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8865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三、教学难点:

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四、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

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

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

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1、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2、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

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

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

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触摸:

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

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

握一握:

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

闻:

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

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3、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

(2)大组交流

(3)小结:

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

实验名称:

观察果实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果实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果实的结构。

二、教学重点:

解剖并观察果实的内部构造。

三、教学难点:

探究。

四、教学准备:

放大镜、苹果、桃子、小刀

五、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六、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

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

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

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

(在书67上)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

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

(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

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实验名称:

观察种子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2、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

放大镜、大豆、小刀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

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

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

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

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

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实验名称: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一、教学目标:

3、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

放大镜、大豆、小刀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

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

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

发表自己的看法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提出种子构造!

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

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

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

1、提出:

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

2、提出:

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

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

讨论归纳

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

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

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

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

1、讨论,发表意见

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

1、积极发现问题

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四、交流问题

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

共同讨论

实验名称:

观察根和茎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4、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三、教学难点:

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四、教学准备:

放大镜、菠菜、青菜、芫荽、小刀

五、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六、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谈话:

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

2、汇报小结:

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

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

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

(在书67上)

4、学生按要求活动

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

讲述:

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有多种类型,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茎有什么不同?

汇报小结:

(见下资料)缠绕茎、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同时简要板图。

三、认识根和茎的作用

1、谈话:

植物的根和茎是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知道它们对植物来说有些什么作用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验。

3、指导学生看书19的图示,或根据实际情况观察盆栽植物的根。

4、汇报得出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同时又有吸收水分和营养的作用。

5、教师出示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芹菜茎等,演示横切和纵切,观察茎内部的变化。

6、学生对茎进行横切和纵切,汇报现象,小结:

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四、巩固应用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取一支白百合或其他白色的花,把茎的下面分成两半,一半浸泡在红水中,一半浸泡在蓝水中,观察现象。

2、完成科学实验册。

实验名称:

研究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寻找到不同植物的叶形状、颜色、大小、结构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知道花的构造。

2、知道叶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能够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植物所需要的养料;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二、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和解剖一朵植物的花

三、实验准备

放大镜、小刀、不同叶和花

四、教学时数:

二课时

五、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叶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1、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

讨论:

种葫芦的人的想法对吗?

为什么?

2、交流观点

3、提问:

你知道叶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吗?

二、展示课前采集的叶子,观察叶子。

1、对植物的叶子你还有哪些了解呢?

课前大家采集了不少叶子,组内展示。

布置任务:

观察一片树叶的正面和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

2、汇报观察结果。

3、小组活动:

观察更多的树叶,从颜色、形状、大小、品种等不同的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采集的叶子。

三、研究关于叶子的问题

1、关于植物的叶子,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出示研究问题一:

阳光对植物生长有影响吗?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对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吗?

找几个同伴,课后研究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植物的叶的问题,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及时与老师联系。

五、认识花的构造

1、出示几盆鲜花,提问:

你认识这些花吗?

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

哪些花?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

吗?

学生说说。

3、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油菜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4、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5、展示自己画的花的构造,看看同学们带来的花是不是都具备这四部分?

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完全花有这四个结构。

6、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

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7、这些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你能猜出来吗?

出示备选答案

六、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讲解:

植物花朵里的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可能结出种子。

实验名称:

研究固体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教学准备:

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各种固体、锤子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四、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五、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上认识固体。

二、新授

1、继续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

(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3)分组实验。

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

(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

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

(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

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B.小组交流办法。

实验名称:

研究固体的沉浮

一、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一些会沉和会浮的物体、橡皮泥、高锰酸钾、装水烧杯、水槽、沉淀分离好的土壤、酒精灯、留有矿物痕迹的小勺或玻璃片、五颜六色的树杈、每组一份表格、各种固体、食盐、纸盒、报纸、不同颜料、方塘、土壤、沙子、搅拌棒或筷子。

四、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师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

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善,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82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并预修改。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演示:

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师生共同小结得出:

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

观察方塘、土壤、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

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82。

1、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47的图。

(2)这些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与分离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或说出为什么?

(3)你还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2、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三、总结

实验名称:

研究固体的溶解与分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

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

(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

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

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

(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

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

(3)进行实验。

(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

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

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

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

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

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

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深也可能溶解于水。

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

例如:

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

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实验名称:

比较不同液体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教学准备:

水槽、橡皮泥,水杯、盐、小螺帽、铝片、牙膏皮、生鸡蛋橡皮泥、铝片、土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1、出示本节课要研究的物体:

橡皮泥、牙膏皮、土豆、铝片。

2、讲述:

这些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水里都是沉的。

3、提问:

你能猜想一下可以用一些什么办法使它们在水中浮起来吗?

(二)、学生自主学习。

A、探究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

1.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可以使以上这些沉在水里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

2.用实验验证猜想。

(1)明确实验注意点:

a、安全b、卫生c、认真研究

(2)学生实验,并填写表格。

(3)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结:

我们用(  )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铝片、土豆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到水面上来。

B、探究小船能装载的重量与什么有关

1.讲述:

我们让这些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造船的过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小船,刚才每个同学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师。

2.提问:

船有什么作用?

3.开展用小船装载螺帽的比赛。

(1)明确实验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选一艘小船参赛 

b、可以对船再进行改进

(2)、学生比赛,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装螺帽。

(3)、汇报比赛结果。

4、讨论:

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5、小结:

小船装的东西的多少与小船的材料、形状等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

三、课后延伸:

1、提出课后活动目标:

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艘船。

2、活动注意点:

(1)安全

(2)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

实验名称:

气温的测量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

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的统计图找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寒暑表模型。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

1.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的,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

(指名汇报)

2.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

利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温度计。

3.看到温度表你想到了什么?

(里面装的什么液体?

怎样读?

为什么叫摄氏度?

)(指名说。

)教师介绍温度表(寒暑表)。

4.同座位互相说一说温度表的读法,

任意指一个刻度相互说一说。

5.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介绍吗?

6.教师说明温度计使用要求

(1)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两边。

(2)眼睛要平视红色酒精柱顶端,读出刻度。

提问:

为什么要平视?

仰视结果会怎样?

俯看结果会怎样?

(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

)可借助图示演示。

7.教师组织小小组讨论

在测量气温时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如:

在时间相同时测量,在人少、通风处测量,等液面完全静止在读数……)

3.教师布置测量要求

(1)测量教室、阳光下、背阴处、地面、草地上、水泥地及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同座位两个人,一个同学测量,一个同学记录。

(2)测量完填写教科书第83页的“活动记录”第一题。

8.开始测量,15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9.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比较测得的结果你有哪些发现?

(如:

背阴处比阳光下的温度低,教室里的温度比阳光下的温度低,……)

为什么会有你发现的结论产生?

10.教科书第41页的“交流”,全班集体讨论。

从图中看一天内气温变化发现了什么?

(如:

中午13:

00~14:

00气温最高,早上6:

00和傍晚18:

00气温基本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