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4526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13 大小:21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3页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3页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3页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3页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2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docx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设计

第四册

第一单元关注社会单元导语

1.时评两篇·精粹教案集

《时评两篇·车队与红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精神;

2.学习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3.学习掌握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摆谱(摆门面或摆架子)习以为常(常常作某件事,成了习惯)烙lào印鸣锣开道(封建官吏出行时,前面有人敲锣要行人让路。

现比喻为某事物的出现制造舆论)肃静回避(严肃寂静,闲人避开)渊源(比喻事情的本原)一视同仁(同一看待)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回答:

本课关注了什么社会现象?

(练习一)

——“两会”车队以前可以一路绿灯,现在跟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二)全文的中心论点在哪里?

请在书上找出。

——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谁遇红灯谁让道,事情虽小意义深远,体现的是交通法规面前无特权。

(三)请用提纲形式梳理出作者分析这一现象的思路。

(练习一。

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其思维步骤是:

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

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作为段意。

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

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句。

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

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

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

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

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

摆出新现象:

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

(③归纳中心句)

第二部分:

逐层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的正确性。

(②分层归纳法)

1、“两会”车队以前一路绿灯,让市民生活受到干扰,是搞特殊化。

(④缩句法)

2、开好“两会”并不是非得以影响市民的正常生活为代价的。

(①摘录归纳法)

3、让“两会”车队一路绿灯的惯例,带上了特权、特殊化的烙印。

(④缩句法)

4、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人人必须遵守。

(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

结论。

强调中心论点,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③归纳中心句)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

摆出新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逐层论证它的正确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结论)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今年北京对“两会”车队与社会车辆一视同仁的新现象作出评论,指出它反特权、倡导平等民主意识的重大意义。

(五)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

(练习三)

1、来源广泛,4个论据来自古今中外,支撑论点更有力。

2、穿插使用,有简(大家熟悉的)有繁(大家不熟悉的)。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16页知识短文《评事论理表见解》。

《时评两篇·月饼消费要讲文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关注社会、倡导文明节约的精神;

2.学习巩固时事评论的写法;

3.学习巩固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

2.难点:

概括段意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酽酽yàn(味浓)阖hé家(全家)眼花缭乱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夷:

平常)奢shē华(花费大量钱财摆门面)令人咋zé舌(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不敢问津(不敢探询渡口,比喻不敢探询价格和情况)流风(正在流行的思潮、流行方式等)竞豪赛奢(比阔比有钱)

二、课文研讨:

(一)研读课文,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即标题:

月饼消费要讲文明。

(二)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1-4自然段):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②分层归纳法)

第二部分:

分析这一现象,论证它不能看作是正常的消费。

(④缩句法)

第三部分:

结论。

强调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及其意义。

(②分层归纳法)

(三)课文的逻辑思路是什么?

(练习一)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

摆出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分析问题(“第二部分:

论证它的错误性──解决问题(第三部分:

结论,指出怎样去作)

(四)第一部分中摆出月饼消费中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包装上,形式大于内容,而且造成浪费;用途上,偏离了人们一般的礼尚往来,成为一些人拉关系的“敲门砖”。

(五)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对月饼消费中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应勤俭节约,要进行勤俭持家和勤俭建国的教育,这样我们民族才能拥有远大前程。

(六)这篇课文在论据的搜集和使用上有哪些特点?

(练习三)

1、围绕一个月饼消费问题,搜集社会上的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2、集中在第一部分分类使用,更显得问题严重。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按第2页的《活动指引》开展活动,写大作文。

 

2.论“雅而不高”·精粹教案集

3.呼唤生命教育·精粹教案集

《呼唤生命教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

2、学习掌握论题的针对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人的生命价值。

2.难点:

论题的针对性。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虐nuè待(残暴地对待)荒漠(荒凉而又无边无际。

这里形容精神贫乏。

)销蚀(销损腐蚀)皈guī依(这里的意思是归属。

二、课文研讨:

(一)总体把握:

1.研读课文,释题:

题目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同样的句子还出

现在文中哪一段?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七自然段。

2、作者用“呼唤”而不用“要”、“必须”一类词,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激切的心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课文第8自然段写什么?

请用一句话概括。

——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二)结构分析:

1、根据上面的分析,全文可分成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

2、找出第一部分中第1、2、3、5、6、7段的中心句。

3、根据中心句,给第一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

呼唤生命教育。

1摆现象,指出我国的生命教育不够,必须呼唤生命教育。

2生命的意义及其价值要求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321世纪的现实背景要求我们呼唤生命教育。

4结论。

呼唤全社会都来进行生命教育。

——第二部分:

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4、本文思路:

提出、分析问题(第一部分:

呼唤生命教育。

)——

解决问题(第二部分:

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三)内容研讨

1、造成青少年虐待生命的原因还有哪些?

2、你的父母亲人有否对你进行过生命教育?

3、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哪三方面?

——第2自然段中。

4、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怎样对待生命?

——第3自然段中。

5、为什么人的生命意识凸现成为21世纪的一个显著特点?

怎样面对这一问题?

——第5、6自然段中。

6、给第5自然段划分层次。

7、什么是生命教育?

——第8自然段中。

8、生命教育表现为哪三个层次?

请用简要的语言对每层进行概括,每条不超过10个字。

——第8自然段中。

——①认识生命,学会生存;②认识并实现生命价值;③了解死亡,更珍惜生命。

9、为什么说“生命教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10、你认为怎样才能使生命教育更有效?

(四)中心思想:

(学生概括)

——本文对青少年虐待生命的原因和现象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表现了作者关注现实、珍惜生命的态度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五)写作特点:

1、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段时间以来,青少年自杀和校园暴力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者选择这个令人担忧的重大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了重要建议,体现了时评强烈的针对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练习二)

2、充分有力的论证。

3、语言严谨准确。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活动指引》,写一篇时评。

第二单元议论文

4.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粹教案集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

2.学习了解政论文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

2.难点:

政论文的写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统筹兼顾(统一筹划,各方兼顾)尽心竭力波澜壮阔身先士卒(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二、课文研讨:

(一)关于“三个代表”: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提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能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5月将此归纳为“三个代表”。

(二)整体把握:

1、研读课文,回答:

标题是本文的论点、论题还是论述范围?

——论题。

2、认真阅读课文,然后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由和根据逐一概括和列写出来。

细细品味课文是怎样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练习一)。

(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

论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本质。

1、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看。

2、从我们党的奋斗历史来看。

3、从“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

4、它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真心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标志。

第二部分:

怎样学习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

1、要做到“三落实”。

2、要像抗“非典”斗争那样。

第三部分:

结论:

要求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三)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第一部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

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本质。

)——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怎样学习贯

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和第三部分结论。

(四)问题研讨:

课文从哪些方面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又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些要求的?

要求提出后为什么还要展开具体论述?

——三方面。

用抗“非典”斗争为例展开具体论述,提供了正面的例证,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五)中心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在本文中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8个字高度概括了“三个代表”的本质,强调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六)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不仅提出了主张,而且对主张展开了充分的论证,以理服人,还对怎样实现这主张提出具体的做法和要求,显得十分全面有力,有指导意义。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39页知识短文《复杂长句的理解与运用》和《能言善辩有玄机》。

5.拿来主义·精粹教案集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习鲁迅,正确对待外国(及中国)文化遗产。

(人文)

2、比喻论证。

(知识,能力)

3、反语及运用。

(知识,能力)

二、学习重点:

1、“拿来主义”内含。

2、比喻论证和反语。

三、教学设想:

运用语文“343”课堂教学系统设计教学法,以“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为拎动点,以“拿来主义”的比喻论证为制高点和增长点,以历史现实实例为延伸点。

语言训练重在反语和对举,思维和迁移重在比喻论证。

采用“目标导学式”。

四、教学安排:

(一)预习:

读课文,疏通文意,解读生字词,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二)总体理解文意:

1、学习鲁迅及领袖关于文化遗产的语录:

△鲁迅:

“新的阶段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

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仍然有所择取。

”“古人所创的事业中,亦会有后来新兴阶级

皆可以择取的遗产”。

“先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仿’并为一谈了。

△列宁:

“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

2、听读课文录音:

注重生僻词语和反语。

3、检查,解读生字词:

古董(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比喻顽固守旧的人)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大度(大方,有气量)自诩xǔ(说大话,自夸)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

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冠冕堂皇的省语。

很体面,有气派。

)摩登(时髦)孱càn头(软弱无能的人)蹩bié进(跛着腿走进)玄虚(这里指用来掩饰真相、迷惑人的手段。

)国粹cuì(国家文化中的精品。

这里是反语。

阿剌lá伯

4、归纳概括练习(填充):

本文全面而地阐明了的问题,批评了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承和借鉴是和

_____的必要条件。

(主题)

(答案:

深刻。

对待文化遗产。

多种。

培养新人。

创造新文化。

(三)重点研讨

1、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讨论:

是分在“是为拿来主义”后面好,还是在“而不是拿来的毅故”后面

好。

(强调对上下文意的概括及自然过渡)

2、第二部分:

主张“拿来主义”。

(说明:

先学第二部分是考虑到先易后难。

目标自学:

①集体朗读。

②解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

——即:

对文化遗产,要独立思考,鉴别精华与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③课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他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孱头”是不敢接触;“昏蛋”是全盘否定;“废物”是全盘接受。

都是错误的。

④揣摩“看见鱼翅”,“也和朋友们像青菜萝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的内涵。

——比喻对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很好地吸收,并不拿来炫耀。

⑤简要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

——占有,挑选。

⑥完成练习二

作者在本文中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说理,细细体会“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比喻有什么论证效果。

试以比喻手法写一段议论的文字。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还有某些益处的糟粕。

“烟枪”、“烟灯”和“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这样的论证形象生动,增强了说服力。

也好理解。

⑦认真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文字,先分别说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新主人”,“新宅子”,“新人”等名词,再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或使用”是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或存放”是对文化遗产中的还有某些益处的糟粕。

“或毁灭”是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新主人”是指新文化的主人,“新宅子”是指民族新文化。

“新人”是指用新文化武装起来的人。

此段概括了“拿来主义”的原则、条件和巨大意义。

⑧师生共同订正答案,教师讲解疑点。

⑨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论证某个观点。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通过人们熟悉的细小的事物作比喻来阐明一个

深刻的道理,是鲁迅杂文突出的写作特点之一。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

常取类型。

3、第一部分:

批判“送去主义”。

①鲁迅先生是针对当时怎样的现实状况提倡“拿来主义”的?

(练习一)

——这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嚣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也思想混乱。

鲁迅先生是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下这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佳作。

②结构研讨:

(可采用填充法)

①提示根源:

闭关主义卖国主义

②列举表现a、送物:

古董

b、送人:

梅兰芳

第一部分2、揭出实质:

媚外(只送不拿)

批判“送去主义”

③语言研讨:

(讽刺与幽默)

a:

完成练习三

b:

“抛来”与“抛给”的区别。

(P26)

“抛来”与“送去”对举,对等

“抛给”,有施舍、轻视之意,贬义。

4、写作特点:

①比喻论证。

②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反衬。

③反语的运用。

5、关于“形象化议论”:

(议论文中适当地加入形象化的描述)

△作用:

①化抽象为具体。

②强化概括效果。

③加强思维色彩。

④渲染恰当氛围。

△来源:

①从生活中选取典型事物。

②从文学作品和历史典故中选取形象

③通过联想、类比。

④形象化的词语。

△学生举例:

适当安排。

6.讨论:

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怎样“拿来”?

谈谈你对新“拿来主义”的看法。

五、总结作业:

1、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谈怎样对待改革开放后涌进的外来文化现象。

(如:

性暴力,摇滚乐,麦当劳,行为艺术,纹身等)

2、就如何对待“错误”或“书籍”,进行比喻论证,并使用反语。

3、抄写生字词。

6.善良·精粹教案集

《善良》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了解、倡导“善良”品性。

2.学习了解随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善良“过了时”吗?

2.难点:

随笔的写法和“善良”美好而深刻的内涵。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不足恃shì(不可依赖)圭guī臬niè(比喻准则或法度)弘hóng扬(发扬光大)以逸代劳(以闲逸代替劳累)超拔(超凡拔萃)参透(探究并深切领会)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滥恶(滥用恶行)

二、作者简介:

王蒙,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三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井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三、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随笔的特点。

——随笔是某个人自己的笔记。

内容、文体、写法不拘。

但必须写出“有意思”的东西,要将思想内容经过活泼的处理,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喜爱,有所感悟。

——本文的体裁是随笔,文体是议论文。

(与前文比较)

3、释题:

标题是本文的论点、论题还是论述范围?

——论题。

(二)结构分析:

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

对善良“过了时”提出质疑,暗中批判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做法。

1、提出善良“过了时”的问题。

2、对善良“过了时”进行质疑。

3、生活中,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第二部分:

倡导“善良”,并赋予它美好而深刻的内涵。

第三部分:

表明自己喜欢善良的态度,批判了“文革”时“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恶行。

(三)问题研讨:

1、理解句子,想想为什么。

①在生存竞争中,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利益原则和实力原则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则。

——从全文来看,由于“文革”时厉行“阶级斗争扩大化”,使恶行践踏了善良,造成后来的个人主义泛滥,也使做人要善良这些道德原则被许多人遗忘。

2、作者是怎样评价善良即愚蠢这些寓言故事的?

联系社会背景,他批判了什么?

——作者认为,这些寓言故事是对的,但只是个案,不能扩大化。

“文革”时就是搞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冤枉了许多好人,并使许多人的善心泯灭。

3、为什么作者说“生活中,善良常常败在凶恶手下”?

——见第5自然段。

4、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欢迎、向往善良?

——因为善良是人和社会生存发展的必需力量,属于人类理想的社会。

详见第6、7自然段。

5、理解句子,想想为什么。

②善良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远见,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以逸待劳的沉稳,一种文化,一种快乐,一种乐观。

——请同学们分别举例说明。

6、理解句子,想想为什么。

③事情往往是这样:

小孩子是善良的,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也是善良的,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最不善良。

——小孩子是由于天真,不谙世事而善良。

真正参透了人生与世界的强大的人是出于对社会发展的了解和自觉而善良。

而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对社会发展只是一知半解而且自以为是,闹出许多可悲的事来,如“文革”时“阶级斗争扩大化”,故而最不善良。

7、理解句子:

例如在“文革”当中,凶恶不是已经出尽风头了么?

凶恶不是披尽了“迷彩服”了么?

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用了比喻、拟人、反问、设问的手法。

作者对“文革”时厉行“阶级斗争扩大化”而造成凶恶横行的种种罪恶,深恶痛绝,十分蔑视。

8、对善良的评价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王蒙对善良的议论有哪些新意?

——一是对那些善良即愚蠢寓言故事作了重新评价(见前);二是赋予“善良”许多新的美好而深刻的内涵。

9、你的善良有没有获得过别人的感激与称赞?

你的善良有没有换回料想不到的恶报与嘲讽?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你怎么想?

你将怎样做?

(四)中心思想:

王蒙在本文中对“善良”“过了时”进行质疑,赋予“善良”许

多新的美好而深刻的内涵,批判了“文革”时“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恶行,教育人们要具备“善良”的品性。

(五)写作特点:

充分体现了随笔的特点,内容新鲜广大,写法灵巧活泼,“有意思”,有情趣,让读者心有所动,心有所悟。

四、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写一篇随笔。

7.《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精粹教案集

8.米洛斯的维纳斯·精粹教案集(3则)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

2、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3、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着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幻灯片)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他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