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96864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一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

(一)(3月)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襄公十二年》:

“秋,吴子寿梦卒。

(襄公)临于周庙,礼也。

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临,哭也)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等级森严B.奴隶制渐趋强化C.宗法制亲疏有别D.封建制尊卑有序

2.学者余英时先生考证过,“在唐宋读书人的文章里,看不到为商人作寿序、墓志铭的,但明代中叶以后,商人在文集中大量出现”。

如王阳明就曾为大商人作墓表,并宣称“古世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这种士人与商人关系的变化是()

A.自然经济瓦解的反映B.封建制度衰亡的写照

C.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观D.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证

3.宋太祖曾颁布诏书,特奏贡士中的科考落第者106人各赐进士出身。

由此,“屡考不中者也可得到功名、享受国家俸禄”的“特奏制”成了宋朝的国策,“进士入官十倍旧数,多至二十倍”。

宋代的“特奏制”()

①边成国家“冗官”②加重财政负担③扼杀重学风气④提升官员素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4.李泽厚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

下列名画最能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

女史箴图(局部)清明上河图(局部)仕女图竹石图

ABCD

5.清末有人说“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末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

”导致近代以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礼教彻底崩溃B.民族工业短暂春天C.男女平等基本实现D.小农经济趋于瓦解

6.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世和认为,“中国初斯的近代化,着手强健有力,在今日也令人感到卬象深刻。

和日本成为对比仅在以后发生,如果1860年间外人赌‘成败胜负’的话,他甚至可以在相反的方向下注”。

能让“外人”“在相反的方向下注”,主要是由清政府开始了()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D.“详晰甄核,仿行宪政”

7.右图是20世纪初一家祖孙三代的合影。

照片中的人物长袍马褂,案几的左右分别放置新式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

这张照片折射出近代社会()

A.传统与现代交融B.中式与西式对垒C.文明与落后冲突D.乡村与城市同步

8.著名政治活动家梁启超曾说: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下列对其中“旧心理”和“新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儒家文化和君主立宪B.儒家文化和民主共和

C.程朱理学和开明君主D.程朱理学和民主科学

9.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但是,1907年,部分会员联合会党成立共进会,宣扬反满的民族主义。

1910年,部分对孙中山不满的同盟会会员在东京重建光复会。

1911年7月,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其宗旨放弃了“平均地权”。

20世纪初同盟会的分化()

A.迟滞了反清革命的爆发B.放弃了暴力革命的主张

C.导致了革命队伍的瓦解D.隐藏了革命失败的危机

10.1929年日本片仓日华蚕丝会社派人到无锡抬价收茧,“较诸本县(无锡)茧业协会议决之限盘每担五十元,竞超过三十元”。

此次茧价上涨()

A.保证生产原料来源充足B.影响民族资本发展壮大

C.反映经济危机波及中国D.促使日企完成市场垄断

11.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

“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当时国共两党的原则中“分歧”最小的是()

A.抗战进行到底B.军队上交国家C.建立联合政府D.推行政治民主

12.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部分)如下,其中顺差额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中国对美国进出口贸易表(1994—1998)

中国对美出口

中国对美进口

顺差

1994

387.87

92.82

295.05

1995

455.43

117.54

337.90

1996

515.13

119.93

395.20

1997

625.52

128.05

497.47

1998

711.56

142.58

568.98

A.对外开放拉开序幕B.人民币大幅度升值C.中美关系适度改善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3.蒙森在《罗马史》中这样论述罗马法的起源:

“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

”蒙森的论断说明了罗马法蕴藏()

A.君权至上的精神B.公民主权的精神C.自由平等的精神D.三权分立的精神

14.16世纪,一个荷兰船队经过北极圈,在零下40度严寒中死伤过半,但他们丝毫未动别人托运的货物,而其中就有能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

半个世纪后,荷兰使团到达北京,遇到觐见皇帝须三拜九叩的麻烦,“几乎没有一位欧洲国家外交官愿意接受这种苛刻的天朝规矩。

但是荷兰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荷兰人执着与变通的巨大差异折射出其()

A.殖民扩张的野心B.商业立国的理念C.资本输出的要求D.世界工厂的自信

15.苏格兰领启蒙风气之先。

17世纪末,苏格兰居民识字率高达75%,高校入学率居欧洲之冠。

1768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在爱丁堡问世,科技在其中占很大分量,表现出鲜明的“苏格兰特色”,形成了英法启蒙并驾齐驱的生动局面。

“苏格兰特色”显示英国的启蒙运动()

A.注重知识普及B.热衷政治革命C.缺乏理性思考D.追求人性解放

16.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罗莎•卢森堡说:

“雇佣工人由于他们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有共同的社会条件生存条件而团结起来,摸索摆脱他们处境的出路,一部分人则寻找一条通向社会主义乐土的坚实桥梁。

但到了马克思才用……这个特别的历史任务把他们联合起来,使他们上升为阶级。

”材料所指的“特别的历史任务”是()

A.通过议会斗争颠覆资产阶级政权B.通过国际联合破坏资本主义经济

C.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D.通过行业改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17.恩格斯说:

“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

”“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B.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

C.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D.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

18.戈尔巴乔夫执政明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

A.放弃了苏朕的传统做法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

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19.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组宣布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沸腾。

按照专家的解释,引力波就是“弯曲时空的弯曲曲率的周期性变化向外的辐射,并不是从物体的质量中辐射出来的波”。

根据这个定义,下列科学理论中与之有关的是()

A.经典力学B.相对论C.量子论D.进化论

20.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

“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英国“脱欧”的行为说明了()

A.国际贸易壁垒持续增加B.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C.区域集团内部矛盾丛生D.多极格局形成指日可待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题,满分6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

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4题为选做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3分)

“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是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

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

他甚至直接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

“为国以礼”。

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礼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复生(注:

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夫通者則曰礼、曰名。

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

礼与名之尤大者则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

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

……久而成劫运,其祸皆起于不仁,求反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纲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特点。

……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以达到与有序的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并归纳“礼”与“仁”的关系,(4分)

(3)据材料三,说明作者肯定“礼”的依据。

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析“礼”对中华民族社会秩序与文化养成的影响。

(5分)

22.(14分)

中苏关系在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中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不仅覆盖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半个世纪的世界冷战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苏两国全权代表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互相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后,同意下述各条:

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第三条:

 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五条:

 缔约国双方……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现代修正主义的中心——苏修叛徒集团加速走向彻底破产,自以为不可一世的跳梁小丑赫鲁晓夫,曾几何时,变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渣滓。

他的继承者勃列日涅夫之流,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重重危机。

……所谓“勃列日涅夫主义”,归根结底,不过是垂死的新殖民主义的变种而已。

——《人民日报》《红旗日报》《解放军日报》1970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中苏两国领导人认为就中苏两国关系问题交换意见是有益的。

双方一致认为,中苏两国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

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989年5月《中苏联合公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并指出该条约对签约双方的共同意义。

(4分)

(2)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70年元旦社论”和1989年《中苏联合公报》出台的国内因素。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以1949年以后中苏外交的波折为例,多角度述评影响大国外交的因素。

(要求:

观点明确;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