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阅读理解测试题及答案.docx
《四年级 阅读理解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 阅读理解测试题及答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阅读理解测试题及答案
2020-2021年阅读理解测试题及答案
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1.
我在第三根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晚上9点就到校门口来接我。
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
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
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
“我又不是故意的!
”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
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砰砰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
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
“女儿回来没?
”妈妈说:
“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
”他如释重负地说:
“人太多了,没看清。
”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
“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
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
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
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
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
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
“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
”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
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
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桃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
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
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
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
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
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
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
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
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
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沸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
这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综纷的颜色。
(有删改)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如释重负()蜷在角落()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3.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
”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文中的“我”是因为什么事开始意识到父亲在“我”心中的重要的?
古人说: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shiquan
2.动作描写。
“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
3.示例:
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膜,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
4.父亲一夜未归,并在回来后查出了帕金森综合征早期,由此我才意识到我多么害怕失去父亲。
正如古人所说,我们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懂得珍惜,就像文中的作者,在父亲生病后才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父女情,而庆幸的是她还有机会换回。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对家人多加理解关爱、不要等到失去之后再来后悔。
2.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
这人都去哪儿了呢?
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
是捡棉花去了?
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
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jiā)背了。
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
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
可是,父亲?
不知说过多少回:
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
可是他却非要种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
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呐。
③我循声站进棉田里。
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闻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
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
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
黢(qū)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
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
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已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体,不离不弃。
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
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
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
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
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
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
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
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
头上银白的头发根跟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清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càn)然如盛开的棉花。
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
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
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1.联系全文内容,你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
2.按要求品味语言。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
”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刻画父亲的外貌?
透过文字,你感
受到了什么?
3.“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自然段的作用。
1.表层含义:
①指在棉花田里劳作的父亲;②指侧躺在棉花上睡着的父亲。
深层含义:
①指棉花承载着父亲全部的希望;②指父亲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都浇灌在这棉花田里了;③指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各答出一点即可)
2.
(1)“跪拜”一词体现出父亲侍弄棉花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突出了棉花在父亲心中的神圣地位。
(意近即可)
(2)示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核桃比喻父亲的脸,用柘树枝比喻父亲的手,生动地刻画了父亲苍老、瘦弱、憔悴的形象,表现了父亲的艰辛与劳累。
3.示例:
爸爸,这么多年来,为了全家,您不辞辛劳,整日忙碌,您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太多太多了。
现在,我们都大了,该是我们报答您的时候了!
希望您不要这样劳累了,好好地享受一下生活吧。
(能体现出感恩、劝慰之意,表达通畅即可)
4.结构上:
点题,收束全文。
内容上:
深化主题,写出了父亲的精神给“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感激和由衷热爱之情。
(意近即可)
3.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
晾晒的农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
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
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
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
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
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
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
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
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
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
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
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
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
或是点头,或是招手。
欢迎你,挽留你。
⑪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⑫今夜,我想念母亲。
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
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⑬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第①自然段与第②自然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
为什么?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5.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
说说你的理由。
1.①炊烟里等待晚归的孩子;②夜半油灯下缝补的母亲无声的关爱;③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
2.不矛盾。
母亲因年迈总是遗忘自己生活中的事,却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对比中更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
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厨房比作舞台,围裙比作道具,锅碗瓢盆比作乐声,生动形彖地写出了母亲为家人做饭的场景,表现母亲勤劳持家的特点。
4.不辞辛苦、疼爱孩子胜似关心自己。
5.示例:
好,题目形象地突出了母亲勤劳的品格,具有“文眼”的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
4.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①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②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
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
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③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
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
老常并不顾忌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④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
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
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
调皮的孩子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扯断或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许多的麻烦。
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⑤老常从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
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⑥老常被派出所抓啦!
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
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
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⑦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
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
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
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
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
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最后,所长只好打电话到镇中学。
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
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
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⑧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
他在各个班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
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⑨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⑩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
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
我们只是听,不愿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
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
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
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⑥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
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
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写出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顾忌——()
依然——()宛如——()
2.根据所给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
(1)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
(2)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
(3)形容意见不一,议论很多。
()
(4)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壮,说话十分有气势。
()
3.作为全校最守时的人,老常为什么并不受我们爱戴?
4.文中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是孩子们问老常的话,实际上他们想表达什么?
5.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老常是一个怎样的人。
6.结合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1.尊敬顾虑仍然犹如
2.
(1)惺忪
(2)有声有色(3)议论纷纷(4)理直气壮
3.①他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②还因为他没老婆。
4.同学们想表达自己的愤怒,老常打铃太“敬业”以至于像专业学过一样,这样我们就更讨厌他。
5.朴实,认真工作,精益求精。
6.点明中心,提出作者对老常以及像老常一样的人的赞扬,做事追求完美,做人追求高尚。
5.
父亲是一条鱼
①元宵前后和阳春三月,是父亲最忙碌最苦累也最欢快的日子。
②在这段时日里,母亲帮着父亲煮大锅大锅、鲜鲜嫩嫩的鲤鱼招待那些买鱼苗的客人。
酒足饭饱之后,父亲才根据买主对鱼的尺寸、数额,心花怒放地开价出售鱼苗。
在一阵友好的、不太经意的讨价还价后,父亲便依依不舍地将精心喂大的各种鱼苗卖给这些鱼客。
此刻,只见父亲满脸的欢悦将往日的辛劳困倦镀得铮亮。
待来家里求购的客人逐渐稀少后,父亲只好一个一个地方去赶鱼市,这些小镇集市,最近的也离我家有十余里,远则三四十里。
父亲鸡叫头遍就起床放干水池,将鱼捉进鱼盆里,然后打着手电筒,顶着寒雾冷露去赶集。
两只比米筛还要大的鱼盆将干瘦细小的父亲夹在中间,仿佛不是父亲挑着它们,而是它们拥着父亲在行进。
待到池里的鱼苗卖完,我家屋角落里早就积了一大堆已磨成草筋的烂草鞋……
③接下来,父亲又要着手为幼苗培植而忙碌不休。
父亲精心修整好鱼池,买回鱼苗后,父亲就开始像喂养婴儿般悉心照料。
父亲每天一大早就下到池里,用一只木耙将宁静的池水搅动,然后泼洒肥水,早中晚三次。
这些幼鱼在父亲精细料理与守候中逐渐地长到寸许两寸粗细。
待布谷鸟在我的家乡山野不知疲倦地婉转啼鸣时,父亲便沐浴着三月的阳光和布谷鸟清丽的音韵悠然地端坐于屋前的枣园里,用一只精致的小碗将脚盆里的小鱼按照鱼种分门别类地舀进一只只鱼盆里。
然后,父亲挑着鱼盆在暖融融的阳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
在父亲拖着悠长的声调沿村叫卖时,布谷鸟的叫声也在春光里此起彼伏。
④我没想到,那年秋天,父亲那如同阳春三月布谷鸟鸣唱般的叫卖声,竟然成了他撒在我家乡那些村庄里的一曲绝唱。
父亲去世的两个月前,我回去看望过我的父母。
母亲告诉我,早几天,父亲去给姑奶奶过生日,穿着我的皮鞋,显得特别高兴。
我很纳闷,我没有什么皮鞋留在家里啊。
母亲就从父亲的床底下拿出一双棕色的皮鞋。
看到这双皮鞋,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这是我早已丢弃的一双皱巴巴的皮鞋,父亲竟从屋外捡回来,还喜滋滋地穿着去给姑奶奶过生日,那么炫耀!
那么得意!
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这时我才想起,父亲一生赚了那么多的钱,对到我家来买鱼苗的所有人都是那么大方,那么舍得花钱招待,却从没想过要给自己买双皮鞋。
⑤离家那天,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竟是我最后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
那一次,父亲站在鱼池边,和我说着他已经说了很多遍的话,要我多写信回来,要我好好工作,要我冷了多穿衣……可现在我想听父亲那些重复啰嗦的话却再也听不到了。
⑥父亲离我而去了,我好想再读读父亲,读读父亲在生命的轮回路上是沧桑依旧还是宁静如莲。
父亲走进了另一片水泽,父亲站在那片水泽的边缘或许正凝望着一条向他走近的鱼。
我仿佛觉得,父亲一定化作一条水中游动的鱼,只要这世上还有一滴水,父亲就永远活在水里。
1.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顿时,泪眼中的这双皮鞋,一下子化作了两块大石头,紧紧地压在我的心坎上。
(2)父亲一直送我,送到他非常热爱的鱼池边还不愿转身。
我看见养了大半辈子鱼的父亲倒映在水中的朦胧身影瘦小得就像一条鱼影。
3.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你能体会到什么?
4.文章第③自然段中写阳春三月的布谷鸟,其作用是什么?
5.别的文章中描绘的父亲的形象都是高大的、伟岸的、严肃的、深沉的,本文的父亲有什么不同?
1.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极其深厚的感情。
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2.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为儿子的“我”因父亲终身未能买一双皮鞋产生的心酸、愧歉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身影比喻成鱼影,流露出儿子因父亲的瘦弱而产生的伤感之情。
3.拟人。
我能体会到父亲卖鱼的艰辛,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关心和心疼。
4.衬托欢快愉悦的气氛;突出父亲的勤劳品质。
5.父亲是朴实的、好客的、节俭的、关爱儿子的、细腻的。
6.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一点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
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
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晚舒适。
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哟,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
”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
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
“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
”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
“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
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
哈哈XXX”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
④“老朱,我也老了。
”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挺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
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
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绝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
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
“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俩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厖”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
哪三个,哪里有三个?
”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可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
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
”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
”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
”老朱说。
“大家都没忘啊。
”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俩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
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厖”
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俩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
”老康看着锅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