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2087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docx

大型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3

2、设计要求………………………………………………………………3

3、编制依据………………………………………………………………4

4、施工准备………………………………………………………………5

4.1、技术准备……………………………………………………………5

4.2、劳动力及机械设备配置准备………………………………………5

4.3、材料准备……………………………………………………………6

5、施工方案………………………………………………………………6

5.1施工工序流程……………………………………………………….6

5.2施工方法…………………………………………………………….6

6、挡土墙监测措施…………………………………………………….13

6.1、边坡工程监测的原则…………………………………………….14

6.2、边坡监测报告的内容…………………………………………….14

7、信息法施工………………………………………………………….14

7.1、准备工作………………………………………………………….14

7.2、信息法施工的要求……………………………………………….15

8、进度计划保证措施………………………………………………….15

8.1、组织保证………………………………………………………….15

8.2、技术保证措施…………………………………………………….15

8.3、资源保证 …………………………………………………………16

9、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6

9.1、技术措施………………………………………………………….16

9.2、管理措施………………………………………………………….17

9.3、混凝土工程材料的质量………………………………………….17

9.4、工程测量质量保证措施………………………………………….17

9.5、现场试验质量保证措施………………………………………….18

10、安全文明施工措施…………………………………………………19

10.1土石方施工安全控制措施……………………………………….19

10.2基坑安全控制措施……………………………………………….20

10.3挡土墙墙身施工安全控制措施………………………………….21

11、文明施工保证措施………………………………………………..23

附:

河道改造平面布置图

 

1、工程概况

重庆市鱼洞综合客运换乘枢纽工程,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新区独龙村,渝南大道和箭河路交叉口东北象限,紧邻轨道交通3号线渝胡路站。

换乘枢纽主体建筑区

规划于用地西侧,紧邻轨道交通3号线渔胡路站,便于交通组织与土地高效利用,主要布置换乘枢纽主体建筑、长途客运及常规公交候车区,出租车及社会车辆换乘区,占地面积约9122.94平方米;

配套建筑区

规划于用地东南侧,紧邻南侧规划路及河道保护线,占地面积约3172平方米;

长途客运停车区、常规公交停车区

结合地形高差变化规划于场地东部,保证旅客步行流线与车行流线不产生交叉,总停车位数为688个;

长途公交下客区

规划于换乘枢纽主体及停车区之间,方便长途及公交客车下客后直接驶进停车区。

加油加气区

规划于用地东北侧,紧邻北侧规划路,方便油气的运输和装卸,区内设车辆清洗和维护的设施。

加油区设置相对独立,不影响停车场日常的使用。

站前广场区

规划于换乘枢纽主体建筑西侧,和架空层商业广场连成一整体,使景观能渗透到底层公交候车区、出租车及社会车辆换乘区,起到集散、缓冲人流,提升社会形象的作用,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河岸绿化区

由于原有河道部分在挡土墙基础下部,当挡土墙基础开挖时,原有河道部分会被挖除;为了不影响河道的正常排水,经现场勘测确定将原有河道改迁至征地红线以外,规划于地块东部,河道线形沿征地红线布设。

作为停车场与东则规划路之间的缓冲绿化带,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为居民提供大空间的集中绿地,提高城市品位,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

本工程在高填方部分采用衡重式挡土墙,挡土墙全长300米左右,最高部分为30米左右,宽度8米左右。

2、设计要求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永久性挡墙50年,地震设防烈度6度,场地土类别Ⅰ、Ⅱ类。

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

3、编制依据

(1)《混泥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

(3)《建筑施工手册》

(4)《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DB50/5018-2001)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4)根据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挡土墙施工图

(5)地质勘测资料

4、基础地质构造及土层情况

4.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位于观音峡背斜西翼,岩层呈单斜状产出。

产状为:

280°∠50°~70°。

岩体构造节理裂隙稍发育~不发育。

场地的裂隙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

挡土墙基础区域内无断层分布。

4.2土层情况

(1)素填土(Q4ml):

褐灰色。

由砂岩块石和粉质粘土组成。

(2)粉质粘土(Q4el+dl):

褐黄色。

可塑-软塑状。

特征值fa=160kPa。

(3)泥岩(J2S)

强风化泥岩厚度较大,岩体破碎,岩质软。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0.30MPa(经验值)中风化泥岩层属软岩,岩体较完整,呈块状构造,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天然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6.62MPa和4.22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48MPa。

(4)砂岩(J2s)

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柱状,少数呈砂状。

均一性差。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0.30MPa(经验值)中等风化岩体岩芯呈柱状,较完整,场地砂岩岩体总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天然和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14.53MPa和9.52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3.33MPa。

5、施工准备

5.1技术准备

(1)图纸审核及原地貌复测,发现图纸有误或现场与设计不符的及时上报相关人员进行复查。

(2)本工程为衡重式挡土墙,采用条石镶面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

(3)原材料(包括砂、片石、水泥及条石)送检。

(4)修建施工临时便道,布置材料堆放场地及备料。

(5)挡墙施工应按从最低处向最高处施工的顺序分段分层进行施工。

5.2劳动力及机械设备配置准备

5.2.1、劳动力计划

序号

名称

人数

序号

名称

人数

1

施工员

3

8

混凝土运输车

10

2

质量员

2

9

1#施工班组

100

3

安全员

2

10

2#施工班组

100

4

试验员

2

11

3#施工班组

100

5

材料员

2

12

4#施工班组

100

6

保管员

2

13

5#施工班组

100

7

电工、焊工

8

14

挖掘机司机

6

5.2.2机械、设备准备

序号

机具名称

单位

数量

1

挖掘机

3

2

打夯机

6

3

16T吊机

5

4

电焊机

2

5

强制式搅拌机

4

6

振捣棒

60

7

全站仪索佳250

1

8

水准仪DS32

1

9

潜水泵

10

10

混凝土运输车

10

11

混凝土泵送车

2

5.3、材料准备

主要材料:

条石、C30片石砼、商品混凝土

辅助材料:

φ100PVC管、渗水土工布、钢筋

以上材料数量C30片石砼、条石根据设计工程量计算,φ100PVC管道、渗水土工布、钢筋、混凝土工程量根据设计计算数量后填写材料申请表报材设部统一采购。

6、施工工序流程

准备工作→测量放样→基槽开挖→基底报验→封基→基础定位测量→砌筑镶面条石→浇筑片石砼基础→养护→墙身定位测量→墙身条石砌筑→浇筑墙身片砼→养护→中间交工验收→墙背回填→竣工验收。

7、施工工艺

本工程采用等节拍流水作业法。

作业面分成5个施工段,每个施工段配备一个施工队,每个施工段长度约为60米。

由于挡土墙较高,需进行分层浇筑,每层浇筑高度约为50cm。

每一层具体施工方法如下:

7.1测量放样

根据设计提供的坐标,放出挡墙的控制桩,桩顶打一小铁钉,然后用水泥砂浆固桩,以便施工过程中随时控制线形,同时复测水准点将高程引至各木桩,以便检测开挖深度。

对原始地貌进行测量并作好原始记录,填写好放样资料,再用石灰撒出基坑开挖线。

放样资料及原始地面高程的数据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才能进行下道工序。

7.2基坑施工

7.2.1基坑开挖深度

根据施工图和现场总平面图,挡土墙基坑分为四段开挖,各基坑开挖深度情况见下表。

基坑开挖深度一览表

建筑物名称

A-B段

B-C段

C-D段

D-E段

挡土墙

7.2.1基坑侧壁安全等级

根据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环境及损坏后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的严重性等因素,本工程基坑侧壁安全等级按《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建筑边坡技术规范》(B50330-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2004、J366-2004)综合确定情况见下表。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确定情况表

基坑部位

边坡高度H(m)

边坡类型

周围建筑环境

地下水情况

破坏后果

基坑侧壁安全等级

挡土墙

8

土质和岩质边坡

基坑周围无建筑物

水位在基坑地面以下

不严重

二级

7.2.3基坑设计与施工

1、坡率法设计

根据本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环境特征及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本工程基坑开挖以现地表标高为参照系,4#楼基坑深度按7.60米考虑,5#楼基坑按6.66米考虑,6#楼按5.99米考虑,7#楼按4.24米考虑。

根据前述,4#-7#基坑均为土质和岩质边坡,地质条件相对较好,放坡坡率取1:

0.75。

2、土方开挖

鉴于本场地相对空旷,基坑相对独立的特点,可先清除地表填土及地下障碍物等,然后分两步开挖到位。

基坑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后,挑出排水明沟并挖出集水井,以备雨水的排除。

协调好各施工队伍衔接关系,全面完成总包方的施工技术要求,控制施工质量与安全。

(1)土方开挖

1.1、土方开挖的总体顺序和方法

本工程土方开挖较浅,基坑的土方采用分层分步机械开挖,分层厚度由基坑开挖深度确定,且基坑机械开挖和基坑护壁交叉同步进行,基坑开挖时应注意保护底板下的原状结构,机械开挖深度控制在基坑底标高以上300mm处,其余由人工清除。

基槽挖好后组织勘察、设计单位共同验槽,验槽合格后立即浇筑混凝土垫层。

1.2、机械开挖的方法

主要机具:

挖土机械有:

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等。

一般机具有:

铁锹(尖、平头两种)、手推车、小白线或20号铅丝和钢卷尺以及坡度尺等。

1.3、作业条件:

(1)土方开挖前,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将施工区域内的地下、地上障碍物清除和处理完毕。

(2)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位置或场地的定位控制线(桩)、标准水平桩及开槽的灰线尺寸,必须经过检验合格;并办完预检手续。

(3)夜间施工时,应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在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标志,并要合理安排开挖顺序,防止错挖或超挖。

(4)施工机械进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桥梁和卸车设施等,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或加宽等准备工作。

(5)施工区域运行路线的布置,根据作业区域工程的大小、机械性能、运距和地形起伏等情况加以确定。

(6)熟悉图纸,做好技术交底。

 1.4、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测防桩位→测量放线

→确定开挖的顺序和坡度→分层分步开挖

→挑出排水明沟和集水坑→修边和捡底

(1)根据提供的有关资料及现场调查,基坑开挖范围内无大的建筑物和堆载,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和现场实际调查,做出边坡稳定性验算分析后,经过专家论证,4#-7#楼土方开挖采用自然放坡,坡度为1:

0.75。

根据施工过程中基坑的即时情况随时做好基坑支撑准备。

开挖基坑土方时,由西向东分两层开挖,用自卸汽车运至燕大星苑工程D标段处堆放,挖至基坑底部设计标高上300mm停止开挖,人工修边捡底。

(2)在开挖过程中,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

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做好基坑支撑准备,以防坍陷。

(3)在机械施工挖不到的土方,配合人工随时进行挖掘,并用手推车把土运到机械挖到的地方,以便及时用机械挖走。

(4)修帮和清底。

在距槽底设计标高300mm槽帮处,抄出水平线,钉上小木撅,然后用人工将暂留土层挖走。

同时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用小线或铅丝),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以此修整槽边。

最后清除槽底土方。

(5)槽底修理铲平后,进行质量检查验收。

1.5、人工捡底的方法

基坑形成后根据已建立的建筑物轴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桩,将轴线标高引测于坑内,并在坑内建立临时轴线控制网,测放出基础垫层外框线,作为人工捡底的依据,人工捡底应采用锹镐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基底标高,防止超挖,人工开挖前应邀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质监等部门进行验槽。

1.6、土方的运输和堆放

土方运至建设单位指定的燕大星苑D标段处堆放。

堆放场地内,将土方按土的类型分类堆放,即杂填土、素填土堆放在一起,粉质粘土、粉土堆放在一起,中砂堆放在一起,圆砾、卵石堆放一起,膨胀土单独堆放。

(三)、集水井明排设计与施工

1、基坑内排水系统

在4#-7#楼基坑内各边坡脚处设置明排沟,明排沟距坡脚0.3m,应比槽底低0.5m,宽0.4m左右,填满碎石做成盲沟,在基坑拐角处设置集水井,集水井内放入直径380mm无莎混凝土滤水管,管外填砾料。

明排沟结构及集水井结构详见下图:

2、坡顶排水系统

每个独立基坑坡顶沿基坑周边设置最少两个带有沉淀池的集水池(3m×1.5m×1.5m),基坑内排水系统就近排放到临近的集水池内,经沉淀池沉淀澄清后,将清水按业主指定的排放地点进行排放。

详见基坑降水排水系统布置简图。

见下图。

在基坑坡顶四周设置围堰,围堰高宽为300×500mm,用黏性土堆筑并拍实,距坡顶约2.0米处。

围堰作用是防止雨水流入基坑。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出土坡道设置在每个基坑的东侧。

(四)、边坡施工与维护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以及施工人员现场调查,施工现场范围内无大的建筑物和堆载,现场土质为原土层,无回填土迹象,地下无电线电缆、水管等设施埋设,根据建设单位要求,经过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及专家现场论证,本工程土方开挖采用自然放坡形式,坡度为1:

0.75。

土方开挖过程中,即开始对边坡进行维护。

组织人员跟踪施工,机械挖出边坡后,立即用铁锹修平边坡,对不稳定的悬块或虚土及时铲除。

本工程经边坡稳定分析计算,各基坑边坡稳定均满足设计要求,但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尤其是赶在雨季,应加强对边坡的保护。

建议对所有基坑坡面用彩条布进行遮盖,上下用土钉进行加固,必要时采取挂网喷浆对坡面进行保护,避免雨季施工时,雨水冲刷坑壁,造成局部塌方。

在开挖过程中,随时检查槽壁和边坡的状态。

深度大于1.5m时,根据土质变化情况,做好基坑支撑准备,以防坍陷。

基坑临边搭设不低于1.5米的防护栏杆,保证施工中工作人员的安全。

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详细情况见附表2。

(五)、基坑回填程序

1、主要机具:

1.1、装运土方机械有:

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等。

1.2、碾压机械有:

平碾、羊足碾和振动碾等。

1.3、一般机具有:

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铁锹、钢尺等。

2、作业条件:

2.1、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方土料种类、密实度要求、施工条件等,合理地确定填方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虚铺厚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

2.2、填土前应对填方基底和已完工程进行检查和中间验收,合格后要作好隐蔽检查和验收手续。

2.3、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标志布置。

2.4、确定好土方机械、车辆的行走路线,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进行加固加宽等准备工作。

3、工艺流程:

基坑底地坪上清理→检验土质→分层铺土→分层碾压密实→检验密实度→修整找平验收

3.1、填土时应先清除基底的树根、积水、淤泥和有机杂物。

3.2、检验土质。

回填土采用中粗砂,检验回填土料的种类、粒径,有无杂物,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范围内;如含水量偏高,可采用翻松、晾晒或均匀掺入干土等措施;如遇填料含水量偏低,可采用预先洒水润湿等措施。

3.3、填土应分层铺摊。

回填土时应素土分层予以夯实,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超过500mm,人工夯实每层厚度不超过200mm压实系数>0.94。

3.4、碾压时,轮(夯)迹应相互搭接,防止漏压或漏夯。

长宽比较大时,填土应分段进行。

每层接缝处应作成斜坡形,碾迹重叠。

重叠0.5~l.0m左右,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应小于1m。

3.5、填方超出基底表面时,应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

填土后,如设计不要求边坡修整,宜将填方边缘宽填0.5m;如设计要求边坡修平拍实,宽填可为0.2m。

3.6、在机械施工碾压不到的填土部位,应配合人工推土填充,用蛙式或柴油打夯机分层夯打密实。

3.7、回填土方每层压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3.8、填方全部完成后,表面应进行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找平夯实。

基坑大小应满足挡墙施工要求,本工程挡墙施工采用条石镶面(代替模板)片石混凝土施工方法,基坑开挖尺寸比挡墙基础尺寸稍大。

由于本工程为中风化岩石地基,需先用炮机打,再用人工清理基底,清理至基底设计标高,并整平。

开挖为梯形口,边坡比按1:

0.3~1:

0.5,宽比挡墙底宽30cm。

基底力求粗糙,逆坡应符合设计要求,顺墙方向的地面坡度大于5%时,基础应作成高宽比不大于1:

2的台阶。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排水沟及集水井进行施工排水,在基坑边坡顶部设置截水沟,防止雨水进入基坑;保证工作面干燥以及基底不被水浸。

在松散的土质边坡或石质边坡采取一定的支护措施,防止滑坡塌方等。

采用挖掘机开挖,坑底预留30cm人工清底,基坑开挖设置施工便道,以保证施工机械正常进出。

2、基底检验

基坑施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在垫层混凝土浇筑前应按规定进行检验。

其目的在于:

确定地基的容许承载力的大小、基坑位置与标高是否与设计文件相符,以确保挡墙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不致发生滑移等病害。

基底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

检查基底平面位置、尺寸大小,基底标高;检查基底土质均匀性,地基稳定性及承载力等;检查有关资料等等。

5.2.3、条石砌筑

1、材料要求

1)、条石

条石所用石料采用外购,石料必须选用质地坚硬、无风化剥落和裂纹的岩石,其抗水性、抗冻性、抗压强度等均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且条石强度等级不低于MU30。

砌筑面石应进行加工至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砂浆

砂浆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设计标号(砂浆标号采用M10)、和易性,具有良好的保水性能;砂浆的配合比须经试验确定,并须征得监理工程师的同意;砂浆必须拌和均匀,其拌和时间自投料完算起,不得少于1.5min,一次拌为应在其凝结之前使用完毕;水泥与塑化剂的配料误差不得大于2%,砂的配料误差不得大于5%,水的配料误差不得大于1%。

2、  浆砌条石施工

本工程采用条石镶面填筑片石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为使镶面条石与片石混凝土结合牢固,不出现裂缝;在镶面条石砌筑时采用一丁一顺砌筑方式。

与混凝土接触的条石,丁砌条石伸入混凝土的长度满足规范要求;并且对顺砌镶面条石与混凝土接触面进行凿毛,使镶面条石与混凝土紧密结合,必要时需设置一定的拉接钢筋。

镶面条石砌筑宽度为三块条石平铺厚度,每砌筑50cm高,浇筑一层片石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再砌筑下一层条石,在下一层条石砌筑前应对前一层条石表面拉毛,使新旧条石之间结合牢固,不产生裂缝;最后开始砌筑条石,砌筑厚度达到50cm后浇筑混凝土,依此施工方法循环进行,直至达到设计标高。

浆砌条石采用人工铺筑法砌筑,砂浆稠度为30~50mm,在浆体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的面,必须留置临时间断处,并应砌成斜槎。

浆砌条石应做到:

(1)条石基础砌体的第一皮应采用一丁一顺砌层座浆砌筑。

(2)条石砌体的灰缝厚度不大于20mm。

(3)砌筑条石砌体时,条石应放置平稳,砂浆铺设厚度应略高于规定的灰缝厚度6~8mm。

(4)条石砌体应上下错缝搭砌,在同皮内采用丁顺组砌,则丁砌顺砌条石应交错设置,其中距应不大于2m。

(5)条石砌体应采用同皮内丁顺(一顺一丁)相间的砌筑形式,当中间部分用片石混凝土填筑时,丁砌条石伸入片石混凝土部分的长度不应小于200mm。

(6)浆砌条石时每隔20m设一变形缝,缝宽30mm,缝间用沥青麻絮填塞。

变形缝从挡墙基础至墙顶应垂直,两面应平整,采用沥青麻絮沿墙内、顶、外三边设置,填塞深度15cm。

(7)待砌筑完成的条石达到设计要求后,开始浇筑片石混凝土。

5.2.4、混凝土浇注

(1)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混凝土的制备量应满足浇筑工艺的要求,对骨料的含水率应经常进行检测,雨季施工时,应增加测定次数,据此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

混凝土拌和物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运至现场不得有离析泌水现象。

(2)混凝土场内水平及垂直运输均采用吊机吊运,混凝土所用原材料及坍落度控制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混凝土浇筑宜从底处开始,沿长边方向一端向另一端进行。

当混凝土供应量有保证时,亦可多点同时浇筑。

(4)凝土浇筑前,应对支架、条石、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后方可浇筑。

浇筑混凝土前条石砌筑范围内的杂物积水应清理干净。

条石砌筑如有缝隙,用砂浆填塞密实并抹平。

(5)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的时间。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裸露面及时进行修整、拉毛,增加新旧混凝土层之间的联结力。

当裸露面面积较大或气候不良时,应加毛毡进行防护,但在开始养生前,覆盖物不得接触混凝土面。

(6)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振捣不能漏振和过振。

混凝土浇筑应按一定的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

混凝土分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30㎝。

砼施工一层后,人工进行片石摆放,按规范要求摆放完成后,再进行下一层砼施工。

砼从高处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m,以不发生离析为度。

(7)片石采用自卸汽车运至施工现场,浇筑混凝土时再用吊机运至作业面。

片石掺加前应清除表面的杂物、泥土等。

片石掺入量不超过总工程量体积的30%,施工控制在25%,掺入时不可乱投乱放,片石应分布均匀,净距不小于100mm,距结构侧面和顶面的净距不小于150mm,片石不得接触预埋件,不可直接接触基底。

(8)在每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达到初凝前,在混凝土面层之间设置石笋,增大上下层新旧混凝土之间的联结力。

(9)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应清楚表面的浮浆、松动的石子及软弱混凝土层。

(10)在上层混凝土浇筑前,应用清水冲洗混凝土表面的污物,并应充分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11)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使新旧混凝土层紧密结合。

5.2.5、混凝土的养护

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初凝前,应立即进行喷雾养护工作;在初凝后尽快覆盖和洒水养护,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