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2697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2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度江西省寻乌中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日前,酝酿了十余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首日票房即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这不是第一次:

此前有电视剧《远古的

传说》《女娲传说之灵珠》,也有最近票房大卖的电影《捉妖记》。

上古神话是指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先民口耳相传的故事经过先秦

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创作,主要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成为后世

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上古神话如何在今天的电影改编中重生?

首先,主创者需找到上古神话与当代相呼应的精神内核,创造出既符合神话精神又与时代审

美相契合的艺术形象。

这就需要创作者做好充足的功课,深入了解上古神话的文化内涵,借

鉴当前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自己的二度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缺陷

而导致创作时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西瓜。

《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镌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

纹章:

鲲鹏、大椿、凤凰、祝融、貔貅、嫘祖等神话形象汇聚一堂,其姿态动作抓住了中国

道家文化的气质,其法术神力抓住了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影片的人物矛盾设置意在凸显

家族伦理、敬畏生死、天道有常等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并最终在人(片中的神即人)与大自然的博弈中获得新的价值平衡。

遗憾的是,创作者想塑

造的形象过多,每一个都没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模糊和弱化了角色的

艺术力量。

电影《捉妖记》对上古神话的化用则较为浅层次,其人物塑造虽取法《山海经》

中的异人异兽,但角色的行动则带着好莱坞电影的喜剧色彩,没有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

质。

其次,上古神话往往并不具备完整的叙事结构,而讲好一个故事并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

现,则是影视改编的核心。

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

比如《捉妖记》对妖与人

类、妖族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不够充分,《大鱼海棠》对主角椿、湫和鲲之间的情感

线索铺展不足,人物动机不合理,故事主题也不够凝练,比如灵魂交易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

度上消弭了主角为理想不断反抗乃至自我牺牲的崇高感。

英国的魔幻电影《指环王》情节虽

有拖沓之处,但做到了叙事上的合情合理,并始终紧扣人性对抗恶欲,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

主题,这种创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改编自上古神话的大银幕作品,离不开一个具有代入感的奇观世界。

伴随电影特效和虚拟现

实技术的发展,实现虚构形象的写实已不是问题,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从细节着手,凸显

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确保影片整体风格的统一。

上古神话承载了华夏祖先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和奇谲瑰丽的想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故地。

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当代大

众文化的丰富与提升。

(摘编自林炜圣《上古神话如何“重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十余年的准备工作之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几天以前上映,首日的票房即大

有斩获,冲破7000万元人民币。

B.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事创作国产影视作品,电视剧《远古的传说》《女娲传说

之灵珠》、电影《捉妖记》比《大鱼海棠》更早。

C.上古神话多保存在《诗经》《楚辞》《庄子》等传世典籍中,经今天的电影、电视剧的

改编才得以重生。

D.中国夏朝以前直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和传说,经先民口耳相传、先秦两汉作家的记录和再

创作,得以保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鱼海棠》的形象设计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众多的神话形象表现出中国道家文

化的气质及东方美学中的自然灵韵。

B《大鱼海棠》的人物矛盾的设置凸显了某些传统伦理价值与个体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价

值观的碰撞。

C.《大鱼海棠》塑造的多个形象均未能充分展现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捉妖记》

人物塑造未能传递出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

D.《大鱼海棠》的线索、人物、主题、情节及《捉妖记》的矛盾冲突表现方面尚有不足,

而《指环王》的叙事、扣题值得学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票房和《捉妖记》大卖看,从上古神话中取材或改编其故

事进行电影创作.同样可以吸引现代观众。

B.以上古神话为艺术创作源泉,电影创作者要做足功课,创造与神话精神相符并与时代审

美相契的艺术形象。

C.让上古神话在当代电影中重生,既可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

与提升当代大众文化。

D.改编上古神话题材的电影作品,核心是讲好一个故事,对人性有深刻的挖掘与表现,以

细节凸显传统文化美学价值,让作品风格统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

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数天上的大小风

筝。

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

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

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

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

菜园篱笆旁的桃花,

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

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

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

母亲,大嫂,姐姐,姐姐

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

他们要去的城市被围困了,

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

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

爸爸是军部的一个军

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

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

河中有一只渡船,

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就不见一个人过渡。

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大石块上睡

觉。

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

”女孩岳珉心里想着。

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

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

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

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

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

母亲象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

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到:

“妈,妈,天气好极了,

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

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

“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

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

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

今早上

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

那么想着:

“妈妈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

“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

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

人房门口望望。

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

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

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

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

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

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后来看到各处远近人家都有了烟子,她才离开。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

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

“谁在问谁?

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

”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

到二门边去,只等侯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

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

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包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

一致的。

B.作者对渡船和守船人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

心绪平静。

C.之所以不让岳珉和大姐看痰盂,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焦虑和痛

苦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并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表现_厂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

的心情。

5.小说末尾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

分)

6.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辆半旧

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

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的落叶,一路把他

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置。

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

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已经被写进教科书。

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程的焊接顾问。

当我们乘坐着高

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

潘老先生

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

工艺。

这年,潘院士已经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老”

了的唯一指标。

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

这位老院士像年轻人

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时响起。

尽管已过耄耋之年,

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

他自由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

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年人掂得动的钢板。

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

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以及气压值。

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

“我现在研究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

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联大建

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

他们有的被家属挟着,还

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

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

着西南联大的校歌。

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

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

往下淌着。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滋味”。

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前途。

1980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完成的

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

“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追求的结果。

”潘

际銮说。

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

我父亲一直怀抱着工业

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

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每学期考试不及

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毕业文凭。

当时的教室是土

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堂入室。

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

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作为我

的终身职业。

当时有人笑话我:

“学焊接?

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

”实际上,焊接是非常

重要的。

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

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兴趣”。

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

最快乐的时刻。

(节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的未来

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

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

1955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

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

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

60年代,他率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

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

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

燃料棒和控制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

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

谈到这些荣誉,他说:

“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不应是奋斗的目标!

他始终认为,只有当自己的创造发明获得成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时,才会享受到人生

的真正幸福。

(节选自《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2014年4月4

日)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则材料都涉及潘际銮先生在焊接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其中,第三则材料概括

得最充分,第二则材料中只是略微提及。

B.材料一从如今清华园里的潘际銮先生写起,在记述潘老先生人生片段的同时,侧重表

现年过八旬的他老而弥坚的精神。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回顾了潘际銮先生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的经历,再现了联大师生治

学环境的艰难以及联大严谨的教学风格。

D.材料三侧重记述潘际銮先生研究焊接技术以及创建我国高校焊接专业的艰难历程,同

时表现了潘老先生面对荣誉时的态度。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潘际銮先生的“年轻”主要表现在:

他虽为耄耋老人却骑电动自行车穿行校园,还玩

微信、QQ等,并且行动自如、记忆力好。

B.西南联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对学生要求严格。

潘际銮先生和他的同学在联大求学期

间学业大进,以致几十年后老人们唱起校歌时仍然激动不已。

C.潘际銮先生当年选择焊接专业时,有人对这个专业缺乏了解,但潘先生义无反顾地将

它作为终身的职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D.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潘际銮先生谈到荣誉时说法有所不同,但是部体现了潘先生在

奋斗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荣誉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E.潘际銮先生的事业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对焊接科学的兴

趣,第二个阶段的驱动力来自于他在焊接科学领域获得的成就感。

9.材料三的原文标题是“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焊’在一起”。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邵伯温,字子文,洛阳人,康节处士雍之子也。

雍名重一时,如司马光、韩维、吕公著、

程颐兄弟皆交其门。

伯温入闻父教,出则事司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辈行,与伯温为再世

交,故所闻日博,而尤熟当世之务。

光入相,尝欲荐伯温,未果而薨。

后以河南尹与部使者

荐,特授大名府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

及司马光子康诣阙,邢恕召康诣河阳,伯温谓康曰:

“公除丧未见君,不宜枉道先见朋友。

”康曰:

“已诺之。

”竟往。

康卒,子植幼。

吕大防

谓康素以伯温可托,请以伯温为西京教授以教植。

伯温既至官,则诲植曰:

“温公之孙,大

谏之子,贤愚在天下,可畏也。

”植闻之,力学不懈,卒有立。

绍圣初,章悖为相。

悖尝事康节,欲用伯温,伯温不往。

会法当赴吏部铨,程颐为伯温

曰:

“吾危子之行也。

”伯温曰:

“岂不欲见先公于地下耶?

”至则先就部拟官,而后见宰

相。

悖荐之于朝,而伯温愿补郡县吏,惇不悦,遂得监永兴军铸钱监。

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

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成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不顾也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

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

秩满,悖犹在相位。

伯温义不至京师,从外台辟环庆

路帅幕,实避惇也。

丁母忧,服除,主管永兴军耀州三白渠公事。

童贯为宣抚使,士大夫争出其门,伯温闻

其来,出他州避之。

擢提点成都路刑狱,贼史斌破武休,入汉、利,窥剑门,伯温与成都帅

臣卢法原合谋守剑门,贼竟不能入,蜀人德之。

绍兴四年,卒,年七十八。

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

尝表伯温之墓曰:

“以学行起元

祐,以名节居绍圣,以言废于崇宁。

”世以此三语尽伯温出处云。

(节选自《宋史·邵伯温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

/恐不顾也/

B.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

恐不顾也/

C.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

之恐/不顾也/

D.时元祐诸贤方南迁/士鲜访之者/伯温见范祖禹于咸平/见范纯仁于颍昌/或为之恐

/不顾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

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B.薨: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但不能用于女性。

C.诣阙:

“阙”借指朝廷或京城,“诣阙”即奔赴朝廷或都城。

D.秩满:

“秩”指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秩满”即官吏任期届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伯温勤学好友,受到良好教育。

他既得到了父亲的教导,又结交了司马光、韩维、

吕公著、程颐兄弟等同辈友人,增长了见闻,熟悉了时务。

B.邵伯温讲究礼节,懂得知恩图报。

他劝说司马康做事要有分寸,守礼节;司马康去

世后,他承担起了教育司马植的责任。

这些体现了对司马光的感恩。

C.邵伯温坚守大义,不愿阿谀逢迎。

章惇因为曾经师事邵康节,想要重用邵伯温,邵

伯温却百计避免;众人皆巴结童贯时,他听闻童贯要来,却躲避。

D.邵伯温守蜀有功,深受百姓爱戴。

在反贼史斌势力正盛之时,他与卢法原共同谋划,

坚守剑门关,最终阻止了史斌入川,蜀人因此十分感激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西边用兵,复夏人故地,从军者得累数阶,伯温当行,辄推同列。

(5分)

(2)赵鼎少从伯温游,及当相,乞行追录,始赠秘阁修撰。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赠荷花曲池荷

李商隐卢照邻②

世间花叶不相伦①,花入金盆叶作尘。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注】①伦:

同等,同类。

②卢照邻:

初唐四杰之一,长期仕途失意。

14.下面对这两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李诗中“不相伦”意谓世人重花轻叶,“金盆”表现了对花的偏爱。

B.李诗“惟有”二句与首二句形成对比,表现荷花花叶相守,不向世俗屈服的品格。

C.卢诗写“浮香”绕岸,实际表现的是夏荷的盛开,以嗅觉写之,十分巧妙。

D.卢诗“常恐”二字带来角色转换,由前面诗人的观赏,变为荷花的倾诉。

E.两首诗都描写了荷花开放、荷叶铺陈之美和花残叶败的凄凉景象。

15.这两首咏物言志诗都写了荷花,但思想感情却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鸷鸟”为喻,说“,”,表达了自己要坚守美

德、绝不同流合污的追求。

(2)刘禹锡《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两句描绘了新旧更替、生机勃

勃的景象。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追慕三国英雄,发出了“”的感

叹。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3分)

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工作中就要瞻前顾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②张謇的《家诫》既不是自己所撰,也不完全照搬古人,而是对古代名人家诫进行辑录与

凝练、最终形成的别开生面的教子书。

③在高三学习经验分享主题班会上,学霸李华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在复习应考方面的一得

之见,同学们听后表示受益匪浅,对下一阶段复习充满了信心。

④2017年央视元宵晚会短小精悍,创意十足,形成了除夕夜之后的又一波荧屏小高潮,

成为一种新的一年为中国人加油鼓劲的强劲文化力量。

⑤练溪托养中心发生49天20死的恶性事件以后,为举一反三,严格规范管理,广东省委、

省政府部署民政部门对全省社会抚养救助托养机构进行全面清查。

⑥回想大概几年前,一些地方政府也曾推出过共享单车。

然而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这些

共享单车大多销声匿迹。

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⑤⑥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二楼南书房”是构建在一民国建筑内,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