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725998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7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docx

高教版《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管理学》(第四版)重点知识整理

作者:

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

只含本书1-13章课程,其中不包含第四章和第九章

v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Ø第一节管理活动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进一步解释:

(1)载体:

组织。

(2)本质:

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

(3)对象:

相关资源。

(4)职能活动:

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二、管理的职能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3.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一)管理者的角色

1.人际角色:

代表人、联络者、领导者。

2.信息角色:

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

3.决策角色:

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二)管理者的职能

1.技术职能

2.人际职能

3.概念职能

Ø第二节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孙膑提出运筹学和对策论的思想。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

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2.小瓦特:

科学管理制度。

3.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4.欧文:

人事管理。

(因此欧文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5.巴贝奇对工作方法的研究和对报酬制度的研究。

Ø第三节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

泰罗、甘特。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二、行为管理理论

(一)梅奥与霍桑试验

1.霍桑试验四个阶段

(1)工作场所照明阶段

(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3)大规模访谈

(4)接线板工作室试验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v第二章·管理道德与社会企业责任

Ø第一节管理与伦理道德

一、伦理道德的真谛

1.伦理:

为了相互协调,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真谛:

“本性上普遍的东西”。

2.道德:

在一定风俗习惯下所形成的个人的品质、气质。

3.天伦:

家庭血缘关系的共同体。

4.人伦:

社会关系的共同体。

5.意义

伦理与道德作为人类文明的基本因子,是指评价人类行为善与恶的社会价值形态,在日常社会中其体现为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任何社会任何组织要想长期生存,不仅要遵守法律,同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

二、伦理道德的管理学意义

表现在四方面:

1.经济与经营活动的意义,尤其是对终极意义的追求;

2.企业组织;

3.人文力和企业精神;

4.企业和产品的价值观。

Ø第二节几种相关的道德观

(一)功利主义道德观

1.内容: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2.积极意义:

(1)如果该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当然可以认为该行为是善的,必然得到大多数人支持。

3.消极影响:

(1)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

(2)只是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而没有规定所得利益如何在相关人员中分配。

(二)权力至上道德观

1.内容:

(1)能尊重和保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2)政府法律和各级管理者应该尊重和保护人权。

2.消极影响:

(1)过高的期望保障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2)组织整体利益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不可能完全一致。

(三)公平公正道德观

1.内容:

(1)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

(2)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2.消极影响:

(1)实践中情况复杂很难完全实现。

(四)社会契约道德观

1.内容:

(1)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2.积极意义:

(1)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3.消极意义:

(1)契约具有很强的情景特征,在很多场合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

(2)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

(3)契约主义的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五)推己及人道德观

1.内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Ø第三节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管理的特征

(1)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为组织的一项责任。

(2)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1)追求道德的管理者通常为组织确立起较为崇高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行为。

2)这种价值观一般能激发起成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从而给组织带来生机和活力。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

内涵:

(1)人们一步步依次通过这六个阶段,不能跨越。

(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也可能倒退和堕落。

(3)多数成年人的到的道德发展处在第四阶段上。

(二)个人特性

1.内容:

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控制力。

2.管理者个人的自信心和自控力与管理道德也很有关系。

(三)组织结构

1.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

2.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

3.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

4.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四)组织文化

(五)问题强度

1.内涵:

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Ø第四节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径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3.管理者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

(1)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

(2)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

(3)高层管理者要勇于承担责任。

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

Ø第五节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与现代社会

1.传统经济学观点:

为股东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否则就不是企业,增进和保护社会福利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责任。

2.社会经济学观点:

企业不只是对股东负责的独立实体,它们还要对社会负责,因此企业的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应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大致可以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

2.企业一切经济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

3.社区福利投资。

4.社会慈善事业。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

v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Ø第一节全球化内涵

全球化既是一个事实,又是一个过程。

说全球化是一个事实,是指其反映的是世界各国及各国人员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而且这种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说全球化是一个过程,是指其既是技术发展又是人类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全球化背后的两股最根本的推动力。

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因素:

交通、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力量。

一、世界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1.定义:

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

2.表现:

跨国商品贸易增长迅速、国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出国旅游人数快速增加、跨国企业并购加快。

二、国家或地区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1.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程度。

2.关键性指标:

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国外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的进出口流动额等。

三、产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1.定义:

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国家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

2.关键性指标:

该产业跨国贸易额在世界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该产业跨国投资额在该产业实现的投资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等。

四、企业层面上的全球化内涵

1.定义:

在公司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份额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资本、商品和信息的跨国/地区交流程度。

Ø第二节全球化与管理者

1.全球化管理的环境:

一般环境、任务环境。

2.全球化管理需具备的关键能力:

国际商务知识、文化适应能力、换位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全球化的一般环境

1.政治与法律环境

(1)国家政治体制;

(2)政治的稳定性;

(3)法律环境。

2.经济和技术环境

(1)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

(3)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

(4)科技发展水平。

3.文化环境

(1)权利距离

(2)不确定性的避免

(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

(4)男性化或女性化

(5)长期导向

(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

1.供应商

2.销售商

3.顾客

4.竞争对手

5.劳动力市场及工会

二、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

1.管理者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1)国际商务知识;

(2)文化适应能力;

(3)视角转换能力;

(4)创新能力。

2.如何培养全球化管理的关键能力

(1)从经历中学习;

(2)从工作任务中学习;

(3)从关系中学习。

Ø第三节全球化与管理职能

一、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决策

(一)出口

1.间接出口

企业通过本国的中间商向海外市场销售产品、服务。

2.直接出口

企业绕开国内中间商直接与海外需求者联系

3.优势:

这种方式不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经验;资源投入相对较少,风险相对较小。

4.不利因素:

企业往往会遇到东道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还需支付高额的运输和保险费用。

(二)非股权安排

1.特许

例:

肯德基

2.合同制造

例:

富士康

3.管理合同

例:

会计

(三)国际直接投资

1.合资进入

(1)特点:

共同投资和共同经营。

2.独资进入

3.新建进入

二、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

(一)全球化的压力

(二)当地化的压力

(三)全球化组织模式的选择

v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Ø第一节决策与决策理论

一、决策的定义

1.定义:

决策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也指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4)决策的前提是识别问题。

二、决策的原则

1.决策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想达到最优要具备以下条件: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三、决策的依据

1.依据:

适量的信息。

四、决策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1.内容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4)决策者进行的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行为决策理论

1.内容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和影响的;

(3)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

Ø第二节决策过程

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2.明确目标

3.拟定方案

4.筛选方案

5.执行方案

6.评估效果

Ø第三节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

(一)环境的稳定性

(二)市场结构

(三)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二、组织自身的因素

(一)组织文化

(二)组织的信息化程度

(三)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三、决策问题的性质

(一)问题的紧迫性

1.时间敏感型决策:

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的决策。

2.知识敏感型决策:

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的决策。

(二)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的重要性对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

2.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策;

3.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越需要决策者避开各类决策陷阱。

四、决策主体的因素

(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

1.类型:

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

(二)个人能力

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问题的认识能力;

2.获取信息的能力;

3.沟通能力

(三)个人价值观

(四)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影响的体现:

1.影响较好行动方案被通过的可能性;

2.影响决策的成本。

Ø第四节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方法

(一)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智力刺激法、自由思考法)

(1)特点:

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

倡导创新思维。

(2)创始人:

美国心理学家奥斯本

(3)原则:

a.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做评论;

b.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

c.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d.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2.名义小组技术

3.德尔菲技术

(1)步骤

a.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

b.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各自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

c.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

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否则,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

d.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二)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1)对应的战略:

a.“瘦狗”型:

采取收缩甚至放弃的战略;

b.“幼童”型:

向该业务投入必要的资金,以提高市场份额,使其向“明星”型转变;反之,应忍痛割爱,及时放弃该领域;

c.“金牛”型:

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d.“明星”型:

不失时机地投入必要的资金,扩大生产规模。

2.政策指导矩阵

二、定量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小中取大法

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情况,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低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

2.大中取大法

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好的情况,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高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

3.最小的最大后悔值法

(1)计算方式:

v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Ø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一、计划的概念

1.广义的定义:

计划是对组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目标和实现目标途径的策划和安排,是关于组织未来的蓝图。

2.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3.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4.计划内容包括“5W1H”。

二、计划与决策

1.决策和计划是两个相互区别的概念。

(1)决策是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

(2)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的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

2.决策和计划是相互联系的。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的,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三、计划的性质

计划工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计划工作是决策的逻辑延续,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实施的保证;另一方面,计划工作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是组织内不同部门、不同成员行动的依据。

1.计划工作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2.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3.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4.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Ø第二节计划的类型

一、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三、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四、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1.目的或使命

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2.目标

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则化,它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

3.战略

是指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

4.政策

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

5.程序

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

6.规则

它详细阐明了必需行动或非必须的行动。

7.方案(或规划)

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采取的步骤等。

8.预算

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通常是为规划服务的。

Ø第三节计划编制过程

(一)确定目标

目标为组织整体、各部门和各成员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组织未来的状况,并且作为可以衡量实际绩效的标准。

(二)认清现在

1.不仅要有开放的精神(发散思维);

2.要有动态的精神(权变角度)。

(三)研究过去

不仅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

1.基本方法:

演绎法、归纳法。

(四)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是关于要实现计划的环境的假设条件。

(五)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

1.内容:

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

(六)制定主要计划

将所选择的计划用文字形式正式地表达出来,作为一项管理文件。

(七)制定派生计划

制定派生计划的信号,如生产计划、促销计划等。

(八)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1.目的:

一方面是为了使计划的指标体系更加明确,另一方面是企业更易于对计划的执行进行控制。

v第七章·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Ø第一节战略环境分析

1、外部一般环境

1.定义:

外部一般环境,或称总体环境,是在一定时空内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均面对的环境。

其大致可以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自然五个方面。

(1)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

(2)社会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观点等;

(3)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

宏观经济环境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的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4)技术环境主要包括技术发展水平、技术政策、重视程度、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等;

(5)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状况等。

2、行业环境

1.驱动行业竞争力的五种力量

对五力模型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

该模型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实际操作的战略工具。

三、竞争对手

1.对竞争对手的分析:

未来目标、假设、现行战略、能力。

(1)研究主要竞争对手的远景和使命陈述,及不同层级的目标陈述;

(2)研究竞争对手在本行业中经营的历史,在其他行业中经营的历史;

(3)对本行业经营传统的认识,管理层结构和个人历史背景,及企业的顾问或个人的背景。

4、企业自身

1.企业价值链

 

5、顾客(目标市场)

Ø第三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1、目标管理

1.定义: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的,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

2.基本思想:

(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对于那些工作成就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的部门,目标更是必需的。

(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

(3)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作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4)管理人员和工人是依据设定的目标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5)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3.目标的性质:

层次性、网络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富有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

4.目标管理的过程

1.制定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评价成果;5.实行奖惩;6.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5.目标管理的缺点或问题

(1)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存在,对于人的假设过分乐观,认为多数人能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

(2)目标设置困难,真正可以考核的目标是很难确定的,许多岗位难以制定定量化和具体化的目标。

(3)目标设定很费时间,目标的制定是上下级之间的双向沟通,而且要达成共识,很费时。

(4)强调短期目标,大多数目标管理规划中所设置的目标都是短期的,往往会以影响长期目标为代价。

(5)目标管理的思想难以统一,目标管理是一种计划技术,也是一种管理思想,这一思想到原理对于大多数组织成员并不一定理解。

v第八章·组织设计

Ø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协同行动的集合体,安排和计划工作任务以实现组织目标。

2.组织设计的工作内容:

横向的管理部门设计和纵向的管理层级及设计。

3.现代化的大型组织需要进行细致的组织设计的原因:

管理者由于能力和精力的有限性,根本无法直接安排组织内部所有的活动,无法安排组织中的每一个人的每一项具体工作。

4.组织设计的目的:

(1)通过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地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要求;

(2)能够在组织演化成长的过程中有效积聚新的组织资源;

(3)协调好组织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员工明确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权力和应担负的责任,有效地保证组织活动的开展,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2、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1、组织设计的任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