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4744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docx

第四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

第四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技术

第一节正强化

一、行为强化概述

(一)强化的定义:

v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v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

行为强化的例子:

注意区分操作性行为和强化物。

操作性行为强化物

孩子的哭闹父母的关注

撑开雨伞不会被雨淋

打开抽油烟机把油烟从厨房中抽走

向朋友问习题答案朋友提供正确答案

某学生坐在座位上老师对他微笑并表扬

员工组装自行车员工挣到钱

(二)强化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结果:

正强化和负强化

对比分析:

正性强化负性强化

行为发生行为发生

伴随行为出现刺激的增加伴随行为出现刺激的消除

或刺激强度的增加或刺激强度的降低

导致行为增强导致行为增强

2、正确区分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例子:

正性强化

▪孩子哭闹(父母的关注是积极强化物)(停止哭闹是父母在孩子哭闹时提供关注行为的负性强化)

▪向朋友问习题答案(朋友在其问问题时提供正确答案)

▪某学生坐在座位上(老师的微笑和表扬是积极强化物)

▪员工组装自行车(钱是员工组装自行车的积极强化物)

负性强化

▪撑开雨伞(不会被雨淋,移除不良刺激)

▪打开抽油烟机(把油烟从厨房中抽走)

▪放置锡纸(消除模糊图像)(正性强化:

产生了清晰的图像)

▪孩子发脾气行为的终止强化母亲给糖果的行为(负性强化)

▪妈妈给糖果正性强化儿童的发脾气行为

(二)根据行为之后是否每次都得到强化分:

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v连续行为强化——行为形成

v间歇行为强化程序——行为维持

(三)根据行为之后的结果是由外界(或他人)还是自身提供分:

▪外界提供的强化

▪自动化强化:

主要来自于身体内部的感觉刺激。

二、正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的概念

v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刺激物,如果这一刺激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景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出现概率会升高。

v思考与讨论以上定义。

三、正强化物及其分类

(一)根据强化物起源或性质分:

v无条件强化物:

原级强化物、非习得性强化物。

v条件强化物:

次级强化物、习得性强化物。

如考试分数、表扬。

 

(二)根据强化物的内容分:

v1、可吃型强化物

v2、感觉型

v3、拥有性强化物

v4、活动型强化物

v5、社会型强化物

四、正强化的实施

(一)确定正强化的目标行为

v1、该目标行为应该是良好行为。

v2、该行为应该具体明确

思考练习:

这样的目标描述好不好?

v增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v提高语文能力……

(二)选择强化物,制定强化物清单

1、刺激偏好评估(stimuluspreferenceassessment)

v目的:

1)确定个体所偏好的刺激物。

2)这些刺激物的相对偏好价值(偏好程度)。

3)何时这些刺激物的偏好程度会发生改变。

v步骤:

1)收集大量的可作为强化物的刺激物

2)系统地将这些刺激呈现给个体,让个体确定他所偏好的刺激物以及偏好的程度。

2、收集可能的强化物的方法

1)访谈

2)问卷调查

3)实际观察

3、确定强化物要注意的问题

1)个性化的要求

2)正常化(生态化)的要求

3)易用原则

(三)根据矫正计划实施正强化

1、目标行为发生,及时、一致地给予强化物

2、给予强化物时,对目标行为进行描述

3、强化物的给予要注意强化物的组合与数量

4、注意强化物本身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5、强化过程中要注意个体的行为成效。

6、要注意及时地脱离正强化程序

五、正强化的误用

(一)强化物针对的行为为不良行为

v1、无意间强化

v2、对良好行为的认识有偏差

v3、无奈中给予强化

(二)强化过程中的偏差

v1、强化物给予不及时、不一致

v2、强化物给与数量多,种类单一,出现饱厌。

v3、个体行为已经持续发生,但强化物没有及时退出

v4、强化物给予之后,马上对个体行为提出批评。

实验范例

v一男孩,5岁,14个月断乳时学会走路,最初只在走路时偶尔拾起纸屑或土块吃进肚里。

父母虽严厉呵斥仍不能改变其行为,严重时什么都会吞下去,如线头、棉球、纸屑、海绵、柴油等。

近两年只吃纸屑、棉球,不再吃其他东西,也不爱吃青菜,特别爱吃粉条、酸菜尤其是蛋黄。

详细检查,无智力障碍和精神病征象,血象正常,便常规未见虫卵。

诊断为异食癖。

实验范例

首先挑选出能使患儿产生兴趣而又愿努力得到的东西作为奖品,首选奖品是蛋黄,治疗者简单而亲切地对患儿说,吃棉球、纸屑不好,会生病,如果不再吃纸屑、棉球,那么妈妈每天都会给你吃一个好吃的蛋黄。

对此,患者反应并不积极,有怀疑治疗者的话能否真正兑现的情绪。

v。

实验范例

v治疗时尽量让患儿少接触纸屑和棉球,若其偶尔捡起吃进肚里也不要公开责备,只作观察记录,作为判断效果的依据。

重要的是,平时应关注患儿,只要有他看到纸屑和棉球却没有立即吃里肚里的情况,就马上表扬和奖励,同时按治疗者的承诺办。

通过对异食行为的消退和良好行为的强化,一段时间后其异食次数明显减少

实验范例

v患儿再次就诊时,已不再拘谨不安,情绪显得很平稳,于是鼓励其进步并提出稍高要求:

若1周内不吃纸屑可得5角钱,积攒起来可买把小手枪等。

患儿对此反应积极而主动。

接着要求父母按规定去做,同时有目的地让孩子接触纸屑,如做剪纸游戏,来观察其反应,其间还安排他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以忘掉异食的“乐趣”。

经几次治疗,该患儿异食行为基本消除,饮食正常,可接受与同龄儿童一样的教育。

4个月后复查,状况稳定、良好。

第二节负强化

一、负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

一个行为发生后,结果导致某种刺激的移去、减少或延缓出现。

那么今后该行为的出现率将会增加。

二、负强化分类

(一)社会性负强化(socialnegativereinforcement)

(二)自动化负强化(automaticnegativereinforcement)

三、负强化物

▪负强化中的厌恶刺激:

出现在行为发生之前,并且在行为出现之后消失、减少。

▪惩罚中的厌恶刺激:

出现在行为发生之后。

 负强化物的分类:

▪无条件负强化物:

如电击

▪条件负强化物: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负强化物或者其他条件负强化物一起出现,因此这些刺激也具有厌恶性。

如父母的高声唤名。

四、负强化中的逃避与回避

负强化过程中的行为前提与行为结果

根据厌恶刺激是否真实存在,负强化的过程可以分为

v逃避过程(escape)

v回避过程(avoidance)

v逃避过程与回避过程的比较

案例

v史可弟,男孩,7岁,智力严重迟滞,且有习惯性打头的自伤行为,因使用多种方法包括电击惩罚均无效,只好把他的手缚住,给他戴上改装的橄榄帽,让他整天呆在一个地方。

心理医生设计了阴性强化的程序,该程序能提高某特定的良好行为的发生率,而该良好行为可以取代打头的自伤行为。

案例

把史可弟带进行为干预的房间后,让他坐到高脚椅上,防止他自己走下来。

在史可弟的脚上贴上电极,在他面前放置一盘子,盘上放一金属玩具卡车,卡车有导线与计时器、蜂鸣器、电极相连。

如果史可弟的手离开玩具卡车,则意味着他可能会表现出打头行为,这时蜂鸣器会响,且3秒钟后史可弟会受到电击。

如他能用手触摸玩弄卡车,则不可能有打头的自伤行为,那么蜂鸣器就不会响,他也不会受到电击。

开始时,治疗者手把手地训练史可弟,使他逐渐把握用手玩弄卡车与蜂鸣器叫声、与受到电击而疼痛之间的关系。

案例

v在经过了12次的试验后,当蜂鸣器和电击这两种刺激一出现,史可弟就能立即用手去碰卡车,这表明史可弟初步形成了逃避条件反射,即只要表现出玩弄卡车这一符合要求的行为,他就能迅速逃避电击这一厌恶刺激。

若干次以后,史可弟便能经常地用手玩弄卡车,使蜂鸣器尽可能不发出声音,这就完全避免了电击的发生,这表明史可弟开始形成了回避条件反射。

案例

v之后,用老虎玩具代替玩具卡车。

在史可弟能继续玩弄玩具同时又不再打头后,把电击器断开,但保留蜂鸣器。

v最后,逐渐给史可弟提供其他玩具,同时作必要的训练,而史可弟能随意走动,这时他总是紧抱着玩具而不打自己的头了。

v阴性强化的程序收到了效果。

在其后的一年时间里,史可弟能逐渐减少对玩具的依赖,甚至在没有玩具时也不打自己的头了。

五、负强化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目标行为以及行为发生的情境

v1、目标行为是良好行为

v2、良好行为发生前设置个体厌恶的情境

(1)人为设置厌恶情境

如:

训练智力落后儿童大小便。

(2)自然的直接运用原有生活情境中所存在的厌恶刺激

如:

语言能力差的儿童用尖叫逃避写作业(厌恶刺激)。

(二)确定负强化的实施过程以及目标行为应该达到的水平

v选用回避过程,应考虑能让个体意识到厌恶刺激就要来的信号是什么,如轻敲桌子。

v选用逃避过程,要考虑和厌恶刺激同时使用的信号是什么(信号出现在厌恶刺激之前)。

 确定目标水平,以便对当事人行为的变化做出评价。

(三)负强化的具体实施

1、目标行为发生后应马上出现刺激物的改变

2、负强化应注意适量

3、实施过程要有一致性

v当个体的行为已经持续存在,而厌恶刺激是日常生活中自然存在的刺激,连续强化可以转为间歇强化。

4、负强化出现在所确定的目标行为之后

5、优先选用回避的过程。

6、出现良好行为时,应结合正强化一起使用。

六、负强化的误用

1、负强化的行为目标不是良好行为。

担心肥胖——节食——厌食症

戒断综合症——吸毒行为

担心父母责怪——涂改考试卷分数

 2、厌恶刺激的误用造成个体形成过多的逃避或回避行为

如:

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练习

请指出下面例子中,哪些是行为强化?

如果是,要进一步指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

1.一个孩子把书桌收拾好,妈妈给他削了个苹果。

2.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

后来,这个孩子晚上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

3.妈妈炒菜时,把抽油烟机打开,油烟被吸出了厨房。

后来妈妈炒菜时总是打开抽油烟机。

4.一位女士在生气时大吵大闹,其丈夫走过来安慰她,她才安静下来。

以后,此女士再生气时,吵闹更甚,其丈夫也费更大的精力安慰她。

第三节间歇强化

一、强化的时间模式(scheduleofreinforcement)

连续强化(100%强化)

v消退:

零强化。

v间歇强化:

介于两者之间。

二、间歇强化的定义

——偶然的、间歇地、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的间歇强化:

v1、某些行为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每次都得到强化。

v如:

努力了并不一定成功

v2、某些行为必须维持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到强化。

“十年磨一剑”

三、间歇强化的优点

v1、间歇强化更容易操作。

v2、间歇强化更经济。

v3、间歇强化更容易克服强化物的饱厌现象。

v4、间歇强化所维持的行为保持得更巩固

四、间歇强化的类型

(一)固定比例强化(fixedratioscheduleofreinforcement,简称FR)

v1、行为反应达到所要求的次数时,该行为得到强化。

如:

工厂实施计件工资制。

2、该模式可使个体产生高比例的行为,个体越快速产生行为反应,越能快速获得强化物。

v3、强化后停顿现象(postreinforcementpause):

在获得强化后的一段时间里,个体可能不会出现所要求的行为反应。

所要求的行为反应次数越多,停顿的时间越久。

vFR20范例:

v保罗,26岁智障者,在一家工厂的包装车间从事零件装运前的包装工作,当传送带上的零件经过他时,他把零件拿起来装进盒子。

每当保罗包装完20个零件。

主管就向他提供一个代币(强化物)。

在午饭时间或者下班后,保罗可以用代币换取备用强化物。

(二)可变比例强化(variableratioscheduleofreinforcement,简称VR程序)

v1、强化所要求的行为反应次数是可变的,不是固定的。

同时可变是相对而言,总体上围绕某一均数发生变化。

v2、该模式可以使个体产生快速的行为反应,而且行为与行为之间很少有迟疑。

v3、该模式所维持的行为更加一致、稳定,不易消退。

v4、一般不会出现强化后停顿现象

v赌场中的老虎机:

v向机器中投币并拉动手柄的反应是以VR程序的方式被强化的。

赌博者永远也不知道在机器吐币之前需要多少次反应。

但是,赌博者做出的反应越多,机器吐币的可能性越大。

v赌场确保可变比例的水平,要使投进的钱币比吐出的多。

(三)固定时距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fixedintervalscheduleofreinforcement,简称FI程序)

1、需要强化的行为在前次强化之后,经过某段固定的时间再次发生就给予强化。

2、固定时距图:

在每个固定时间间隔的开始,行为会出现强化后停顿现象,然后行为发生的次数逐渐增加,越接近强化的时间行为越明显,直至达到最高的水平。

随着时间临近结束行为逐渐增加的过程称为~。

(四)可变时距强化/可变时间间隔强化(variableintervalscheduleofreinforcement,简称VI程序)

v1、前次强化发生之后到下次强化发生之前,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固定的。

如:

上次强化与下一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0分钟,记作VI10。

实际上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是8分钟、12分钟、6分钟、11分钟…

如,学校宿舍卫生检查评比为每周一次,但这一次在周几是随机安排的

案例

运用可变持续时间的间歇强化来促进学生的良好课堂行为的一项研究

案例

研究对象:

九年级的英语课学生。

v对良好课堂行为的界定是:

在坐位上安静听讲或做作业,得到老师允许才发言,不与同学闲聊,恰当地使用课业用品。

v研究者指导充当主试的英语教师上课时使用一特制的计时器。

计时器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会随机地发出铃声,有时过了4分钟,有时过了2分钟,有时过了10分钟等。

铃响时,若每个学生都符合良好行为的要求,教师就作“+”的记录,否则就记作“一”。

案例

在基础测定阶段,该班学生符合要求的学习行为平均仅10%。

接着,教师告知全班应有的课堂学习行为,并宣布计时器铃响时全班都保持良好行为的话,下一次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增加1分钟。

在接着的14天强化期内,全班的良好课堂学习行为明显增加,平均达79%。

强化程序停止时,良好学习行为有所回落;再次使用时,目标行为则又强劲回升。

五、间歇强化的实施

(一)根据行为选择适当的间歇强化程序

1、间歇强化程序对行为的要求

v行为学习阶段:

高频率强化、连续强化

v行为稳定阶段:

间歇强化。

 强调结果:

固定程序、可变程序。

v强调过程:

可变程序。

2、采用比例强化要注意的内容

v当个体行为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后,行为次数可相应提高。

3、采用时距强化时要注意的内容

v当个体行为能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后,时间间隔可相应提高。

4、时距强化与比例强化的综合应用

(1)替代程序(alternateschedule)

v一定时间内个体行为达到一定次数就给予强化;若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足够次数,那么在规定时间过后只要个体出现所期望的行为,也给予强化。

以此鼓励行为者努力表现所期望的行为。

v如:

规定3分钟之内正确完成20道口算题,如果完成,没有超过3分钟,给予强化;如果3分钟之内没有完成,那么3分钟之后,如果再做出一道口算题也能获得强化。

(2)协同程序(concurrentschedule)

v强化的目标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化程序对这些不同行为进行强化。

v如:

5天之内A放学回家马上做作业3次或者马上练钢琴2次,都可以获得强化。

 (3)联合程序(conjunctiveschedule)

v行为次数的要求和时间间隔的要求两方面都达到才获得强化。

(二)选择恰当的强化物

(三)根据个体行为的变化调整行为次数或时间间隔。

六、间歇强化的误用

v1、间歇强化的目标是不良行为。

如幼儿哭闹的时间久暂与父母对之的要求满足。

v2、错误使用程序导致新的问题行为的出现

如针对的行为是要求个体一贯表现出来的行为,选择固定程序易导致个体新的问题行为出现。

如父母检查孩子自学情况,每30分钟检查一次。

练习:

1、剥夺使得一个强化物的强化力量(更大/更小)

2、在负强化中,在行为之后被去除。

3、严每天定时检查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的信号来得无规律,严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电子邮件。

严检查电子邮件的行为是被强化程序所强化的。

4、罗伯是电话销售员,通过电话销售产品,他不知道谁会买产品,大约平均打13个电话就有一个人买。

罗伯打电话的行为是被强化程序所强化的。

5、负性强化中,行为之后被除去的刺激叫做刺激。

第四节惩罚

一、惩罚的定义

1.惩罚的原理和定义

惩罚的原理:

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带来的直接结果令人不快,那么这种行为将来不太可能被重复。

惩罚的定义同样具有三个部分:

(1)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了

(2)这个行为之后立刻跟着一个结果(厌恶刺激或惩罚物的出现)

(3)于是,将来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如反应反应后的结果

对老奶奶不礼貌被家长批评

结果:

以后不太可能对老奶奶不礼貌。

厌恶刺激(aversivestimulus)/惩罚物(punisher)

主要有两种形式:

v让个体承受某种厌恶刺激——正惩罚

v撤除积极的强化物——负惩罚

二、惩罚的类型

(一)根据惩罚物的性质划分

v1、无条件惩罚物(unconditionedpunisher)/非习得性惩罚物

v2、条件惩罚物(conditionalpunisher):

白大褂、口罩对于怕打针的幼儿而言能引起个体情绪反应。

(二)根据惩罚物的内容分

1、正惩罚

(1)体罚

(2)谴责

(3)反应限制(responseblocking)

(4)矫枉过正(overcorrection)

2、负惩罚

(1)隔离(timeout)

(2)反应代价

(二)根据惩罚物的内容分

1、正惩罚——刺激物的呈现导致行为减少

(1)体罚:

对个体身体施行厌恶刺激,如电击、身体练习。

(2)谴责:

强烈的、否定的言语刺激或警告语句

行为矫正意义上的谴责和惩罚的界定

(3)反应限制(responseblocking)

(3)反应限制(responseblocking)

当问题行为出现时马上采取措施对其身体进行限制,以阻止或者制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如:

发现智障儿童出现咬手时,将其两手按在身体两侧,使其咬不到手,慢慢地,孩子咬手行为就会减少

对于反应限制导致行为减少的原因:

v如果是消退:

行为出现减少之前一般都出现行为的爆发

v如果是惩罚:

每次都对行为进行限制,因此,个体的行为出现快速的下降。

(4)矫枉过正(overcorrection)

——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个体完成大量与其问题行为直接有关的活动。

v仪式性的矫枉过正:

修复问题行为所致损害;做更多活动使环境恢复到比问题行为发生前更好的状态。

如智障者偷食品,要求个体归还食品给原来的主人,再去购买新的食品,归还给受害者。

v积极的练习:

问题行为发生后,个体不断重复的做一定时间或一定量的正确行为,且这些正确行为与问题行为不相容。

如摔碎了盘子的孩子,让其用布缓慢地擦洗一定量的盘子。

2、负惩罚

——通过刺激物撤除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惩罚。

形式有两种:

(1)隔离(timeout)

(2)反应代价

(1)隔离(timeout):

让个体从正强化的环境离开。

又称强化暂停,罚时出局。

①个体正在享用某种正强化物

②行为发生之后有某种强化物的损失

③上述强化物的变化能够使行为出现减少或者消除。

隔离的类型:

v排除式隔离(exclusionarytime-out):

将表现出不良行为的个体带离行为发生的区域或房间,到另一个区域或者房间。

v非排除式隔离(nonexclusionarytime-out):

个体发生不良行为后,仍然留在行为发生的区域或房间,但是拒绝给予积极的强化。

使用隔离/罚时出局的注意事项

①问题行为的功能是什么?

v适合:

由社会性的或有形的正性强化物维持的问题行为;环境必须包括正性强化活动或相互作用。

v不适合:

负性强化或感官刺激(自动强化)维持的问题行为。

②考虑到实际情况,罚时出局的可行性如何?

v代理人有能力成功实施程序。

v有无合适的房间或区域供罚时出局使用。

③罚时出局安全吗?

v考虑隔离的房间内设施的安全性;

v代理人在观察期间防止当事人自伤。

使用隔离/罚时出局的注意事项

④罚时时间短吗?

v一般时间为1-10分钟;

v期间再出现问题行为再短时延长

v(问题行为不能在罚时出局结束时再出现才不会强化问题行为)

⑤能否防止从罚时出局中逃脱?

v代理人必须防止当事人在罚时未结束之前从禁闭室离开。

v避免争斗,否则会起强化作用,减弱效果。

v(家长不能防止孩子从罚时出局逃脱或避免强化的争斗,不能使用罚时出局。

使用隔离/罚时出局的注意事项

⑥在罚时出局期间能逃避相互作用吗?

v代理人必须平静,没有任何情绪反应;

v代理人不能对当事人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⑦在现有的情形下,罚时出局是可接受的吗?

v确定程序在具体的治疗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

v家长必须接受才能实施罚时出局。

案例

莫里斯(R.J.Morris)用强化暂停来处理问题行为的个案

v贝思:

8岁女孩,心理发展中度迟滞,爱交往和说话,喜欢自己那个特殊教育班级,每天都盼着去上学。

她在学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用脚踢其他同学,有时还会用手指戳其他同学。

在试图改变贝思的问题行为没有成功后,教师决定使用一下强化暂停的方法。

案例

首先作了5天的基础观察,记录了贝思踢、戳同学的次数。

v告之贝思:

只要踢或戳了别的同学,就不会再允许留在教室里了。

v10分钟后同学们在画画时贝思踢了另一位同学。

教师走到她身边,一边说:

你不可以踢人,一边拉着她的手离开教室,走进旁边的一个小房间。

小房间里除了两把椅子外没有其他东西,贝思在教师离开房间时哭了。

案例

5分钟后,教师回到小房间,说:

现在你可以出来了,然后陪她回到教室。

v持续了5个星期,直到贝思不再有踢人戳人的不良行为。

v在这5周期间,只要看到贝思在好好地与其他同学一起活动,不踢人戳人时,教师就尽可能地称赞她。

v贝思的问题行为得到了矫正。

(2)反应代价:

——个体发生不良行为之后要损失一定数目的强化物,从而使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减少的一种惩罚方式。

案例

v反应代价进行行为干预的典型个案

v一名10岁女孩叫莎伦,心理发展可能迟滞,她很喜欢上学读书,父母认为莎伦在学校的表现并不差,但在家里却有行为方面的问题,即有时无缘无故踢自己的小弟弟和持有对抗性态度,典型的是说“不”、“我不干”。

在向心理工作者咨询后,父母着手对莎伦进行行为干预。

案例

v在开始的一个月内,只要莎伦在家里做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