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36111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docx

教育学名词解释与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教育学:

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

指的是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教育,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

什么是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教育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课程:

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教学:

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在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只是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教学评价:

是对教学工作所做的质量评测、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德育:

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形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德育过程:

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审美教育:

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直接作用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而互动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战国末期,外国最早的是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教师中心论"卢梭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讲座的教授。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多样化阶段:

斯宾塞的《教育论》—-教育的人物教导人们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梅伊曼最早提出的的“实验教育学”,拉伊1908年出版《实验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坐中学"“儿童中心”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深化阶段;卢布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原始社会有教育、无学校、无阶级;奴隶社会有学校、有阶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对立;

人的发展可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

人的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整体性

【问题方式:

教育应如何适应人的发展规律?

回答方式:

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应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我们应该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3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4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姓,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5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我们应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全方面的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遗传;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柏拉图;格赛尔

(2)环境;外铄轮:

荀子:

人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

【什么是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与其中,在个体的活动发展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

人的生存环境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3)个体的能动性: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能动性诗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何炅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制约受教育权;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层次、职业岗位、科层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征,展现其智慧才能。

包括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

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有四个:

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的;四是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所培养的人身心素质;二是所培养人的社会价值。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教育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

第五章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与运行的规则,如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的性质:

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学校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双轨学制(西欧);二是单轨学制(美国);三是分支型学制(苏联)。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

1902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1904又颁布“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1922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学制"。

我国现行学制有四个层次: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第六章课程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被教育工作者称为“三本书”的是: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材)。

课程方案:

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课程标准:

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一句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

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我国古代课程设置:

周代: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

“六经”(《诗》、《书》、《礼》、《乐》、《春秋》);宋以后: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一个进入人的视野的真正课程问题是由斯宾塞提出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是1918年出版的博比特的《课程》;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1949年出版的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学科课程:

是指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

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课程的基本因素是社会、知识、学生三要素。

完美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

课程内容的选择: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如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处理与自然事物关系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技巧等等。

直线式与螺旋式:

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逻辑方式,它们各有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于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这也许是两种适合于不同性质知识经验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实质上是在课程观上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只是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第七、八、九章教学(重点)

教学:

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在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孔子—-身体力行《学记》-—“教学相长"苏格拉底—-“产婆术”(诘问-助产)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五段教学法:

席勒:

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

赖因:

预备、提示、总结、联合、应用

五步教学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赞科夫的教学过程思想:

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是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

布鲁纳(“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教育过程》重视“结构”;倡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1)间接性

(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

传授/接受教学问题/探究教学

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引起求知欲2、感知教材3、理解教材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1、明确问题2、深入探究3、作出结论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1、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物和发展方向

2、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简捷有效的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发觉教材的思想性,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书本知识的教学研注重联系实际

(2)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巩固性原则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发展性原则

(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小学教学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只是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评价:

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和对学生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特普朗制: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课的类型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教学辅助形式主要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教师的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教学评价构成的教学工作流程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

【备好课需要: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二)上课

【上好课需要:

明确教育目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否实现了预定的目的是衡量一节课成功或失败的一个主要依据;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生的疑难,促进他们的发展;组织好教学活动;布置好课后作业.】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所做的质量评测、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

种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1、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防止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

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不断前进。

4、计划性原则,只有加强教学评价的计划性,才能保证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能有计划地按课题和课时要求,自觉积极而规范地进行,不至于失范、失控,产生盲目性和造成质量下降

教学评价方法之测验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有考查(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考试

评教的要求:

1、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品2、根据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3、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德育

德育:

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形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德育原则: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1、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二)疏导原则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长善救失原则

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四)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尊重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

(五)因材施教原则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同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针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德育方法:

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制度。

第十一章美育

审美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直接作用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而互动的教育活动。

误区:

1、审美教育是人格教育2、审美教育是情感教育3、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4、审美教育是精神教育

美育的任务: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它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誉的内容:

形式教育;理想教育;艺术教育

美誉原则:

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的体质

第十三章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方案中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

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三级管理(国家、地方、校本)。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1、丰富学生的经验2、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第十四章班主任

班集体:

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的目标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这两者是一个坚强集体的重要标志)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班会活动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工作5、组织学生的劳动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7、评定学生操行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的权利:

1、独立工作2、自我发展3、参与管理4、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