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现代文高分阅读讲练教案学案版.docx
《中考语文 现代文高分阅读讲练教案学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现代文高分阅读讲练教案学案版.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现代文高分阅读讲练教案学案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中考语文现代文高分阅读讲练(教案学案版)
撰写人:
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学作品
记叙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这样规定的:
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⑵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⑶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⑷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
⑸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上述五条,其中前三条适用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后两条适用于记叙文。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是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文章。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
1.记叙文的分类
记叙文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
⑴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
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等。
⑵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枣核》等。
⑶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鼎湖山听泉》《画山绣水》等。
⑷状物的记叙文,以描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雪》等。
2.记叙的要素
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显得清楚。
掌握了记叙要素的知识,能够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记叙文时,通过分析文章的要素,从时间先后和地点转移,去掌握的层次结构;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理清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歌颂什么,反对什么。
总之,弄清了记叙文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文,进一步分析和理解中心思想。
3.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⑴顺叙。
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⑵倒叙。
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断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往往出于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倒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看到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二是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三是先写事情的结局,再记叙事情的缘由。
⑶插叙。
插叙有两种:
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是通过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如《故乡》一文就用了插叙,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为了突出主题,作者在记叙“我”与母亲商量搬家的事情,由母亲的话语引出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回忆了“我”与少年闰土的交往与友情,与下文中年闰土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和精神病苦。
4.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线索是根据中心思想、题材和表达的需要而确定的。
常见的线索有:
⑴物线。
即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例如《枣核》。
⑵事线。
即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例如《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统摄全文,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顺序组织材料,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表现了深刻的主题。
⑶人线。
即以人物为线索或以人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也有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如《孔乙己》。
⑷情线。
即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
⑸时线。
即以时间为线索。
⑹地线。
即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例如《鼎湖山听泉》全文以作者的行踪(移步换景)为线索。
5.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中使用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是不同的,阅读中应仔细体味。
第一人称的写法是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如《藤野先生》、《我的叔叔于勒》。
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
如《热爱生命》、《多收了三五斗》。
也有的文章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读者交流或与书中人、物交流的。
如朱自清的《绿》。
至于一篇文章不断用两种乃至三种人称的,更要作为一个特点加以分析,领悟作者这样写的必要,鉴赏作者转换人称的技巧。
6.记叙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事件往往是复杂纷繁的,但写作目的都是明确集中的,取舍如何,孰详孰略,依据的标准只能是文章的主题,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要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这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
点(详写)可以使文章有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可以使文章有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
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体裁,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够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
1.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如《给我的孩子们》、《背影》;抒情散文,如《紫藤萝瀑布》、《蓝蓝的威尼斯》。
2.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主要是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如《飞红滴翠记黄山》。
散文“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或者叙述事件的发展,如《散步》;或者描写人物的形象,如《藤野先生》;或者托物言志,如《雪》;或者发表议论,如《都市精灵》。
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不拘一格;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采并用。
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
3.散文的特点之三是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入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实现了物我的统一,展示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4.散文的特点之四是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之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小说: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大文学体裁。
典型环境、典型情节、典型人物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突出的特点。
1.了解人物的生活环境
小说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而任何人都离不开他生活的时代和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并且受时代和这些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也叫大环境;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也叫小环境。
大环境和小环境的结合便是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
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与环境息息相关;小说内在的思想意义的挖掘也就离不开产生它的典型环境。
所以分析理解小说,一定要重视环境描写,通过它来了解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和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
如鲁迅的《故乡》,在不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对闰土的形象和小说反映的思想意义,是很难理解的;而当你了解了当时的时代和有关小说写作的背景材料后,就可以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沉的忧虑与执著的信念。
2.理解故事的情节
小说大都由一系列迭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组成。
人物性格特点、主题思想的表达等,都要通过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所以理清故事情节发展脉络是深入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小说情节的变化虽然多种多样,但总有一个基本的、大体的程式,一般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组成。
理清了情节发展的脉络,全文的结构也就基本掌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作品的思想意义,也就显示无遗了。
同时,在分析小说的情节时,不可忽视细节这一点,因为细节是情节的构成部分,有时细节还决定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典型的、好的细节是理解人物形象、探索作品思想意义的“向导”,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如《台阶》一文中的细节描写,如磨破草鞋、洗脚、踏黄泥、抽烟磕烟灰等等,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3.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中心是塑造人物。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来表现生活、揭示主题是小说基本的特点。
所以阅读小说就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对人物的剖析与理解之上,并以此为中心去理解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发展及语言的运用等。
比如通过对《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剖析,就会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这样,人物形象和作品的重大价值也就挖掘了出来,所以阅读小说时要着力于对人物形象,特点是主要人物形象的剖析,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的意义。
诗歌:
诗歌,是指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1.诗歌的一般常识
⑴诗歌的重要特点是有着丰富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的未来;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
优秀的诗歌总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只有具有想象力的诗歌,才能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
比如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都是想象丰富、奇特的名篇。
⑵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的感情抒发。
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诗歌的感情可以直接抒发,如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还可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据事表意等。
⑶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的语言具有和谐悦耳的音乐性。
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2.诗歌的种类
诗歌的种类很多,具体分类也有不同的标准。
一般地说,从描写的对象分,诗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如《有的人》,叙事诗如《木兰诗》;从形式分,诗又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歌谣、儿歌;从所写的具体内容分,则又分为哲理诗、田园诗、山水诗、送别诗、爱情诗等等。
3.感受诗的形象
诗人在创作时,他的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诗歌形象,而读者应透过作者感情世界的窗口,借助想象、联想,涵泳意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眼前再现诗中的形象,深入体味诗中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
如《乡愁》,作者表达的是对祖国、故乡的怀念,这一思想是通过对由乡愁而引发的联想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描绘来表现的。
鉴赏时要认真理解诗人所塑造的形象,以利于把握主题。
4.领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诗的意境,即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为创造和谐、完美、鲜明的意境,诗人把抒情同写景、叙事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并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联想、想象、对比等手法;鉴赏诗歌也应借助这些手法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
如《有的人》作者就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目的和社会价值,表达出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戏剧:
1.戏剧和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是把文学、表演、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文学是剧本的泛称,用角色对话直接表现矛盾冲突过程的文体;兼指研究剧本创作的理论。
我们所讲的戏剧,实际上就是指剧本,它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戏剧文学的两个重要内容是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
2.戏剧冲突
冲突是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纠葛、矛盾和斗争,具体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突和一系列的戏剧动作。
3.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
人物语言即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舞台说明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
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展开等多种作用。
其特点如下:
⑴富于动作性,能推动剧情发展;⑵有个性和表现力,除有符合人物个性的对话外,还要有独白,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⑶精练,有潜台词;⑷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4.剧本的一般特点
⑴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必须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的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因此,它的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
⑵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就没有戏剧。
一般地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有的多幕剧在第一幕之前有序幕,结局之后有尾声。
⑶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剧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开矛盾、发展剧情的,它要求人物的独白和人物间的对话,不仅能显示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而且要准确、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5.戏剧的种类
⑴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
话剧,如《陈毅市长》;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戏曲是我国富有民族特点的歌剧,把歌唱、对白、舞蹈结合起来,构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如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⑵根据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多幕剧,如《威尼斯商人》;独幕剧,如《江村小景》。
⑶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⑷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6.鉴赏剧本应注意的问题
⑴要抓住戏剧冲突。
抓住戏剧冲突要注意:
⑴了解戏剧冲突的过程。
一出戏里,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但从剧本十分严谨的结构中,是不难看出戏剧冲突的过程的。
从戏剧冲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性格、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及时代和社会的缩影。
⑵理解戏剧冲突的性质。
了解了戏剧冲突,还应深入分析戏剧冲突,看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什么性质的,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
⑵要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
优秀的戏剧都具有情节新颖、布局巧妙、开头与结尾精彩的特点。
⑶要分析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注意:
①依据剧本的情节。
②依据剧本中的戏剧冲突。
③依据剧本中的台词。
④仔细体会舞台提示。
⑷要体悟潜台词的表现力。
潜台词的运用往往是与比喻、双关、反语等多种修辞格结合进行的。
体会潜台词时要注意:
①联系剧中人物的性格来体会。
②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体会。
③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
二、科技作品
《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科技作品阅读的要求如下: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在初中阶段,科技作品归属说明类文章。
阅读时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下:
1.把握说明的对象和基本特征
说明的对象比较好把握。
一般初中阶段,大致可分为二类:
一是说明事物的,如《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二是说明事理的,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事物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根本标志,因此,阅读说明文一定要注意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可以说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理解说明文的钥匙。
事物的特征,不单表现在外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部。
阅读时,要根据作者提供的语言材料,由外到内,由现象到本质地认识事理特征。
如《苏州园林》一文,作者就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恋之情。
2.把握说明的顺序,理清说明的条理
任何事理都有它本身存在的方式、位置、形状,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作者总是按照这个事物内在特有的条理来说明此事物的。
我们阅读时,根据作者说明的过程,找到说明的顺序,理清说明的条理、层次。
而理清了说明的条理、层次,也就弄清了文章的结构,进而把握了说明文的要点和中心内容。
说明的顺序主要有三种: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文章按照瞻仰的路线(空间变化)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时间顺序,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
如《活板》一文就运用了时间顺序将制版、印刷的工作程序介绍得清清楚楚。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细分为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等六类。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按照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首先介绍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内部原因,然后介绍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外部因素。
研究说明顺序,一般受三个要素制约,一是被说明的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特点。
如说明事物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空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
二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如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果到因等等;三是说明的目的和读者对象,如要想向读者介绍某种产品的制作过程,就宜于用时间顺序来写,使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3.把握说明文多样化的说明方法
⑴举例子就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前面常有“比如”“例如”“如”等标志语。
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⑵列数字就是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列数字的作用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更准确、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比文字说明更有说服力。
⑶作比较是将两种有着外在或内在联系的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
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
作比较的作用是了为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效果。
⑷分类别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
分类别的作用是能给人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别,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达到更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目的。
⑸打比方就是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往往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进行比喻。
打比方的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⑹下定义是用科学性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做周到严密的规定,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是什么”,也可以用“××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
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
下定义说明要求既能使人们对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正确、本质的了解,又能使人们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⑺作诠释就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就是作诠释。
要注意的是:
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的对象与所下定义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法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主词与宾词外延完全一致,可以左右颠倒。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的内涵和外延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它的左右不能颠倒,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因为好多其他金属也是银白色的。
⑻引用就是通过引用一些与说明对象有关的资料,包括农谚、俗语、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词、故事以及其他资料来对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的一种说明方法。
运用引用说明方法,要求引用恰当、准确无误,针对性强。
引用的作用是为了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更有力,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⑼摹状貌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摹状貌的作用是把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更生动,增添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
⑽列图表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的一种方法。
列图表的作用是增强说明文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征一目了然。
4.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部分:
①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②阐述说明对象(主体部分);③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说明文的结构顺序尽管千变万化,但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
①横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②纵式结构(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或制作过程);③纵横交错式结构。
如《苏州园林》一文属横式结构,《活板》一文属纵式结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属纵横交错式结构。
就正文来说,由于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不同,因而形成了下面三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⑴总分式、分总式或总分总式结构。
例如:
《苏州园林》一文整体上就是按总分式结构安排的:
先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分说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不仅如此,本文中很多段落也是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来说明的。
例如第4段:
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⑷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⑸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⑹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⑺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⑻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⑼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⑽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
⑾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这一段文字共11句,第⑴句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第⑵⑶句第⑷—⑾句分说假山和池沼。
在介绍假山时,第⑵句总说,第⑶句分说;在介绍池沼时,第⑷句从整体上介绍“引用活水”这一特点,第⑸⑹⑺句从整体上介绍池沼的布局,第⑻⑼句介绍设计者在池沼边沿的艺术构思,第⑽⑾句介绍设计者在池沼里的美学追求。
⑵并列式结构。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第6—10段。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