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68193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x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备课素材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相关资料索引

一、艾青生平简介1

二、《我爱这土地》节奏划分2

三、《我爱这土地》赏析

(一)2

四、《我爱这土地》赏析

(二)3

五、《我爱这土地》赏析(三)4

六、阅读延伸一:

艾青《北方》赏析5

七、阅读延伸二:

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9

 

一、艾青生平简介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

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

出版了《艾青选集》等。

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

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

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二、《我爱这土地》节奏划分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我爱这土地》赏析

(一)

郭宝臣

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

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

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

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

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一句,把自己的决心写得入木三分,也把诗人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写得再透彻不过了。

“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

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

因为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

千言万语,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泪水”里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啊!

什么是好诗?

这种疑问常常在读者脑中回旋。

的确,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往往又是很难回答的。

不过,好诗毕竟是好诗,它是有着人们公认的道理的。

简单地说,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无诗味。

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意深刻。

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

艾青曾说过:

“诗好坏,不能以看得懂与看不懂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为人理解的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的价值。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应该说并不难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

而这首诗又是这样杰出,有着巨大影响。

这就清楚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为好诗的诗,是能够创作出来的,这就看诗人的艺术工力了。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

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

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注:

本篇赏析材料选自互联网,仅供老师作参考使用。

四、《我爱这土地》赏析

(二)

曹津源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他曾说过:

“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1、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

这里可分四层。

第一层:

隐喻人民苦难。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

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

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

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

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

“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

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

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

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

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

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

第二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

注:

本篇赏析材料选自互联网,仅供老师作参考使用。

五、《我爱这土地》赏析(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赏析:

对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来说,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艾青的名字;而对熟悉艾青诗歌的读者来说,又恐怕没有人会不记得艾青诗歌中的名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读着这两句诗,联想到这首诗的开头:

“假如我是一只鸟”,便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那泣血啼鸣的杜鹃鸟的形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那哀伤幽怨的鸣声。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写作于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过只有十行的短诗,却已经成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显示出诗人独特的个人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

面对这样一场民族的劫难,诗人艾青的心里涌动着满腔的悲愤,就在日本侵略者把罪恶的魔爪刚刚伸向中国的华北地区的时候,他就忧伤地唱出了: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以诗人颤抖的心灵,感受着北方大地的沉重的苦难: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北方》)。

但是,诗人艾青并没有在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让自己的感情仅仅停留在哀痛欲绝的悲叹之中,而是一方面感受着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转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永不改变的忠诚,在《北方》里,他写道:

“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诅咒”,“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

在这首《我爱这土地》中,他再次把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恋,寄托在对“土地”的爱恋之中,表达出了一个中国诗人在民族灾难面前始终不渝的赤子情怀。

因此,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却既传达出了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苦难,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个性,成为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鸟”意象的深层蕴涵

以“鸟”自比,把诗人的歌唱比喻为鸟的鸣叫,一般说来都是取诗人热烈而欢乐的歌唱,像鸟的欢快的鸣叫那样,使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只有诗人在饱含着深情的时候,才会像喜鹊、像画眉那样,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涌起热烈而深沉的绵绵情思。

但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歌唱却不同于那种欢快与高昂的鸣叫,而带着一种时代的沉重: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脱口而出写下的这两行诗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为祖国歌唱的诚挚的感情,固然表现出了诗人以诗为歌的热烈的感情,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

这正表达了诗人郁积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因为有着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咙才会嘶哑,所以,在诗的开头,便已经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基调和沉重的氛围,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痛楚。

六、阅读延伸一:

艾青《北方》赏析

《北方》原文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陰-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陽,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字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划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吹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1938年2月4日潼关

==========================================================

赏析:

1938年2月,战火迅雷般逼近了黄河,艾青在古老的潼关写下了这首《北方》,同年四月发表在《七月》杂志的卷首。

一年之后我看到这首长诗,当时我幸运地得到了一本诗集《北方》。

这本诗集除去这首长诗外,还收入十几首短诗。

开本很小,六十四开的,但装帧却异常的朴素大方,几乎没有什么花饰图案,其风格正与艾青诗的气质相符合。

因此我珍爱这本小小的诗集,日夜装在衣兜里。

就是这本巴掌大小的诗集,在那个长长的艰难的战争年代里,曾经强烈地感动过一代文学青年的心灵。

我也是受了它的影响和启迪开始认真学习写诗,并且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诗。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

“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

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

”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

《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

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

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

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

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

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

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

“这难道是诗的语言?

”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

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

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

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

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

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

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

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

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

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

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

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

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

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

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

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

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

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

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

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

《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

《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牛汉)

注:

本文取自网络,仅供老师研究参考。

七、阅读延伸二:

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

赏析:

1937年7月6日,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

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芦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槍声。

《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

诗人以浑朴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构勒了出来。

诗人真切的预感,源于他心中关注民族命运的激情。

多年积郁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风云变幻的最细致而敏感的神经。

他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

法国散文大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心騷动的影象”和“神圣的灵感”。

艾青也说过,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这一闪的火花使他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

一首大诗,如一条泱泱大河,因为它深沉和宽阔,常常显得异常的平稳和浑厚,听不到流动的声音,更没有闪动的浪花,它的流动所形成的姿态是整体的,自自然然的。

《复活的土地》就具有这种深沉而巨大的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激心灵的力量。

它的语言可以说是素净的散文的,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因为任何细碎的形容词在这首诗里都必然地显得太小太浅,就连诗人久久负伤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难,都毫不犹豫地一笔拂去了。

然而我们展读这首诗,平静而庄重的词语,仍让我们强烈地感到震撼心魄的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他所显示的气韵与节奏,是那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般的脚韵无法办到的,它是宏大的交响乐章。

它是一个民族赤热的胸膛和复活的土地深处血的漩流和脉息。

从字面上看,《复活的土地》的前三节,是诗人在车厢中眺望青葱的原野时在心中引起的感触,诗人看见繁花和茂草,听见丛林中鸟的歌唱,他祝愿播种获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