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47829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6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七年级上、下册新诗教学的基础上,相对集中学习新诗,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

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

它运用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二、学习目标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读、背诵诗歌,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重点)

3.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4.培养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增强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

三、教学建议

教学诗歌,不宜多讲,只须在关键处点拨,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感受形象。

进行诗歌比较阅读,认识诗歌的内容、感情意蕴、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等的异同。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扩展阅读,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读一些诗歌。

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本单元教学拟用8个课时完成。

四、课时设计

1.《沁园春·雪》…………………………………………………………1课时

2.《雨说》…………………………………………………………………1课时

3.《星星变奏曲》…………………………………………………………1课时

4.《外国诗两首》…………………………………………………………1课时

5.复习课……………………………………………………………………2课时

6.检测课……………………………………………………………………2课时

☆总1☆

第1课时

一、课题:

《沁园春·雪》

二、课型:

教读课

三、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点)

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毛泽东诗词导入。

(二)资料助读

本文体裁词。

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

沁园春,词牌名。

(三)诵读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3.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4.上阕:

描写北国雪景;下阕:

纵论历代英雄

(四)研讨释疑,探究词意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以静写动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

它领起哪些句子?

(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五)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

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教学札记:

 

☆总2☆

第2课时

一、课题:

《雨说》

二、课型:

教读课

三、学习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三)诵读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3.提问:

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提问: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2.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3.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4.齐读第1-5节

提问:

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5.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提问: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6.提问:

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7.讲解并提问:

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面,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8.提问:

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9.提问:

雨的祝福是什么?

如何理解?

10.理解诗歌的寓意?

(五)课堂练习

做《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关题目。

(六)课堂小结

本诗于1979年创作的自由体新诗。

以题目“雨说”开篇,并通过“雨说”的反复,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采用第一人称与儿童对话,塑造了“爱的使者”的形象。

(七)布置作业

教学札记:

 

☆总3☆

第3课时

一、课题:

《星星变奏曲》

二、课型:

自读课

三、学习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4.珍惜美好生活

四、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导入

(二)文学常识

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三)诵读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如: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课堂练习

做《同步学习与探究》

(六)课堂小结

教学札记:

☆总4☆

第4课时

一、课题:

《外国诗两首》

二、课型:

自读课

三、学习目标

1.体会写景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2.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蝈蝈与蛐蛐》

1.指名朗读这首诗。

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6.尾声:

“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学习《夜》

(一)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指导自读探究

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意境静谧、美丽

(三)课堂练习:

做《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关题目。

(四)布置作业

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教学札记:

 

☆5-6☆

第5~6课时

一、课题:

第一单元复习课

二、课型:

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对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和学生将本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然后教师以讲义形式下发,知识点梳理至少应包括字词、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路、情感体验、写作手法、语言品味等内容,并尽量将知识点问题化、习题化。

2.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自主复习巩固,教师在学生复习过程中巡查关注,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

3.在第2教时,互动检查本单元知识点掌握点掌握情况,以此查漏补缺,使学生于强化识记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7-8☆

第7~8课时

一、课题:

第一单元

二、课型:

检测课

三、学习目标

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便于查漏补缺,完善教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前,依据本单元知识要点精心命题或选题,制作试卷。

2.下发“单元检测题”,进行测试,时间为2课时。

 

第二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取一些表现思想风采的文章,视域更加宽广,将把学生引向更为广阔、深邃的人文世界。

文体为演讲和书信,既有文化巨人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有有文坛泰斗对另一位大师的礼赞;有著名学者的艺术交流,还有教育家对女儿的爱情启蒙。

细细品读,将使学生对人生、事业、爱情、艺术等问题有逐渐深入的领悟与思考。

二、学习目标

1.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一些词句,领悟其中蕴涵的哲理与激情。

重点

2.领悟与思考文章中蕴涵的哲理,体会先贤巨匠丰富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

(重点难点)

3.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品位不同场合下口语运用的技巧。

三、教学建议

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对于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还可以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权威和经典问难的勇气。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文采飞扬,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词句(对使用频率不同的词语、格言应区别处理,有的会读会认、知其大意即可;有的则要会用)。

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学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来解释并统一“正确”答案。

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应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提升精神境界,提高演讲水平和写作水平。

教师应多做指导工作、组织工作。

四、课时设计

1.《敬业与乐业》………………………………………………………2课时

2.《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1课时

3.《傅雷家书两则》……………………………………………………1课时

4.《致女儿的信》………………………………………………………1课时

5.复习课…………………………………………………………………2课时

6.检测课…………………………………………………………………2课时

☆9-10☆

第1~2课时

一、课题:

《敬业与乐业》

二、课型:

教读课

三、学习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的特点。

2.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重点难点)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二)整体感知

明确:

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

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四)研讨主旨

  1.思考:

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明确:

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朗读第三、四段。

思考:

(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

(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3.朗读第五、六段。

思考:

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4.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

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

"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

5.探究活动

  思考: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

你有没有不同意见?

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明确:

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

精选《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关题目。

(六)课堂小结

1.中心意思:

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与探究》的有关内容。

教学札记:

 

☆11☆

第3课时

一、课题: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二、课型:

自读课

三、学习目标

1.了解演说的特点。

2.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3.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果,法国作家,父亲是拿破仑军官。

作品

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

第一个悲剧《奥狄浦斯王》,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

(二)自读与指导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

“其中”两个方面“是指什么?

第一: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

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三)品味语言

结合课后习题三

(四)课堂练习

精选《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关题目。

(五)课堂小结: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六)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选取一段或几段进行演讲。

教学札记:

 

☆12☆

第4课时

一、课题:

《傅雷家书两则》  

二、课型:

教读课

三、学习目标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

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书信的格式

2.简单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

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

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三)研讨主旨

第一封信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

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第二封信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

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

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

他还写了什么?

4.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5.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

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

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

6.组织讨论:

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四)课堂练习

精选《同步学习与探究》中题目。

(五)课堂小结

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六)布置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札记:

 

☆13☆

第5课时

一、课题:

《致女儿的一封信》

二、课型:

自读课

三、学习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

2.了解“爱情的真谛,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

2.搜集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

《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追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到底什么是爱情?

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三)研讨交流

1.面对女儿的问题,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什么是爱情”的?

作者到底认为什么是爱情?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

(四)积累:

爱情是这样美好,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看看名人是怎样看待爱情的:

要求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资料(教师也准备一些)。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六)课堂练习

精选《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相关题目。

(七)拓展活动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

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八)布置作业

教学札记:

 

☆14-15☆

第6~7课时

一、课题:

第二单元

二、课型:

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对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和学生于课前各将本单元知识点梳理归纳,然后教师以讲义形式下发,知识点梳理至少应包括字词、文学知识等基础知识,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思路、情感体验、写作手法、语言品味等内容,并尽量将知识点问题化、习题化。

2.给学生1节课的时间自主复习巩固,教师在学生复习过程中巡查关注,解答学生遇到的疑难。

3.师生互动,检查本单元知识点掌握点掌握情况,以此查漏补缺,使学生于强化识记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6-17☆

第8~9课时

一、课题:

第二单元

二、课型:

检测课

三、学习目标

检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情,便于查漏补缺,完善教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课前,教师依据本单元知识要点精心命题或选题。

2.下发教师自拟测试卷进行中“单元检测题”,时间为2课时。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故乡》写“我”眼中的“故乡”与儿时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其中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典型代表。

《孤独之旅》写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国小说,主要写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的无义寡情,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某种认识。

《心声》触及了当前一些教育现象。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2.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小说的主题,得到人生的启示。

(重点)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重点)

4.品位小说的语言,积累语言知识,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难点)

三、教学建议

这个单元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找好切入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要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课时设计

1.《故乡》……………………………………………………………2课时

2.《孤独之旅》………………………………………………………1课时

3.《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4.《心声》…………………………………………………………1课时

5.复习课……………………………………………………………2课时

6.检测课……………………………………………………………2课时

☆18-19☆

第1~2课时

一、课题:

《故乡》

二、课型:

教读课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分析比较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回顾小说的有关知识,如小说的概念、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的情节、环境等。

(二)导入新课

(三)简介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受军阀官僚和帝国主义的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

《故乡》。

(四)整体感知课文

1.浏览课文,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内容。

“我”回到故乡→回忆美丽的故乡→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离开故乡。

(五)问题探究,研讨主旨

1.自然环境看,故乡的今昔有什么不同?

2.故乡的人来看,今昔有什么不同?

3.文章突出一个“变”字,那么,导致故乡变得今不如昔的原因是什么?

封建制度的剥削压迫,战乱、灾害以及苛捐杂税造成的灾难,封建传统观念的毒害等。

4.据以上理解,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通过描写故乡今不如昔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的萧条和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六)具体学习小说的对比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1.读课文,找出少年闰土与中午闰土的某些对比,分析其性格的变化:

少年闰土:

健康活拨、知识丰富、聪明可爱,

中年闰土:

终日辛劳,生活贫困而又精神麻木。

2.再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今昔变化,并分析其前后不同的性格:

年轻的杨二嫂被誉为“豆腐西施”,如今的她是“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