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7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
《八上27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27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27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
欣赏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教学方法:
以读促教,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题解读。
1.(大屏幕出示美丽风景画)画上的风景美么?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看到这些画面,你们会想起哪些优美的诗句,谁能背出连续的两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
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短文《答谢中书书》。
2.解题,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1)指名读课题,明确课题意思(答:
回复;中书:
官职;书:
书信。
即陶弘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划分课题朗读节奏。
(2)了解作者以及背景知识。
明确: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徵)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合称六朝书信双璧。
二、正字断句诵美文
1.师生互动,把握朗读音准和节奏。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找出易读错的字词。
(2)教师范读全文,提示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
(3)正字正音。
备案:
颓、与
(4)把握文章朗读节奏。
讲解骈句和散句以及它们的节奏划分方法。
讨论后(大屏幕出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指名男女生对读骈句,齐读散句,点评。
3.全班男女生对读骈句,齐读散句。
4.指名读。
5.齐读。
三、质疑解难疏文意
1.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然后提问。
2.教师问难
(大屏幕出示)词语积累,引导学生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欲界之仙都
3.翻译全文。
(1)指名翻译,纠错点评。
(2)(大屏幕出示译文)齐读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谢灵运之后,再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男女生赛读。
四、研读赏析寻美点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我发现了文章 之美,请听我读: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备选词语示例:
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等等)
示例:
我发现了文章一字之美,请听我读:
高峰入云----“入”字写出了山之巍峨高大。
我发现了文章一词之美,请听我读: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辉”一词写出了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的奇观。
我发现了文章一句之美,请听我读: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
我发现了文章写法之美,请听我读:
高峰如云,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五、设身处地探情感
1.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一句?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讨论,明确: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教师小结:
大家说得真好。
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地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而作者的自豪之感也溢于言表。
六、声情并茂诵经典
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背下来,让我们齐声背诵。
七、拓展延伸写美文
1.提示语:
我们龙岩也是一个四季如春,风景如画的地方,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是不是为此自豪呢?
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妙笔生花描绘一处龙岩美景。
要求: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龙岩的一处美景;
(2)仿照本文骈散结合(写景四字骈句,抒情散句)的方式;(3)骈句应10小句以上,散句不限。
2.学生练笔。
3.推荐写得好的进行展示。
4.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徵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同学们还小试牛刀,描写了家乡的美景。
读着这些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
这是一篇集山美、水美、文美、情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
请记住:
(出示课件)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这篇文章改写成优美的散文,500字以上。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文言文基础仍然相对薄弱,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
因此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对优美文句进行赏析,感受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自学释疑、课堂检测,能准确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通过品读课文,能描绘、赏析心中的山川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小组合作,课堂巩固、检测,能准确翻译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口头表达心中之美,说出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评价设计】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点拨字音、节奏,使90%以上的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当堂背诵课文。
2.通过小组展示翻译课文,课堂检测重点词句的翻译,使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翻译课文。
3.通过品读课文,根据教师提示的固定句式,使80%以上的学生能口头表达心中的山川之美,说出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首先。
请大家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读目标)
声音洪亮,激情饱满,让我们带着目标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解题
同学们齐读课题。
题目中有两个“书”,这两个书意思一样吗?
(生答:
不一样,第一个中书是官职。
第二个书是书信,名词。
)
这个人姓谢,官职是中书。
古人习惯把姓和官职连在一起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的刘乡长、李秘书之类。
“答”:
回复“书信”。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三、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音韵之美
为什么一封信会被称为“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山水诗”呢?
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的内容了。
下面请同学们用心聆听录音范读,听清字音和节奏,感受语速、语调。
1.学生聆听录音范读,并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听清字音、停顿,感受语速、语调)
2.一生试读,一生评价,教师指导点拨。
(1)提醒学生需注意的字音:
颓、与。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句的特点:
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四字对偶句一般二二停顿,如: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散句要根据意义来停顿,如: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节奏,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
4.男女竞争式朗读课文,老师点评。
男生读得气势高昂,女生读得婉转悠扬,巾帼不让须眉啊!
四、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
1.小组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课文翻译。
3.学生复习巩固。
4.课堂检测字词、译文(2句)。
1.解释画线词语
(1)五色交辉 辉映
(2)四时俱备季节
(3)晓雾将歇 消散
(4)夕日欲颓 坠落
2.翻译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找出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五、赏读品析——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1.寻找美
(1)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通过朗读和翻译,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你听)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下。
(角度提示:
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如:
其一:
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
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
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
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同学们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发现了一幅心中的山水图,将山水之美说得如诗如画、如人间仙境,真是山水的知音、作者的知音啊!
作者之所以能把山川景色写得如此美丽多情?
是因为抓住了景物特点,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景,以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同时还凝聚了自己深厚的感情来写景。
(3)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的心情,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1、什么是“欲界之仙都”?
(人间的仙境、人间的天堂)天堂多美呀“实是欲界之仙都”,“实是”,实实在在是,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所见美景的什么情?
赞美
2、“能与其奇者”什么意思?
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能与其奇者”意思是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3、“康乐”是谁?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4、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
那究竟有没有能够欣赏这种美丽景色的人呢?
“我”(作者)、还有谢中书
5、谢灵运何许人也?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
一提到山水诗,就不能不提到谢灵运而作者在这里将自己和谢灵运相提——(生答:
并论),言语之中洋溢着什么样的感情啊?
(自豪)对,自豪之情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一篇课文,在篇末作者也将自己和两个名人相提并论,是哪一篇呢?
(“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子云当初住的也是陋室,最终却名扬天下,言下之意是身处陋室的我为自己高洁的操守而自豪,这里也是如此。
我们把最后两句齐读一遍,要求读出赞美之情,自豪之情
6、背景: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陶弘景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
政权交替频繁,时局动荡不安,战争连绵不断,皇室内部也因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宗室血腥事件。
三十七岁辞官归隐。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齐高帝劝他弃隐归仕不成,很是费解,便下诏问他“山中何所有?
”陶弘景以诗回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隐居茅山后,便在秀丽的湖光山色中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
2、赏析美
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说:
学语文不能"得意忘言",也就是说,一般人读文章,只注意文章说了什么,而不注意作者是怎么说的。
我们学习语文既要领会作者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是怎么说的。
请同学们用“《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_____你看_____ ”的句式简要说说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提示:
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品味语言。
也可以从表达方式、写景角度等方面欣赏方章独特的写景方法。
(1) 《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结构精巧,你看:
全文按总分总安排内容,先述山川的总体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最后抒发情怀,层次清晰。
(2) 《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描绘角度变化多姿,你看:
" 高峰入云"这是仰视,"清流见底"这是俯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是平视。
(3) 《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语言凝练,你看: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4) 《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节奏鲜明,你听: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整句与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5)《答谢中书书》真妙,妙在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
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夕日欲颓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六、拓展提升——表达心中之美
蜜蜂采得百花才能酿成蜜糖,我们要善于积累方可飞得更高。
赶快把这首小短文存储到你的记忆中。
熟读成诵。
1.学生展示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带着对山川美景的欣赏、赞美之情齐声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请记住:
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山水般美好的情怀!
【分层作业设计】1、2题必做,3题选做。
1.整理本节课学到的文言知识。
(必做)
2、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
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必做)
3.古诗文中有很多篇文章也都展现了山川之美,你可以搜集几则简短的古文或者古诗并背诵下来。
(选做)
【板书设计】
仰视 高峰
山川之美 俯视 清流 静
远景 石壁、林雾
近景 猿、鸟、鳞 动
总 分 总
《答谢中书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二十七课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我将从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的三个环节进行。
首先是确定目标环节。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而《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秀短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注意到在不同时间内(晨昏、四季)景物的变化,并且情景交融。
体现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
七年级学生对于文中的字、词、句子以及课文的内容,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课文没有新鲜感,所以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
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作品的魅力,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分析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创设情境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学法分析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分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知识和能力:
⑴字词的梳理,准确理解课文下注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⑵学习把握景物描写手法。
过程和方法:
⑴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⑵点拔法、串讲法、诵读法、问答法。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六、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⑴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难点:
⑴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下面是落实目标。
一、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当你置身在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
也许你忙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天边的一瞬间,你会感到一切是那样美好。
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葱笼,鸟的飞翔……无不让你心旷神怡。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说明]:
此设计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再现大自然的美景,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2、走进文本,了解背景
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相关知识,并检查导学案“课前导学”部分,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整体的感知。
3、研读文本,课堂学习
(1)、初读课文,品味文章韵律美(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小组长负责,先自读,然后组内互读,推荐一名同学展示)由于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所以“读”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2)、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四时俱备(全、都)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3)、三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
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③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
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全文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
②文章介绍了哪些景物?
③用原句回答见到了何种景色?
④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观察所见美景?
⑤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
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并给予积极肯定的不同层次的评价。
4、品读文本,解难释疑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秀隽永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
又是怎样描写的?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________句中,读出了______之美,作者写出了(它)______的特点。
”
示例:
我从文中“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读出了不同视觉之美,作者写出了“高峰、清流、石壁、五色”的动静交融以及色彩变化,和清静幽寂的山林美景的特点。
在这个句子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句色彩、动静的搭配,找出句中的微妙关系,体会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完成了文章重点内容的分析。
接着是我的检测目标,即练习研悟。
我找了6道涵盖本节学习内容的题目,5分钟即可完成。
然后学生代表出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协助完成,教师及时点播。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有竞争意识,温故而知新。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其中“ ”字点名全文的中心。
共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_______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6)、课文最后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那么作者在文章中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5、诵读文本,拓展提升
你赞同陶弘景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
许多教师点到陶弘景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陶弘景提出建议。
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6、作业布置
①进一步熟读课文,力争会背。
②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象,70字左右佳句运用。
7、板书设计(略)
【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山川美景,还感悟到了热爱祖国山水的人生态度。
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