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2965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教育集团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其中6句)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

(《论语》十二章)

②__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⑤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⑦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⑧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默写刘禹锡的《秋词<其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其不善者而改之

(2).②星汉灿烂(3).③闻道龙标过五溪(4).④非淡泊无以明志(5).⑤影入平羌江水流(6).⑥风正一帆悬(7).⑦巴山夜雨涨秋池(8).⑧夜阑卧听风吹雨(9).

(2)自古逢秋悲寂寥,(10).我言秋日胜春朝。

(11).晴空一鹤排云上,(12).便引诗情到碧霄。

【解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默写时,要注意羌、阑、寂、寥、霄几个易错的字形。

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mì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地,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急燥,养不过夜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jiàn赏(______)mì食(______)秕谷(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_____,这个词正确书写应为_____。

(3)“人迹罕至”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叙述的重点是(______)

A.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B.冬天可以在百草园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C.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拍雪人和塑雪罗汉无人欣赏。

D.下雪后在百草园里捕鸟充满了乐趣。

【答案】

(1).

(1)鉴

(2).觅(3).bǐ(4).

(2)急燥(5).急躁(6).(3)少有人来(7).(4)D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

注意“鉴”不能写成“签”,“秕”不能拼成“bì”。

(3)此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人迹罕至”在此文段中是少有人来的意思。

(4)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要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此文段通过写冬天在雪地捕鸟的经过,表现了冬天的百草园也有无限的趣味。

故选D。

3.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西游记》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是______,最能体现出他具有反抗精神的情节是______。

(2)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借动物比喻人的文章是《________》。

作者通过“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故事斥责封建孝道的文章是《_________》。

【答案】

(1).

(1)孙悟空

(2).大闹天宫(3).

(2)《狗猫鼠》(4).《二十四孝图》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

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因此名著的学习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熟读名著《西游记》可知,孙悟空是小说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最能体现他这种精神的情节是“大闹天宫”。

(2)《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共计10篇。

其中借动物比喻人的文章是《狗•猫•鼠》,过“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故事斥责封建孝道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4.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

5月17日下午,实验中学“品读经典,放飞青春”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多功能厅举行。

根据参赛作品的内容,比赛分为“跨越”“传承”“展望”三个篇章。

共22个参赛节目和2个表演节目。

比赛节目精彩纷呈,师生合作的朗诵《相信未来》获得“最佳风采奖”。

本次比赛由学校教务处举办。

(1)简要概括选文内容。

(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语序不合理,应该把“______”与“______”调换。

(3)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赛结束后,校报记者进行了现场采访。

对本次经典诵读活动,持赞成观点的占多数,但也有少量担忧的声音。

如果采访到你,你是赞成还是担忧?

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实验中学举行了经典诵读比赛。

(2).

(2)应把“跨越”(3).和“传承”调换。

(4).(3)“与名著同行与圣贤为友”“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等(5).示例一:

赞成。

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等。

示例二:

不赞成。

与考试关系不大;占用学习时间等

.........

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回家的敲门声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

②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

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

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

“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的比兔子都快!

”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③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

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过了一年又一年……

④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

⑤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

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

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的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

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的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

⑦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

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

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

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⑨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

“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

”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⑩如今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和生活,一年之中回家的次数已是屈指可数,然而家门口的那把椅子居然还在……真的,我现在忽然很想哭,很想家,很想我的爸爸妈妈,我想回去看看他们。

⑪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

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5.阅读文章,在下列横线处依次填写相关情节

父母争着为“我”“开门”→________→_________→父亲坐等为“我”开门

6.结合具体语境,试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

7.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

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10.通读全文想想:

文章以“回家的敲门声”为题有何好处?

11.联系现实生活,请简要谈谈你读了本文后获得的启示。

【答案】5.

(1).父亲一人为“我”开门

(2).父母晚上在街口等“我”

6.憨笑本义是憨厚的笑,在这里写出父亲的朴实憨厚,表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7.比喻。

将父母的身影比作雕塑,生动形象写出了父母夜晚在街口静静等候的儿子的执著,体现了父母对儿子炽热无私的爱。

8.结构上: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

内容上:

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爱,表达了作者对父母深深的感恩之情。

9.第一人称,好处是真实可信,便于的心理描写,使抒情更强烈。

10.文章的线索,点明文章的中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任意二个)

11.示例:

做子女的,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处何方,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尊重,关爱父母等(结合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5.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

应该围绕父母为我开门这件事情,依据选文内容的先后顺序概括即可。

解答时第一个空,应该从第④自然段内容概括,第二个空,应该从第⑥自然段的内容概括。

6.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

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句中的“憨笑”的本义指的是朴实天真的笑,在这里指父亲的朴实,以及对儿子的关爱。

7.此题考查赏析句子。

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

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这个句子将夜晚在街口静静等候的父母的身影比做雕塑,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炽热的爱。

点睛:

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8.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结尾语段的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

语意双关,以富有哲理的警句结尾,给人以人生的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回应标题和上文,使文章结构严密;画龙点睛,深化文章的中心。

结尾段在内容上,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爱,表达了作者对父母浓浓的感恩之情;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9.此题考查记叙文中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

其作用如下: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我”来记叙,读起来真实可信,便于心理描写,能更好地抒发感情。

10.此题考查的是标题的作用。

标题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概括全文内容;揭示文章主题;充当文章线索;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回家的敲门声”既点明文章的中心“父母期待我回家”,又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11.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

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应该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和回报父母的角度来谈。

语言要生动形象,情感要真挚。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A]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

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战?

止增笑耳。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意暇甚(______)

(2)屠暴起(______)

(3)一狼洞其中(______)

(4)狼亦黠矣(______)

13.翻译下列句子。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4.用“/”为下面这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

15.从故事情节发展看,选段[A]是故事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主要写的是_________。

(用四个字概括)

16.狼很狡猾,可最终自取灭亡,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案】12.

(1).

(1)径直

(2).

(2)突然(3).(3)挖洞(4).(4)狡猾

13.

(1)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前面。

(2)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4.其一/犬坐/于前

15.

(1).高潮

(2).结局(3).屠户杀狼(屠户毙狼)

16.

(1)对待像狼一样的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要善于斗争。

(2)坏人虽然狡猾,但害人终害己,终会会取灭亡。

【解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

蒲松龄年代:

参考译文: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注意“洞”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

“径”,径直;“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几何”,多少;“止”,通“只”,只是。

点睛:

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

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

(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方法是:

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4.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根据句意来划分即可。

句意:

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选段(A)主要写的是屠户杀狼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16.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解答时要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文章讽刺了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坏人多么奸诈,终归要失败。

告诫人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与妥协,必须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写作

17.按要求作文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会让我们认识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甚至是从寻常小事中,也能感悟出道理。

请以“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1)补全题目(如真诚、感恩、珍惜、宽容、坚持……)

(2)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真情实感。

(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我懂得了感恩

珍珠记住了蚌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次无瑕;蝴蝶记住蛹的恩情,回报给了它一段轻舞;花都记住了土的恩情,汇报给了它一季盛放……

天地奉献给万物生命,父母奉献给孩子养育,陌生的人们奉献给你我善良的帮助、温暖的笑颜,这世间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教会了我们—会学感恩,懂得感恩,常怀感恩之心。

施恩者常常不图回报,因为施恩者的心是善良的、博大的、无欲无求的。

他们不需要你蛹任何物质的华美回报他们的付出,因为正真的付出是高于善良至上的,没有一个父母是为了你的养老送终而给你无尽的关怀,然而乌鸦反哺却是你发至内心的回报;没有一位老师是为了你的他日回报而给你谆谆教诲,然而功成名就是你给与老师最好的礼物;付出的人是无怨无悔的,但接受的人却不能无动于衷!

当初捐助希望小学的小李也许并为奢望任何回报,但我相信,那少之又少却又重如千钧的十元钱将如春日和风,为躺在病床上干涸的心灵送去慰藉与感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从开天辟地之时起,感恩的美德耕织与每一个人的每一寸心田。

我们的先人做的很好,“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祖国的培育之恩,勿忘;“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有人的知遇之恩,勿忘;“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父母的哺育之情,且莫忘!

时空流转,付出的阳光依旧普照。

然而,回报的雨露却越发减少,于是,“感恩”的大地慢慢的龟裂—那句“很没面子”上来丛飞的心,也冰冷了那许多曾经火热的付出。

“感恩”的昨天叫明理;“感恩”的今天叫回报;“感恩”的明天叫传承。

冷漠的眼冰冷了付出的火种,只有感恩的余温才能重燃那伟大的圣火,施恩不图报,但每一个施恩者都希望这爱可以传承下去,生生不息,真爱呼唤感恩!

正如冰心奶奶所说,我们将爱的种子撒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像话弥漫……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为了善良,为了爱。

【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以“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核心词是“懂得了”,让人感到这中间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要注意写清“懂”的过程和“懂”的内容,所懂不能过于肤浅,应有更深的感悟、体验、了解。

写作时,我们要注意是什么(人、事、物)让自己懂得了这些体悟。

自然,可以写我们亲近的人,也可以写某一物品,例如一棵树、一本书、一件衣服等,还可以是一片风景、一次野外的旅程、一次梦境等。

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把书中或者课本中看到的人物放在文章中,由他(她)的经历或者在梦境中与他(她)的相遇,告诉自己,提醒自己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在文体上,文体告诉我们,该文应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如果写成议论文,就跑题了。

点睛:

本篇作文是一篇半命题作文,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恰当、新颖的题目。

一般来说,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填的内容往往是写作的中心内容。

在完成补题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确定了写作的素材或明确了写作的中心。

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半命题作文的补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充分吸取题中的隐含信息。

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要求,注意题目所提供的选择范围和提示的情境,抓住关键信息,充分吸取其中的有用信息:

或有关文章体裁,或暗示作文中心、感情,或框定了选材范围,或明确了填词拟题的要求。

二、要尽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

三、要精心体现运思的新颖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