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 证面试试讲真题.docx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 证面试试讲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资格 证面试试讲真题.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真题
第三课时: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5,6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
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内容: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
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
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
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
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
我们可以列成8×29≈240。
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答案。
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
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教学反思:
在原有的求近似数基础上,较轻松的学会将其中一个多位数变成整十、整百、整千来进行乘法口算,以提高计算速度。
但个别同学却是用竖式计算来求积之后再进行约等,没实现方便计算,因此要强到估算的意义来明确算法。
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周长?
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
有什么特点?
二、新授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
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3.学生探究
⑴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
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⑵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
你是怎么知道的?
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⑶思考:
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4.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5.巩固
(1) 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
花边长多少分米?
(2)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
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3)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
有什么感受?
还有问题吗?
四、机动发展题
⑴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
最少量几条?
为什么?
⑵计算下图的周长呢?
教学反思:
通过实物开展教学,找周长,求周长,学生清楚长正方形周长的求法,但喜欢用加法求,对与简算(即公式)思维上差生不理解,需进行差生补导。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3节)
第一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9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苹果、圆片、正方形纸、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苹果
1、把这4个苹果分给小强和小芳,可以怎样分?
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几个?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
平均分。
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板书:
1
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板书:
一半
提问:
一半苹果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引出并板书课题:
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1)、课件演示分苹果。
指出: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指导学生读写二分之一
3)、学生活动:
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分数。
4)、实物投影出示判断题。
下面哪些图形的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
哪些不是?
说出理由。
2、认识1/4
1)要得到一个苹果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
怎么写?
(1)组织学生活动。
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1/4。
(2)教师演示把一个苹果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
(3)小结:
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三)认识其他分数
1、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1)组织学生活动。
拿出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认识其他的分数。
(2)全班集中汇报。
学生自愿将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说一说各自的分数。
2、完成教科书第93页“做一做”第1题。
(四)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第一组图1/2和1/4。
(1)猜想:
哪个分数大一些?
(2)引导学生讨论并交流讨论信息。
(3)演示1/2和1/4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1/4和1/3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让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第93页“做一做”等2题。
(五)作业:
完成第96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教学反思:
表以内的除法
(二)
第1课时
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初步会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
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问题:
1.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
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看着这幅图你会列式吗?
3.7×8你们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4.56÷8和56÷7你们又分别用的是哪句口诀呢?
你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
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
“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二)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加强练习
1.让我们一起回到这幅主题图,刚才我们还看到了这两条信息呢。
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每个小组做了多少个?
2.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列式算一算。
3.为什么用除法算呀?
49÷7=7
想:
七()四十九
4.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用的是哪句口诀?
你们是怎么想到这句口诀的?
小结:
在计算这道题的时候,我们也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就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三)运用规律,练口诀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8×6=48÷6=48÷8=
8×2=16÷2=16÷8=
7×4=28÷4=28÷7=
小结:
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做一做。
7÷7=32÷8=48÷8=56÷7=
64÷8=21÷7=49÷7=40÷8=
2.算一算
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第二组呢?
第三组呢?
3.拔河比赛。
(1)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问题:
①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有关系的信息和问题联系在一起,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正确解答。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说说你的想法。
4.篮球比赛。
问题:
(1)谁来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说说你的想法。
5.猜一猜。
2014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追问:
一个星期是几天?
(2)要想知道是几个星期,能列个算式吗?
(3)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第40页练习八,第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目的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正确迅速的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重点:
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迅速的求积求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我们带来27个气球。
每9个摆一行。
问题:
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吗?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一)借助直观,自主探索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1.这幅图跟你们摆的结果一样吗?
谁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2.谁能看图列出两道除法算式?
3.解决这两道题用的是哪句口诀?
4.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这句口诀的?
小结:
在口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算式想所对应的
乘法口诀,也就是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
(二)运用规律,练口诀
63÷7=63÷9=72÷8=72÷9=
54÷6=54÷9=7×9=8×9=9×6=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第二组呢?
第三组呢?
小结:
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习
1.填一填。
做一做第2题
问题:
(1)你能很快算出它们的结果吗?
(2)谁来汇报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小结:
看来除数是几,我们就想几的乘法口诀,这样就会算得又快又对。
2.小猴摘桃子。
练习八第4题
同桌比赛,看谁先摘到桃子。
问题:
(1)哪些同学先摘到了桃子?
(2)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3)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
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不仅要算得快,更要算得对。
3.看谁算得都对。
练习八第8题
问题:
(1)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的计算结果?
(2)都有哪些同学算对了?
小结:
看来我们在口算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看清每一道题的运算符号啊!
只有这样才能算对。
作业:
第39页“做一做”,第3题。
第40页练习八,第5题。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引入:
星期天,妈妈带着文文来到了乐乐玩具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乐乐玩具店
问题:
1.你都知道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谁再说一说?
3.要求这个问题怎样解答呢?
把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4.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列式的?
56÷8=7(个)
5.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6.解答正确吗?
小结:
一个地球仪是8元,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也就是在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因为56里面有7个8,所以能买7个地球仪。
三、深入理解,巩固练习
1.想一想:
如果24元买了6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钱?
(1)你知道了什么?
让我们求什么?
(2)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3)谁会列式解决?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一张电影票8元钱,我们有40元能买几张电影票?
(1)谁来读读题?
(2)你知道了什么?
(3)怎样解答?
40÷8=5(张)
(4)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5)解答正确吗?
小结:
因为一张电影票8元,要求“40元能买几张票”,也就是在求40里面有几个8,40里面有5个8,所以能买5张电影票。
3.一根28米长的绳子,每7米分成一段,可以分几段?
小结:
因为每7米分成一段,要求28米长的绳子可以分成几段,也就是求28里面有几个7,28里面有4个7,所以可以分成4段。
4.
(1)买6块手帕,一共需要多少钱?
(2)用36元钱可以买几个茶杯?
小结: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
5.学校买来36本课外书。
(1)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本?
(2)每人4本,可以分给几人?
小结:
把36本课外书平均分给6人,求每人几本就是把36平均分成6份,求一份是多少。
36本书,按照每人4本一份来分,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求36里面有几个4。
所以这两道题都用除法来解答。
四、课堂作业
第44页练习九,第7题、第8题。
教学反思:
表以内的除法
(一)
第一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一)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
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二)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三)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
(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
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四)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一)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
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
(分什么?
平均分成几份?
)
(二)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三)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平均分的认识
(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
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新
1.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在括号里画“√”。
2.把8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哪种分法对?
对的在括号里画“√”。
二、扩充“平均分”方法,巩固概念
(一)解读题意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分一分。
“每2个一份”是什么意思?
你想怎样分?
(二)感知不同分法
请学生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展示不同的分法。
根据乘法意义来分:
2个2个地数,8里面有4个2。
2×4=8,4个2合起来是8。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三)提炼不同分法的共同意义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也就是看8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2块饼干,每3块一份,可以分成()份。
12辆小汽车,每2辆一组,可以分成()组。
12里面有6个2。
(二)提升练习
16罐蜂蜜,每4罐分给一只小熊,可以分给()只小熊。
有15个木块。
(1)每3个木块摆一个长方体,可以摆()个长方体。
(2)用这些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0页“做一做”,第1题、第2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3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
(1)可以怎样分竹笋?
(2)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二、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除法算式:
12÷4=3
读作:
12除以4等于3。
(二)除号的由来
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
“÷”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除法算式:
12÷4=3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2÷4表示什么?
12表示什么?
4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算式: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
12÷3=4
12÷6=2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
15÷5=3读作:
6÷2=3读作:
16÷4=4读作:
9÷3=3读作:
2.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条。
(二)辨析练习
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2)把10根火腿肠平均分成5份,每份()根。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15÷3=5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
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请你帮帮我。
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一)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
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
除法算式:
20÷4=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四)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
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分一分,填一填。
○○○○○○○○○○○○
每份2个,分成了()份。
每份3个,分成了()份。
每份6个,分成了()份。
2.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0÷5=215÷3=518÷2=9
48÷8=656÷7=828÷4=7
3.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个4。
20里面有()个5。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
教学目标: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为后面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
6÷3=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2,除数是3,商是4。
(复习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把20个饺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
20÷5=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复习把二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第8题。
看图写算式。
呈现给学生实物图,请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练习时,先借助画面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实物图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写出的算式,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内在联系自然渗透。
三、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第9题。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边平均分一边写算式。
四、完成教科书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抢答,然后思考怎样才能填得又对又快。
教学反思: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一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想商的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填一填,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124×()=16
5×()=153×()=21
()×6=18()×5=25
二、学习新知
(一)情境导入,审读题目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
2.根据题意,你会列算式吗?
(二)探究算法
为什么要列除法算式?
(三)展示算法
12÷3=?
可以怎样计算呢?
1.可以用减法算
2.也可以用加法算
3.还可以用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