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docx
《摄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像
1、定义
通过电视屏幕,以画面和声音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一个个内容单元。
2、种类
电视新闻类、社会教育类、电视文艺类、服务类。
3、制作阶段、手段、方式
制作阶段:
构思创作、拍摄录制、编辑混录、评价。
制作手段:
影片制作、电视制作(实况直播、录像制作)。
制作方式:
ENG、EFP、ESP。
监视器1、类型
Broadcast、Professional、Display。
2、特性
Signalsystem
Videosignal
3、调节
(1)录像机与监视器的连接。
(2)调整录像机,使之输出BARS信号。
(3)调整监视器,使之Color最小或Off。
(4)亮度调整:
使灰度等级条的最黑部分刚好可见;
(5)对比度调整:
使灰度等级条的最亮部分的亮度合适,并且能清晰看到亮度的逐级变化;
(6)饱和度调整(色彩):
应调于使人物图象中肤色正常的位置。
1、类型
用途:
广播、专业、民用。
光电转换材料:
摄像管、电子耦合器件。
2、构成
镜头、机身、寻像器。
3、技术指标
Signal-to-noiseratio:
在标准照明度(2000Lux)下,摄像机图
像(亮度或绿路)信号的峰峰值与视频噪波的有效值之比。
Sensitivity:
在照度为2000Lux,色温为3200K,拍摄白反射系数为89.9%的景物,信号输出为700mV时,所使用的光圈的大小。
Minimumillumination:
在一定的信噪比条件下,被摄景物所需要照度的大小。
照度越低,摄像机的灵敏度越高。
Horizontalresolution:
摄像机分解黑白线条的能力。
分解力越高,图像的清晰度越好。
4、使用与调节
Whitebalance
Iris
白平衡的调节
(1)根据照明环境,把filter选择器调整在适当的位置。
(2)把output开关设定在cam的位置。
(3)把光圈选择器设在A位置。
(4)在摄制时相同的照明条件下,放置一个白色物体,如白布或白纸等,将目标推近,尽量使整个屏幕是白的,至少白色成分要占寻像器屏幕面积的80%。
(5)按压AUTOW/BBAL开关,使之处于WHT位置。
在调整过程中,寻象器屏幕出现AUTOWHITE-OP-标志,调整完毕,变成AUTOWHITE-OK-被调整好的白平衡将被记忆于所选择的存储器里。
黑平衡的调节
(1)把OUTPUT开关设定在“CAM”位置。
(2)按压AUTOW/BBAL开关,使之处于“BLK”位置。
在按压时需一直听到喀勒声响才可放开,在调整之中,寻像器屏幕出现AUTOBLACK-OP-字样,当调整完毕变成AUTOBLACK-OK
后焦距的调节
(1)把光圈选择器设定在M位置,把光圈环设定在1.8处。
(2)松开后焦距的螺丝然后把ZOOM选择器设定在M位置,把手动焦距变换杆转到摄远的最大位置,
(3)旋转聚焦环,使图表能在距镜头3米远时获得清晰的焦点。
(4)把手动焦距变换杆转在广角的最小位置,旋转后焦距调整环,使图表的焦点清楚,
(5)重复操作上述步骤,直到摄远及广角位置的图表焦点清楚为止,把后焦距环上的固定螺丝锁紧。
混合光白平衡的调节
(1)统一成日光色温
采用高温镝灯照明,或者使用专用的色温镜变换来提高3200k光源的色温。
摄像机以5600k调整白平衡。
(2)统一成室内光色温
室内采用3200K灯光照明。
摄像机以3200K调白平衡。
(3)遮挡法
新闻节目和部分专题节目的拍摄要求不是很苛刻,可以采用更加简便的遮挡方法。
用窗帘或用其他物件将射入室内光线加以遮挡,以灯光3200K调摄像机白平衡。
(4)强制法
以较强的人工灯光来压掉室外光。
光圈值的确定
(1)自动确定法
(2)折衷法
(3)落幅为主
(4)人脸测量法
电视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1.从本体意义上讲,电视画面是视听一体的。
⏹2.在电视艺术诸多表现元素中,画面是第一位、最基本的。
⏹3.电视画面是电视节目结构、连接的根本和主干,即是表现的内容,也是表现的形式。
⏹4.每个电视画面都具有其自身的表现意义,但不是孤立、静止的,必须体现在画面之间的运动联系和相互联系之中。
♦一)空间特性
1.屏幕显示
2.平面造型
(1)利用视觉经验,在平面上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立体空间。
(2)利用画面中运动的物体,显现画面空间的深度和立体感。
(3)利用摄像机的运动,突破画面的平面造型局限。
3.框架结构
(1)通过框架对被摄景物做不同范围的截取,构成不同的视觉样式,形成电视景别。
(2)框架构成了被摄景物在画面中的相对位置及景物与框架之间的不同格局。
(3)当对电视画面的四边抽象认识时,四条边就了四个标志杆。
♦
(二)时间特性
1.单向性
2.连续性
3.同时性
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1.表现具象
2.表现运动
3.运动表现
取材要素
1.电视画面的时空信息应清晰准确、简明集中。
2.电视画面的光色还原力求真实、准确。
3.镜头运动时力求稳定、流畅、到位。
4.注意同期声的采集。
电视画面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1.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
(1)动态性;
(2)时限性;
(3)多视点;
(4)现场一次性;
(5)构图结构的整体性。
2.电视画面构图的基本要求
(1)画面要简洁;
(2)主体要突出;
(3)立意要明确;
(4)画面应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感;
(5)运动构图必须有其合理、充分的运动依据。
♦1.光线
光线时电视画面构图的基础和灵魂。
♦2.色彩
如果说光线赋予电视画面以生命,那么,色彩就给电视画面注入了情感。
♦3.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中的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和明暗关系。
♦4.线条
人与物体形态的轮廓、物体面与面之间的相交,物体上颜色、明暗的明显差异都形成一定的线条组合。
(1)水平线:
广阔、寂静、安定的感受。
(2)垂直线:
庄严、雄伟、刚强的感受。
(3)斜线:
运动、不安定的感受。
(4)曲线:
流动、韵律、和谐、柔美的感受。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电视画面的结构“分解”为主体、陪体、前景、后景、环境等几种要素。
1.主体:
即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主体一方面在内容上占有统帅地位,一方面在构图形式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2.陪体:
是指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形成特定关系,或辅助主体表现主体思想的对象。
陪体的作用:
(1)对主体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2)可以渲染、烘托画面的主体形象;
(3)均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3.前景:
在电视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或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
前景的作用:
(1)可以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交代内容;
(2)可以表现时间概念、季节特征和地方色彩;
(3)有助于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
(4)可以用以均衡和美化画面;
(5)可以用来与主题形成某种蕴涵特色意味的对应关系,加强画面效果;
(6)在运动摄像当中,前景能增强节奏感和韵律感。
♦4.后景:
后景与前景对应,是指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景物。
使用后景应注意的问题:
(1)后景的影调、色调应与主体形成一定的对比;
(2)主体的后景应坚持减法原则;
(3)后景的清晰度和趣味性
不应超过画面主体;
♦5.环境:
是指画面主体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
包括前景、后景及背景,是组成画面的重要元素之一。
背景可以理解为在画面中,距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景或物;
后景与前景是相对的,互相之间可以转换,而背景只能起到“衬底”的作用。
(一)均衡:
主要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能给人一种稳定、合理、严谨、完整的视觉感受。
1、对称式均衡:
是指在中轴线两边的被摄对象,在位置、大小、状态等方面都相同或类似或略有变化。
2、重力式结构均衡:
是指中轴线两边的被摄对象
以等量不等形的形式,给人以视觉等效的感受。
3、呼应式均衡:
是指画面上的主体和其他形象之
间的有机联系。
由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动静变化及取景构图所产生的画面结构,形成不同的构图形式。
♦1.单构图
一个镜头中,只表现一种构图组合形式,期间不发生结构变化的构图形式。
♦2.多构图
画面的结构关系及构图样式,连续或间断地发生变化,出现新的构图组合的构图形式。
♦3.静态构图
是指画面造型元素及画面结构无明显变化的构图形式。
静态构图多为单构图形式。
♦4.动态构图
是指画面造型元素及画面结构发生变化的构图形式。
动态构图多为多构图形式。
♦1.含义
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在机位不动、镜头光轴不变、镜头焦距固定的情况下拍摄的电视画面。
♦2.特性
(1)固定画面的框架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画面的外部运动因素消失。
(2)固定画面视点稳定,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停留细看、注视祥观的视觉体验和视觉要求。
画面的作用
♦1.有利于表现静态环境。
♦2.对静态人物有突出的表现作用。
♦3.能够客观地记录和反映被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
♦4.便于通过静态造型,引发趋于“静”的心理反应。
♦5.表现客观性。
♦6.表现的时间有“远”的感觉。
画面的拍摄要求
♦1.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2.注意纵向空间的调度和表现。
♦3.注意艺术性、可视性。
♦4.固定画面的拍摄必须“稳”字当头。
♦5.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
景别决定景别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摄像机所使用的镜头的焦距长短;三是拍摄的内容。
⏹1.景别的变化带来了视点的变化。
⏹2.景别的变化是表现造型意图、形成节奏变化的因素之一。
⏹3.景别的变化使画面中被摄主体的范围变化,具有更加明确的指向性
1.远景:
表现开阔空间的画面。
2.全景:
表现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
3.中景:
表现人体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
画面。
4.近景:
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5.特写:
表现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
象细部的画面。
远景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
(1)远景是表现广阔场面的电视画面。
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大,画面开阔、壮观,着重于整体气势和宏观表现,有较强的抒情性。
(2)远景画面结构简单、清晰,常展现出宏大、形体优美的外轮廓线条,人与环境常用色彩对比和动静对比的方法,引观众注意。
(3)提供广阔的视觉空间和表现景物的宏观形象是远景画面表现的最重要任务。
它适宜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和广袤的自然景观。
(4)远景画面常被安排在电视片的开篇或结尾处,着重介绍剧情赖以展开的大环境。
(5)远景也常被作为过渡镜头使用。
全景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
(1)全景可完整地再现被摄体和场景的全貌。
(2)全景可以完整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从而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状态。
(3)全景可确定人物、事物的空间关系,因此全景镜头又称为“定位镜头”或“总角度镜头”。
它制约着整场戏中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色调、人物方向、位置及运动。
拍摄全景的注意事项:
(1)构图时应重视特定范围内某一具体对象的视觉轮廓形状并使之处于画面视觉中心的地位。
(2)构图时要特别注意保留被摄主体的全部外延轮廓线,使线条在画面中保留完整。
(3)注意表现周围环境与主体的呼应关系,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
可适当选择前景帮助内容表达和加强表现画面纵深感,可以利用具有不同色调的背景来衬托和突出主体。
(4)实拍时,一般应先拍全景。
中景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
(1)与全景相比,中景将空间和整体轮廓降到次要地位,重视情节和动作,因此,它特别强调画面中主体的形体语言。
(2)中景可以恰当地展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位置关系),可以展示人物动作和情绪(人物间感情交流)。
因此,中景要重点表现人与人、人与视点的情节交流线,即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视线、手的动作、相互的朝向。
(3)在有情节的场景中,中景常用作叙事性描写,因为中景既能展现人物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活动的空间,又不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脱节。
近景的造型特点:
(1)画面结构以人物的面部为主,人物所处的环境空间几乎被排除出画面以外,画面包含的空间范围极其有限。
(2)近景以物体的质地为表现对象,能细致地描写事物富有可触摸的质地美感,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
(3)用近景表现人物时,着重于描写人的表情和细微动作,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眼神光。
近景常用于表现人物容貌、神态、衣着、仪表,清晰地展示操作过程。
(4)近景可拉近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事件中,容易产生交流感。
拍摄近景的注意事项:
(1)要充分注意到画面形象的真实、生动和客观、科学。
(2)拍摄新闻或纪实性节目时,要注意避免画面中人物或其他被摄对象在镜头前表现出的明显的紧张感和不自然的面部神情(尤其是某一人物己出现而又未开口说话时要更加注意)。
(3)构图时,应把主体安排在画面的结构中心,背景要力求简洁,避免庞杂无序的背景分散观众的视觉注意力。
(4)当被摄对象处于运动状态时,要注意准确聚焦。
特写的造型特点与表意功能:
(1)利用特写镜头景深浅的特点,将前景与背景虚化处理,实像部分则成为观众关注的重点。
可在繁杂的环境中强调主体。
(2)特写的出现有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能形成影片气氛,造成节奏重点。
(3)特写可突出某一物体细部的特征,揭示其含义,常用于表现物体的关键部分和位置,起形象放大、内容深化、强化本质的作用。
(4)特写可将人物细致的表情和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常用来细腻地刻划人物性格,表现其情绪。
(5)鉴于特写的空间感不强,运用比较灵活,常被用作转场时的过渡画面。
一、几何角度
1.拍摄高度
平角(平摄):
平等、和谐等。
俯角(俯摄):
交代环境,萎缩、无助等。
仰角(仰摄):
气势、挺拔、伟大等
平角度拍摄的造型特点:
(1)平角度拍摄的景物对象不易变形,使人感到客观、公正、平等、冷静;
(2)平角度拍摄的画面平稳、安定。
(3)长焦镜头拍摄平角度画面时,由于长焦镜头造型表现的作用,画面中地平面上前后被摄景物被压缩、重叠而使画面形象更为饱满,并能产生较为夸张的拥挤、堵塞等视觉效果,这种方式常被用来拍摄拥挤的人流、车流等。
仰角度拍摄的造型特点:
(1)净化画面背景,突出、强调主体。
(2)强调景物高度,能将垂直方向伸展的被摄对象在画面上较为充分地展开,有利于强调高度和气势。
(3)利用贴近地面的仰拍,可以夸张运动对象的腾空、跳跃等动作,产生比实际生活更强烈的感受。
(4)赋予象征意义:
仰角度拍摄可以客观地模拟人物视线,表现人在仰视时的主观视像。
具有褒义感,赋予画面赞颂、敬仰、自豪、骄傲等感情色彩,常用于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势和情绪。
俯角度拍摄的造型特点:
(1)交代环境,表现景物的层次、数量、规模、气势、地势等空间关系。
(2)拍摄人物时,俯角度画面能较好地展示群景中人物的方位、阵势等,表现整体气氛。
(3)交代和展示图案造型,表现景物的图案造型美。
(4)造成空间深度感与透视感:
俯角度结合广角镜头拍摄能造成空间深度感与透视感,使纵向线条得以充分展示,给人以深远辽阔的视觉感受。
(5)突出主体、净化背景的作用:
运用广角镜头俯拍,离镜头较近景物的成像明显较大,离镜头较远的景物成像明显缩小。
(6)俯角度拍摄的画面比较压抑,有时具有贬意,常使被摄人物显得低矮、渺小,在对比中常处于孤独或劣势的心理地位。
2.拍摄方向
正面拍摄:
有亲切感,但缺乏立体感。
侧面拍摄:
体现运动、主次分明。
背面拍摄:
主观性、思念感。
正面拍摄的造型特点:
(1)正面拍摄能全面揭示被摄体正面外部特征,其画面结构形式容易显示出均衡、稳定、庄重、隆重、肃穆的气氛,表现对称结构,强化对称美;正面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景物的横向线条。
(2)正面拍摄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正面拍摄人物时,可以看到人物完整的脸部特征和表情动作,当采用平角度和较近距离拍摄时,能形成较好的画面中人物与观众的面对面的交流,从而缩短观众与画面的心理距离,使观众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参与感。
正面造型的局限:
(1)正面构图的画面中多出现平行线条,使画面缺乏明确的方向性,表现景物透视感差,立体效果不明显。
(2)物体各部分平均地出现在画面上,具有同等意义,不利于强调或突出某一部分,画面缺少变化,比较呆板。
(3)动体的运动空间被压缩,画面静态有余而动态不足,不利于表现运动和动感。
侧面造型的特点:
(1)处于运动中的被摄物体的侧面线条变化最为丰富多样,正侧角度拍摄有助于突出表现被摄物体富于变化的外轮廓线条,表现其外形特点。
(2)能很好地表现物体的“动作线”,有利于表现动势题材。
(3)有效地表现人物之间的“交流线”,形成画面内人物之间的交流。
(4)能让观众有一定程度的参与,让观众处于旁观位置去判断、理解画面所提供的视觉信息。
斜侧方向拍摄的造型特点:
(1)斜侧角度能弥补正面和侧面角度拍摄在画面造型形式上的不足,化平行线条为斜向线条,能消除画面的呆板,容易表现欢快热烈的气氛,使画面富于变化。
(2)拍摄人物时,在画面上造成主次关系,把主体安排在突出、醒目的位置。
(3)拍摄风景时,容易强调景物的立体感、透视感和空间深度。
背面角度的造型特点:
(1)背面构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强的借实写意效果,让观众在画面上看到被摄体的背影,让观众由此产生对影像的思考、想象,以触及主题更深的层面,能造成一种悬念效果。
(2)让观众有很强的参与感。
背面方向拍摄使画面所表现的视向与被摄对象的视向一致,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具有同一视向的主观效果,为观众提供较强的主观参与感。
(3)背面拍摄一般以人物姿态动作语言为主要造型语言,注重以人物姿态来表现内心情感,比较生动含蓄;善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情感状态。
二、心理角度
1.客观性角度
2.主观性角度
运动镜头(运动画面)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的镜头光轴、机位、镜头焦距有一个发生变化时所拍摄得到的片段。
(一)运动镜头的造型特点:
1.与节目后期制作中用编辑镜头表现的间接的画面运动
方式相比,运动镜头通过机位、焦距和镜头光轴的运动变
化,在不中断拍摄的情况下,形成视点、场景空间、画面构
图的变化,在镜头内部形成多构图、多元素的组合。
增强
画面动感,扩大镜头视野,影响画面节奏,赋予画面独特的
感情色彩。
2.与固定画面相比,运动画面具有画面框架相对运动、观众视点不断变化的特点。
多变的拍摄角度,反映
了摄像机与被摄对象间多变的空间关系与层次,形成了
多角度动态构图的画面与美学效果。
(二)运动镜头的作用:
1.介绍环境,介绍事件发生的地点;
2.客观描述主体情况;
3.使固定景物“动”起来;
4.引起观众心理联想;
5.形成电视片节奏;
6.补救画面固定比例表现景物的局限性;
7.表现事物细节和人物情绪。
运动镜头的拍摄要求:
1.起幅:
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
要求:
讲究构图;有适当长度:
有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戏剧动作;无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景色。
由固定转为运动画面时要自然流畅。
2.落幅:
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
要求:
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其要准确。
3.镜头运动应有目的:
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应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而定。
4.应有意识地控制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的比例。
5.力求保持画面平稳:
避免画面大幅度的倾斜摆动,造成观众产生视觉感受上的不安和眩晕。
6.注意拍摄时焦点的变化,始终将被摄主体形象处理在景深范围内
(一)推/拉镜头
1.概念
(1).推摄是摄像机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推进,或者变动镜头焦距(从广角调至长焦)使画面框架由远而近向被摄主体不断接近的拍摄方法。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推镜头。
(2).拉摄是摄像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变动镜头焦距(从长焦调至广角)使画面框架由近至远与主体拉开距离的拍摄方法。
用这种方式拍摄的运动画面,称为拉镜头。
2.拍摄推拉镜头的方法:
(1)在拍摄时沿镜头光轴方向移动摄像机的机位使其逐渐靠近或远离被摄主体进行拍摄。
(2)通过连续改变摄像机光学镜头的焦距而连续地改变视角,由此带来画面景别的连续变化。
3.推镜头的画面特征
(1)推镜头呈现出画面框架的向前运动,视觉前移,画面向被摄主体的方向接近,形成了一种由较大景别向较小景别连续递进的过程。
推镜头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成像面积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
(2)推镜头具有明确的主体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推镜头所要强调和表现的被摄主体。
(3)二种推镜头方式表现的目的不同:
变焦推镜头显得把场景拉近到观众面前;而移动机位的推镜头则是显得让观众进入场景中间。
4.拉镜头的画面特征
(1)拉镜头形成视觉后移效果:
拉的过程中,画面框架向后运动,表现出视点后移,呈现出一种较小景别向较大景别连续渐变的过程。
(2)拉镜头可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成像面积由大变小、周围环境由小变大。
随镜头向后拉开,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看起来由大变小,主体周围的环境则由小变大,逐渐展开空间范围。
5.推镜头的功能
(1)推镜头能突出主体人物和重点形象:
推镜头表现出画面框架向主体接近,一方面引导并规范着观众的视线;另一方面,推镜头的落幅使被摄主体成为画面中醒目、突出的结构中心,从群体中突出主体,从全局中突出重点。
(2)推镜头可以突出细节、突出重要的情节因素:
推镜头对视觉信息呈现上的“寻”和“显”的作用把观察注意力从整体引向局部细节。
(3)推镜头可以强化人物情绪,还可以表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用作客观转入主观幻觉、想象、回忆的契机。
(4)推镜头可以模拟视线的集中与投向。
推摄的速度变化可以直接影响画面节奏,产生外化的情绪力量。
(5)推镜头常引发观众产生由抒缓到紧张的心理变化,有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的作用。
(6)推镜头可以加强或减弱纵向运动的运动主体的动感。
6.拍摄推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1)推镜头拍摄的重点是落幅。
落幅一般为起幅的主体或构图中心,对落幅要有明确的设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