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7323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11 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docx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11师说配套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3

11 师  说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

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

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限时15分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郯子(tán)      贻(yí)

解惑(huò)六艺经传(chuán)

B.句读(dòu)聃(rān)

苌弘(chánɡ)拘于时(jū)

C.阿谀(yú)蟠(pān)

官盛(shènɡ)授之书(shòu)

D.谄媚(chǎn)襄(xiānɡ)

嗟乎(jiē)或否焉(fǒu)

解析:

A项,传zhuàn;B项,聃dān;C项,蟠pán。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

①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所以: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③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④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⑤不必:

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⑥古文:

古义,先秦及秦汉散文;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A项,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句尾语气词,表判断;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就;C项,介词,向。

D项,相当于“于”,比/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解析:

A项,“有”通“又”,“暴”通“曝”;B项,“生”通“性”;C项,“受”通“授”。

答案:

D

5.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常师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

C项和例句均为判断句。

答案:

C

 

6.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C.韩愈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D.“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与“论”相比,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解析:

C项,“范仲淹”应为“欧阳修”。

答案:

C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dòu)      慰藉(jí)

贺岁片(piàn)开门揖盗(yī)

B.付梓(zǐ)盥洗(guàn)

冥王星(míng)小学大遗(wèi)

C.乐师(yuè)勖勉(xù)

青骢马(cōng)数九寒天(shǔ)

D.懵懂(méng)老聃(dān)

干细胞(ɡàn)果品酒馔(zhuàn)

解析:

A项,藉jiè;B项,遗yí;D项,懵měng。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除了扑朔迷离的案件疑云,影片《大侦探福尔摩斯》还加进大量极具娱乐及刺激性的动作场面,让人仿佛看见了几许“007邦德”的味道。

B.您刚刚乔迁新居,房子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单调了一些,建议您再挂上几幅字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C.由于气温低,又下着小雨,晚上打车的人很多,在南昌财富广场外,寒风中的人们搓手顿脚地取暖,一见到有空车就蜂拥而上,场面十分混乱。

D.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解析:

A项,扑朔迷离:

指难辨兔的雌雄。

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B项,蓬荜生辉:

蓬荜:

编蓬草、荆竹为门,形容穷苦人家。

使寒门增添光辉(多用作宾客来到家里,或赠送可以张挂的字画等物的客套话)。

误用谦辞。

C项,搓手顿脚:

形容焦急不耐烦的样子。

望文生义。

D项,矫枉过正:

矫:

扭转;枉:

弯曲。

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

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多人认为应该在高等教育、企业界创造几个皇马、曼联式的“王朝”,这等于把这些“王朝”摆在了不需要竞争的位子上,给了它们更大的犯错误、维持更长时间的无效率,使他们表现再差也不可能被淘汰。

B.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课题调查网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1.7%的人认为房地产调控措施及各地配套细则会影响婚姻,60.2%的人认为,为规避政策而离婚是对婚姻的亵渎。

C.马基雅维利在16世纪初失去所有的政治地位后,将在共和政府中任职的感受化为文字,完成了惊世骇俗之作《君王论》,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D.目前民间舆论对延迟退休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增加缴费总量,以缓解养老金整体缺口。

解析:

A项,成分残缺,在“无效率”后加上“的空间”;C项,“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偷换主语,应在句前补上“该著作”;D项,“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

答案:

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

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的概括、剪裁。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①③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D.③①②⑤④⑥

解析:

由第一句介绍马远山水画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横线处应填③。

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横线处应填①。

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画横线处的两个逗号,可以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

答案:

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情物交汇,意象丰盈,是“神与物游”的一个重要特征。

所谓“神思方运”云云,就是指构思活动开始之时,__________。

然而,__________,在审美想象中,则表现为精神与物象交融,表象与情感融会。

______________;而想象集多种表象交叉,又充实着情感的深化。

“神用象通,情变所孕”,______________。

情物交汇,心物交融,______________。

①审美感知离不开对自然物象内在意蕴的情感把握

②想象心理与情感浡兴相互推进

③想象即在表象的基础上展开,各种意念纷至沓来,形象即在孕育中了

④情感伴随着对对象的感知而酝酿形成,并成为展开想象翅膀的驱动力

⑤特定的具有艺术直觉性和审美情感性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即在想象和情感的交融中孕育滋生并逐渐成熟定型

A.③①④②⑤B.⑤④①②③

C.③②⑤④①D.⑤②①③④

解析:

文段围绕“神与物游”的重要特征,按“总—分—总”结构形式展开,解说审美意象在想象和情感的交融中孕育定型的过程。

先说“构思活动开始”,形象孕育,应接③;转而用“然而”说审美感知的一般特点,应接①;在此基础上说审美想象,重点说情感与想象的辩证关系,再接④②;最后总结接⑤。

答案:

A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

赠送

B.不耻相师师:

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

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

懂得

解析:

B项,师:

学习。

答案:

B

7.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意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解析:

①名词,疑惑的问题;②动词,糊涂;③连词,表因果关系;④动词,用以、用来。

答案:

C

8.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解析:

A项,与例句同为判断句。

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为一般主谓宾句式。

答案:

A

9.下面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解析:

B项,“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错误。

答案:

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

(2)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高明在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

“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

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

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

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选自《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王安石卷)》,有删改)

注:

①历数:

指帝王继承的次序。

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②《春秋》之义:

臣子为君亲讳,礼也。

③箕子之说:

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

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得焉       得:

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

同盟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

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

仅仅

解析:

A项,得:

中意,适合。

答案:

A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②当李氏之危也

B.①一举而胜焉

②而俱称有文学

C.①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②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D.①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

②吾以情得之

解析:

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并列。

C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在。

D项,①介词,因为;②介词,根据。

答案:

A

1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B.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C.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D.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答案:

C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解析:

D项,作者并没有摆事实,而是通过人之常情的推断得出结论。

答案:

D

1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认为《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两条事实依据。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重点译对“信”“是”“匿”)

②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

(重点译对“大凡”“胜”)

(2)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

②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

参考译文:

已故的散骑常侍徐铉奉(宋)太宗的命令撰写《江南录》,当写到李煜亡国的时候,他不谈君主的过错,只按历代存亡的旧例来谈论这件事。

这虽然愧于实录,但在(遵守)《春秋》臣不言君过之大义上,徐氏的写法算是恰当的。

但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时,(国君)一定有大的恶行,恶行没有比杀害忠臣更大的。

国君即使无道,但如果不杀害忠臣,(那么)虽然不会得到大治,但也不至于亡国。

商纣王做国君,残暴到了极点。

周武王在孟津巡视军队时,诸侯都请他去讨伐纣王,武王说还不行。

等到听说纣王杀了王子比干,然后知道他要灭亡了,所以一发兵就取得了胜利。

季梁在随国当政的时候,随国虽然十分混乱,但楚国却不敢攻打它。

虞侯因为没有采纳宫之奇的意见,晋国才有了要得到璧玉而假装借路的计策。

这样说来,忠臣和国家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忠臣在则国在,忠臣被杀则国家也跟着灭亡。

我从小时起,就听说过南唐的臣子潘佑因为直言进谏而被杀,当时大宋趁机派兵前来征讨,历数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

等得到潘佑上谏李后主的表章,拿来看,言辞和用意都十分正直坦率,这是忠臣的言论呀。

我的诸位伯父叔父以前有很多做过南唐的官员,他们说到南朝的事情十分详细,我(从他们那儿)听到关于潘佑的死因应该是可信的。

既然这样,那么李煜的灭亡,就不是平白无故的。

现在看徐铉的《江南录》中写潘佑的死,极像是胡编乱说,与我过去听说的很不相同。

不止是对潘佑的死,其他被杀的人,(《江南录》认为)都是因为犯罪而被处死,为什么呢?

我感到很奇怪。

如果用商纣王和随、虞两国国君的旧事来衡量这件事,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由此我确信潘佑是无罪而被杀的,这一定是徐铉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凭什么知道它一定是这样的呢?

我是根据人之常情推知的。

一般说来诋毁是由嫉妒产生,嫉妒是由己不如人产生的,这是人之常情啊。

我听说,潘佑和徐铉都是李煜的臣子,并且都以有文采学问被称道,十余年间在朝廷争夺名位。

在李氏王朝危机之时,潘佑直言相谏,徐铉却不上一句谏言。

在潘佑被杀时,徐铉又不能极力劝谏,最终使自己的国君落了个杀忠臣的罪名,遭到灭国之祸,这都是徐铉的缘故啊。

徐铉害怕这个过失被人知道,又为贤能比不上潘佑而羞耻,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以其他的罪名诬蔑他,这是人之常情。

从(对待)潘佑的事来看,其他被杀的人,也能够推知(其他原因)了。

唉,如果真有这样的事的话,我认为徐铉不只是严重地诬蔑了忠臣,他对我们大宋君主的欺骗不也是很严重吗?

三、语言运用

16.请为下面的事件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包括标点)。

教育部近日公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科目的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

今年秋季新学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正式启用,中小学生将有望用上据此修订的新教材。

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

依据新课标,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

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调成800字。

此外,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

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初中阶段增加了14篇。

有学生家长质疑:

最没用的就是“死记硬背”,识字才有用,为什么现在要反着来呢?

这究竟是改革还是折腾?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