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目标和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docx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教育目标和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旨在实现“全世界的人的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挥”的这种发展,乃是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教育是“发展的生命力”,是确保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又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发展作为人赖以努力确保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所有上层建筑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于教育和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无论怎样强调国民经济现代化对教育和文化的极端重要性都不会过分。
面对日益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学校教育应支持一些根本的普遍价值观,特别是:
●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
重要的是不要使权利脱离义务,但要把这一概念同文化传统和国家及地区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并使个人的权利与集体的权利协调一致。
●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
这一点应是生活中各个领域的中心目标。
●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
这是获得社会凝聚力、和平共处以及通过协商而非诉诸武力解决争端并最终实现世界和平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关心他人。
这对于未来的教育是一种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也是人的同情心的内在表现,不仅在家人和同事,而且对处境不利的人、病人、穷人和残疾人均应如此,同时它与关心人类和全球的福利是相辅相成的。
●团结互助精神。
由于竞争成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一种无处不在现象,团结互助就变得尤为必要。
团结互助应成为我们的口号,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对集体负有的责任。
●事业心。
这不仅是为了在经济领域增加生产力和竞争力,而且是为了应付生活中出现的所有情况而需要的品质。
●创造性。
它是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增加经济活力和人的所有事业永远需要的。
●尊重男女平等。
人们认为它是发展和减少贫困的关键,即是为发展而敞开的大门,又是衡量这一发展的尺度。
●思想开放迎接变革。
它不仅是接受变革,而且是采取行动使变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意愿。
●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目的是不给子孙后代留下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债务。
珍妮特•沃斯(J.Vos)认为,从课堂中学和教的角度,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她认为:
不管青少年学习什么科目,未来教育体制面临的真正考验是教育体制怎样激励学生,并让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意味着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起自尊,而自尊对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学习的四个层面是:
●自尊
●生活技能培训
●学习怎样学习
●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
所有这几个方面都应该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学习的三重目的是:
1.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并学习你如何能够做得更快、更好、更轻松”。
2.培养综合概念技能——你如何能够学会将同一或类似概念应用到其他地方。
3.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一切事情的。
具体而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
首先要学会认知。
但是,鉴于科学进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形式所带来的迅速变革,必须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就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这种常识可以说是接受终身教育的许可证,因为它使人对终身学习产生了兴趣并为其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会做事。
除了继续学习从事一种职业外,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必须获得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其能够应付各种情况、其中包括某些预料不到的情况,能促进集体劳动,这是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中被过于忽略的一个方面。
如果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能通过边学习边参加一些职业活动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的话,这种能力和资格在许多情况下是较容易获得的。
这说明,学校与工作之间的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最后,尤其要学会生存。
这是1972年在教科文组织主持下出版的埃德加·富尔报告的的主题。
其建议仍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21世纪要求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要求加强每个人在实现集体命运过程中的责任;而且也存在另外一种迫切需要:
要让象财富一样埋藏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发挥出来,例如记忆、推理能力、想象、体力、审美观、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领导者的天然气质等。
这表明人需要对自已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于信息社会不断发展,增加了接触数据和事实的可能性,教育应使每个人都能利用种种信息,收集、选样、整理、管理和使用这些信息。
因此,教育应不断地适应社会的这些变革,但又不忽视将人类实践的经验,依据和成果传下去。
二、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文化赖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
所以,教育应当把主要着重点放在学生处理事情、观察与想象客观事物和完成象征性操作的各种技能方面,特别是在这些技能和那些使它们在人类的即文化的表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种种技术发生关系的时候。
他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
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first-orderapproximations)的可用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可能似乎是错误的时候。
学校的第二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要获得这种信心,学生们需要发展各种理解力,这些理解力是以一个人对怎样获得和改进知识的见识为基础。
例如:
“在教历史的时候,我们应当教给学生历史学家用来进行工作的种种方法和进行假设的那种工作见识……”。
根据布鲁纳所说,教育的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必须允许学生们用确定问题形式的方法,直接处理必须熟练掌握的题材。
面对材料,并且练习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这就使学生们参加决定何时他们是正确的,何时他们是错误的,以及何时并在何种程度上,材料恰当或不恰当。
学校的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教师们应促进学习者一种寻找关联和结构的驱力。
这种驱力使学生们有较大的倾向去中止表面的最初印象,而寻找表面底下不大明显、但更起作用的事物,这就是说,要用思考。
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这种忠诚,包括学生们热切愿意运用某门学科的仪器和材料,去检查和纠正他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思想和见解。
学生们能够并且应该学会评价各种学科中可能获得的理智上忠诚的种种表现。
第二节教师发展的方向
一、教师的责任
现代社会发展客观上不断提高了对中小学教师本身水平的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新的一代有新的道德面貌,教师必须更加富有事业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教师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有敬业精神,更加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
中小学教师在现代条件下,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主动地了解并参与学校事务和社会的变革;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从容面对挑战的能力;要有民主的观念和民主的作风,要有全面的育人观,能坚持因材施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条件;要有高尚的情操、广博的学识和开朗的性格,特别要有鲜明的个性,以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一定的创造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愿望,并有效地提高教育的全面质量。
一名能够发挥作用的合格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知识能力素养,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心理品质。
需要热爱学生、意向坚定、善于支配感情,有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愿望,有耐心和信心,乐观、活泼、公正、不自私、思维灵活,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他们要能够掌握教学内容,理解和表述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和教学机智。
他们还应有组织集体、了解研究学生以及进行家长工作的能力。
除了具备各个学科的知识、能力外,中小学教师职业最重要的专业特征就是要“懂孩子、爱孩子”,“会教书”,“会育人”。
正如医生通晓人体并有一套技能力一样,以上教师职业的特殊点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社会地位的基础。
中小学教师个人和整体在这些方面的状况和其地位密切相关。
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师需要经过师范院校的专业和师范培训,以求在自己的学科和教育方面都能获得教师专业的训练。
二、未来学校中的师生关系
毫无疑问,在未来几十年中,学校中师生关系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由于学生积极参加自学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持。
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这样,教师的作用就会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此外也不应该忘记,并非全部教育都得在学校进行。
终身教育的实行必然会使学校的体制更加灵活。
这些灵活性主要表现在:
一,入学与毕业年龄方面;二,到校出勤天数方面(今后可以设想半日在校学习与半日在校外工作的直接实践相结合);三,学习地点方面;四,考试、评价和奖励制度方面。
这些灵活性不可能不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这种关系必然会朝着教学相关的方向转化。
三、教师发展的专业化和人性化方向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主要应包括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他们不但应胜任所担负的教学工作,具有相关学科的较高专业素养和能力,更能够知道怎样了解、关心和教育学生,怎样利用和协调各种主客观条件,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有利环境。
换句话说,一个担任语文、数学或其他学科的教师要有别于也能读、写、算的其他社会成员。
应有别于家长,应有特别的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就象医生治病,工程师设计、法官办案一样,能够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能够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水准。
第二,教师应遵循符合其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在思想和行为上作学生的典范,“为人师表”。
就像医生对待病人,应有其专业要求的职业道德,如为病人保密、爱护病人等一样,只有确立相对不受外界干扰的教师行为准则,如无条件的关怀和爱护学生,禁止以私利动作孩子和家长等,才可能在一个复杂和变化迅速的社会环境中,不随波逐流,有选择地抵制一些有害影响。
当前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不尽如人意,其表现为:
职业道德堕落;歧视学生或教师的行为客观上不利学生健康成长;职业权力利益化,如利用教师职业地位通过学生及家长谋私;非廉行为,如向学生及家长索取财物,等等。
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除应继续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教育之外,还需在社会和教师自我教育两方面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
社会方面应进一步提出对教育的职业要求,并且通过师范教育、教师进修和日常提高等途径,对新、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提高其专业素养。
例如,师范院校和教师进修院校应以教师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的形成和品德养成方面的训练为重点,在课程设置上开设有关教师技能、技巧及态度的学科,并通过角色扮演、表象排练、微型教学、模拟实习和教学实践等现代和传统手段予以落实。
在教师自身方面,应提供像医生、工程师一样,将培养专业素养和态度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社会要形成尊重教师职业的风气,并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利于形成教师的自尊和自信。
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相关的是提倡教师素养的人性化方向。
其涵义是,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该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从根本上看,这是完成从“应试”模式向“素质”模式转轨所必须的。
因为某种意义上,“应试”模式实质上缺少这种对新的一代的人道精神,而“素质”模式则是从关心学生作为人的需要的前提出发的。
教师职业的人性化,要求教师爱护学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也对其日常生活、智力、个性和身心健康发展全面关心,而且教师的关怀还应包括满足学生精神方面的需要,对学生提供全面的现实甚至终极的关怀;教师应是向学生提供情感支持的重要源泉。
这些应是教师的职责。
简言之,未来的教师专业应对学生全面关心和全面负责,以克服似乎教师只应关心与学校和现实需要的那些方面。
这应该成为教师职业之所以高尚、之所以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专业和社会地位的最重要的理由。
第三节教学目标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
一、有关的概念与研究背景
教学过程是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
社会根据总的教育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并安排必要的实践活动。
各科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总的教育目标,制定各门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并为实现课程目标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的进一步分解,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的表述。
总的教育目标经过层层分层,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目标群体系,如图3-1所示。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课程目标N
单元目标1单元目标2单元目标N
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2学习目标N
图3-1教育目标群体系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behaviouralobjectives),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
例如,“本课教学目的是讲解英语句子的基本成分”,这是关于教师教学的活动的描述;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应该是: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指出英语句子中的基本成份”。
这是对于学习者学习结果的描述。
有关实践经验说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内容分析和目标设计两项工作的前后关系如何处理,初学者往往感到有一定的难度。
从理论上说,内容分析是以目标的设定为基础的。
但在深入编写从属学习目标时,教师和教学设计人员则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他们对具体教学内容胸中无数。
因此,实际经验是先确定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然后进行内容分析。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根据内容编写更详细的学习目标,在编写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对内容作进一步调整和修改。
图3-2内容分析与目标编写的关系
对于学习者来说,如果明确了学习目标,他们能更好地制定学习计划,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确定学习重点;由于了解确切的学习要求,他们对参加以后的学习活动更积极,对通过考试更具有自信心。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编写学习目标的工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习目标体系为设计教学评价手段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正因为如此,学习目标应该作为教学设计以后各项步骤的指导依据。
由于编写学习目标的工作能使人们对“学什么、教什么、评价什么”加深理解,所以,这项工作对改进学与教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普遍认为美国俄亥州立大学(OhioStateUniversity)的泰勒(RalphTyler)教授是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
泰勒主要致力于测试题设计的研究。
早在1932年,他就指出: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可以确定以行为描述的目标,在行为目标的基础上编写试题是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在人的有意识的行动中,自觉的目标始终是必要的前提。
它担负着多种心理功能,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将使教师和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自觉的积极性,这可称这为“目标的管理自觉性”。
就一般的心理规律而言,在目标的内容性质错误时,目标的这些心理功能仍是存在的。
而我们则只是在运用思想调节,保证目标内容性质正确的前提下,来发挥个体目标的心理功能作用。
(一)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
需要表现为动机从而推动人的行动,其决定性的前提条件是自觉目标的确立。
在目标之外,活动的其余方面,如需要动机、选择活动方式的智力活动,可以是没有明确意识到的,而目标是必须明确意识的,否则不会发生有实效的活动。
如有,也只是受需要、情绪控制的盲目性冲动行为。
所以目标对行动有着“引火线”式的引发作用,启动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在行动进行的全过程中,目标通过对活动的各方面的控制和调节,使活动维持其稳定方向和完整的内容,目标为某个具体行动的导向,也为人的一生导向。
目标导向中的这种控制、调节作用是全面的。
认识活动、意志活动,以及情绪反应,都受目标的制约,服从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学和教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不只决定于需要、动机的动力状态,也决定于人对目标的期望,在人对目标的期望程度极低的时候,即认为学习成就不可能取得的时候,或者,虽可成功但不会对主体有什么肯定意义的时候,即使需要极迫切、动机很强烈,也难有真正的努力行动。
只是在“有盼头”的时候,人才会努力。
目标的这种激励功能,心理学家表述为这样的公式:
激励作用=效价×期望
“激励”即积极性、努力程度;“效价”指目标对满足需要的价值(下文将有较详叙述);“期望”,即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概率)的判断、估量。
虽然、效价越高,或期望越高,人将越积极努力。
目标的这种激励功能,为管理开辟了一条不同于“需要——动机”的激励途径。
无疑,这两条途径实际上是贯通的,但角度有区别。
在需要动机的角度,重要是在利用“内在缺乏的驱力”,而在目标期望的角度,重点是在利用“外在对象的引力”。
但目标的激励作用最终还是在加强动机的动力作用。
(四)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就人的活动的直接形式而言,既有个体的单独活动,也有群体的共同活动,将各个个体联结,聚合起来从事共同活动的因素无疑很多,但最根本的,则是他们各自的目标。
只要各个个体的目标相同,就有了聚合起来从事共同活动的根本条件;各个个体之所以能够集合在一起从事共同活动,也就在于他们的目标有一定的共同处。
这就是目标的聚合功能。
目标的聚合功能,在目标结构的各个部分(直接结果、主体意义、需要满足)都具有,首先是工作的“直接结果”这一项上,只要大家所追求的活动直接结果一致,就有了一起从事共同活动的可能。
显然,如果在其余两项上都能一致,那么人们的共同活动将因此而结合得更加紧密。
三、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教学目标选择的一般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价值性标准
这是指目标(主要是工作成就)对于需要满足的意义,低位目标(中介目标,目的性手段等)对于高位目标的意义,价值分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
客观价值是指目标在客观上的实际意义或作用;主观价值是指目标对于心理满足或其它主观意愿的意义。
但是期望非那么唯理智的,其中夹杂有一系列非理智成份。
在许多具体的目标选择中,人的主观价值往往高于客观价值。
如果纯从客观价值上去要求教师和学生作目标选择,往往失误。
(二)可能性标准
工作上的许多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无论从客观上或主观上都可以估量为有高度价值的,但是如果认为是不可能达到、不可能实现的,则不会去选择它们。
对可能性的判断自然是主观的,是要使教师和学生的估量、判断尽可能接近实在的客观情况,同进要创造条件提高实际上的可能程度。
如果仅从目标的客观价值,仅从实现它的必要性出发来要求教师,难有理想效果。
(三)低耗性标准
目标选择中,人不仅考虑它的价值和实现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实现它的耗费程度。
人的一般趋向是以最低限度的精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的消耗;求得最高限度的成就和效益。
就是说,为同样的效果会力选最低消耗的途径。
如是同样的消耗就要力选有最好效果的途径。
许多情况下,目标的价值不低,实现的可能性也不低,但是耗费太大,人也不一定会选它。
(四)丰富性标准
这是指所选的目标能否同时给人以多种心理满足。
这个丰富的面很广,从工作本身的丰富化到人际关系、组织环境、物理环境等等都可能涉及到。
所以,人们选择目标时,总是要选择能带来多种好处的目标。
(五)就高性标准
在人的目标链或目标网络中,大小目标的地位是不同的。
人对不同地位的目标选择,一般的趋向是,低位目标的价值估量,决定于高位目标的价值估量,手段(或中介目标)的价值估量决定于目标的价值估量,以低就高。
这样,高位目标的价值越大,低位目标或相应手段(中介目标)即使要付较高的代价也值得。
要抓教学的总目标、大目标;各种诱因的提供也是考虑诱因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可能地位。
以上标准只是个体目标选择的一般性标准。
它们互相交迭,要依人的个体需要、情境条件等的不同而起不同的作用。
四、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在其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这些要素的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术语化的标准:
(一)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例如:
“能列举XX步骤”。
(二)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
例如:
“能参考教科书来列举某五个步骤”。
(三)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例如:
“单元教学结束以后,能按照标准测试所要求,列举五个步骤,至少四个步骤是正确的”。
马杰这个“行为(performance)、“条件”(conditions)、“标准”(criteria)三要素的基本模式,至今仍为教育界所接受。
马杰模式有什么优点呢?
例如:
学校的形势任务课常常提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这是一般的提法,只能作为教学的一般指导。
如果用行为语言表述,学生必须完成某种行动才能说明他有了分析能力。
假定把这个目标描述为“提供报上一篇文章,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进行分类,至少85%的句子分得正确”。
按马杰的三要素,可以把这个目标的表述转化为表3-3。
表3-3马杰模式举例说明
学习目标的要素
要问的问题
例子
1.学生的行为
2.作业的条件
3.合格作业的最低标准
做什么?
在什么条件下?
做得怎么样?
用“意见”或“事实把句子标记出来。
提供报上的一篇文章。
至少有85%的句子标记正确。
由上表可见,原先笼统的教学目的,用马杰的方法予以具体描述,就变得具体、明确了。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这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
这样,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就更加明确了。
(一)应明确教学对象(A,即Audience)。
(二)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B,即Behaviour)。
(三)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即Conditions)。
(四)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即Degree)。
表3-4ABCD模式学习目标实例
学习目标要求
认知学习目标实例
心理运动学习目标实例
情感学习目标实例
对象A
初中二年级学生
开始学习书写的小学二年级学生
参加生物学补习的高中学生
对象B
应能将卷云、层云、积云和雨云标记出来
应能书写草写体的d、b、g和p
将以提前来生物实验室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学生物学提高了兴趣
条件C
有观察实际的云或观看云的图片时
在英文练习本上
教师提前打开生物实验室的门,但对早来的学生不给予任何特殊奖励
标准D
至少有80%的云的实全标记正确
每一个字母应一笑写成,流畅美观
一学年中,如平均三分之一的学生早来,80%的学生中,每人至少有一次早来,则可认为目标达到
上述四项基本要求构成一个ABCD结构模式。
当然,在实际运用中,并不需要机械地按ABCD顺序编写学习目标,这个问题以后将进一小讨论。
五、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一)对象与行为的表述
如前所述,在学习目标的表述中,首先应明确教学对象,例如:
“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在职培训的技术人员”等。
接下来,要说明这些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以后,应该能获得怎样的能力,这是关于行为的表述,是一条学习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行为的表述应具有可观察的特点,所以应避免使用诸如“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涵义较广的动词来描述行为。
对这些语词意义,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学习目标表述不明确,给以后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