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6880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8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

《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太阳辐射简述.docx

第一章太阳辐射简述

1太阳辐射简述

本章主要介绍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并说明太阳辐射的计算方法。

为了利用太阳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1.1太阳简介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5%。

太阳也是太阳系里唯一自己发光的天体,它给地球带来光和热。

如果没有太阳光的照射,地面的温度将会很快地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

由于太阳光的照射,地面平均温度才会保持在14℃左右,形成了人类和绝大部分生物生存的条件。

除了原子能、地热和火山爆发的能量外,地面上大部分能源均直接或间接同太阳有关[3]

太阳是一个主要由氢和氦组成的炽热的气体火球,半径为6069×105m(是地球半径的109倍),质量约为1.99×1027t的33万倍),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1/4太阳表面的有效温度为5762K,而内部中心区域的温度则高达几干万度。

太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氢聚变成氦的聚变反应,每秒有6.57×1011kg的氢聚合生成6.53×1011kg的氦,连续产生3.90×1023kw能量。

这些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以3×105km/s的速度穿越太空射向四面八方。

地球只接受到太阳总辐射的二十二亿分之一,即有1.77×1014k达到地球大气层上边缘(“上界”),由于穿越大气层时的衰减,最后约805×1013kw到达地球表面,这个数量相当于全世界发电量的几十万倍。

根据目前太阳产生的核能速率估算,氢的储量足够维持600亿年,而地球内部组织因热核反应聚合成氦,它的寿命约为50亿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太阳的能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太阳的结构和能量传递方式如图1-1所示,简要说明如下。

太阳的质量很大,在太阳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太阳物质向核心聚集,核心中心的密度和温度很高,使得能够发生原子核反应。

这些核反应是太阳的能源,所产生的能量连续不断地向空间辐射,并且控制着太阳的活动。

根据各种间接和直接的资料,认为太阳从中心到边缘可分为核反应区、辐射区、对流区和太阳大气。

(1)核反应区

在太阳半径25%(即0.25R)的区域内,是太阳的核心,集中了太阳一半以上的质量。

此处温度大约1500万度(K),压力约为2500亿大气压(1atm=101325Pa),密度接近}158g/cm3。

这部分产生的能量占太阳产生的总能量的99%,并以对流和辐射方式向外辐射。

氢聚合时放出伽玛射线,这种射线通过较冷区域时,消耗能量,增加波长,变成X射线或紫外线及可见光。

(2)辐射区

在核反应区的外面是辐射区,所属范围从0.25~0.8R温度下降到13万度,密度下降为0.079g/cm2。

在太阳核心产生的能量通过这个区域由辐射传输出去。

(3)对流区

在辐射区的外面是对流区(对流层),所属范围从0.8~1.0R,温度下降为5000K,密度为10-8g/cm3。

在对流区内,能量主要靠对流传播。

对流区及其里面的部分是看不见的,它们的性质只能靠同观测相符合的理论计算来确定。

(4)太阳大气

大致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等层次,各层次的物理性质有明显区别。

太阳大气的最底层称为光球,光谱基本上就是光球的光谱太阳的全部光能几乎全从这个层次发出。

太阳的连续,太阳光谱内的吸收线基本上也是在这一层内形成的。

光球的厚度约为50Okrn。

色球是太阳大气的中层,是光球向外的延伸,一直可延伸到几千公里的高度。

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称为日冕,日冕是极端稀薄的气体壳,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之远。

严格说来。

上述太阳大气的分层仅有形式的意义,实际上各层之间并不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它们的温度、密度随着高度是连续地改变的。

可见,太阳并不是一个一定温度的黑体,而是许多层不同波长放射、辐射体。

不过,在描述太阳时,通常将太阳看作是温度为6000K、波长为0.3~3µm的黑色辐射体。

1.2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

在设计太阳电池应用系统时,不可避免地都会涉及到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日照时间等计算问题,因而必须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基本规律及其相关的天文背景有一定了解。

(l)天球与天球坐标系

以观察者为球心,以任意长度(无限长)为半径,其上分布着所有天体的球面叫做天球。

图l-2所示为天球及天球坐标系。

通过天球的中心(即观察者的眼睛)与铅直线相垂直的平面称为地平面;地平面将天球分为上下两个半球;地平面与天球的交线是个大圆,称为地平圈;通过夭球的中心的铅直线与天球的交点分别称为天顶和天底。

地球每天绕着它本身的极轴自西向东地自转一周;反过来说,假定地球不动,那么天球将每夭绕着它本身的轴线自东向西地自转一周,我们称之为周日运动。

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天球上有两个不动点,叫做南天极和北天极,连接两个天极的直线称为天轴;通过天球的中心(即观察者的眼睛)与天轴相垂直的平面称为天球赤道面;天球赤道面与天球的交线是个大回,称为天赤道。

通过天顶和天极的大圆称为子午圈。

可以在上述这些极和圈(面)的基础上定义几种天球坐标系,以便研究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和它们的运动规律。

最常用的有地平坐标系和赤道坐标系;后者根据原点的不同又可细分为时角坐标系和赤道坐标系。

下面着重介绍与设计太阳电池应用系统有关的地平坐标系和时角坐标系。

(2)地平坐标系

以地平圈为基本圈,天顶为基本点,南点为原点的坐标系叫做地平坐标系,如图1一3所示。

通过天顶和太阳(或任一天体)X作一大国,叫做地平经圈,地平经圈交地平圈于M点;从原点s沿地平圈顺时针方向计量,弧SM为地平经度,或方位角A;弧XM为地平纬度,或高度角h,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弧ZX称为天顶距,自Z起计量,用Z表示。

显然Z=90。

一h.由于天体有周日运动,所以天体的地平坐标随着时间在不断地变化着。

此外,天体的地平坐标还和观测者在地面上的位置有一定关系,即地平坐标随观测地点而异。

(3)时角坐标系

以天赤道为基本圈,北天极为基本点,天赤道和子午圈在南点附近的交点为原点的坐标系叫作时角坐标系或第一赤道坐标系,如图}_}所示。

通过北天极和太阳(或任一天体)X作一大圆,叫做时圈;时圈交天赤道于T点;从原点Q沿天赤道顺时针方向计量,弧QT为时角τ,τ以度、分、秒为单位来表示,也可以时,分、秒为单位来表示;弧XT叫做赤纬δ,δ以度、分、秒为单位来表示;从天赤道算起,向上为正,向下为负。

当天体作周日运动时,天体的赤纬沙不随周日运动而变化,但天体的时角τ却从0。

均匀地增加到360.此外,在同一瞬间,在地理经度不同的观测地点观测同一天体的时角τ是不同的,即同一天体

的时角τ随观测地点而异。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了一点相关的天文背景知识。

如果要准确计算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日照时间等数据,还需要了解以上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这又牵涉到时间系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些有关的天文方面的资料进行知识补充[2~6]。

作者在本书附录A中提供了计算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日照时间等的实用程序,利用此实用程序,读者可以不需要十分了解相关的天文背景知识,也可以准确地计算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日照时间等数据.

1.3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规律

众所周知,地球每天绕着通过它本身南极和北极的“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一周。

每转一周(3600)为一昼夜,一昼夜又分为24h,所以地球每小时自转15°

地球除了自转外,还绕太阳循着偏心率很小的椭圆形轨道(黄道)上运行,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运行的轨道面(黄道面)的法线倾斜成23027’的夹角,而且地球公转时其自转轴的方向始终不变,总是指向天球的北极。

因此。

地球处于运行轨道的不同位置时,阳光投射到地球上的方向也就不同,形成地球四季的变化。

图1-5(a)表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四个典型季节日的地球公转的行程图,图1-5(b)表示对应于上述四个典型季节日地球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

假设观察者位于地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我们可以对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情况做如下描述。

每年的春分日(3月21日),太阳从赤道以南到达赤道(太阳的赤纬占δ=00),地球北半球的天文春季开始。

在周日视运动中,太阳出于正东而没于正西,白昼和黑夜等长。

太阳在正午的高度等于90。

-φ(φ为观察者当地的地理纬度)。

春分过后,太阳的升落点逐日移向北方,白昼时间增长,黑夜时间缩短,正午时太阳的高度逐日增加。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正午高度达到最大值90。

-φ+23º27’,白昼最长,这时地球北半球天文夏季开始。

夏至过后,太阳正午高度逐日降低,同时白昼缩短,太阳的升落又趋向正东和正西。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又从赤道以北到达赤道(太阳的赤纬占δ=00),地球北半球的天文秋季开始。

在周日视运动中,太阳又出于正东而没于正西,白昼和黑夜等长。

秋分过后,太阳的升落点逐日移向南方,白昼时间缩短,黑夜时间增长,正午时太阳的高度逐日减低。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正午高度达到最小值90。

-φ+23º27’,黑夜最长,这时地球北半球天文冬季开始。

冬至过后,太阳正午高度逐日升高,同时白昼增长,太阳的升落又趋向正东和正西,直到春分日(3月21日)太阳从赤道以南到达赤道。

1.4计算太阳高度角、方位角、日照时间

1.4.1库珀方程

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就是太阳的赤纬角,以δ表示。

在一年当中,太阳赤纬每天都在变化,但不超过士23º27’的范围。

夏天最大变化到夏至日的+23°27’;冬天最小变化到冬至日的-238。

太阳赤纬随季节变化,按照库珀(Cooper)方程,由式(l-1)计算

(1-1)

式中,n为一年中的天数,如:

在春分,

n=81则δ=0,自春分日起的第d天的太阳赤纬为

(1-2)

表1-1给出了各月每隔4日的太阳赤纬,这些数值在计算中十分有用。

1.4.2太阳角的计算

如图l一6所示,指向太阳的向量

与天顶Z的夹角定义为天顶角,用θz表示;向量

与地平面的夹角定义为太阳高度角,用h表示;

在地面上的投影线与南北方向线之间的夹角为太阳方位角,用γ表示。

太阳的时角用ω表示,它定义为:

在正午时ω=0,每隔一小时增15º,上午为正,下午为负。

例如:

上午11时,ω=15º;上午8时,ω=15º×(12-8)=60º;下午1时,ω=-15º;下午3时,ω=-15º×3=-45º

(l)太阳高度角

计算太阳高度角的表达式为

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

式中φ—地理纬度;

δ—太阳赤纬;

ω—太阳时角。

正午时,ω=0,cosω=1。

式(1-3)可简化为

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φ-δ)

因为,cos(φ-δ)=sin[90

]

所以,sinh=sin[90

](1-4)

正午时,若太阳在天顶以南,即φ>δ,取

sinh=sin[90

](1-5)

从而有,h=90+φ-δ

在南北回归线内,有时正午时太阳正对天顶,则有

φ=δ

从而,h=90º

(2)太阳方位角

太阳方位角按下式计算

=

(1-6)

也可用下式计算

sin=

(1一7)

根据地理纬度、太阳赤纬及观侧时间,利用式(1-6)或式(1-7)中的任一个可以求出任何地区、任何季节某一时刻的太阳方位角。

(3)日照时间

太阳在地平线的出没瞬间,其太阳高度角h=0。

若不考虑地表曲率及大气折射的影响,根据式(1-3),可得出日出日没时角表达式

cosωθ=-tanφtanδ(1-8)

式中,ωθ为日出或日没时角,以度表示,正为日没时角,负为日出时角;对于北半球,当-1≤-tanφtanδ≤1,解式(l-8),有

ω=arccos(-tanφtanδ)(1-9)

因为Cosωθ=Cos(-ωθ),所以cosωθ出=-ω

cosωθ没=ω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