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1.docx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资料1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2、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
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二、机械运动
1、定义: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
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
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4、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变形,
B、速度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
速度计
速度图象: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Ⅱ、变速运动:
A、定义: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方法: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
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
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跑步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红
800m
3分20秒
4m/s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解:
表格设计如右: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
口诀:
“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
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
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
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
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
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
(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
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
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
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
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
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
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
原因是:
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
秒(S)
2、测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
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
3、声波:
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
4、声速:
声音的传播快慢。
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
①介质种类。
②介质温度。
记住:
在空气中15℃速度340m/s。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
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3、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既频率有关。
频率:
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
20Hz-20000Hz。
超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
(蝙蝠、海豚可发出)
次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大象)
2、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响度跟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
声音的特色。
音色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4、三种乐器:
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打击乐器:
以鼓为例:
鼓皮振动发声,鼓皮绷得越紧,振动的越快,音调就越高;击鼓的力量越大,鼓皮的振幅就越大,响度就越大。
弦乐器:
二胡、小提琴和钢琴为例:
弦振动发声,弦短而细、绷紧的音调高。
管乐器:
长笛、箫为例:
空气柱振动发声,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越短振动的越快,音调越高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
物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0dB是人耳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得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得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得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途径:
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途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
五、 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
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回声定位:
蝙蝠
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
2、声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
开尔文,符号k
②常用单位:
摄氏度,符号℃
0℃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100℃的规定:
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1℃的规定:
把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为1℃
3、温度计
(1)原理:
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按用途分类:
体温计:
量程 35—42℃ ;分度值0.1℃用前需甩
寒暑表:
寒冷地区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低
实验用温度计:
⑶使用方法:
①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量程;
② 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③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⑤准确记录数据和单位
4、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⑴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如果晶体中有杂质,它的熔点和凝固点会降低。
常见的非晶体:
玻璃、沥青、松香、蜡
2、汽化
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⑴蒸发:
①定义:
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温度高低,
b、液体表面积大小
C、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③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⑵沸腾:
① 定义: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 液体沸腾的条件:
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
③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的升高而增大。
④水沸腾时现象:
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3、液化:
液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都可液化)。
2、压缩体积。
4、 升华和凝华
升华例子:
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钨丝升华,卫生球变小。
凝华例子;霜,树挂、窗花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的传播:
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影子、日食、小孔成像等)
3、光线: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我们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光的传播速度: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m/s或3×105 km/s。
5、光年:
(长度单位)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二、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
光射到介质的表面,被反射回原介质的现象。
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两种光的反射:
①镜面反射:
入射光线平行,反射光线也平行,其他方向没有反射光。
(如:
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面镜)
②漫反射:
由于物体的表面凸凹不平,凸凹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
(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
注意: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4、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四、球面镜
(1)凸面镜:
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应用:
机动车后视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
(2)凹面镜:
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平行光射向凹面镜会会聚于焦点;焦点发出的光平行射出。
(应用: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面)
五、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
2、光的折射规律:
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此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
④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变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⑤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折射现象:
折射使池水“变浅”、筷子“弯折”、水中人看岸上树“变高”。
五、光的色散
1、色散:
牛顿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
(雨后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3、物体的颜色:
①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的色光决定,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②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
2、红外线:
①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辐射,不过人眼看不到,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②红外线的应用:
加热、拍红外线照片诊病、夜视仪、遥控。
3、紫外线:
在光谱的紫端以外,也有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
促进钙质吸收、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荧光物质发光
4、光的散射:
①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因为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的较多。
雾灯用黄光的理由:
不易被空气散射、人眼对黄光敏感。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 、透镜
1、透镜:
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2、与透镜有关的名词:
①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②光心: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③焦点:
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实焦点:
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虚焦点: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④焦距: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3、透镜的分类:
①凸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
对光起会聚作用。
②凹透镜:
边缘厚,中央薄。
对光起发散作用。
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
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
①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
②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u)
像距( v )
像的性质
应 用
u> 2f
f< v<2f
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
u = 2f
v = 2f
倒立等大实像
幻灯机
f< u<2f
v > 2f
倒立放大实像
放大镜
u = f
不 成 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 < f
物像同侧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
注:
①成实像时,物距越小,相距越大,像越大;
成虚像时,物距越小,相距越小,像越小。
②u+v≥4f(成实像时)
③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
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
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平面镜成像)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3,成像规律简记口诀:
一倍焦距定虚实,二倍焦距定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实倒虚正虚放大,虚同实异要牢记。
三、 眼睛和眼镜
1、眼睛:
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2、近视眼:
近视的表现:
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
戴凹透镜。
3、远视眼:
远视的表现:
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
戴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100×焦距的倒数。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两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物镜:
物体通过它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投影仪的镜头);
目镜:
物镜成的像经过它成放大的虚像(像放大镜)。
2、望远镜:
有一种望远镜也是有两组凸透镜组成。
物镜:
它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目镜:
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3、视角:
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
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视角越大,看到的像越大。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一、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m表示,国际单位:
kg(千克)常用单位:
tgmg
1t=103kg
1kg=103g
1g=103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固体的质量与形态、状态、位置、温度无关,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学生天平)案秤台秤杆秤
注:
①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②遵循“左物右码”原则砝码先大后小③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
归纳:
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读数---整理
①当砝码生锈、粘上尘土、磁钉时,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小
②当砝码磨损时,测量结果比实际值大
③无论天平的右盘怎样加砝码,都不能使横梁平衡,则应移动游码
④平衡螺母的移动方向跟指针的偏转方向相反
二、经典例题:
3.一台天平的砝码由于使用不当,受潮生锈并且粘上许多灰尘。
用它测量出的物体质量与物体的实际质量比较,结果是(A)
A.偏小B.偏大
C.相等D.不能判断
4.案秤是生活中常用的测量的工具如图时案秤的秤
砣,则这个承托的质量为(B)
A.恰好是1kgB.必定小于1kg
C.必定大于1kg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1kg
5.如图为测一金属块质量时天平平衡后所用砝码和
游码的情况,则此金属块的质量为。
三、密度
单位面积某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一种性质,一种密度代表一种物体,但是有些物质的密度也相等,密度取决于温度、材料、压强(通常取常温常压)密度不受体积和质量的影响,但是前提是体积和质量同时变化
水的密度是:
1.0×103kg/m3其物理意义:
1m3的水其质量为1.0×103kg
公式:
变形公式: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单位:
国际单位:
kg/m3常用单位g/cm3这两个单位比较:
g/cm3单位大。
其单位换算关系:
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结论:
材料(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注:
人、动物、水的密度都大约
例:
在澳大利亚南部海滩,发现一群搁浅的鲸鱼,当地居民紧急动员,帮助鲸鱼重返大海.他们用皮尺粗略测算出其中一头鲸鱼的体积约为3m3,则该头鲸鱼的质量约为()
A.3×102kgB.3×103kgC.3×104kgD.3×105kg
四、测液体密度:
⑴原理:
ρ=m/V
⑵方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的密度
ρ=(m1-m2)/V
说明:
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例1:
为了测量铁块密度,小红是按下列实验步骤进行的,正确的顺序是。
A.在量筒内盛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B.用天平测量铁块的质量m
C.列式计算,整理仪器
D.再把铁块也浸没入水中,记下此时水在量筒中的刻度V2
例2:
要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桌上有下列器材:
托盘天平,金属块,量筒,细线,水,空烧杯,刻度尺,盛有盐水的烧杯。
(1)需用的器材是。
(2)可供参考的实验步骤是:
A.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横梁平衡
B.用天平称出剩余盐水及杯的总质量m2
C.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V
D.用天平称出盛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1
E.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m3
你认为实验步骤合理的顺序是:
。
(3)用上述测出的量写出的盐水密度计算式是。
KEY:
(1)器材的选择:
根据密度公式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