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解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21610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解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系解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系解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系解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系解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系解名词解释.docx

《系解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解名词解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解名词解释.docx

系解名词解释

(一)

1.骨质2.板障3.红骨髓4.骺5.骺线6.半月板7.鼻旁窦8.闭孔9.髌韧带

10.骶角11.腹股沟管12.腹股沟管腹环13.腹股沟管皮下环14.Hesselbach三角

15.白线16.腹股沟韧带17.腹直肌18.肱骨外科颈19.股三角20.骨盆21.骨性鼻中隔

22.关节23.关节唇24.关节盘25.腘窝26.滑膜囊27.肌腹28.肌张力29.脊柱

30.腱鞘31.界线32.筋膜间隙33.颈动脉结节34.髋臼35.肋弓36.联合腱(腹股沟镰)

37.前交叉韧带38.桡神经沟39.韧带40.三叉神经压迹41.收肌腱裂孔42.腕骨沟

43.陷窝韧带(腔隙韧带)44.囟45.胸骨角46.胸骨下角47.胸廓48.翼点

49.主动脉裂孔50.椎间孔51.椎间盘52.足弓53.坐骨大孔

(二)

1.呼吸道2.消化道3.肾被膜4.肾蒂5.肾窦6.肾区7.声门裂8.十二指肠悬肌9.输卵管伞

10.输尿管间襞11.网膜囊12.系膜、网膜、韧带13.胸膜腔14.牙式15.牙髓

16.牙周组织17.牙组织18.咽淋巴环19.咽峡20.咽隐窝21.阴道穹22.阴茎包皮23.黏

24.支气管肺段25.子宫前倾26.纵隔27.坐骨肛门窝28.膀胱三角29.包茎

30.包皮过长31.鼻旁窦32.鼻中隔33.齿状线34.弹性圆锥35.腭36.方形膜37.肺根

38.肺尖40.肺叶和肺段41.腹壁42.腹膜43.腹膜陷凹44.肝蒂45.肝外胆道

46.肛白线47.肛梳48.睾丸鞘膜49.睾丸纵隔50.喉结51.会阴52.浆膜53.精阜

54.精索55.精液56.口腔前庭57.卵巢悬韧带58.膜壁59.尿生殖膈60.盆膈

61.气管隆嵴62.器官的门63.前庭球64.肉膜65.Calot三角66.Coope韧带67.Little区

68.McBurney点69.Meckel憩室70.Oddi括约肌71.Treitz韧带72.Vater壶腹

(三)

1.内分泌腺2.内分泌组织

(四)

1.本体感受器2.感觉器3.感受器4.房水循环5.结膜6.结膜囊7.结膜穹窿

8.晶状体9.泪器10.巩膜静脉窦11.光锥(反射光锥)12.虹膜角膜角(前房角)

13.壶腹嵴14.黄斑15.Corti器16.第二鼓膜17.耳蜗18.盲点19.迷路

20.迷路壁21.面神经管凸22.内感受器23.前庭窗24.乳突小房25.视网膜盲部

26.视神经盘(视神经乳头)27.瞳孔28.椭圆囊斑、球囊斑29.外感受器

30.蜗管31.咽鼓管32.眼房33.眼屈光系统34.眼轴35.中央凹

(五)

1.板障静脉2.侧支循环3.体循环4.肺循环5.动脉6.动脉韧带7.动脉圆锥

8.窦房结9.房室交点10.房室结11.冠状窦12.界嵴13.颈动脉窦14.颈动脉小球15.静脉

16.静脉瓣17.静脉角18.淋巴导管19.淋巴干20.淋巴管道21.卵圆窝22.浅静脉23.乳糜池

24.乳头肌25.三尖瓣26.室间隔膜部27.室上嵴28.危险三角29.微循环30.血管吻合

31.心包32.心包横窦33.心包腔34.心包35.心包斜窦36.心传导系37.心尖切迹

38.胸导管39.掌浅弓40.掌深弓41.主动脉窦42.主动脉小球

(一)

1.骨质为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骨松质。

骨密质由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骨的表层。

骨松质为交织成网的骨小梁构成,主要见于长骨两端(骺)和短骨骨内部。

2.在颅盖,骨密质构成内板与外板,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内有静脉通过。

3.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胎儿及幼儿的骨内,骨髓腔和骨松质骨间隙内全是红骨髓,有造血作用。

成人仅见于骨松质腔隙内,髂骨、胸骨、椎骨及肱骨和股骨上端的红骨髓终生保存。

4.骺指长骨两端的膨大部分。

胚胎发生过程中,两骺和骨干分别由自己的骨化点形成。

分隔干和骺的软骨板名骺软骨,它不断增生变厚,骨化不断在它两面进行,骨的长度即增加(长高)。

骺软骨17~25岁先后消失,临床和法医上可据骨化点的出现和骺软骨的消失判断骨龄。

少年儿童外伤可致干、骺分离,类似于骨折错位。

5.幼年时,骨干与骺之间有骺软骨,通过软骨细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停止生长,并被骨化,在干骺结合处形成骺线。

6.在膝关节囊内,居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垫有两块纤维软骨板,分别称为内、外侧半月板。

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外侧半月板较小,呈“O”形。

其作用在于加深关节窝的深度,在运动时可减少震动和摩擦。

7.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含气空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8.耻骨与坐骨的体与支共同围成闭孔。

9.股四头肌四头相合,形成强大的肌腱,止于髌骨上缘和两侧,向下止于胫骨粗隆的部分称为髌韧带。

10.骶管上通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是第5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位置。

11.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

由外上斜贯向内下方,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长约4.5cm。

管的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

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管有四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12.腹股沟管内口称腹股沟管深(腹)环,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口。

13.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近乎三角形的裂孔,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14.Hesselbach三角即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的三角区。

15.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的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方起自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

16.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

17.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由腹前外侧壁三个阔肌的腱膜构成。

鞘分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骤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在脐以下4~5cm以下,鞘的后层完全转至腹直肌的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

所以自此以下是由三个阔肌腱膜愈合成鞘的前层,而缺乏鞘的后层,但可见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方的弧形线,称弓状线(半环线),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与腹横筋膜相贴。

18.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19.股三角位于在大腿前面的上部。

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

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

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20.骨盆由左右髋骨和骶、尾骨以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

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界线是由骶骨岬、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为小骨盆的上口。

小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耻坐骨支、耻骨联合下缘围成,是胎儿娩出的产道,两口间为骨盆腔。

女性骨盆的特征集中表现为产道宽短。

21.由犁骨和筛骨垂直板构成的骨性鼻中隔,将骨性鼻腔分为左右两半。

22.关节全称为滑膜关节,是骨的可动连结和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

相对接触骨面(关节面)间有滑液腔隙,故名间接连结。

腔内充以滑液,因而一般具有较大活动性为其特点,骨面间相互分离,仅借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相连结。

连结物(关节囊)连包于关节面的周围,囊外层为纤维,内层为滑膜。

滑膜产生少量滑液,润滑覆盖有软骨的关节面。

关节炎常为滑膜炎或关节软骨的破坏。

关节的运动度决定于关节面的形态。

23.关节唇为附着在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的作用,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还可缓冲撞击关节的作用力,如髋臼唇。

24.关节盘是介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多呈圆形,中间稍薄,周缘略厚,附着于关节囊的内面,把关节腔分成两部分。

膝关节内的关节盘呈半月形,称为半月板。

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合,并缓冲外力的冲击和震荡,由于它把关节腔隔成两部,使单关节变成复关节,关节运动的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

25.腘窝位于在膝关节的后方,呈菱形。

窝的上外界为股二头肌,上内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界和下内界分别为腓肠肌的外、内侧头,窝底为膝关节囊。

内有腘血管、神经、脂肪和淋巴结等。

26.在关节某些部位,滑膜从纤维膜缺如处或薄弱处作囊状膨出,充填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形成滑膜囊,可减少肌肉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27.肌腹由横纹肌组织构成,是产力部份,肌腱位于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传力部分。

膜状的腱名腱膜。

28.人体静卧不动时,每块肌肉中肌纤维仍在轮流收缩,其作用是产热以保持体温,也让肌经常保持于准备状态,具体表现为肌张力,即肌具有一定的硬度。

肌纤维的轮流收缩是无意识的,但受到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控制,维持肌张力于适当的水平。

运动区或其下行神经纤维束被破坏,则肌张力增强,肌肉坚硬,经常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不能作随意运动,称硬瘫。

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或运动神经被破坏,则肌张力消失,也不能作随意运动,称软瘫。

因此肌张力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标志之一。

29.脊柱由33个椎骨通过椎间盘、韧带和椎间关节连结而成。

位于颈和躯干的后部,构成中轴和支柱。

其四个弯曲在成长过程中随体位的变化而形成,具减震、保护功能。

椎孔被椎间盘和黄韧带等串连成椎管,内藏脊髓和神经根,椎间盘后突可对它们造成压迫。

上下椎弓根围成椎间孔,为脊神经穿出处。

颈部钩椎关节构成椎间孔的前界,椎体钩骨质增生可向后压迫神经,向侧方压迫穿行于横突孔的椎动脉。

脊柱颈段和腰段的椎间盘较厚,故运动度较大。

靠近颈、腰活动基座处即颈腰下段容易受损,恰如鞭子容易在与鞭柄结合处折损,电器导线多在近插头端屈折断路一样。

30.腱鞘是包围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它使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减少腱与骨面的摩擦。

腱鞘可分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腱鞘的纤维层又称腱纤维鞘,它位于外层,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骨性纤维性管道,它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

腱鞘的滑膜层又称腱滑膜鞘,位于腱纤维鞘内,由滑膜构成,为双层圆筒形的鞘。

滑膜层的内层包在肌腱的表面,称为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称为壁层。

脏、壁两层之间含少量滑液,所以肌腱能在这个鞘内自由滑动。

腱滑膜鞘在骨面移行到肌踺的两层滑膜部分,称为腱系膜,其中有供应肌腱的血管通过。

由于肌腱经常运动,腱系膜大部分消失,仅在血管神经出入处保留下来,称为腱纽。

31.界线为由骶骨的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形线,其将骨盆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

32.筋膜间隙包括筋膜格内的空间(具体是筋膜与肌之间)和体腔筋膜与浆膜之间的空间,内充蜂窝组织即疏松结缔组织,故又名蜂窝组织间隙。

间隙是感染时脓液积聚处。

筋膜间隙之间有的直接通连,有的可沿神经血管束周围通连,因此炎症可被筋膜局限,也可沿筋膜间隙传播到较远的地方。

例如腰椎结核的脓液可沿腰大肌筋膜格流到大腿根部甚至臀部。

33.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隆起,称颈动脉结节,有颈总动脉经其前方。

当头部出血时,可用手指将颈总动脉压于此结节,进行一时性止血。

34.髋臼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

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

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

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髋臼周缘附有髋臼唇,以增加髋臼的深度。

髋臼与股骨头连结构成髋关节。

35.第8~10肋前端借肋软骨各与上位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

36.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作凸向上的弓形,跨过精索后,延为腱膜,再向内侧与腹横肌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与腹横筋膜一起构成腹股沟管后壁。

37.膝关节内还有由滑膜衬覆的膝交叉韧带,膝交叉韧带有前、后两条,前交叉韧带起自胫骨髁间隆起的前方,斜向后上外方,附于股骨外侧髁的内侧面;膝交叉韧带牢固地连结股骨和胫骨,可防止胫骨沿股骨向前、后移位。

前交叉韧带在伸膝时最紧张,能防止胫骨前移。

38.在肱骨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方斜向外下方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39.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连于骨间,增加稳固性,属直接连结。

可独立成条,可为关节囊的增厚。

多配布于关节的两侧。

膜状的韧带名骨间膜。

关节的扭伤常伴韧带撕裂。

40.位于颞骨岩部前面近尖端处有一浅窝,称三叉神经压迹,是三叉神经节所在部位。

41.在大收肌腱和股骨之间有一裂孔,称为收肌腱裂孔,孔内有下肢大血管通过。

42.8块腕骨排成近远二列。

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8块腕骨构成一掌面陷凹的腕骨沟;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构成腕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其滑膜鞘、拇长屈肌腱及其滑膜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43.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44.颅顶骨间的膜性连结处称囟。

前囟有临床意义。

胚胎时颅顶为结缔组织膜,颅顶骨均由膜骨化所成,额骨处出现左、右两个骨化点,左、右顶骨处各出现一个骨化点,四点所成之骨相互接近,四点间所余的菱形膜即为前囟。

前囟最晚至2岁应该消失,成为颅缝,额骨合成一块。

如不消失则属发育不良或反映颅内病变。

45.胸骨柄与胸骨体相接处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软骨连于此角的两侧,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46.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

47.胸廓由胸骨、1~12肋、1~12胸椎构成,前壁比后壁短,上口有血管神经、气管、食管等通过,下口由膈肌封闭。

胎儿、新生儿胸廓呈圆筒状。

成长过程中随地心引力作用前后径渐小于左右经,肋向前下倾斜。

老人因肌萎缩、驼背,肋前端更为下坠,胸廓变得更扁。

胸廓运动即呼吸运动,吸气主要表现为胸骨下端前移(前后径增大)和肋的左右扩张(左右径增大)。

肋和肋间隙均可于皮下触摸计数。

48.翼点为额、顶、颞和蝶骨四块颅骨相接形成“H”骨缝,其相交点称翼点,此部骨质较薄,其内面(颅腔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颞部暴力撞击骨折时易受损伤。

造成该动脉破裂出血,继而形成硬脑膜外血肿、颅内压升高、脑疝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49.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50.椎弓根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51.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由互相移行的内外两部分构成。

外部为纤维环,由无数层纤维软骨环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内部为髓核,为白色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

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性垫”样缓冲作用,并允许脊柱作各个方向的运动。

52.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而形成的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

足骨前后方向排列成弓称纵弓。

左右方向两足骨各排列成半个弓,合起来成一完整的横弓。

增加了足的弹性,足成为具有弹性的“三足架”,于跑跳时足弓可减缓震荡并保护足底血管神经不受压迫。

若因足底韧带肌腱松驰,足弓塌陷则形成平足,产生步行不耐劳及疼痛症状。

53.骶棘韧带与坐骨大切迹之间围成坐骨大孔,有肌肉、血管和神经等经此达臀部和会阴。

 

(二)

1.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及各级支气管。

2.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下消化道包括空肠、回肠、大肠。

3.是维持肾正常位置的装置。

最外层名肾筋膜,分肾前和肾后两层,是腹内筋膜的一部份,向前与腹横筋膜相续,向上与膈下筋膜相续,它向肾发出许多纤维索,连于贴附肾表面的最内层被膜即肾纤维膜上,这样肾就间接地被悬吊于膈下,因而肾可随呼吸上下移动达2cm。

肾筋膜与纤维膜之间充填厚层脂肪,成为被膜的中层名脂肪囊。

肾筋膜的前后层和脂肪囊向内侧经椎体前与对侧相应层相续。

椎前的大血管和内脏神经丛等乃被包裹于脂肪囊中。

临床上需注射药物对内脏神经丛进行封闭时,可经肾区穿刺,将药液注入肾脂肪囊,药液即向椎前并向下扩散,作用于内脏神经,称肾囊封闭。

4.出入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

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

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

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5.是由肾门向肾内延续的一个由肾实质围成的腔,称肾窦。

内含肾动脉的分支、肾静脉的属支、肾大盏、肾小盏、肾盂、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

6.肾区:

即脊肋角,又名肾角。

为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的外侧缘相交组成的三角区域,由于其深面为肾门和肾的内侧缘,因此,肾区角尖相当于肾门的体表投影。

肾患某些病变时,此处可产生叩击痛。

临床上肾的手术切口和肾(脂肪)囊(注药)封闭的穿刺点均在此区内。

7.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叫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平时该裂隙开大;发声时两襞挨靠,气流通过裂隙发生振动;逼气时两襞紧靠,裂隙消失,气流不能通过。

8.是膈肌的一束,从食管裂孔右缘分出,向下附于十二指肠空肠曲顶及十二指肠升部上缘,起悬吊作用。

覆盖悬肌止端的腹膜隆起一皱襞,是临床上确定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

9.在输卵管末端,输卵管腹腔口的周缘,有多个细长的指状突起附着,称为输卵管伞。

其中有一条突起较长,与卵巢相接,称卵巢伞。

10.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称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

11.是腹膜腔中一个独立的腔隙,其前壁为胃后面及小网膜,后壁为胰、左肾的前面,向上、向下、向左均盲闭,只向右有网膜孔与大腹膜腔相通。

若胃壁穿孔,胃内容物即局限停留于网膜囊内,因症状不典型可致误诊。

12.均为腹膜脏、壁层移行处形成的双层腹膜结构(韧带可为单层),其内包神经血管。

系膜容许脏器有一定的活动度。

网膜是联于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双层腹膜。

大网膜甚至摺叠为四层,它活动度大,可游走至腹盆腔任何地方,有脏器穿孔发炎,它即奔赴包裹该处,故有腹腔警察的美称。

13.位于肺的周围,是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形成密闭的潜在性的腔隙,叫胸膜腔。

内有少量的浆液,呈负压。

14.用以简明地表示牙的类型(乳或恒牙)、位置(上、下颌)、侧别和名称(切、尖、双尖、磨牙)的一种符号。

罗马数字代表乳牙,阿拉伯数字代表恒牙,横线区分上、下颌,竖线区分左、右(以病人左右为左右)。

如:

﹄7代表上颌左侧第二恒磨牙。

15.位于牙髓腔和牙根管内的血管、淋巴管、感觉神经末梢和疏松结缔组织的总称。

牙髓失活(死亡)后,牙质增生停止,牙的感觉亦丧失。

16.牙周组织由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龈三部分构成,对牙有保护、固定和支持作用。

17.包括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

18.位于咽上端,即咽的入口处。

由咽后壁上部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及前下方的舌扁桃体组成,几乎围成一环,是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有重要的防御、保护作用。

外来异物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首先刺激这些淋巴器官,引起免疫反应。

19.由腭垂、腭帆后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和舌根共同围成的由口腔通向咽部的狭窄通道,称咽峡。

20.位于鼻咽部的外侧壁上,为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称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21.指子宫颈与阴道壁共同围成的一环状凹陷。

阴道前后壁是相贴的,而阴道上端宽阔,子宫颈自阴道前壁插入阴道而非接于阴道末端,这样形成了阴道前、后穹和两侧穹。

其中后穹最深,,并紧邻直肠子宫陷凹,临床上女性腹膜腔内出血(如子宫外孕)积脓,可进行后穹窿穿刺腹膜腔内的积液检查或切开引流。

22.阴茎由三条海绵体组成。

海绵体内的空隙与血管相通名血窦。

当血窦充血时,阴茎变粗变长超过一倍以上称勃起。

勃起时的阴茎包皮正好附至阴茎头的周缘处。

阴茎充血消失,变细变短软以后,阴茎头向阴茎根方向回缩,其皮肤形成一截双层的套筒,包绕阴茎头,此双层套筒名阴茎包皮。

23.覆盖内脏管道器官内表面的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肠管还有黏膜肌层)合称黏膜。

上皮层表面经常有粘液保持湿润,故名。

肠管的黏膜肌收缩使黏膜形成皱襞,对食物进行研磨和推送活动。

24.每一肺段支气管、段支气管的分支及其所属的肺组织形成一个尖向肺门,底朝向肺表面的锥形结构,称为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右肺分10个,左肺分8个肺段。

肺段间缺少动脉、支气管,仅有肺的静脉和少量结缔组织,故临床上可做肺段切除。

25.指子宫颈的长轴向前倾斜,与阴道长轴形成一向前下开口的钝角。

这时子宫口贴阴道后壁.前屈指子宫体向前屈折,体与颈间形成一向前下开口的钝角。

这时子宫体躺在膀胱顶上面。

26.是左右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前到胸骨,后至胸段脊柱,上为胸廓上口,下至膈。

通常以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的下缘平面将纵隔分为上、下两部,下部又可以心包的前、后面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上纵隔内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左、右膈神经,左、右喉返神经,左、右迷走神经,上腔静脉,食管,气管,胸导管,主动脉及其三大分支和淋巴结等。

中纵隔中有心、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奇静脉弓、膈神经、心包膈血管及淋巴结等。

后纵隔内有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和淋巴结等。

27.指坐骨与盆膈之间、尖向上的楔形空间。

肛管参与构成其内侧壁。

后界为臀大肌,前界为尿生殖膈,底为皮肤。

内充满脂肪组织,体温下脂肪呈现液体状态。

28.在膀胱底黏膜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黏膜光滑而无皱襞,称为膀胱三角。

此区由于缺少黏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

是膀胱结核、肿瘤的好发的部位。

29.包皮口很小,阴茎头不能翻出,污垢积聚,常致发炎甚至阴茎癌。

满3岁以前发现包茎仍可能是正常的,但3岁以后的包茎应及早行包皮环切术。

30.包皮覆盖了尿道外口,但包皮口宽阔,阴茎头能顺利翻出、完全裸露。

平时注意清洁即可,不用手术。

31.是位于鼻腔周围的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含气的空腔。

包括额窦、蝶窦、筛窦和上颌窦。

都开口于鼻腔,对发音起共鸣作用,且有减轻颅骨重量等作用。

32.分隔鼻腔为左右两腔的矢状位隔板,由骨和软骨外包黏膜构成,正常可略偏歪,但如偏至贴着鼻甲,即为鼻中隔偏曲,成为鼻塞的原因之一。

33.又称肛皮线,跨越肛柱下端,连结每个肛瓣边缘,构成一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

线上为黏膜,无痛觉,线下为皮肤。

肛皮线为内、外胚层的分界线,故齿状线上、下的血液供应、静脉回流、神经支配等均不相同。

34.主要由弹性纤维组织构成,是张于环状软骨弓上缘、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的上窄下宽的三角形的弹性纤维膜。

其中张于环状软骨弓上缘和甲状软骨下缘之间的部分叫做环甲膜,中间的部分叫做环甲正中韧带。

35.分为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形成的结构有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

36.由会厌软骨的两侧缘和甲状软骨前角的后面,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的前内侧缘的膜状结构,称方形膜。

方形膜的下缘游离为前庭韧带。

37.在肺的内侧面,由结缔组织包绕出入肺门的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外包胸膜脏层而形成的结构称肺根。

38.肺上叶的上端,超过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最高点在锁骨内侧份上方2~3cm处。

小儿原发肺结核病灶多见于上叶,若波及肺尖时,在锁骨上窝处听诊可闻呼吸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