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诗歌主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70385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括诗歌主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概括诗歌主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概括诗歌主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概括诗歌主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概括诗歌主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括诗歌主旨.docx

《概括诗歌主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括诗歌主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括诗歌主旨.docx

概括诗歌主旨

  正确概括诗歌主旨方法初探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进行的总结等就是我们要揣摩的诗歌的主旨,有的诗歌主旨表达得含蓄隐晦,有的诗歌则表达得直白张扬,掌握一定的概括诗歌主旨的方法至关重要,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地切入诗歌,把握主旨,完成鉴赏评价的目的。

  一、借助诗题,理解主旨。

  一首诗的题目,往往是这首诗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

  二、关注序注,体会主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

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诗人的遭遇,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三、借助关键字,又称“句中眼”,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句中眼”指能使诗(词)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

关键字词最能体现作者情感、最能体现作品意境,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抓住了他们,就抓住了全篇。

  四、借助关键句,又称“篇中眼”,揭示主旨。

  “篇中眼”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的关键性句子。

有时出现在诗词的中间,多出现在诗末,直接或间接点题。

词眼多为议论、直接抒情句。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等。

(注:

“句中眼”和“篇中眼”在诗中称为“诗眼”)

  五、品评“意象”、领会诗歌主旨。

  通过品评“意象”寓意,感知诗人情感。

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

“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古诗中常见意象所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固定的,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六、借助多种表现手法。

  用典、化用名句、借景抒情、比喻说理、托物言志、对比、虚实相生、象征、借古讽今等,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怀。

如用典,诗人所用的典故、化用的名句在内容上大多与自己的处境有关,所以,用典是为了影射现实,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寄托某种愿望;比喻说理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

  七、“知人论世”、以把握作品主旨。

  知人,就是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生平、个性品格、思想、创作风格。

论世,就是在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时代风貌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因此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因为大时代、大背景是相通的。

  八、按题材给诗歌分类,以揣摩主旨。

  不同题材的古诗,评价其思想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古诗大致上有五大题材:

  1、写景诗:

揣摩诗人于山水景物之中寄托何种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抓景物的物象特点,分析意境,可以探知诗人蕴藏其中的情感。

“见景生情”,写景往往为后一两句的直抒胸臆打下基础,从直接抒情句也可概括诗歌主旨。

  2、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此类诗经常使用托物言志、象征手法,揣摩诗人在描摹“物”中所托之情,所言之志,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挖掘人们所赋予物象的内在品格和精神。

如陶渊明咏菊,抒写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不谄媚世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3、边塞诗:

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其主旨或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奇特风光;或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或表现出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或表达边关将士对月思乡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或反映沙场征战的艰辛悲壮、连年征战的残酷、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往往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其风格豪迈旷达、慷慨雄壮。

  但不同时代,边塞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基调是豪迈爽朗、勇敢、一往无前。

诗中充满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晚唐安史之乱使唐由胜转衰,虽然边塞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多了悲壮惋伤的成分。

如《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宋代外临强敌、内政颓靡,南宋沦亡半壁江山,诗坛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报国无门、收复中原无望的愤懑和征士归家无望的哀痛。

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4、怀古咏史诗:

此类诗以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事迹为题材,或怀古伤情,对历史事件抒发思古之幽情(如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感慨朝代兴亡盛衰之情);或怀古论事,对历史兴亡作出思考、对历史事件作出评论,如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

”为项羽自刎而惋惜;而王安石《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或怀古讽今,借古讽喻当时社会现实(如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奢侈)。

  5、即事咏怀(感怀、抒怀)诗:

作者往往因一事由有感而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即为抒怀。

内容包括怀乡思亲、离别送友、表达人生感悟、抒写闲情逸趣等。

其中“事”与“怀”应紧密结合、自然熨帖。

  九、多种手法综合运用,方能正确概括主旨。

  希望以上八种方法能为同学在鉴赏诗歌、概括主旨时提供一定的帮助,在

  掌握了以上基本的方法后,还应经过一定的练习和感悟,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

  综合练习:

  梦寻梅 方岳

  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一生烟雨逢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

  注释:

金貂是汉代的官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

  要想正确把握此诗主旨,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1、借助意象、注释、表现手法:

  意象“梅”——幽静脱俗,清高孤傲,在文中象征着隐者的理想情操和生活态度。

  注释“金貂”“玉华”——可知这里借代“出仕作官”,荣华富贵的生活。

  手法“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白描手法描绘隐居生活的内容。

  2、知人论世:

联系诗人生平,“一生烟雨逢茅底”指诗人一生坎坷,屡遭贬谪,对仕途官场厌恶反感。

3、借助题目:

题目为“梦寻梅”,尾句与之相呼应的是梦醒后“不梦金貂侍玉华”,形成鲜明对比,表达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而不愿意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志趣

诗歌内容主旨的把握不仅关涉内容鉴赏,还关涉手法技巧的鉴赏和语言的鉴赏,因为诗歌的形式(手法技巧和语言)归根结底还是为内容服务的。

因此,读懂诗歌,迅速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主旨,对于诗歌鉴赏至关重要。

怎样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呢?

下文以2008年高考诗词鉴赏题为范本,提供了探秘诗歌主旨的七大路径,文后附有演练题,可供大家参考。

    1 文贵有眼,诗眼先行

    诗眼是指诗歌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

诗人写诗,逐字逐句推敲吟哦,我们读诗评诗若轻易放过,就不能领悟诗家的妙处。

从词性上看,动词、形容词和数词往往是诗眼所在;从表达上看,抒情议论性的句子能更多更直接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透过诗眼,我们能快速准确捕捉到诗人心理的脉动、情绪的色彩和思想的痕迹。

    如2008年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最羡渔竿客”是本诗的诗眼。

“渔竿客”即隐居者,由此可以推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2 因文识象,由象悟道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形象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诗人思想感情的表达必须借助新鲜而独特的意象。

由于意象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因而积淀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具有比较固定的文化含义。

通过文字来识别诗歌的意象,经由意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内容鉴赏的必由之路。

    如2008年福建卷: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

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最常见的古诗意象有月、松、梅、菊、柳、荷、燕、雁、蝉、丁香、梧桐、浮云、杜鹃、鹧鸪等。

研究每一个意象蕴含的特定文化意义,结合教材中典范诗句,谙熟于心,这样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 命题有意,注引宜鉴

    为了帮助考生初步读懂诗歌的大意,命题者一般会对作家的朝代、籍贯、身份、官职、主要行事、观点或主张作言简意赅的介绍,或对作品的创作背景、目的等作简要的交代,或对生僻的词语、典故作必要的解释。

有些古诗在正文之前还有一小段引子,这是作者用来交代写作内容、缘由的文字。

这些注释和引子,不仅是理解诗歌意思的重要凭借,更是我们推知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心理背景的重要抓手。

命题者为考生有意设置的阅读鉴赏的桥梁,需要我们自觉登陟,借助这些桥梁,我们就能快速地到达把握诗歌主旨的彼岸。

    如2008年安徽卷: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注释②告诉我们作者的朝代、籍贯、主张、一生主要行事及结局。

特别是注释中“以忠义自任”、“率军抗元”、“绝食而死”等几个关键词暗示我们,诗歌表达了作者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

通过诗中的“留砥柱”、“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孤臣”、“末世”等关键词,作品还表现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能够力挽狂澜、夺取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4 品读玩味,读懂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诗歌的标题也是探明诗歌内容主旨的窗口。

诗歌的标题不仅可以交代写作的对象、内容和题材的时令特征,还可以点明作品的感情基调,明示作品的分类和体裁。

仔细玩味标题,便能初步探明诗人的思想感情脉络,进而比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的标题不仅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点明了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交待了诗歌的类型——怀人送别诗;再结合诗眼“愁”字,我们可以把握本诗的主旨即抒发怀人之愁。

    也有一些诗歌以无题的形式出现,但我们仍可以借助“首句表其目,卒章显其志”诗歌创作的金律,来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

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金代吴激的《人月圆》,“人月圆”系词牌名,但词的首句“南朝千古伤心事”已经表明了诗歌主旨:

抒发诗人的国家衰亡之感。

因此,诗歌无论有无标题,我们都可以借助一些可知的信息,探明诗的内容和主旨。

    5 意由境生,感知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袁行霈语)。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意境取胜,几乎每一首优秀诗歌,都将诗情画意完美地融为一体,形成既有别于生活真实又可以感知的艺术境界。

意由境生,通过感知诗歌的意境,亦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如2008年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6 感时生情,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理念,也是探秘诗歌主旨的重要方法。

所谓“知人”就是在阅读诗歌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倾向、风格流派及创作动机等;所谓“论世”就是指要联系与该诗有关的时代背景去考察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人的创作都是有感而发的,诗评家称之为“感时生情”。

    如2008年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王维隐居以后,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就是隐逸之趣和闲适之情。

这一首诗也不例外。

    知人论世法启发我们,要以本为本,把教材中涉及的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作归类梳理,分析研究,制作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分类卡片,以便于识记理解,迁移印证。

当然,使用这种方法也有一个度,切忌脱离文本牵强附会,更不能忽视作品内容的多样性和主旨的丰富性。

    7 借助手法,拨开迷雾

    诗言志,但诗歌主旨的表达总是借助于各种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探秘诗歌主旨,还须借助于对各种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明晰词义句意,而且还可以洞察作者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如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尾联为诗眼句,怎样理解其含义却需要借助诗歌的手法技巧。

“浮云”、“日”是借喻,分别喻指奸臣和皇帝。

尾联的意思是说,就像浮云总是能遮蔽太阳一样,国君总是被奸臣蒙蔽,因为看不到长安,我心生忧愁。

这首诗所抒发的就是家国之愁。

    清代诗评家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探秘诗歌的主脑,以上七种方法是必由之路。

当然,这七大路径,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

熟练地掌握并综合运用这七种技巧,必能快速而准确地探知诗歌内容和主旨。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 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周 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次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1)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

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

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

    1.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零落昆虫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的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2.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2)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3.

(1)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

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住处,无关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4.

(1)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格节操的珍视”也可以。

    5.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答: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

陈与义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第三种模式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