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6730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知道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及影

响。

(重点)

2.比较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异同点。

(难

点)

基础认知•学习思考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連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儒学也深深影响着佛教、道教。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

兴儒学。

[思维点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学习思考

1•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

左为一道冠老者,

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

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

点?

提示①趋势:

三教合一。

②特点:

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程朱理学

1•形成

北宋时,儒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丿心的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

2.代表人物及主张

朝代

代表

哲学观

认识论

北宋

程颢、程颐(二程)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把天理

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提出“格物致知”

南宋

朱熹(集大成者)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强调“存天

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

在于明道德之善

3.影响

(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和日本形成“朱子学”学派。

[误区警示]

1.“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

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

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中。

学习思考

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

提示主要思想:

①世界观与伦理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理气论);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

联系。

②人性论:

“存天理,灭人欲”。

③方法论:

知识、道德与天理联系;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

三、陆王心学

1.主张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阳明

哲学观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

即“理”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

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2.影响

⑴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误区警示]

心学也属于理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

“理”的方法不同。

学习思考

3.“陆王心学”中的“陆王”是指谁?

他们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提示①“陆王”分别指陆九渊、王阳明。

②思想: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进行内心的反省;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深化探究•核心突破

主题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1.对“理”的认识

史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一一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问题思考]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

有本质的区别吗?

答案不同:

程朱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有无本质区别:

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2.求“理”的方法

史料朱熹认为: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①王阳明

认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②,为圣教第一要义”。

[教你读史]

①反映了朱熹格物致知的主张,意思是说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②“良知”是指在

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问题思考]据史料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答案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内心感悟“致良知”。

O史论总结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相同占八、、

本质

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

主张

冋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都强调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规范人们的行为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八、、

世界观

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理,理先物后,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认识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主题二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史料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问题思考]据史料,分析宋明理学有何特点。

答案吸收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儒学成为哲学理论体系。

2.影响

史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一[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一[明]于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一一[清]林则徐

[教你读史]

史料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等诗句反

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

[问题思考]据史料,归纳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

答案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O史论忌结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统儒学改造成为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无论是理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课堂小结

[记知识纲要]

陆上心学_■壬阳明._

[背核心术语]

1•北宋“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新的发展。

2.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

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3.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

影响。

巩固练习•随堂反馈

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

B.魏晋南北朝

D.宋朝

汉朝

C.隋唐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

了“三教合一”现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时间是魏晋南北朝。

2.(2017•南宁高二检测)北宋理学家“二程”说:

“天下之物,皆可以照理。

有物必有则,一物统有一理。

”这表明“理”是()

A.超时空的,完满的精神实体

B.世界万物的总根源

C.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

D.封建伦理道德之总称

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有物必有则”可以看出,理是一种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法则,故C

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钱穆先生认为: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

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平天下

答案B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

A、C、D三项均未体现“科学”的含义,可排除。

“格物致知”即通过探究万物来获得知识,最终达到掌握天理的目的。

虽然在主观上“格物致知”不求科学之真,但在客观上“格物致知”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4.“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

底。

”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

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人们的行动是随着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体现的思想是“知行合一”,

故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5.(2018•成都模拟)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

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D

解析A项指理学的核心即理是世界的本原,B项体现的也是世界本原问题,C项体现的是天

理道德与人之本性的关系,故A、BC三项排除;从D项可以得出,理学强调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故D项正确。

课时对点练注垂双基强化落实

[基础达标]

1•“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由题干材料来看,其反映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的相互交流,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合一”,可知选A项。

2.史学家陈寅恪认为:

韩愈不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而且“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

面”。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

A.致力于复兴儒学

B.主张儒、佛、道并重

C.创立了理学体系

D.提出“致良知”

答案A

解析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开启了宋代学者复兴儒学的新局面,为理学的形成创造了条

件。

B项与韩愈不符,C项发生于宋代,D项是明代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