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6627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docx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组: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编写的,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鱼游到了纸上》。

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赞颂了伽利略不盲从古人,敢于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鱼游到了纸上》赞颂了聋哑青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求知态度。

《全神贯注》赞颂了大雕塑家罗丹在艺术创作中的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

《父亲的菜园》赞颂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

“口语交际”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口语交流中通过愉快的事例,夸夸自己敬佩的一个人。

“习作”安排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缩写的人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

本单元语文活动,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

学情分析

培养学生执着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

目标导向

1、认识21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55个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体会并学习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课时安排:

教时:

13课时

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

13课时

授课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5.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6.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其组成的常用词语。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伽利略,一个是亚里士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教师补充)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检查在预习中解读生字词的情况。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句,再讨论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给课文划分结构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总结: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

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a.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这句话:

你们懂这句话么?

(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

(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

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

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

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

(同时补充板书)

过渡:

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一)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

(集体读)

a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

为什么?

b哪些词最能体现?

(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

(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

(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c读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这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

用“-——”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

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二)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1.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

实验分几步?

(a自己试验b公开试验)板书

2.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

结果如何?

②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

(反复、许多次)

他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

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过渡:

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

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3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出示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塔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

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

(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

请看:

(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

(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

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

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

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

(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a.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b.师:

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c.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

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

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biànlùnxìnfèngwéibèishuānzh

()()()()

xuānbùgùzhíyāoqǐngzhìyǒu

()()()()

yítàixúnchángdǎndàwàngwéi

()()()

二.组词语(一字组多词)

辩()()略()()

拴()()执()()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的池水()的身材

()的衣裳()的年轻人

四.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扩充具体。

例:

伽利略做了试验。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1.奶奶爬上了山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折了一只纸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授课课题:

26、全神贯注

教学目标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讲的话的含义。

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许许多多科学家工作起来,都常常废寝忘食,达到忘我的境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全神贯注地投入创作的?

板书:

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谈谈读后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收集各组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组织学生交流。

3.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1)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

说明了什么?

(2)最后一自然段茨威格的话怎样理解?

三、全班交流

小组长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小组、全班交流

自读提示:

课文中那些内容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

先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然后小组讨论,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二、读议结合,理解语句。

1.读议有关描写罗丹修改女像时的句子。

(1)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觜里叽里咕噜的,好象跟谁说悄悄话。

(这说明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忽然,他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说明罗丹想出了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如果改成“眼睛闪着光,似乎在跟谁争吵”那一句好,为什么?

(3)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说明罗丹工作紧张忙碌)

(4)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好象已经消失了。

(说明罗丹完全进入了艺术创作的境界,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2.读读议议罗丹修改完女像发生了什么事?

(1)让两个学生分别读第3、4自然段中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