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83951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docx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初中物理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内容摘要】:

与常规的初中物理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虽然不见得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有它独特的魅力和重要意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更利于学科知识的学习。

如果能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十分注重它的实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最佳的小组;不同学力

引言

新课标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新理念。

什么是“合作学习”呢?

我认为,“合作学习”应是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探索前提下的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方式[1]。

”在合作学习中这种小组可以是学生根据需要随机组合的,也可以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并按照一定标准划分的人员比较固定的小组。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学校改革课堂教学,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应用与研究。

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堪称是教学方式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下面仅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一、合作性学习的含义及意义

(一)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性学习按照学生不同学力进行分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力团体提出不同掌握目标,并进行适合各小组实践能力的训练,使每一个小组在原有基础上都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教学中采用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其意义或者说优点如下。

1.适合初中生喜欢结群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之间形成的小群体,往往有很强的凝聚力,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得法,就可以形成健康向上的合作学习团队。

2.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其实是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进行有机建构的过程[2]。

”由于合作小组成员考虑到如果自己的学习任务无法认真完成,就可能影响集体的成绩,因此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动机,主动积极完成学习任务。

3.集体智慧降低了个人学习风险,增加了个人成功体验

合作学习的评价导向注重学习过程和集体成就,当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其他成员能够主动帮助解决,因此很难出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学习无助现象或者学习恶性竞争现象。

4.合作平台为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交流环境

网络技术让合作小组的交流变得容易,组员可以利用网络共享学习资源,展示学习成果,体现成就感。

组员的每件作品都可以发布到学习平台上,供其他组员欣赏观摩。

同时,网络也为老师监控学生的任务执行情况提供了方便。

老师通过合作学习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合作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可以随时对出现困难的小组进行跟踪分析并给予鼓励,对任务进展顺利的小组及时表扬。

5.在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互换有利于构建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有机会充当老师的角色,能够体验老师工作的艰辛;老师扮演学生角色,有利于老师感受当代少年的真实想法。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先决条件

(一)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改变观念,明确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定位

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动态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3]。

”这就要求要拆除旧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壁垒森严的藩篱,提倡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用平等、民主来取代独断专行与师道尊严。

所以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重新认识并定位,具体体现在:

1.教师要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教师不能再“我行我素”,而要以最佳促进者的身份改善、优化整个教学流程[4],”以最优服务者的身份在合作学习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要逐渐转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

2.教师要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关心的已不能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而更应该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关注学生内在潜力的开发[5]。

”让学生能过互相协作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把“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3.教师要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构建者

教师要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电子书库、报刊、图书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

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提供给合作学习小组最优化的学习资源。

4.教师由知识的“搬运工”转变为教学研究的主动者、探索者和发展者

“教师不能再自认为是成熟的、不动的主体,而应该是持续动态型合作学习的活要素,教师的主体性要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形成、发展、完善[6]。

5.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

教师除了构建以教科书为空间的教学小课堂,还要“构建以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和相关学科为背景的大课堂,使书本和社会现实共融、共存[7]。

6.教师要突出教学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合作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团队精神。

(二)全面了解学生,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想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首要的问题就是科学地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是要求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各显其才,各尽其能的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所以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走近学生,与学生互相交流,靠自己的渊博知识与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做到充分的全面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分组时对每位学生的特点都心中有数。

分组时可采用教师宏观调控,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即“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全班按1:

2:

1比例分成A、B、C三档学生,要求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包含A+2B+C的结构让学生自由组合[8],”在这个基础上,教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办法,(同一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不同小组整体程度相近)进行微观调整,这样分组方式是在学生自愿基础上构建的,能使志趣,意向相投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又能保证每个小组里都有程度较好的领头雁,使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及时得到指导,而且各组程度均衡,有利于在评价各小组成果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当然,分组格局不能是捆绑式的终身制,应该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根据成绩的提高情况,各成员能力的发展需求,适时的进行个别调整,让每个小组始终都能充满勃勃生机。

(三)明确学习小组的组内分工,使所有成员都能各司其能,各负其责的开展互助合作

合作学习是一项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教师需要在开展这项活动时,让学生明确要想通过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就必须在学习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是具体分工到合作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的,每个成员各有任务,但又各不相同,合作小组的成员之间需要通力协作,同舟共济;

2.成员间具有面对面的交互作用

每位合作成员都要通过直接交流,建立并维护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3.要明确自己的个人责任

每位同学都有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对完成全组的学习任务负有一定责任;

4.要具备合作技能

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共同学习时需要有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

5.集体自加工的能力

小组成员通过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的方式考查集体学习的情况,保持合作活动的有效性。

只有让学生明确这些小组合作过程中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三、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的实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往往不是贯穿于整节课的始末,它常常和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

诸如教师的演示、讲授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相结合。

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基于这点,在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必须要十分注重实效性。

(一)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开展合作学习

物理是生活的学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物理教学如果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的话,学生会觉得太理论化、很枯燥,获取知识的面有限,在针对具体生活应用时还是一知半解。

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拓展知识面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前,教师让学生带着设计好的问题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

由于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任务多,时间紧,学生通常不具备独立完成的条件和能力,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快捷。

让小组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以获得最佳的小组总体效果。

对小组而言,尽可能“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

在小组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及时通报进展情况,介绍各自的收获,每个小组组长把自己小组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甚至成功的实验展示,推荐给全班同学,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这一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资料,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在教学《电热器》一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电热器的资料(如内部结构、名牌、说明书、发热功率等)。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要求学生分组去收集其他能转化为热能的设备(如燃气灶、太阳灶等)的相关资料。

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去上网,谁去商店,谁最后汇总等等各司其职,收集的结果拿到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并以小组辩论的形式,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要求大家以计算和数据为理论依据,比较电热器和其他发热设备的优劣,这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会使整节课情绪始终处于高涨状态,通过合作学习,使一节课下来,能扩大师生的知识视野,并在愉快的合作中,大家轻松的掌握电热器的知识和与之有关的其它知识。

学生对知识外延应用的能力得到提高,并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物理知识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归纳和概括,身边处处有物理,物理并不神秘,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敏感。

《白炽灯》一节同样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收集的白炽灯和节能灯的材料做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比如:

区分这两种灯的使用寿命、发光功率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探讨,从而辨识节能灯和白炽灯的优劣。

(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物理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个好的物理老师往往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9]。

”这将为学生学好物理创设良好的实验情景,提供充足的感性体验。

但是,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大量的实验,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不足,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比如,教师们反映《阿基米德定律》一节的教学,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存在许多模糊认识。

仅凭教材中一个实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为此,可将此实验由演示变为学生分组探索。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接下去的环节是验证猜想。

动一动手自己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预料此刻学生们品尝成功喜悦的心情更加迫切。

八仙过海,各抒已见,集思广益,采用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设计出一组组简便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借助桌上已有的实验器材,一试身手。

由于浮力大小似乎与6个因素有关,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物体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物理的形状。

若要逐个进行研究则需要很长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上述任务,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有重点地落实以上其中的某两项任务,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最后由各小组归纳结论:

没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它因素无关。

即F浮=p液gv排。

在小组合作的进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科学设想能力,在猜想与实验间建立联系的思维能力,真正发挥物理小组学习的功效。

(三)在解决疑难中开展合作学习

有些物理知识较为抽象、深刻,有些开放性的甚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人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单靠某个学生独立思考会出现困难或回答不全面,这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小组活动中提出各人的困惑,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在切磋争辩中过滤问题,去伪存真,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能力,扩展思维空间,从而完善各成员的知识结构。

如:

在排除电路故障的教学时,可出示两个灯泡串联的电路(见图),当开关闭合时,发现两灯均不亮,电流表示数为零。

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判断电路故障在哪儿?

怎样排除故障?

 

问题的存在恰恰是推开真理大门的前奏。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由学生自己分析和处理信息,或许有小组提出可能是电源接触不良或是报废引起的,或许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提出用电压表来判定是不是废电池。

或许有的小组提出的是电流表坏了或接触不良,或许有的小组认为可能是某一导线断了······这么多答案究竟哪一种更正确呢?

又怎么一一解决呢?

这时开展分组研究,然后交流,解决问题。

四、合作性学习尚存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新课标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

“但在具体应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而没有准确深入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

没有追问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等合作学习实施的本质问题[10]。

(二)教师备课工作量大

教师在每堂课前需准备同一内容不同教学目标的问题,难度很大,每堂课后的反馈测试和矫正时间安排有困难,由于学校初中升高中招生制度较宽松,因此班级学生人数超编严重,据反映,一般初中每班人数在60人以上,学生物理学习素质差异较大,一个班所分的组越多,靠一名教师在一堂课上操作难以应付。

如果每班人数较少,活动开展将较顺利。

(三)合作性学习按学力分组给某些低层次团体带来心理顾虑

对此,社会和家长有看法,特别是学力处于低层次的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子女受到老师的不公正待遇(事实上,老师对这一层次的团体进行指导和点拨花的精力要多)。

这还有待于家庭社会转变观念,提高对子女培养目标的认识。

(四)合作性学习模式在复习课和专题研究课中采用时较容易开展,在新授课教学中对“小团体”实施分层教学困难较多。

结论

合作性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

虽然我国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合作性学习尚存在许多具体矛盾,但这丝毫不影响合作学习的积极意义。

合作性学习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同时合作性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交流环境,有利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也降低了个人学习的风险,增加他们的成功体验;还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培养。

合作学习作为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前景是很广阔的。

将理念变成实践,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曲折艰辛又趣味无穷,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做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学苑出版社,2001.

[2]张岚.美国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模式[J].职教论坛,2003年第1期第25页

[3]王义堂,田保军,王硕旺.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北京:

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4]吴效锋.新课堂怎么教[M].沈阳:

沈阳出版社,2002.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金其生,刘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8]郭上胜.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策略[J].福建教育,2004年第10期第18页.

[9]孙威立,杨祖念.物理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李源,赖叶丽.超越合作学习的困境[J].福建教育,2003年第2期第2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