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0431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 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docx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名校全攻略练习板块二专题一文言翻译之一译准实词和虚词跟踪限时检测

(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

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余人。

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

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

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

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既擒布,霸自匿。

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

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

兖州乱,翕、晖皆叛。

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

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

霸谓备曰:

“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

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

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

“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

”乃皆以翕、晖为郡守。

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

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

“诸君忠孝,岂复在是!

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①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

”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

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又与于禁讨昌豨,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迁徐州史。

沛国公武周为下邳令,霸敬异周,身诣令舍。

部从事讠悤讠同②不法,周得其罪,便收考竟,霸益以善周。

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

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

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

霸夜追之,比明,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

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

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近,将士皆不安。

辽欲去,霸止之曰:

“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

”明日果有令。

辽至,以语太祖。

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

(《三国志·魏书》)

[注] ①榇(chèn):

棺材。

②讠悤讠同,人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霸为帅,屯于开阳      屯:

驻扎

B.霸敬异周,身诣令舍诣:

来到

C.周得其罪,便收考竟考:

拷打

D.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逆:

阻止

解析:

逆:

迎战。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能表现臧霸“勇壮”的一项是(3分)(  )

①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

②因与父俱亡命东海

③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

④从讨孙权,先登,再入巢湖,攻居巢,破之

⑤与夏侯渊讨黄巾余贼徐和等

⑥行百余里,邀贼前后击之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①④⑥D.②③⑤

解析:

②写其亡命东海,③写对吕布的帮助,⑤写讨伐黄巾军。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讨伐吕布时,臧霸等曾带兵往助吕布。

兵败后,臧霸又把他藏匿起来,太祖点名搜索,在臧霸那里找到了吕布。

B.在兖州叛乱中,徐、毛二人背叛太祖,后亡命出逃投靠臧霸。

太祖命刘备见臧霸,并命臧霸奉上二人首级。

刘备转述的臧霸的一席话,使太祖改变了主意。

C.臧霸非常尊敬下邳令武周,曾到其舍做客。

后来臧霸从事讠悤讠同不遵守法度,武周就拘押拷打讠悤讠同。

霸却没有怪罪武周,反而更加亲善。

D.张辽讨陈兰,臧霸被调到皖地,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得前救陈兰。

韩当阻止臧霸于夹石,被臧霸击败。

孙权遣数万人分兵救陈兰,闻知霸军在舒城,立即撤军。

解析:

A项应为“臧霸自身藏匿,太祖搜得臧霸”。

答案:

A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

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

(“听”“私”“诣”译错一个扣1分)

(2)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

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

(“生全”“王霸”“可以”“为之辞”译错一个扣1分)

(3)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

(“明”“利钝”“捐”译错一个扣1分)

参考译文: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县(今山东费县方城镇)人。

父亲臧戒,曾任华县狱掾,(臧戒)依据国法,不肯听任泰山太守私自杀人,太守因而大怒,命令拘捕臧戒并送到太守府去,当时监送者约有百余人。

臧霸当时十八岁,引领从客几十人在费县西山道中半途截劫,夺救父亲,监送者都不敢动,臧霸便与父亲一起奔命于东海,而臧霸亦从此以勇猛健壮闻名于世。

黄巾起义时,臧霸跟从陶谦击破贼众,被授予骑都尉官职。

于是臧霸在徐州招收士兵,与孙观、吴敦、尹礼等聚合军众,臧霸为统帅,驻扎在开阳一带。

太祖曹操讨伐吕布时,臧霸等带兵往助吕布。

吕布被擒后,臧霸隐身匿藏。

曹操搜索,寻得臧霸,一见之下非常喜欢他。

曹操在兖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将。

兖州乱起,徐、毛二人都叛变了。

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亡命出逃投靠臧霸。

曹操告诉刘备,让他告诉臧霸奉上二人首级。

臧霸便对刘备说:

“我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有所建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会做这种事。

我受主公(太祖曹操)存命保全之恩,不敢违其命令。

不过有意于称王称霸的君主应该以义相告(不宜威迫),希望将军替我(向主公)解释。

”刘备便把臧霸所说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叹息,对臧霸说:

“这是古人仁德之事,你却能够加以奉行,这也正是我的心愿啊。

”于是让徐翕、毛晖二人都做了郡守。

当时曹操正与袁绍相对抗,而臧霸屡次带领精兵进入青州,所以曹操能专心应付袁绍,不用顾念东方之事。

曹操在南皮打败了袁谭,臧霸等前往祝贺。

臧霸便请求派子弟及诸位将领的父兄家属前往邺城,曹操说:

“诸位忠心报国,但何必要如此来表现呢!

昔日萧何派遣子弟前往侍奉高祖,汉高祖没有拒绝,耿纯焚烧自己的房子、马车、棺木追随,而光武帝没有辜负他的好意,现在我将用什么来改变前人的做法呢!

”当时东州纷乱,臧霸等执正匡义,征伐暴虐,使黄海、渤海、泰山地区清平安定,没有谁比他们的功劳更大的了,于是都被封为列侯。

臧霸被授予都亭侯,又同时担任威虏将军。

臧霸又与于禁讨伐昌豨,与夏侯渊征讨黄巾余贼徐和等,有功劳,升迁为徐州刺史。

沛国人武周担任下邳令,臧霸尊敬武周,认为他与众不同,常到他家做客。

后来臧霸的从事讠悤讠同不遵守法令,武周获得他的罪状,就拘押拷问讠悤讠同使其死于狱中,臧霸更因此与武周友善。

臧霸跟从太祖讨伐孙权,先登入敌阵,再入巢湖,攻破居巢。

张辽讨伐陈兰时,臧霸被调到皖,讨伐吴将韩当使孙权不能前往救助陈兰。

韩当派兵迎战臧霸,臧霸与韩当在逢龙作战,韩当又派兵在夹石拦阻臧霸,臧霸与韩当作战且打败了韩当,带军队回到舒城驻扎。

孙权派几万人乘船驻扎在舒口,分兵前往营救陈兰,听说臧霸军队驻扎在舒城时,立即撤军。

臧霸引军连夜追赶,到天明时,行军一百多里,拦阻敌人前后夹击。

敌人窘急不堪,不能上船,跳水而逃的很多。

于是吴军不能救陈兰,张辽便打败了陈兰。

臧霸跟从太祖到濡须口征讨孙权,与张辽同为前锋,行军途中遇上大雨,前锋大军先到,江水竟然上涨,敌船逐渐靠近,将士都惶恐不安。

张辽想撤离,臧霸阻止张辽说:

“曹公很清楚战事顺利与否,怎么可能会舍弃我们呢?

”第二天,曹操果然发出撤军令。

张辽到了太祖处,把臧霸之言告诉太祖。

曹操认为臧霸做得好,授予他扬威将军称号。

二、(2011·成都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蛇 人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

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

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

期年大青死,思补其缺,未暇遑也。

一夜寄宿山寺。

既明启笥,二青亦渺,蛇人怅恨欲死。

冥搜亟呼,迄无影兆。

然每至丰林茂草,辄纵之去,俾得自适,寻复返,以此故冀其自至。

坐伺之,日既高,亦已绝望。

出门数武①,闻丛薪错楚②中窸窣作响,停趾愕顾,则二青来也。

大喜,如获拱璧。

息肩路隅,蛇亦顿止。

视其后,小蛇从焉。

抚之曰:

“我以汝为逝矣。

小侣而所荐耶?

”出饵饲之,兼饲小蛇。

小蛇虽不去,然瑟缩不敢食。

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

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

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

缘二青驯,故未遽弃。

又二三年,长三尺余,卧则笥为之满,遂决去之。

一日至淄邑东山间,饲以美饵,祝而纵之。

既去,顷之复来,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蛇人悟曰:

“得毋欲别小青也?

”乃发笥,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已而委蛇并去。

方意小青不还,俄而踽踽独来,竞入笥卧。

由此随在物色,迄无佳者,而小青亦渐大不可弄。

二青在山中数年,渐出逐人,因而行旅相戒,罔敢出其途。

一日蛇人经其处,蛇暴出如风,蛇人大怖而奔。

蛇逐益急,回顾已将及矣,而视其首,朱点俨然,始悟为二青。

呼曰:

“二青”!

蛇顿止。

昂首久之,纵身绕蛇人如昔弄状。

又以首触笥。

蛇人悟其意,开笥出小青。

二蛇相见,交缠如饴糖状,久之始开。

蛇人乃祝小青曰:

“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谓二青曰:

“原君引之来,可还引之去。

更嘱一言:

深山不乏食饮,勿扰行人,以犯天谴。

”二蛇垂头,似相领受。

遽起,过处林木为之中分。

蛇人伫立望之,不见乃去。

此后行人如常,不知二蛇何往也。

异史氏曰:

“蛇,蠢然一物耳,乃恋恋有故人之意,且其从谏也如转圜③”。

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又不然则药石相投,悍然不顾,且怒而仇焉者,不且出斯蛇下哉。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 ①数武:

没有多远。

②丛薪错楚:

错杂堆集的柴草。

③从谏也如转圜:

意思是听从规劝像转动圆物那样容易。

圜,yuán,通“圆”,圆的物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青亦渺渺:

无影无踪

B.辄中规矩规矩:

要求

C.饲以美饵,祝而纵之祝:

祷告

D.朱点俨然俨然:

宛然,仿佛

解析:

俨然:

真切、明显的样子。

答案:

D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A项,因:

于是;B项,以:

凭借/以免;C项,而:

你/连词,表递进;D项,乃:

竟然/于是。

答案:

A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二青、小青情深意厚的一组是(3分)(  )

①既明启笥,二青亦渺

②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

③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

④蜿蜒笥外,以首触笥,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⑤小青径出,因与交首吐舌,似相告语

⑥我久欲与汝别,今有伴矣

A.①③④B.②④⑤

C.③⑤⑥D.④⑤⑥

解析:

①是表现大青和二青之间的情谊;③是表现小青的机灵驯服;⑥是耍蛇人说的话,不是直接表现。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耍蛇人发现二青不见了之后,很是着急,但又因为以往也出现过二青自己跑掉后又回来的情况,所以他还是期待二青能够自己回来,最后果然不出所料。

B.一般耍蛇人对蛇的要求很高,如果蛇太大、太重了就要丢弃了,但因为这两条蛇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耍蛇人舍不得丢弃它们。

C.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听说后就让二青带走了小青,并叮嘱它们从此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天谴,两条蛇听从了劝告,消失在山林中。

D.二青作为一条蛇尚且能有眷恋故人之情,听取主人的劝告,不再作恶,而很多人却常常恩将仇报,竟然还不如蛇这种动物。

解析:

A项,以往也出现过的不是二青自己跑掉的情况,而是耍蛇人有意为之。

B项,耍蛇人是因为二青特别机灵驯服,所以舍不得丢弃它。

C项,二青在山中经常骚扰过路客人,耍蛇人是恰巧路过而不是听说后有意所做。

答案:

D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二青含哺之,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怪俨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数世蒙恩之主,转思下井复投石焉。

(6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

(“含”“让”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唯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多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

(“独”“俨然”“以”“蒙恩之主”各1分,语意通顺2分)

参考译文: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

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

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

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

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也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

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

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它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他希望它自动回来。

于是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很高了,耍蛇人也已经绝望了。

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自家的二青爬过来了。

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

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

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

“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

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

”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

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

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

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

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曲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

一般耍蛇人耍蛇,蛇的身长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就会换掉。

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

这样又过了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

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

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儿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

耍蛇人突然醒悟说:

“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

”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

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

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卧下。

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

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过了几年后,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旅客互相告诫,不敢走二青所在的那条路。

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

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就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

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

“二青!

”大蛇顿时停住了。

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纵身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

它转而用头触箱笼。

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

二青与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

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

“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

”又对二青说:

“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

我再嘱咐你一句话:

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

”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

突然,它们扬起头,往山中爬去。

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

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

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曰:

“蛇,只是一个愚蠢的动物罢了,但却有眷恋故人的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

唯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多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三、(2011·重庆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请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请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

“赐①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

“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

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

怒,杀而去之。

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

卑梁公怒,曰:

“吴人焉敢攻吾邑?

”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

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

吴、楚以此大隆。

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

又反伐郢,得荆平五之夫人以归,实为鸡父之战。

凡持国,太上知始,其次知终,其次知中。

三者不能,国必危,身必穷。

《孝经》曰: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益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楚不能之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

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

“禘②于襄公之庙也同,舞者二八③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

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

弗诛,必危社稷。

”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

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

“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

”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

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

鲁昭公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

是不达乎人心也。

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

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

同恶固相助。

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

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略有改动)

[注] ①赐:

子贡,姓端木,名赐。

②祶(dì):

古代祭名。

③二八:

古代舞制,天子八佾(舞时八人一行,谓之一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

鲁本诸侯,礼当用六佾,今只用二佾,其余四佾为季氏占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   让:

责备

B.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报:

禀告

C.公怒,不审审:

详察

D.遂起甲以往甲:

盔甲

解析:

A项,辞让;B项,报复;D项,甲士,士兵。

答案:

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解析:

D项中两个“之”,都用于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A项,对于/从;B项,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C项,于是,就/经,由。

答案: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不能“察微”而导致的后果的一组是(3分)(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戏而伤卑梁之处女。

③吴、楚以此大隆。

④因侵郈氏之宫,而益其宅。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乾侯。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D.②④⑥

解析:

①是孔子得出结论的依据,②是事情的起因,④是季氏的行为。

答案:

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见微知著,能从细小的事件中预见事情发展的趋势与结果。

他否定了子贡的做法,肯定了子路的做法。

B.卑梁人与吴人不能正确处理两女子误伤的小事而引发两国之争,最终楚国大败。

可见,再微小的事,如不预见后果并及时加以控制,也会演变为灾难。

C.文中第二段引用《孝经》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国君治国也应从“孝”这样的身边小事做起,否则,就不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

D.面对季氏与郈氏之争,鲁昭公不加详察,不顾后果,轻率处理,以致季、仲、叔群起而攻,三家合一,自己出逃异国,客死他乡。

解析:

引用的目的是要强调国君善“察微”的重要性。

答案:

C

14.(10分)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益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4分)

译文:

 

②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

(4分)

译文:

答案:

(1)①孔子能凭借细小之事预见结果,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啊。

(“以”1分,“见之以细”句式1分,“观”“化”各1分)

②不了解人心,地位即便尊贵,对安定(安本)又有什么益处呢?

(“达”“虽”各1分,“何益于安”2分)

(2)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益/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2分。

共5处,错两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在“而和其民人”前断开不算错)

参考译文: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国库中支取金钱。

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却推辞,不支取金钱。

孔子说:

“端木赐做错了。

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去赎人了。

”从国库中支取金钱,对品行并没有损害,不支取金钱,就不会有人再赎人了。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牛来酬谢他,子路收下了牛。

孔子说:

“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

”孔子能凭借细小之事预见结果,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很远啊。

楚国有个边境城邑叫卑梁,那里的姑娘与吴国边境城邑的姑娘一起在边境上采桑叶,嬉戏时,吴国的姑娘伤了卑梁的姑娘。

卑梁人带着受伤的姑娘去责备吴国人,吴国人应对很不恭敬,卑梁人很恼怒,杀死了那个吴国人就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