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67163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docx

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年高考真题历史分项汇编解析版

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9年江苏卷,7,3分)清末《卖宁波脚带》:

“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

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

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

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四乡八镇销场远”可知当时宁波脚带销售良好,由此证明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故选C项;“无人问津”的说法明显与“四乡八镇销场远”的材料内容相悖,故排除A项;《卖宁波脚带》是劝诫歌谣,而不是政府诏令,故排除B项;“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12,2分)观察下面两图(绘制时间:

1924年)。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①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

②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

③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

④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上半叶男装流行长袍马褂和女性服饰趋向短袍窄袖,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

知识女性着装宽松肥大与材料中的短袍窄袖相矛盾,②错误,材料无法得出男性着装凸显等级身份,③错误,综上分析可知BCD选项错误,排除。

3.(2019年海南卷,9,2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

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字句“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很显然,在这里,中西建筑文化很好地融为了一体,故本题选B。

“遍及中国乡村”很显然与题干的“闽南”不是一个概念,排除A项;对于“返乡”海外移民来说,中国建筑风格是根本,最多受西方影响,说受到西方冲击,很显然是夸大了,排除C项;中国的西式建筑应来自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地方或者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也许来自于内地),故D项错误,排除D项。

1.(2018年江苏卷卷,7,3分)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2.(2018年海南卷,8,2分)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

“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

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故D项正确。

3.(2018年海南卷,12,2分)1949年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人出境多限于公务。

80年代中国出境旅游兴起,旅游目的地逐步由东南亚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2017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

A.进出口贸易增长

B.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C.公务出境人数减少

D.人民文化水平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与进出口贸易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体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文化水平提高,以及对外开放的扩大,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不能推断出公务出境人数的减少,故C项错误;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是中国出境旅游的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故D项错误。

4.(2018年4月浙江选考,9,2分)《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

“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

庚子(1900年)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

”这反映了

A.传统观念影响习俗变革

B.社会启蒙与进步知难行易

C.妇女缠足之风气日趋衰颓

D.近代女鞋制造工艺删繁就简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庚子已过尚依旧,几时强迫变颓风”可知这指的是庚子年过了,还没有改变旧习俗,而这个旧习俗就应该是与女士的缠足有关,这从“坤(女)鞋制造甚精工,争奈人多足似弓”可看出来,故选A而排除C;题干没有提到社会启蒙,而是在说一种习俗改变的过程艰难,故排除B;D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1.(2017年北京卷,15,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如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结合表格信息,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A最全面。

B说法不全面。

C说法不符合表格。

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名师点睛】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2.(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9,4分)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

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Ⅲ卷,29,4分)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不能得出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是西方婚礼仪式,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说明是由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出题者设置了一个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又贴近生活。

4.(2017年4月浙江选考,9,2分)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真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 

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学生所编的新歌中,对旧式婚姻进行了批评和痛斥,这就表明当时的婚嫁旧俗已经受到冲击,故D项符合题意;尽管婚嫁旧俗受到冲击已经受到冲击,但不表明婚姻自由已成为普遍时尚,旧的婚俗的改变尚需要一个过程,排除A项;婚姻属于社会习俗,与民生主义不是同一个概念,B项错在偷换概念;材料信息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没有表明要采用何种结婚礼仪,排除C项。

5.(2017年11月浙江选考,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上海县城外形成了被英、法、美三国依仗强权分占的特区势力,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租界”。

……在这里,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俨然“国中之国”。

起初,由于外人来华之际,中外民情扞格,以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不愿华洋杂居。

小刀会起义爆发,华人逃入租界者甚多,不久便华洋杂居。

不同的风俗习惯发生碰撞、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租界开辟后)西洋服饰之引入,使上海自明清以来形成“服尚新奇、衣必华鲜”的习俗得以进一步张扬。

……《洋泾浜新竹枝词》写道:

“康奴也学假斯文,衣履难将贵贱分。

更有异言并异眼,淡黄马褂着纷纷。

”哪里还有什么不敢穿的?

——摘自张仲礼、熊月之等《长江沿江城市与中国近代化》

(1)梳理材料一,概述近代初期上海“华洋杂居”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界”的消极影响。

(2)阅读材料二,分析“西洋服饰之引入”对上海民风嬗变的影响。

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