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考人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91839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考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常考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常考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常考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常考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考人物.docx

《常考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考人物.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考人物.docx

常考人物

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

关于孟子的考点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韩老师

1.思孟学派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

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关于思孟学派,他们提出的教学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考试重点,考生要记住。

2.内发论的代表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

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这一点只要知道孟子是内发论和性善论的代表即可,关于他的观点主要以理解为主。

3.教育目的

孟子是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代表人物,主张教育要促进个体发展。

4.“教育”一词最早出处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有关学校教育的记载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6.相关故事和名言

孟母三迁:

环境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是德育方法中的陶冶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体现了意志行动的双趋冲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意志的自制性品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实际锻炼法。

个体发展的动因上,持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荀子

C.洛克

D.华生

为人都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哪位教育家的观点?

()

A.朱熹B.王阳明C.孟子D.程颐

“孟母三迁”这个典故所反映的影响人发展的因素相吻合的说法是()。

A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B英国高尔顿的“人的能力得自遗传”

C美国詹森的“人的智商80%来自遗传”

D美国华生的“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统统赶走吧”

母三迁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B陶冶教育法

C实践锻炼法D自我修养法

磊子19:

12:

33

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丘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被他的弟子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论述有关教育的文献。

孔子的相关思想一直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点,现总结如下:

1

孔子与《论语》

我们应知道,《论语》不是孔子所著,而是由其弟子所写。

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题目中会在这里设置考点。

另外,关于孔子本人,也要知道他的相关事迹,比如下边的题目:

相传“弟子三千,七十二贤”的大师是()

A.荀子B.孔子

C.孟子D.韩非子

很明显本题选B。

这就是对孔子个人事迹的考查,也属于常识内容,应该掌握。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第一次大规模创办的办学形式是()

A.私学B.公学C.书院D.官学

本题选A。

关于《论语》这本书,考查方式主要是与《学记》进行区分。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文献,而《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注意区分下面两道题:

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文献是:

()

A论语B.学记C师说D扎记

我国以及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学记》B、《论语》

C《孟子》D.《中庸》

第一题是问教育文献,就是涉及到教育的材料,选A《论语》,第二题问教育专著,是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选A《学记》。

2

孔子的思想。

(1)基本出处考查

孔子的相关思想在论语中有所反映。

在相关考题中主要以判断某些观点是否出自论语或是否是孔子的观点的方式考查。

见下列题目: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于中国古代的()。

A.《论语》  B.《礼记》  

C.《学记》  D.《孟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出自以下哪位思想家?

()

A.朱熹B.孟子

C.孔子D.荀子

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

C.荀子D.墨子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翻译为白话文是君子以他所说的超过他所做的为可耻,这在当今仍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这句话出自()

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出自()

A.《学记》B.《论语》

C.《离骚》D.《师说》

以上题目,均为孔子的思想,均出自《论语》。

考生应该知道上述观点出自《论语》。

(2)孔子思想的考查

①孔丘提倡“有教无类”

作为办学方针,认为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学而优则仕”包括了多方面的意思:

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确定了教育培养统治人才的目的,体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相关考题如下: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价值取向。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孔子是教育平等的首创者,针对这一想法,他的论述为()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

C性相近习相远D紧于未发

②孔丘主张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孔丘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袭“六艺”之名,但对所授学科都作了调整,充实了内容。

六艺包括:

礼乐射御书数,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是分科课程的雏形。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十几年,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的,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然思考但有所领会,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考查方式如下: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以下哪条教学原则: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很明显本题选B

④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人。

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

应注意区分。

⑤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体现了学习要学思结合的。

例: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在强调()

A、学习者的主管能动性

B、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C、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D、课内与课外活动的统一

本题选B

⑥社会本位论

孔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⑦关于教学过程

孔子提出“学-思-行”的教学过程,有的时候也可以总结为“学-思-习-行”。

见下面真题:

认为教育过程是学-思-行的教育者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磊子19:

13:

36

1.遗忘的同化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和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替代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

关于同化说,一般只考查提出者是奥苏贝尔。

2.有意义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提倡有意义接受学习,并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同时提出上位学习(总括学习)、下为学习(类属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中学习方式,要能举例说明。

考查方式如下:

苏贝尔认为,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同化主要有三种方式,即__________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

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

述奥苏贝尔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这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下位学习

C.上位学习

D.相关类属学习

3,先行组织者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例如:

在学习“钢”的概念之前呈现“金属”和“合金”的概念。

下关于“先行组织者”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由奥苏贝尔提出

B.在正式学习之前呈现

C.往往是比学习内容概括性更高的材料

D.指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

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关于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考查较少,只要知道是奥苏贝尔提出的即可。

4.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奥苏贝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

与众不同的是,在奥苏贝尔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

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

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

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

成就动机的这三种内驱力成份,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格结构的学生中比重各不相同,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考查方式如下:

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__________、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

C.欲望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

本题考查了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概念,选D

磊子19:

14:

20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1.代表作《爱弥儿》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常考题目如下:

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这一观点源自于()

A.《爱弥儿》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大教学论》

《爱弥儿》的作者是

A.赫尔巴特B.卢梭C.杜威D.洛克

“出自选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一论点出自的。

()

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儿》

C.康德《论演说家的培养》

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培养目标: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方法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作品《爱弥尔》是由以下哪位教育家所著()

A.捷克的夸美钮斯

B.法国的卢梭

C.美国的杜威

D.法国的赫尔巴特

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 ),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杜威B.斯宾塞C.卢梭D.爱伦凯

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卢梭认为:

理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学校教育由国家掌管。

对受教育者,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

教师需由本国公民担任。

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

卢梭属于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总的来说,关于卢梭的考点以记忆考察为主,难度不大。

磊子19:

14:

55

埃里克森ErikHErikson(1902.06.15—1994.05.12)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现代精神分析理论家之—。

祖籍丹麦,生于德国法兰克福。

1939年入美国籍。

1961年后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和精神病学教授。

这时期的研究和著作主要以他所发展的新学说为基础并着重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关于艾里克森,常考的是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

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考查方式如下:

根据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的阶段划分理论,__________人格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主动对内疚”阶段所对应的年龄段是

A.1—3岁B.3.4—5.6岁

C.6—11岁D.12—18岁

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如果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的矛盾得以克服,儿童会体验到()。

A.能力的实现B.目的的实现

C.希望的实现D.意志的实现

本题选A

磊子19:

16:

22

陶行知(1891—1946)男,安徽歙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曾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等。

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杜威提出过: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陶行知则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考查方式如下:

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杜威B巴甫洛夫C陈鹤琴D陶行知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

“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毛泽东的评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称其为“当今一圣人”。

关于这句话。

常常被用来显示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考查方式如下: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关于陶行知的思想主要是以识记为主,同时应注意与杜威的思想进行区分。

磊子19:

17:

0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并用冰山作比喻,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冰山理论”。

并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用他的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及精神病的成因。

考查方式如下: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

A.自我B.本我C.超我D.理想我

本题选B

考试中,当一个学生想偷看夹带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放弃作弊,做一个诚实的人。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此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格成分是()

A.本我B.自我C.超我D.现实我

本题选C

儿童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7岁至青春期)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3.遗忘的压抑说

弗洛伊德认为许多遗忘的发生既不是由于记忆的衰退也不是由于经验的干扰,而是因为个人常常压抑痛苦的记忆,如羞耻感、恐惧感、罪恶感的隐私总是被设法压抑而造成的遗忘。

考试中常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

弗洛伊德认为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

本题填“记忆被压抑”

4.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系统地加以论述。

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等。

常常考查对于这些机制的理解与区分。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这种自我防御方式称为()

A.否认B.文饰C.投射D.幻想

本题选B

磊子19:

17:

32

桑代克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桑代克相关考点总结如下:

韩老师

1.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采用实证主义的研究取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出版了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2.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猫的迷笼实验”,提出了学习理论的“试误说”。

他认为,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

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感应结”。

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他将自己的结论运用在学生学习上,提出了准备率、练习率和效果率三条学习规律。

以上这些都是重点知识,考查方式如下:

桑代克认为,学习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联结,因为他的学习理论称为——

A顿悟说B试误说C刺激-反应说D联结说

依照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

效果率、练习率和()

A.准备率

B.刺激率

C.失败——成功率

D.成功——成功率

很显然,本题选A。

老师在进行考试前,应当让学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厌烦考试。

这体现的是准备率。

3.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迁移。

这是著名的共同要素说。

考查方式如下:

在迁移中的作用,共同要素说强调的是()

A训练

B两种情境中的共同要素

C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

D对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理解

很明显,本题选B

4.遗忘的衰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桑代克是消退说的代表人物,考查方式如下:

对遗忘原因的一种古老的解释理论是()

A.消退说B.干扰说

C.同化说D.动机说

本题选A,消退说是关于遗忘的最古老的解释。

桑代克在其“练习律”中指出,习得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如果得到使用,其李良会加强,如果失去使用则联结的力量会减弱,以致渐渐消失,练习律可以用()解释遗忘。

A、干扰说B、同化说

C、痕迹衰退说D、动机说

磊子19:

18:

12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1.一部著作

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

是实用主义的代表。

2.三个中心

杜威提出了新的三中心: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因此他也是学生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3.五步教学法

杜威提出了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教学法,也是考试中常以客观题形式考查的

4.杜威的思想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即生长”等一系列思想,这些思想经常在选择题中出现,问是谁提出的。

要注意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区别。

5.设计教学法

设计教学法由杜威首创,后来经过他的学生克伯屈改进。

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6.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7.机能主义的代表

机能主义的先驱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

其代表人物有杜威(J.Dewey)、安吉儿(J.R.Angell)和卡尔(H.A.Carr)等人。

机能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

它代表着当时美国对心理学的主张,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在做中学”观点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选D

在师生关系模式上,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杜威

选D

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

()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选C

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A.凯洛夫

B.杜威

C.布鲁纳

D.赞柯夫

选B

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选D

磊子19:

18:

55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195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奖。

1.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用自己发明的斯金纳箱做了小白鼠按压杠杆获取食物的实验,并得出了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