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6581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

《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宋元.docx

中国古代史宋元

中国古代史(宋元)

课程链接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古代史宋元时期(8—14C)

•总体特征:

我国封建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朝代更替:

1、五代十国:

907--979年,五代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

十国主要在北方的山西和南方各地。

2、北宋:

960--1127年,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者赵匡胤。

3、南宋:

1127--1276年,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者赵构。

4、辽:

916--1125年,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都城上京(今内蒙古),947年,耶律德光改为辽。

5、夏:

1038--1127年,元昊建立,都城兴庆(今宁夏)

6、金:

1115--1234年,建立者完颜阿骨打,都城先会宁(今黑龙江),后中都(今北京)。

7、元:

1271--1368年,建立者忽必烈,都城大都(今北京)年。

具体表现:

一、经济: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农业(农业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

①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苏湖熟、天下足”;江南推广稻麦复种制(一年两熟或三熟制);②南北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指粟麦在江南的大量种植,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棉花推广到长江流域);③元世祖设管理农业的机构,编写《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2、手工业:

①纺织业:

品种繁多,宋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元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棉纺织业中心;②陶瓷业:

宋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五大名窑);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以产青花瓷器闻名;釉里红、彩瓷。

③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

3、宋元商业空前繁荣。

表现在:

①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官府控制放松);②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草市”更加普遍;③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④商业城市的涌现(宋的汴京;元的大都、杭州、泉州等)《清明上河图》);商路的畅通(漕运、海运、驿站等);⑤对内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泉州是世界最大贸易港口),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二、政治:

1、政治: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

A.宋朝(加强):

二府三司制:

通判。

B.元朝(新发展):

①行省制度;②设枢密院(中央最高军事机关);③御史台(最高检察机关);④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直接管辖西藏地区);⑤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三、思想文化:

1、思想:

程朱理学;陆九渊创立心学

2、科技:

①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展和外传——指南针用于航海,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欧洲。

毕升胶泥活字印刷术,13世纪后由波斯传到西方。

唐末宋初,军事上开始使用火药,宋广泛应用于军事;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②历法:

元朝郭守敬制成简仪,编《授时历》。

3、文学:

宋词、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元曲。

市民化、世俗化、商业化。

4、书法:

北宋四大家(行书:

北宋苏轼)、元赵孟頫(楷书、赵体)

5、绘画:

宋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是最大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强调个性——写意画元王冕《墨梅图》);绘画成为商品。

二府三司制(宋)

特点: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重点突破一:

•宋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1)措施:

①集中军权(中央):

a、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b、禁军直接对皇帝负责;c、设立枢密院分割军权。

②行政权的集中:

a、中央,设参知政事分丞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丞相军权;设三司使分丞相财政权,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b、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③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

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运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

2)特点:

①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②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3)影响:

积极:

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弊端(消极):

一是权力过分集中;二是造成冗官冗费,政府行政效率底下;三是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四是地方财政困难,军事基础和物质基础薄弱,这是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祸根。

行省制(元)

•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新发展)

1、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

②设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③御史台,为最高检察机关;

④还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直接管辖西藏地区);

⑤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2)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

3)历史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

③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④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程朱理学(宋)

•(北宋五子: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

1、原因:

①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②儒学复兴运动的推动;③维护封建秩序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④封建经济的发展。

2、含义: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

3)思想主张(程颢、程颐;朱熹):

1)二程(北宋)的思想观点:

①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做到“仁”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③获得仁者境界的主要方法,是涵养和穷理。

④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2)朱熹(南宋):

•理气关系(哲学思想、宇宙观)

•①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②天理是万物的本源(核心),这就是“太极”。

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修养论:

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①学习和修养应当日积月累、循序渐进;②“仁”,是一切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③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洒落,仁民爱物;④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境界论);

社会政治理论:

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②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仁政);

③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核心思想)

④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成就(理学经典):

将《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作注,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

宋代以后,把《四书》规定为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读物。

•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消极作用:

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等等观念应该加以屏弃。

陆王心学(南宋)

•理学的发展:

1、含义:

指以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

2、影响:

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3、思想主张(陆九渊——南宋,心学的开创者):

①核心思想是“心即天理”,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主张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宇宙便是吾心,无心便是宇宙)

4、影响:

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反响强烈,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宋词(宋)

•原因:

①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队伍的扩大;②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③词更能抒发人们的情感。

•起源:

是由民间流行的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唐代民间“曲子词”。

发展至宋代走向辉煌,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

•特点:

长短句歌词

•派别:

①婉约派:

柳永(北宋)、李清照

(南宋)

②豪放派:

苏轼(北宋)、辛弃疾

(南宋)

元曲(元)

•原因:

①元代城市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②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府注意保护艺人;③元朝长期停止科考。

•含义:

元代杂剧和元代散曲两大类(散曲和杂剧产生于宋代,元代散曲和杂剧臻于成熟)

•元杂剧:

①演出场所:

瓦肆或勾栏

②代表人物及作品: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马致远等;

1、(10年高考江苏卷)“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

C.理藩院D.行中书省

2、(10年上海历史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3、(2011·南京高三调研)《都城纪胜》记载“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

”《梦梁录》记载“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

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以上两段材料记载的商业状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

A.秦汉B.隋唐

C.两宋D.明清

4、(2011·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5、2011·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马克圭的《世界文明史》曾述“至宋代,国家对商人的政策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立法保护商人的合法经营和合法收入,商人的子弟品行才能出众的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商人的地位有了明显提高B.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保护商人利益

C.国家彻底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发达

6、(201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宋朝安徽籍爱国词人张孝祥于1168年作《浣溪沙》一首“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东风。

”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不包括

A.理学发展B.南宋偏安江南

C.城市经济繁荣D.封建专制达到顶峰

7、(2011·河南洛阳高三统考)“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8、(2011·江西南昌一中十中高三上学期联考)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

这种变化反映了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③城市经济的繁荣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

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