达出来,显得意味悠长。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

⑵此题考生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

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

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

美丽的火把

耀眼的火把

热情的火把

金色的火把

炽烈的火把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显得多么可爱

在这样的火光里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

(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

(1)此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成名作是________。

(2)全诗借助“火把”这一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2)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牢记《火把》的相关文学常识,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2)结合“人们的脸在火光里/显得多么可爱/在这样的火光里/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分析,表达了诗人向往光明的美好愿望,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⑵表达诗人向往光明,抒发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把握作者、作品。

⑵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主旨的思想感情。

注意通读全诗,根据题干提示把握诗歌“火把”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感情,还要联系时代背景。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武陵春①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①本词写于避难浙江金华期间,词人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丈夫死去,流离无依。

(1)词人情感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2)本词艺术表现自出机杼、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案】

(1)示例一: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

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

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

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

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

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2)示例一: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

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

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

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解析】【分析】⑴“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

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

⑵这首《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之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做题时要读懂本词,仔细体会词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内容情感:

上片写形象“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下片写内心“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示例: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练字修辞: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以不同角度和层次表现屈曲而浓重的情感:

上片落花残香触发词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既写出哀愁由隐到显的变化,又表明哀愁的浓重及其原因;下片另辟蹊径,以泛舟溪上意念产生和对这一意念的否定,写出哀愁难以承载的沉重,情感曲折跌宕,愈转愈深。

示例二:

借举止神情和心理表现出人物情感的抑扬曲折:

倦于晨妆,蓄含了无尽的酸辛,睹物伤怀,想要倾诉话未出口却已泪水横流;内心欣喜于双溪春光,暗生泛舟溪上的想法,但担忧猛然袭来,沉重的悲愁又重新压上心头。

示例三:

下片用动词蓄势,使情感表现得婉曲而深沉:

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个关联性的动词表现心理的变化。

本来还在流泪,但听说双溪春色尚好,瞬间心生暖意,打算“泛轻舟”,但是内心的愁绪如此沉重,轻舟焉能承载?

蓄势之后猛然跌宕,将情感表现得婉转而深沉。

⑵示例一:

上片侧重于对艺术形象外形的表现,下片侧重于对内心的传达,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

示例二:

以“春天”节令为载体,使全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春日风吹雨打落花为尘,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自然触发了对悲惨际遇的回忆与内心的痛楚。

双溪美好春色使词人产生泛舟意念,却因愁绪沉重轻舟难以承载而作罢。

示例三:

运思缜密独到。

将“愁”比喻成可以装载的事物,且以夸张极言愁苦之沉重,极富创意。

且其紧承上句“轻舟”而来,“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思维缜密,浑然天成,构成完整意境。

示例四:

化精神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可感的形象。

词人别出心裁,赋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轻重的“愁”以重量,将内心愁绪的浓重形象真切地表现出来。

示例五:

情景交融。

如以落花为背景依托抒写情感。

落花已变成尘香,既暗示此前曾是风吹雨打、落花成阵的日子,又形象比况美好事物遭受摧残,也寄托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际遇和沉重哀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诗句可分为“炼字”、修辞、表现手法、内容等都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即可。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用________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_______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2)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3)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的意思是“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由此可知,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的意思是“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由此可知,下片用它“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3)结合诗歌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

⑵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⑶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境的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因此理解诗歌意境首先要分析诗歌描绘的景,通过分析景来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

⑶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及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

联想想象、象征、用典、情景交融等。

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内容及主旨具体分析。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

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

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

前三联的意思是: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⑴空旷,清新,秀美。

⑵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