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292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含答案.docx

高考语文考点通关练考点十一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含答案

考点十一 理解文言句式并翻译文中句子

考点名片

考点内容

所谓“理解”,是说能正确领会文章的内容,正确理解文意、文句;所谓“翻译”,是说能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准确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用现代汉语把古人文章的内容准确表达出来。

考查形式

①从文言文段中划出重要句子,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议、通假现象,直至对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准确把握,特别要注意译出重点实、虚词和有活用的词语,灵活地翻译指定的句子。

②主观题,两个长句子。

③每句5分,共10分。

趋势分析

①可能选取传记文段之外的段落单独考查翻译。

②分值可能有增加。

题组1文言句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答案 D

解析 “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下列句子中与另外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答案 B

解析 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答案 A

解析 A项,主谓倒装。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 D

解析 D项,“大阉之乱”和“四海之大”两句为定语后置,其余均为宾语前置句。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岂不榖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无情郎安在

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项,“夫”句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子”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C项,“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项,“子”句无前置宾语,“无”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答案 A

解析 A项,判断句,其余为被动句。

7.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答案 D

解析 D项,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8.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C

解析 A项,“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项,三处省略主语;D项,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9.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答案 B

解析 B项,介词,“为何”,为什么;其余表判断。

10.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D.明日朝,以告管仲

答案 D

解析 省略介词宾语:

以告,以之告。

11.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入见,曰:

“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权知其意,执肃手曰:

“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答案 B

解析 B项,应为“莫若我也”和“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A项,均为宾语前置,但都不是否定句;C项,均为宾语前置,但都不是否定句;D项,第二句是宾语前置,但不是否定句。

12.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答案 B

解析 B项,“外见”之“见”,通“现”,显露之意;A、C、D三项的“见”都表被动。

13.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

“(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答案 B

解析 A项应为:

沛公;C项应是“以剑舞为乐”;D项应是“以”。

14.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答案 C

解析 A项,“出与(之)战”;B项,“以(之)为然”;D项,“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15.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答案 A

解析 A项,“会(于)境上”∥“见臣(于)列观”;B项,“欲王(于)关中”;C项,“发(于)背沾(于)衣”;D项,“会(于)渑池”。

题组2综合翻译

16.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

吾故曰: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有删改)

(1)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相信这件事。

(2)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不敢相信这件事。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而勒索和氏璧,这时说要得到和氏璧,是实情,不是借此来窥视赵国。

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

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

至于他在渑池与秦国的强硬较量,以友好使廉颇悔悟,就越来越显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偏袒他啊!

17.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东亭①为桓宣武主簿,既承藉,有美誉,公②甚欲其人地为一府之望。

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

坐上宾客即相贬笑,公曰:

“不然。

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

”后因月朝阁下伏,公于内走马,直出突之。

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

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有删改)

 ①王东亭:

即王珣,是东晋初年大臣王导的孙子,曾因功被封为东亭侯。

②公:

即桓宣武,桓温。

(1)观其情貌,必自不凡,吾当试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2)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参考译文:

东亭侯王珣担任桓温的主簿,受到祖辈的福荫,名声又很好,桓温很希望他在品学门第上能成为全府所敬仰的榜样。

当初,(王珣)回答桓温问话时有失礼之处,可是他神色自若。

在座的宾客立刻贬低并且嘲笑他,桓温说:

“不是这样的。

看他的神情态度,一定不平常,我要试试他。

”后来在初一僚属进见的时候,桓温从后院骑着马直冲出来。

手下的人都被吓得躲闪跌倒,王珣却稳坐不动。

于是王珣的名声大为提高,大家都说“这是做辅弼大臣的人才呀”。

18.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景明与梦阳并有国士风。

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

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

其持论,谓:

“诗溺于陶,谢力振之,古诗之法亡于谢。

文靡于隋,韩力振之,古文之法亡于韩。

”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

(选自《明史》,有删改)

(1)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意盖诋梦阳,非笃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两人写诗文,刚开始相处得很好,成名之后,相互诋毁。

(2)这个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观点。

参考译文:

何景明与李梦阳同有国士风度。

两人写诗文,刚开始相处得很好,成名之后,相互诋毁。

议论的人说何景明的才气本来不如李梦阳,但他的诗秀逸妥帖,反而超过李梦阳的诗。

何景明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出来,说:

“古诗在陶渊明时陷入困境,谢灵运奋力振兴它,古诗的写作方法在谢灵运时就消亡了。

文章在隋朝时萎靡不振,韩愈奋力振兴它,古文的写作方法在韩愈时就消亡了。

”这个意思大概是在毁谤李梦阳,不是确切的观点。

19.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闾丘卬曰:

“不然。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骅骝马录骥,天下之俊马也。

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

黄鹄白鹤,一举千里,使之与燕蝠翼试之堂庑之下,庐室之间,其便未必能过燕蝠翼也。

辟闾、巨阙,天下之利剑也,击石不缺,刺石不锉,使之与管稿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过管稿也。

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卬何以异哉?

(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1)使之与狸鼬试于釜灶之间,其疾未必能过狸鼬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此观之,华发堕颠,与卬何以异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是)让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

(2)由此看来,花白头发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拿什么来区别呢?

参考译文:

闾丘卬说:

“不是这样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骅骝马录骥,都是天下著名的骏马。

(但是)让它们与狸鼬一起在锅灶之间赛跑,它们的速度未必能超过狸鼬。

黄鹄白鹤,一飞千里,(但是)让它们与燕子、蝙蝠一起在堂屋走廊下、住宅房间里比赛飞翔,它们的轻便未必能超过燕子和蝙蝠。

辟闾、巨阙,是天下最锐利的宝剑,用它们敲击石头,剑刃不会缺损,用它们来刺石头,剑身也不会折断,(但是)让它们与萱草、稻秆一起去取钻进眼里的灰沙,它们的便利未必能超过萱草和稻秆。

由此看来,花白头发或秃顶的老人,和我相比拿什么来区别呢?

20.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祥性至孝。

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

祥愈恭谨。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

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

其笃孝纯至如此。

(选自《晋书》,有删改)

(1)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

(2)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参考译文:

王祥生性非常孝顺。

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多次说他坏话,因此父亲也不喜欢他,常常派他清扫牛粪。

王祥更加恭敬谨慎地做这些事情。

父母亲有病(的时候),他睡觉都不脱衣服,必定亲自尝试汤药。

有一次继母一心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解下衣裳正要剖开冰面来抓鱼,冰面忽然自己解冻,一对鲤鱼跃出,他拿着鲤鱼回了家。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于是又有数十只黄雀飞入他的帐幕,他又拿来进献继母。

乡里人都惊叹,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天地所致。

家里的丹柰结了果实,继母命他看守,每当风雨来临,王祥就抱着树哭泣。

他的孝心竟到了如此地步。

21.阅读下面的语段,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循,进士。

历兵部武选郎中。

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

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

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

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

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

曰:

“苟当其任,皆吾事也。

”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

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

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

为画策战守,寇引去。

素与顺之友善。

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擢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洪先虽宗良知学,然未尝及守仁门,恒举《易大传》“寂然不动”、周子“无欲故静”之旨以告学人。

又曰:

“儒者学在经世,而以无欲为本。

惟无欲,然后出而经世,识精而力钜。

”时王畿谓良知自然,不假纤毫力。

洪先非之曰:

“世岂有现成良知者耶?

”虽与畿交好,而持论始终不合。

山中有石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

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

(1)敞惧,归部趣易奏。

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擢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敞害怕,回到兵部催促改变奏折。

罗循故意拖延,几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

(2)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的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

参考译文: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亲罗循,是进士。

历任兵部武选郎中。

恰逢考核选拔武官,有二十多个指挥平素出自刘瑾门下,罗循罢除其管事。

刘瑾愤怒地骂尚书王敞,王敞害怕,回到兵部催促改变奏折。

罗循故意拖延,几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

罗循历任镇江、淮安两府的知府和徐州兵备副使,都有治政的名声。

罗洪先回到家中,更加寻求王守仁的学问。

甘于淡泊,锻炼于寒冬酷暑,策马腾跃,拉引强弓,查考地图翻阅历史,从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打仗的阵法和攻守方式,下至阴阳、算数,无不精心研究。

至于人才、吏治之事、国家大计、百姓的情况,都用心咨询访问。

(他)说:

“如果身在其位,都是我的事。

”县里的田赋有很多积久的弊病,请求有关部门均衡处理,有关部门就交托他来处理。

罗洪先细心考察,积弊马上除去。

收成不好,他转交书信到郡县,得到粮食几十石,都是友人亲自拿出救济的。

流窜的盗贼进入吉安,主事官惊慌失措。

(罗洪先)为他出谋划策迎战守卫,盗贼退兵离去。

他向来与唐顺之友好。

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的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

罗洪先虽然宗奉良知学说,然而不曾拜师在王守仁门下,经常举《易大传》“寂静不动”、周子“没有欲望,所以静”的意旨来告诫学习的人。

又说:

“儒生学习在于治理国家,而以没有欲望为根本。

只有无欲,然后出来治理国家,见解精辟而力量巨大。

”当时王畿认为良知讲求自然,不借助丝毫外力。

罗洪先批评说:

“世上哪有现成的良知呢?

”虽然与王畿交情好,而所持见解始终不合。

山中有石洞,以前是老虎的巢穴,他盖上茅草居住在里面,命名为石莲。

谢绝客人,默坐在一木榻上,三年不出门。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也。

十一年,守南郡太守,岁余,上将军印绶。

十三年,增邑,更封竟陵侯。

是时,天下垦田多不以实,又户口年纪互有增减。

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时诸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帝诘吏由趣,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

帝怒。

时显宗为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

“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

”帝曰:

“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

”对曰: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帝令虎贲将诘问吏,吏乃实首服,如显宗对。

于是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

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

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三十年,定封慎侯。

中元二年,卒,谥曰靖侯。

(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明年,隆坐征下狱,其畴辈十余人皆死。

帝以隆功臣,特免为庶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隆奉法自守,视事八岁,上将军印绶,罢,赐养牛,以列侯奉朝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

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

(2)刘隆奉公守法,任职八年,交上将军官印,罢官,皇上赐给他自己饲养的牛,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入朝请见。

参考译文:

刘隆,字元伯,是南阳安众侯的宗室后裔。

(建武)十一年,代理南郡太守,一年多,交上将军印。

十三年,增加封邑,改封竟陵侯。

这时,天下开垦的土地多不以实数上报,另外上报户口年纪各有增减。

十五年,有诏令各州郡考查核实这件事,但刺史太守多不一样,有些厚待豪门大族,欺凌贫弱,百姓哀怨,拦路呼号。

当时,各郡各自派使者上朝禀报政事,皇上看到陈留官吏文书上的字,看那些字,写的是“颍川、弘农可以查问,河南、南阳不可查问”。

皇上追问小官这字的来历,小官不肯承认,抵赖说在长寿街上得到的。

皇上愤怒。

当时,显宗做东海公,十二岁,在帷幕后面说:

“小官受郡守命令,应该是想拿开垦的土地来举个例子。

”皇上说:

“假如是这样,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可以追究呢?

”(东海公)回答说:

“河南是皇城,有很多皇上身边的臣子,南阳是皇帝的故乡,有很多皇家亲戚,田地房宅超过规定,不能按标准。

”皇上命令虎贲将盘问小官,小官这才从实招认,正如显宗(东海公)所回答的。

于是派谒者考查核实,全部获知欺骗作假的情况。

第二年,刘隆因犯罪被召回关进监狱,他的同辈十多人都被处死。

皇上因为刘隆是功臣,只特地把他免官,成为平民。

刘隆奉公守法,任职八年,交上将军官印,罢官,皇上赐给他自己饲养的牛,让他以列侯的身份入朝请见。

(建武)三十年,确定封为慎侯。

中元二年,去世,谥号靖侯。

2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崔祖思,字敬元,清河东武城人。

祖思少有志气,好读书。

年十八,为都昌令,随青州刺史垣护之入尧庙,庙有苏侯神偶坐。

护之曰:

“唐尧圣人而与苏侯神共坐,今欲正之何如?

”祖思曰:

“使君若清荡此坐,则是尧庙重去四凶。

”由是诸杂神并除。

齐高帝在淮阴,祖思闻风自结,为上辅国主簿,甚见亲待,参豫谋议。

宋朝初议封高帝为梁公,祖思启高帝曰:

“谶云‘金刀利刃齐刈之’。

今宜称齐,实应天命。

”从之。

自相国从事中郎迁齐国内史。

…………

后为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而谦卑下士,言议未尝及时事,上更以敬重之。

未几卒,上深加叹惜。

(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金刀利刃齐刈之:

意思是齐能够替代宋。

“金刀利刃”指宋国君王的姓“刘”。

(1)宋朝初议封高帝为梁公,祖思启高帝曰:

“谶云‘金刀利刃齐刈之’。

今宜称齐,实应天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为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而谦卑下士,言议未尝及时事,上更以敬重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宋朝当初讨论封齐高帝为梁公,崔祖思启奏齐高帝说:

“谶书上说‘金刀利刃齐刈之’。

现在适合称齐,实际应验天命。

(2)后来,(崔祖思)任青州、冀州二州刺史,为政清廉勤勉,而且礼贤下士,言谈议论从未涉及时事,皇上因此更加敬重他。

参考译文:

崔祖思,字敬元,清河东武城人。

崔祖思年少时就有志气,喜欢读书。

十八岁那年,担任都昌令,跟随青州刺史垣护之一起到尧庙祭神,庙里有坐姿的苏侯的雕像。

垣护之说:

“唐尧是圣人,却与苏侯神坐在一起,现在改正如何?

”崔祖思说:

“使君如果是清除这座像,就是为尧庙重新除去四凶。

”因此,诸座杂神一起除去。

齐高帝在淮阴,崔祖思闻风而动,主动投靠,担任上辅国主簿,很被亲信、优待,参与谋议。

宋朝当初讨论封齐高帝为梁公,崔祖思启奏齐高帝说:

“谶书上说‘金刀利刃齐刈之’。

现在适合称齐,实际应验天命。

”(齐高帝)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