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北京市首都师大二附中届高三零模生物试题.docx
《解析北京市首都师大二附中届高三零模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北京市首都师大二附中届高三零模生物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北京市首都师大二附中届高三零模生物试题
首都师大二附中2020届高三零模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改变后,导致其功能丧失的是()
A.解旋酶使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
B.RNA聚合酶使基因片段的空间结构改变
C.高温引起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D.刺激引起离子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答案】C
【分析】
1、DNA分子解旋后,空间结构改变,但功能未丧失,如DNA解旋后进行复制和转录。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如果蛋白质结构改变,其功能也改变。
【详解】A、解旋酶使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后,只断裂氢键,DNA功能没变,A错误;
B、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使基因片段的空间结构改变,DNA仍能发挥作用,B错误;
C、抗体成分是蛋白质,高温引起抗体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后,使其变性失活,功能丧失,C正确;
D、刺激引起离子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通道打开,离子能通过通道蛋白,通道蛋白仍具有活性,D错误。
故选C。
2.关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内共生起源假说”认为:
线粒体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需氧型细菌演化而成的,而叶绿体则是由原始真核细胞吞噬蓝藻(光合细菌)演化成的。
下列叙述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
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
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答案】D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
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
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
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原核生物含核糖体,而线粒体和叶绿体也都含有少量的核糖体,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A正确;
B、原核生物体内含DNA和RNA,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B正确;
C、原核生物只具有一层细胞膜,无其他复杂的膜结构,被原始真核细胞吞噬后,形成囊泡包裹原核生物,原核细胞膜+真核胞吞的膜共2层膜,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两层生物膜的细胞器,说明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C正确;
D、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膜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真核细胞的其他细胞器膜、核膜等也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不能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原核生物,不支持“内共生起源假说”,D错误。
故选D。
3.培养下列微生物,培养基中不用添加碳源的是()
A.蓝藻B.酵母菌C.醋酸菌D.毛霉
【答案】A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配置培养基时一般要考虑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是否全面、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及pH等因素。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含藻蓝素、叶绿素,能利用二氧化碳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故不需要添加碳源,A正确;
B、酵母菌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B错误;
C、醋酸菌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C错误;
D、毛霉是异养型生物,培养基中需要添加有机碳源,D错误。
故选A。
4.下列与高中生物学实验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可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
B.鉴定DNA时,将溶解的粗提产物与二苯胺混合后进行沸水浴
C.可以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D.观察质壁分离时,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黑藻的叶片
【答案】A
【分析】
本题考查高中生物课本上的有些基础实验,包括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构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观察者网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回忆和梳理这些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与结论等,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新鲜的肝脏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而温度既会影响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因此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A错误;
B、DNA与二苯胺混合,水浴加热后产生蓝色,B正确;
C、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C正确;
D、观察质壁分离时,用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黑藻的叶片,由于蔗糖溶液的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A。
5.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各基因位置如图。
关于细胞增殖中染色体及遗传物质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均是AaBb
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
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均加倍
【答案】B
【分析】
A/a、B/b属于等位基因,但Ab位于一条同源染色体上,aB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连锁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是AaBb,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AAbb、aaBB,A错误;
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条数为2n,含两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暂时增加为2n,也含两个染色体组,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于未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中始终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由于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共用着丝点,故细胞中DNA加倍,但染色体数目均未加倍,D错误。
故选B。
6.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答案】A
由图可知,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并以其中一条链作模板合成RNA,故A对。
在图中的DNA—RNA杂交区域中,碱基配对是A—U,B错。
图中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2个核糖体,可得到两条肽链,C错。
由于图中表示的基因表达过程中,是边转录边翻译,所以该基因应该是原核细胞中的基因,D错。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7.如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它可以和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B.图甲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
C.图乙中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D.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
【答案】C
【分析】
分析题甲图中突触的结构组成可知,①是轴突末端,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图乙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型图,X所在的神经元是传入神经元,b所在的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c代表突触的位置,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甲图中③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正确;甲图为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像,B正确;由于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b受损的情况下,刺激a不会有感觉,C错误;图乙中的X所示神经纤维为传入神经,D正确。
【点睛】关键点:
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依据——由于题图中反射弧没有神经节,所以可以根据突触的结构模式图(—<●―)判断或者根据效应器可以是传出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判断。
8.下列有关人体中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一类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有催化的作用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说明教素有调节作用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促进机体发育,说明激素是细胞的结构组分
【答案】C
【分析】
激素种类多、高效微量,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着体液运输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
B、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激素没有催化作用,B错误;
C、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说明教素有调节作用,C正确;
D、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错误。
故选C。
9.在SARS病毒引起的肺炎病人体内,可能会出现细胞因子风暴,即在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消灭病毒的同时,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会活化更多免疫细胞,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又会产生更多细胞因子,形成一个正反馈,最终导致机体免疫反应过度,免疫系统开始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
为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临床上经常会采用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请分析这种激素属于()
A.抗细菌药物
B.抗病毒药物
C.免疫增强剂
D.免疫抑制剂
【答案】D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细胞因子风暴是由于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人体消灭病毒的同时分泌了很多细胞因子,活化了更多的免疫细胞,进而产生了更多的淋巴因子,导致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并攻击正常的细胞。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细胞因子风暴是SARS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免疫功能过强的现象,免疫系统会对宿主的正常细胞发动攻击,而注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能够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属于免疫抑制剂。
故选D。
10.月季花不仅是我国原产品种,更是北京市市花,已有千年的栽培历史,在世界上被誉为花中皇后,经过一百多年创造了两万多个园艺品种,这体现了()
A.生物多样性
B.遗传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
D.生态多样性
【答案】B
【分析】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之间
差异是由各自的遗传物质决定的,生物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因此月季花经过一百多年创造了两万多个园艺品种,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故选B。
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答案】A
【分析】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1)个体: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
12.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强,恢复力稳定性高
B.药用植物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C.种植小果白刺以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长期高温干旱的生存环境使得锁阳产生了定向突变
【答案】C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越低;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
【详解】A、我国西部沙漠地区的动植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较简单,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A错误;
B、锁阳叶退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而是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B错误;
C、小果白刺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13.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将大气中的
固定成
),并且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
某研究小组从土壤中分离固氮菌并进行计数,然后制成菌肥施入土壤中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圆褐固氮菌固定的氮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
B.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
C.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有机氮源
D.可通过平板划线法对所培养的菌落进行计数
【答案】B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圆褐固氮菌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能够将大气中的N2固定成NH3,这些NH3进入土壤后提高了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圆褐固氮菌还能够分泌植物生长素,促进植株生长和果实发育。
【详解】A、生物固氮生成的NH3经过土壤中硝化细菌的作用,最终转化成硝酸盐,硝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A错误;
B、酚红指示剂在pH升高后将变红,而圆褐固氮菌固氮产生的氨使得pH升高,因此可用酚红对选择培养的圆褐固氮菌进行鉴定,B正确;
C、圆褐固氮菌具有固氮能力,因此筛选圆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要加入有机氮源,C错误;
D、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菌种的分离,不能用于菌种的计数,D错误。
故选B。
14.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下列与杂交瘤细胞的获取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利用振动、电刺激等物理方法直接诱导细胞融合
B.可利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
C.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
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生产单抗
【答案】A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是:
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诱导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物理方法有振动、电刺激等,A正确;
B、由于观察细胞染色体需要对细胞解离等处理,细胞已死亡,所以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杂交瘤细胞,B错误;
C、利用了细胞增殖、细胞膜流动性等原理,没有用到基因重组,C错误;
D、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专一抗体检测和克隆化培养后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错误。
故选A。
15.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液体培养基需要高压蒸汽灭菌
B.PCR体系中应该加入解旋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C.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只具有供体亲本的遗传性状
D.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获得细胞分泌物
【答案】D
【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动物细胞培养、PCR技术、核移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回忆各个技术的原理、过程、结果与结论等,据此答题。
【详解】A、为了防止杂菌污染,动物细胞培养所用的液体培养基需要加入抗生素,A错误;
B、PCR体系中应该加入耐高温的DNA聚合酶,但是不需要加入解旋酶,B错误;
C、核移植获得的克隆动物的细胞核来自于供体,细胞质来自于受体,而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遗传物质,C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到愈伤组织即可获得细胞分泌物,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6.探究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
(1)D1蛋白位于叶绿体的______上,参与水的分解,产物用于_____反应中CO2的还原。
(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结果如图。
组别及处理方法:
CK:
水、25℃;H:
水、36℃;P:
黄体酮、25℃;P+H:
黄体酮、36℃
①据图甲、乙的CK组和H组分析:
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推测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
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
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___________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如图中P、P+H组所示。
①图甲表明黄体酮能_____________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②据图乙、丙、丁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类囊体薄膜
(2).暗(3).降低(4).D1蛋白含量降低(5).大于(6).解除(7).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8).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
【分析】
1.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缓解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2.图乙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使用黄体酮)的D1蛋白含量比H组低,图丙中,使用黄体酮的组D1蛋白表达量却比未使用的组高(P组比CK组高,P+H组比H组高),图丁中使用黄体酮的组与未使用组D1蛋白分解基因的表达量基本相同(CK组与P组基本相同,H组与P+H组基本相同)。
【详解】
(1)根据D1参与水的分解可知,该蛋白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H】、ATP,用于暗反应中CO2的还原。
(2)研究高温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测定D1蛋白含量、D1蛋白基因表达量和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①据图甲、乙的CK组为水、25℃处理,H组为水、36℃处理,结果CK组光合作用速率比H组高,说明高温下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结合图乙分析:
图乙中H组的D1蛋白含量比CK组下降,推测可能与D1蛋白含量下降有关。
②据图丙、丁结果进一步推测,高温引起H组D1蛋白含量变化的原因是:
D1蛋白能可逆性转化成中转形式D1蛋白,进而避免被分解。
依据是CK组D1蛋白合成量与分解量均为1,大致相同,而H组D1蛋白合成量为3,而分解量为1.5,合成量大于分解量。
(3)进一步研究黄体酮对高温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机制,P组的处理是黄体酮、25℃,P+H组的处理是黄体酮、36℃,分析图示结果可知:
①图甲中,H组与P+H组相比,P+H组光合速率比H组高,表明黄体酮能解除高温对光合作用的抑制。
②依据各图的结果分析可知:
图中显示D1蛋白基因表达量(D1蛋白合成量)P+H组多于H组;D1蛋白分解基因表达量P+H组与H组大致相同;但是D1蛋白含量P+H组少于H组说明D1蛋白可能发生了转化,故推测黄体酮作用的分子机制是促进D1蛋白合成、促进转化为中转形式的D1蛋白、促进D1蛋白周转。
【点睛】本题结合直方图,考查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7.艾滋病药物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吗?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提供了用于一般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其中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原本用于艾滋病治疗的药物。
为什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
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都具有包膜,包膜上有侵染宿主细胞所必需的蛋白质,其中,新型冠状病毒包膜上的S蛋白能识别并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HIV病毒包膜上的gp120在宿主细地T细胞表面的受体则是C04蛋白。
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RNA,但两种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所经历的生化历程不尽相同。
HIV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经过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装配的过程,最终出芽释放。
其中,翻译时会先表达出一个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在一种HIV蛋白酶的催化下被剪切成多个有功能的蛋白质。
而新型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RNA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翻译时产生的多聚蛋白也需要在其自身蛋白酶的催化下进行剪切以形成RNA复制酶等有功能的蛋白质。
随后,新型冠状病毒RNA在RNA复制酶的催化下进行复制,与转录、翻译所得的其他成分装配后释放。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作用对象正是这种HIV蛋白酶。
它们与HIV蛋白酶的活性中心结合进而抑制其活性。
冠状病毒切割多聚蛋白的主要蛋白酶是3CLPro,研究者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发现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能与SARS病毒的3CLPro活性中心结合。
而SARS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3CLPro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6%。
此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SARS治疗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有效性,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仍需谨慎乐观,其疗效和疗效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数据支持。
(1)根据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可判断它们都可以在吸附后通过____方式进入宿主细胞,但两种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尽管HIV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入宿主细胞后的生化过程差异很大,但其中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可能通过_________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局限性,体现在________。
(4)治疗艾滋病还有其他几种药物,如AZT和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