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2605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docx

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解析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理综选择题满分冲刺训练(80)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S32Fe56Zn65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把要研究的生物大分子或细胞结构,从复杂的细胞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做的工作。

用下列分离技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差速离心法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B.盐酸能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C.搅拌能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纸层析法可从蓝藻中分离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答案】D

【解析】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使用8%的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详解】不同的细胞器结构和功能不同,密度不同,可用差速离心法进行分离,A正确。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使用盐酸可以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B正确。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正确。

蓝藻是原核生物,蓝藻中含有的色素是藻蓝素和叶绿素,没有类胡萝卜素,D错误。

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直接接触的细胞间传递信息时不需要信号分子

C.硅肺的形成与溶酶体内缺乏某种酶有关

D.乳酸菌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答案】C

【解析】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随血液到达全身,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第二种是相邻两个细胞直接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第三种是相邻两个细胞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

【详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内的核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构成的膜系统,A错误。

直接接触的细胞间信息传递信息时也需要信号分子的作用,B错误。

硅肺是指硅尘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却可以破坏溶酶体膜,使其中的水解酶释放,破坏细胞结构,使细胞死亡,最终导致肺的功能损伤,C正确。

乳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核仁,D错误。

3.下图为HIV侵染人体T细胞后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简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理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IV侵入人体后T细胞数量先增加后下降

B.HIV中存在与甲、乙、丙过程有关的酶

C.甲、乙、丙过程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HIV和T细胞共用一套密码子表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艾滋病病毒是RNA逆转录病毒,图中的甲是逆转录的过程,乙是转录,丙是翻译的过程。

【详解】当HIV刚开始侵入人体时,人体的T细胞数量增多,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HIV破坏的是T淋巴细胞,随着HIV增加,T细胞逐渐减少,A正确。

乙、丙过程所需要的酶在宿主细胞中合成,B错误。

甲的过程是RNA与DNA碱基互补配对、乙过程是DNA和RNA之间碱基互补配对,丙的过程是mRNA和tRNA之间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

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D正确。

4.下列关于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扩散一定是单向的

B.细胞的吸水能力一定逐渐减弱

C.溶质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D.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后,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浓度一定相等

【答案】B

【解析】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一般是指外界溶液的溶质分子可以进入细胞,例如硝酸钾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甘油等,因为植物细胞能通过主动运输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尿素、甘油自由扩散进入细胞液,使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吸水,导致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详解】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时,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是扩散进细胞的水分子数目多于扩散出细胞的水分子数,A错误。

在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过程中,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减小,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B正确。

溶质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也可能是被动运输,C错误。

因为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细胞壁的阻挡作用,使细胞不能再吸水,因此当质壁分离自动复原后,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浓度不一定相等,D错误。

5.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目,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细胞c和细胞g都可能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

B.细胞d、e、f中都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细胞g和细胞b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D.细胞a可能是精细胞或卵细胞

【答案】A

【解析】图中细胞a中染色体数和DNA数都是N,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属于生殖细胞,细胞b中染色体是N,DNA是2N,说明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c中染色体和DNA都是2N,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和e细胞的DNA处于2N和4N之间,说明细胞处于间期DNA复制时期,f细胞中染色体2N,DNA是4N,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细胞g中染色体和DNA都是4N,则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细胞c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细胞g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两个时期都会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A正确。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d、e处在间期DNA复制的时期,B错误。

细胞b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本题用的是蝗虫的精巢,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D错误。

【点睛】精巢中的精原细胞即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也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对于本题分析图形找准各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的数目,并且熟练掌握并运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物质变化规律,找准各细胞所处的时期极其关键。

6.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唾液腺细胞不能合成激素的原因是缺乏相关基因

B.TRH弥散在体液中,因此对全身细胞起作用

C.激素起作用后被灭活,因此需不断产生

D.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唾液腺细胞不能合成激素的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A错误。

TRH弥散在体液中,但只作用在垂体上,B错误。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作用后立即被灭活,体内需要不断产生,C正确。

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起调节作用,D错误。

【点睛】1.唾液腺细胞中也含有控制激素合成的基因,只是不表达。

2.激素随着体液弥散在全身,但只作用在相应的靶细胞,因为只有靶细胞上有与之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选项

目的

古代文献

说明

A

使用

“……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天工开物》

KNO3能自燃

B

鉴别

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

“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本草经集注》

利用焰色反应

C

提纯

“(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

溶解,蒸发结晶

D

性质

“(火药)乃焰消(KNO3)、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

利用KNO3的氧化性

A.AB.BC.CD.D

【答案】A

【解析】A、KNO3撞击后发生爆炸,不是自燃,故A说法错误;B、硝酸钾中含有钾元素,灼烧时,发出紫色火焰,这是焰色反应,而朴硝含有Na元素,灼烧时发出黄色火焰,因此可以通过焰色反应进行鉴别这两种物质,故B说法正确;C、以水淋之后,应是溶解,煎炼而成,应是蒸发,结晶,故C说法正确;D、发生的反应是2KNO3+3C+S

K2S+N2↑+3CO2↑,KNO3中N的化合价降低,KNO3为氧化剂,故D说法正确。

8.煤炭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SO2,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采用一定的脱硫技术可以把硫元素以CaSO4的形式固定,从而降低SO2的排放。

但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又会与CaSO4发生化学反应,降低脱硫效率。

相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aSO4(s)+CO(g)

CaO(s)+SO2(g)+CO2(g)△H1=+218.4kJ/mol(反应I)

CaSO4(s)+4CO(g)

CaS(s)+4CO2(g)△H2=-175.6kJ/mol(反应II)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提高反应体系的温度,能降低该反应体系中SO2生成量

B.反应II在较低的温度下可自发进行

C.用生石灰固硫的反应为:

4CaO(s)+4SO2(g)

3CaSO4(s)+CaS(s)△H3,则△H3>△H2

D.由反应I和反应II可计算出反应CaSO4(s)

CaO(s)+SO3(g)的焓变

【答案】B

【解析】分析:

由已知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结合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即可分析A选项,根据自由能判据可分析B选项,利用盖斯定律可分析出C、D两个选项。

详解:

A、只有在反应I中生成SO2,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I平衡向右移动,生成更多的SO2,故A错误;

B、要使反应II自发进行,则自由能判据△G=△H-T△S<0,已知△H2<0,由反应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熵变化不大,反应的自发性主要决定于焓变,所以该反应在低温下即可自发进行,且低温有利于节约能源,故B正确;

C、根据盖斯定律,反应II—4×反应I即得C选项的热化学方程式,所以△H3=△H2-4△H1,已知△H1>0,△H2<0,所以△H3<△H2,故C错误;

D、反应I和反应II中没有SO3(g),所以无法通过反应I和反应II计算出反应CaSO4(s)

CaO(s)+SO3(g)的焓变,故D错误。

所以本题答案选B。

点睛:

本题的难点是B选项,因为反应II前后气体、固体的分子数都不变,即商变不大,所以焓变对反应的自发性起决定作用,这是利用自由能判据的一种特殊情况,由于是放热反应,低温即可自发进行,且节约能源;易错点是C选项,要明确焓变的比较是带着+、-号进行比较的。

本题有一定的难度。

9.药用有机化合物A(C8H8O2)为一种无色液体。

从A出发可发生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反应。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根据D和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推知D为三溴苯酚

B.上述各物质中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有A、B、D、G

C.G的同分异构体中属于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2种

D.1molA能与lmolNaOH反应

【答案】C

详解:

A、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三溴苯酚,可推知D为苯酚,故A错误;

B、能够水解的物质有A和G(酯类)、B(酚钠),D为苯酚不能水解,则B错误;

C、属于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为甲酸酯,所以符合要求的G的同分异构体有HCOOCH2CH2CH3和HCOOCH(CH3)2两种,故C正确;

D、A与NaOH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苯酚钠和乙酸钠,所以1molA能与2molNaOH反应,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C。

10.下列各组描述正确的是

A.化工生产要遵守三原则:

充分利用原料、充分利用能量、保护环境。

①燃烧时使用沸腾炉②制硫酸时使用热交换器③制盐酸时将氯气通入燃烧的氢气中,这3种化工生产分别符合以上某原则

B.①用燃烧的方法鉴别甲烷、乙烯和乙炔②用酒精萃取溴水中的溴③用水鉴别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固体④用互滴法鉴别Na2CO3、盐酸、BaCl2、NaCl四种溶液以上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C.①用硫粉覆盖地下撒有的汞②金属钠着火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扑灭③用热碱溶液洗去试管内壁的硫④用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是否集满以上操作均合理

D.①过氧化氢:

火箭燃料②碳酸氢钠:

食品发酵剂③钠:

制氢氧化钠④硫酸:

制蓄电池以上物质的用途均合理

【答案】A

【解析】分析:

A利用化工生产三原则即可分析;物质的鉴别与分离有化学方法,也有物理方法,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实验现象可分析B选项;了解实验室基本操作和处理措施,即能解答C选项;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应用,了解相关物质的性质即可分析D选项。

详解:

A、①燃烧时使用沸腾炉,是将固体物质粉碎并吹进大量的空气,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使物质得以充分燃烧,符合充分利用原料的原则;②制硫酸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而反应又需要要在较高温度下进行,所以使用热交换器,将反应放出的热量用于反应物的预热,达到充分利用能量的原则;③制盐酸时将氯气通入燃着的氢气中,可防止氯气过量而扩散,符合保护环境的原则,所以A正确。

C、①硫粉与汞在常温下即可反应,所以可用硫粉覆盖地下撒有的汞,除去汞产生的污染;②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气是易燃易爆气体,钠着火生成的Na2O2能与水和CO2反应,且生成的O2能助燃,所以金属钠着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或干粉灭火器扑灭,应用干沙覆盖灭火;③硫与热的碱溶液反应,所以可用热碱溶液洗去试管内壁的硫;④氨气与水反应生成NH3·H2O,其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湿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所以可用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是否集满,所以这几种操作不是全部合理,故C错误。

D、①过氧化氢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助燃剂,不是火箭的燃料;②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的气体使面粉蓬松,起到发酵的作用;③钠与水反应即可生成氢氧化钠;④硫酸是一种强电解质,用于制蓄电池,所以这几种物质的用途不是全部合理,故D错误。

本题答案为A。

点睛:

本题涉及的物质多,知识点多,知识面广,从工业生产到实验室操作,从物质分离、鉴别到应用,从物理方法到化学方法,从能源到环保,尽管没有太大的难度,但一定要有全面而牢固基础知识,方能准确答题,其中热交换器是容易忽视的,火箭燃料需要靠平时的积累。

11.短周期主族元素X、Y、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4。

Y和Z位于同一周期,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氢化物溶液与其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的酸碱性相反

B.X和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强酸

C.Y的氧化物既可与强酸反应又可与强碱反应,并可用来制作耐火材料

D.Z的氢化物与X的氢化物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答案】B

【解析】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X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说明X位于第二周期,因此推出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则Y最外层电子数为3,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即Y为Al,Y和Z属于同周期,即Z为S,三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之和为14,则X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即X为N,A、N的氢化物是NH3,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HNO3,前者的水溶液显碱性,HNO3显酸性,故A说法正确;B、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不属于强酸,故B说法错误;C、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Al2O3熔点很高,常作耐火材料,故C说法正确;D、氢化物分别是H2S和NH3,两者反应生成NH4HS或(NH4)2S,故D说法正确。

12.某小组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去),在实验室模拟候氏制碱工艺中NaHCO3的制备。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应先向③中通入足量NH3,再通入足量CO2

B.装置①也可用于制H2

C.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3+CO2+H2O=NH4++HCO3-

D.③、⑤中应分别盛放饱和食盐水和浓氨水

【答案】C

【解析】A、由于氨气溶解度大,CO2溶解度小,为了提高产量,所以应先向③中通入足量NH3,使溶液呈碱性,再通入足量CO2,可生成大量的NaHCO3,故A正确;B、装置①是用块状不溶于水的固体与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气体的发生装置,所以可以用块状锌与稀酸反应制H2,即B正确;C、装置③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a++NH3+CO2+H2O=NH4++NaHCO3↓,所以C不正确;D、根据反应原理可知,③、⑤中分别盛放饱和食盐水和浓氨水,故D正确。

本题答案选C。

13.25℃时,用浓度均为0.1 mol/L的NaOH溶液和盐酸分别滴定体积均为20mL、浓度均为0.1 mol/L的HA溶液与BOH溶液。

滴定过程中溶液的pH随滴加溶液的体积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A为弱酸,BOH为强碱

B.a点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存在关系:

 c(B+)>c(Cl-)>c(OH-)>(BOH)

C.b点时两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且V=20

D.c、d两点溶液混合后微粒之间存在关系:

 c(H+)= c(OH-)+ c(BOH)

【答案】D

【解析】A.浓度均为0.1mol·L-1的HA溶液与BOH溶液常温下的pH分别为1和11,可知HA为强酸,BOH为弱碱,故A错误;B.a点是在BOH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此时BOH过量,电离使溶液显碱性,则不可能存在c(OH-)>c(BOH),故B错误;C.b点HA与NaOH反应时溶液pH=6,生成的盐不水解,则V不可能等于20,因为V=20时NaA的溶液pH=7,故C错误;D.c、d两点溶液混合后多余的NaOH与HCl恰好完全中和,只存在BCl的水解,根据质子守恒或知c(H+)=c(OH-)+c(BOH),故D正确;答案为D。

点睛:

判断电解质溶液的离子浓度关系,需要把握三种守恒,明确等量关系。

①电荷守恒规律,电解质溶液中,无论存在多少种离子,溶液都是呈电中性,即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

如NaHCO3溶液中存在着Na+、H+、HCO3-、CO32-、OH-,存在如下关系:

c(Na+)+c(H+)=c(HCO3-)+c(OH-)+2c(CO32-)。

②物料守恒规律,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某些离子能够水解,离子种类增多,但元素总是守恒的。

如K2S溶液中S2-、HS-都能水解,故S元素以S2-、HS-、H2S三种形式存在,它们之间有如下守恒关系:

c(K+)=2c(S2-)+2c(HS-)+2c(H2S)。

③质子守恒规律,如Na2S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作用图示如下:

由图可得Na2S水溶液中质子守恒式可表示:

c(H3O+)+2c(H2S)+c(HS-)=c(OH-)或c(H+)+2c(H2S)+c(HS-)=c(OH-)。

质子守恒的关系式也可以由电荷守恒式与物料守恒式推导得到。

二、选择题(本卷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其中第20~21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

B.实验表明,只要照射光的强度足够大,就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

C.钍的半衰期为24天,1g钍经过120天后还剩0.2g

D.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氢原子从n=5的激发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时,核外电子动能减小

【答案】A

【解析】【详解】A、β衰变的实质是原子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成一个质子,同时释放出一个电子,故A正确;B、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发生光电效应的条件与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的强度无关,故B错误;C、钍的半衰期为24天,1g钍经过120天后,发生5次衰变,根据m=m0(

)5g=0.03125g,故C错误;D、据玻尔的原子理论,氢原子从n=5的激发态跃迁到n=3的激发态时,库仑力提供向心力,向心力增加,速度变大电子动能增加,故D错误。

15.如图所示为甲物体和乙物体在平直地面上同向运动的v﹣t图象,已知t=0时甲在乙前方x0=70m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s时,甲物体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

B.在0~4s内,甲和乙之间的最大距离为78m

C.3s时,甲、乙物体相遇

D.在0~3s内,甲物体在乙物体前面,3s~4s内乙物体在甲物体前面

【答案】B

【解析】【详解】A、根据图象可知,0﹣4s内甲的速度都为正,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B、C、t=3s时甲和乙两物的速度相等,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大,最大距离为S=x甲+x0﹣x乙=

,故B正确,C错误;

D、t=3s两者之间的距离最大,则3s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甲仍在乙的前面,故D错误。

16.《大国工匠》节目中讲述了王进利用“秋千法”在1000kV的高压线上带电作业的过程。

如图所示,绝缘轻绳OD一端固定在高压线杆塔上的O点,另一端固定在兜篮上。

另一绝缘轻绳跨过固定在杆塔上C点的定滑轮,一端连接兜篮,另一端由工人控制。

身穿屏蔽服的王进坐在兜篮里,缓慢地从C点运动到处于O点正下方E点的电缆处。

绳OD一直处于伸直状态,兜篮、王进及携带的设备总质量为m,不计一切阻力,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关于王进从C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人对绳的拉力一直变大

B.绳OD的拉力一直变小

C.OD、CD两绳拉力的合力大小等于mg

D.当绳CD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时,工人对绳的拉力为

【答案】CD

【解析】【详解】A.对兜篮、王进及携带的设备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绳OD的拉力为F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绳CD的拉力为F2,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

根据几何知识知:

θ+2α=90°,由正弦定理可得F1增大,F2减小,A错误,

B.根据选项A的分析,B错误C.两绳拉力的合力大小等于mg,C正确D.α=30°时,θ=30°,可求出

,D正确。

17.如图所示,甲图为某教室中的挂扇,乙图为挂扇风速挡位变换器电路图,把它视为一个可调压的理想变压器。

匝数n0=2000匝的原线圈输入电压u=220

sin100πt(V)。

挡位1、2、3、4对应的线圈匝数分别为200匝、500匝、1000匝、2000匝。

电动机M的内阻r=10Ω,额定电压为U=220V,额定功率P=110W.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当挡位由2变换到1时,风扇的转速加快

B.当挡位由3变换到2时,原线圈的电流变大

C.当选择挡位3时,电动机两端电压为110

v

D.当选择挡位4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107.5W

【答案】D

【解析】【详解】A、分析可知,当挡位由2变换到1时,副线圈匝数减少,则输出电压减小,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减小,风扇的转速减慢,故A错误。

B、当挡位由3变换到2时,副线圈匝数减少,输出电压减小,输出电流减小,根据变压器电流的制约关系可知,原线圈的电流减小,故B错误。

C、当选择挡位3时,副线圈匝数为1000匝,根据电压和匝数的关系可知,副线圈的输出电压的有效值为110V,即电动机两端电压为110V,故C错误。

D、当选择挡位4时,副线圈匝数为2000匝,则电动机两端电压为220

V,有效值为220V,电动机的输入功率P=110W,则电流

=0.5A,电动机内阻上消耗的功率

,则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107.5W,故D正确。

18.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升空。

将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登月。

随着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我国不断刷新深空探测的中国高度。

嫦娥卫星整个飞行过程可分为三个轨道段:

绕地飞行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绕月飞行轨道段我们用如图所示的模型来简化描绘嫦娥卫星飞行过程,假设调相轨道和绕月轨道的半长轴分别为a、b,公转周期分别为T1、T2.关于嫦娥卫星的飞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嫦娥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应大于11.2km/s

C.从调相轨道切入到地月转移轨道时,卫星在P点必须减速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