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物理八上21《光的反射》word省优获奖教案.docx
《沪教版物理八上21《光的反射》word省优获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物理八上21《光的反射》word省优获奖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物理八上21《光的反射》word省优获奖教案
资源信息表
标题
第二章2.1光的反射
关键词
光的反射入射角反射角
描述
本教学设计包括:
一、教学任务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资源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六、教学流程
七、教案示例
学科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册第二章2.1节
语种
汉语
媒体格式
.doc
学习者
学生
资源类型
文本类素材
课程类型
初中基础型课程
作者
张俊雄
单位
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
地址
上海市胶州路727号
Email
Zjxzjx18@
第二章2.1光的反射
执教:
上海市静安区教师进修学院张俊雄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
本章主要就光的传播进行教学,光的反射定律是本章的一个重要规律,既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又是另一个核心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知识,其中虚像概念,为后续的凸透镜成像性质作了铺垫。
此外,光线的建模思想也为后续教学中磁感线的引入提供了类比素材。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为基础,在此之上建立光线概念,并感受光的反射现象,继而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然后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对光直线传播比较熟悉,并且在生活经验中也获得了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等现象的感性认识,不过对光线模型和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等规律缺乏理性认识。
通过对光束观察,感受光的传播,建立光线模型。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逐步提出反射现象所涉及的物理名词(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并研究线之间、角之间的规律。
通过猜测、假设、验证和归纳,对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进行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形成规律的过程中,感受“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探究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并体验探究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⑵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知道虚像。
⑶学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关注生活中的光束现象,感受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
⑵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感受“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学习光的反射有关应用中,了解物理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⑵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喜悦和懂得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⑶通过从生活实例中了解光现象,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每两人一套):
激光笔、平面镜、带角度和转动小门的光屏、平玻璃板、白纸、蜡烛(大小一样的2支)、刻度尺。
2、演示实验器材:
激光笔、平面镜、平玻璃板、白纸。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以生活中的实例和小实验为基础,引入光线、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现象等,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
通过小实验和PPT模拟演示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形成认识。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是突出规律的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指出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能反射光,然后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小平面镜,观察反射的光斑,感受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反射面和入射点等物理名词。
通过改变镜子的角度,观察光斑的移动情况,感受光的反射是有规律的,从而提出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物理名词,同时教师板演光路图,学生初次建立光反射的空间概念。
在这基础上,学生猜想光的反射规律,并通过实验分步验证,并同时感受光路可逆事实规律。
最后通过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巩固光的反射定律。
本设计要突出的另一个重点是:
平面镜成像特点。
方法是按照猜想、假设、验证和归纳的步骤进行探究得出成像特点。
通过生活实例分析,知道平面镜、平静水面、玻璃等都可以成像,并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验证所猜想的平面镜成像特点。
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实验设计、器材选用、观察和比较实验现象,能够较成功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对称的。
最后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确定物、像或平面镜的位置,巩固知识。
对于突破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所用方法是通过小组实验讨论和平面镜成像原理分析,逐步形成虚像概念。
通过感觉未点燃蜡烛的上没有火焰,却看上去点燃似的,确定这是一个像。
然后用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没有成像,说明是虚像,然后通过PPT模拟演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完善虚像概念。
本设计中有关知识在《科学》学科中已经学习,如光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实像等,但是学生学有程度并不尽然,应当注意适当的指导。
本设计通过学生感受生产、生活中光反射的实例,感悟物理知识广泛的社会性应用,同时通过自主实验活动,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视频1
播放“穿过树叶缝隙射下的太阳光束”和“电影院里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光束”,复习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引入光线。
活动Ⅰ学生实验1
利用平面镜反射激光,感受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Ⅱ学生实验2
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带角度和转动小门的光屏等器材按学习活动卡P29的“活动”要求,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活动Ⅲ学生实验3
按学习活动卡P29的“交流与合作”要求进行活动,感受光路可逆现象。
活动Ⅳ演示实验1
用同一束手电筒光分别斜射到平面镜和白纸上,感受各自反射光的强度,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活动Ⅴ应用巩固
学生练习:
会作反射光路,并计算相关角度大小。
情景Ⅱ视频2、3
播放“水浇不灭的蜡烛”、“水中倒影”等引入平面镜可以成像。
活动Ⅵ学生实验4
利用给定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活动ⅦPPT模拟演示
解释平面镜成像原因
活动Ⅷ应用
介绍平面镜成像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防止;学生练习。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环节,自主活动、验证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学生实验活动,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第二环节,自主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通过小组设计实验,交流与讨论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视频1:
“穿过树叶缝隙射下的太阳光束”和“电影院里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光束”,复习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并提出光线概念,以及平行光等。
2.学生交流:
“为什么能看见月亮、镜子、黑板、人、树……等许多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
”,引入课题“光的反射”。
(二)新课
3.光的反射定律
⑴学生实验1
利用平面镜反射激光,观察反射光斑位置,教师板演多组学生实验光路图,提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反射面和入射点等物理名词,建立光反射的空间感。
利用改变激光笔的方向或平面镜角度,观察反射光斑移动情况,感受光的反射是有规律,提出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物理名词。
教师准确板演光路图。
⑵问题
猜想:
光在反射时可能遵循的规律,即光在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⑶学生实验2
利用激光笔、平面镜、带角度和转动小门的光屏等器材按学习活动卡P29的“活动”要求,验证光的反射规律。
说明: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让光线从原来反射光线位置入射,注意光路可逆现象。
⑷大组交流
各组代表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结论。
结论1: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结论2: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结论3: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
说明:
在归纳反射规律过程中,可以提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说法是否正确?
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4.光路可逆
学生实验3:
按学习活动卡P29的“交流与合作”要求进行活动。
结论:
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⑴演示实验1
用同一束手电筒光分别斜射到平面镜和白纸上,感受各自反射光的强度,并观察墙上有否反射光斑。
⑵问题
为何手电筒光斜射到平面镜上,会有较亮的反射光,且墙上有光斑,而斜射到白纸上却都没有?
⑶交流小结
学生阅读教科书P3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节,并交流小结。
强调:
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
(三)运用巩固
6.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视频2:
“水浇不灭的蜡烛”,提出平面镜后的蜡烛为什么在水淋之下不会熄灭?
引出课题“平面镜可以成像”。
2.视频3:
镜中像(小猫照镜子);水边的倒影(美丽的湖光山色,平静的湖面像一块镜子一样倒映出旁边的山林);玻璃橱窗的景像(橱窗是一块块平的玻璃板,既能看到窗外的景象,又能看到屋内的景象在玻璃板上成的影像)。
镜子、平静的水面、平玻璃板、抛光的物体表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问题:
平面镜所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⑴猜想与假设
根据平时自己照镜子的实例和视频2中“小猫照镜子”,提出所注意到的问题,并作假设。
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可能的特点:
a像与物的形状、大小相同
b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d像和物左右反向
⑵实验设计
各组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a验证平面镜成像的“等距”特点需用哪些器材?
——刻度尺。
b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用玻璃替换镜子,用相同的蜡烛替换物与像。
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玻璃板后放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
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直到从玻璃板前面不同位置看去,板后的蜡烛B好像点燃似的。
蜡烛B所在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c实验还需要观察、测量比较的对象?
——像和物的大小。
d如何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实验中可以通过用光屏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找像,感受虚像。
⑶学生实验4
按照《活动卡》P30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求进行实验。
说明:
要强调多次实验,才能得出实验结论。
可以让学生思考,实验器材中的物与像一定是蜡烛吗?
身边有其它物品可以替代吗?
⑷各组交流
各组交流、讨论实验现象与结论。
结论:
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即像与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4.平面镜成像原理
⑴通过PPT模拟演示光路图,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因。
即是光源S
发出的光在平面镜上反射,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的视觉感觉到发
出的光线位置在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交汇点S’。
⑵像的位置没有光传播过去或射出,在光屏上也无法形成,因此
我们称之为虚像。
(三)知识运用2
5.平面镜的应用
⑴PPT模拟演示或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平面镜可以成像,也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如:
穿衣镜、商店装潢用的平面镜、潜望镜、书写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口腔医生诊疗时用的小平面镜等。
⑵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平面镜成像也有利弊两方面。
PPT模拟演示:
轿车车前玻璃斜置的,而大客车的车前玻璃正置,但车内不能开灯,分析原因。
6.巩固练习
课 题
§1.2声音的特征
(2)
课 时
本课共 课时
总课时第 课时
课 时
目 标
1、了解乐音的特征。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应用。
2、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音调、响度和音色
3、能用音色来鉴别来发音的物体,明确音调、响度、音色在判别中的主次。
教学及训练
重 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应用。
仪 器
教 具
录音机、多媒体。
教 学 内 容 和 过 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声源振动的幅度决定响度,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调。
利用响度与音调,借助生活的经
验,能够辨别声源。
学生听录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听后的感受。
用几种乐器发出响度、音调相同的声音,学生辨别声音是由哪种乐器产生的?
板书课题:
声音的特征——音色
二、新知识探究
(一)音色
明显感到声音的不同,能很快判断出发声的物体。
听熟悉的同学的讲话声,不论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与音调如何,都能把它们区分开来。
未见其人而闻其声。
所有发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此性质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与发
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此特性称为音色。
(二)、观察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欣赏几种乐器合奏、独奏的歌曲,加深对音色的理解。
音色是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决定的,发声体的个性。
借助仪器可以观察到音色不同的声音,声波的波形不同。
音叉的波形简单,长笛的波形略有起伏,双簧管波形复杂,小提琴
的波形更复杂。
(三)、课堂小结:
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是乐音的三要素。
响度反映声源振动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反映声源振
动的快慢,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音色反映声源的个性特征,由声源
材料、结构决定。
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借助生活的经验,利用乐音的三要素来辨别声源
(四)、生活、物理、社会
投影、图片多媒体展示曾侯乙编钟:
编钟共65件,分三层8组上小
下大。
下层体大,音调低,响度大;上层体小,音调高,响度小。
(五)、身边的物理
买西瓜时,拍拍西瓜,听声音来判断生熟。
(音调)
看焰火时,距离略远一点,总是先看到火焰,后听到雷声;雷雨天
气,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六)作业与评价
1听流行歌曲时,听到歌声,便知道是哪位歌手演唱的,这是根据做出判断的。
2百米赛跑时,若终点计时员听见起跑的枪声后才开始计时,记录下来的成绩准确吗?
说明理由。
计3显示的时间与运动员跑的实际时间相比如何?
4如果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只有01,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请你想象出几个可能的情景。
5给出的有关“听”的应用中,不是根据声音的特征来判断的是:
A听你说句话,就知道你感冒了B敲打花盆能知道花盆的好
C听你说话就明白你的想法D、弹拔琴弦,听出琴弦的松紧程度
6听听自己的声音:
用录音机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
读书声或书声。
再播放出来,自己听听,让同学听听。
平时听到的声音与录音机播放的声音相同吗?
思考一下,说说原因。
课
后
札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