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61975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伪满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伪满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伪满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伪满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伪满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伪满洲.docx

《伪满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伪满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伪满洲.docx

伪满洲

溥仪在日本的扶植下在长春建立满洲国,但是中国一直没有承认,所以称为伪满洲国。

伪满战犯就是指在日本投降后,被中国定位战犯的伪满官员。

满洲国

满洲国(1932年-1934年)

满洲帝国(1934年-1945年)

1932年–1945年

国旗国徽

格言

五族协和的王道乐土

国歌

《满洲国国歌》

首都新京

常用语言日语、汉语、满语、蒙古语、韩语、俄语

政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1932-1934(大同)爱新觉罗·溥仪

(满洲国执政)

-1934-1945(康德)爱新觉罗·溥仪

(满洲国皇帝)

国务总理

1932-1935郑孝胥

1935-1945张景惠

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建国宣言1932年3月1日

 退位诏书1945年8月17日

面积

1937年1,133,437km2(437,622sqmi)

人口

1937年估计36,933,206

密度32.6每平方公里(84.4/sqmi)

货币满洲国圆

注1:

1945年8月17日,满洲帝国皇帝宣读退位诏书,满洲国灭亡。

注2:

1937年以后改用UTC+9。

1936年以前采用UTC+8。

注3:

满洲国的基本数据以1945年的数据为准。

满洲国(后称满洲帝国,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7日),为东北亚曾经存在的一个政权,是满洲事变后由大日本帝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

首都设于新京(今中国吉林长春),领土包括今天的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除当时已被日本租借占领的大连地区,已在石河以南建立关东州厅)全境,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原热河省)。

国家以清朝逊帝爱新觉罗·溥仪为元首(称号为执政,年号“大同”;后称皇帝,年号“康德”)。

1945年8月,日本本土受到美国原子弹的攻击,苏联红军出兵击败了驻守满洲国的关东军和满洲国军,日本战败。

8月17日,满洲国皇帝溥仪宣读《退位诏书》,满洲国灭亡。

建立经过

建国前

参见:

日俄战争及九一八事变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取得南满洲的辽东半岛和南满铁路的控制权,并以护路为由组建关东军驻扎在奉天、旅顺、长春等铁路沿线。

1906年,日本建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除铁道外,其经营几乎涉足所有工业领域,对满洲进行全面开发。

满铁建立标志满洲现代化开始,但也是对满洲自然环境负面影响的开始。

1911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政府被推翻,宣统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法理上继承了清朝版图。

1915年底至1916年,因大总统袁世凯企图称帝而发生的“洪宪帝制”事件,先是激起各地护法讨袁,既而由于袁世凯因帝制失败郁病交加而死,又使作为当时中央政府支柱的北洋势力群龙无首。

此后,由北洋势力、讨袁势力及其他地方势力经过各种分化组合而形成的地方军阀势力崛起,使民国政府(北洋政府)基本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统治。

此后内满大部分地区此后的时间直至1928年末张学良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一直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的政府所统治,其间行政、军事等均有较大独立性。

(张作霖势力最初只及奉天(1928年易帜后改称辽宁)一地,后于1918年击败吉林督军孟恩远,随后赶走黑龙江省的毕桂芳,控制了吉黑二省并统一内满洲。

在清朝灭亡之后,仍有各种清朝的复辟力量活动。

在1917年5月,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

时任长江巡阅使张勋,利用双方争相拉拢他进京调停的机会,于当年6月率领兵进京“调停”,随即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于6月30日夜发动政变,次日迎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复位,复辟清朝,背弃了中华民国与清朝政府的和平过渡协定。

11天后此政权即遭段祺瑞的“讨逆军”讨伐并很快被推翻,张勋逃入荷兰使馆。

宣统退位,张勋逃到天津德租界。

这出复辟闹剧史称“张勋复辟”。

1924年10月23日,西北军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改所部为国民军,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11月4日,民国政府国务会议讨论并通过冯玉祥关于驱逐溥仪出宫的议案。

5日,正式下令将溥仪等驱逐出宫,废除帝号。

溥仪及其家族成为中华民国的普通公民。

溥仪流落天津租界后,为日本秘密机构关注。

1925年5月,日本少壮派的“一夕会”通过“重点解决满蒙问题”的决议。

7月,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起草《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明确提出了日本要设计解除中国军队的武装,维持治安以及防备苏联入侵内满等问题。

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内阁以制定“满蒙政策”为目的召开“东方会议”,最后以《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

《对华政策纲领》提出将“满蒙”(即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地区)与“中国本土”分离对待的政策,试图将内满洲主权“剥离”出来,并指出“关于满蒙,特别是东三省,由于在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我国不仅要予以特殊的考虑,而且要使该地维持和平与发展经济,成为国内外人士安居的地方”,“万一动乱波及满蒙,治安混乱,我国在该地区之特殊地位和权益有遭侵害之虞时,不管来自何方,均将予以防卫——要有不失时机地采取适当措施之思想准备”。

然而,日本军部强硬的少壮派军官却认为日本内阁在“满蒙问题”上过于软弱,主张采取军事手段。

1928年,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在少壮派支持下在皇姑屯炸死不与日本合作的满洲军阀张作霖,希望引起内满大乱以便关东军趁乱占领内满。

然而张作霖长子张学良很快控制住内满局势,河本也被日本军部解职。

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中国在形式上得到统一。

1930年9月始陆续有13万东北军主力部队入关参加中原大战,张学良大部分时间驻守北平。

关外空虚。

1930年末,日军参谋本部确定分三个阶段解决“满洲问题”,即:

打破现状,建立亲日政权,最后完全占领。

俄国组组长桥本欣五郎主张“在满洲惹起事变后,政府若不追随,就决心发动军事'政变',使满洲问题易于解决”。

(见《中国抗日战争史》)。

1931年6月,日军制定《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确定采取军事行动。

8月4日,日本陆相南次郎声称“满蒙问题只能用武力解决”,并要求军人善尽“应变责任”。

1931年9月18日,在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花谷正、土肥原贤二等人策划下,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

两个月内,关东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并在各省扶植了地方性的亲日政权——辽宁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黑龙江的马占山。

但其中马占山只是表面上同意服从日军,暗中策划武装反侵略。

事实上不久就打响了江桥战役,这也是现代中国人民抗日的第一枪。

满洲国的建立

日本关东军一直试图在内满建立亲日本的政权。

起先,日本寄希望于掌控内满的军阀张作霖,发现张难以驯服之后将其暗杀(见皇姑屯事件);后又试图控制接替其父掌握内满的张学良,又告失败(见东北易帜)。

满洲事变后,日本终于完全占领内满洲。

1931年底,因满洲事变引咎辞职的原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前往满洲,与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和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商讨事变进展。

1932年1月28日,返回日本的南次郎向日本天皇作了《满洲近况》的报告,建议在满洲建立“新国家”。

在报告中,南次郎指出,如此可以方便日本今后进攻苏联“向北发展”,而日本通过控制这个“新国家”的经济,可以获得使日本永久自给自足的资源,还可以通过向满洲移民解决日本人多地少的问题。

满洲事变发生后,一直冀望复辟清朝的前满洲贵族以为时机到来。

满洲宗室、时为吉林省军参谋长的熙洽趁吉林长官奔母丧不在城中之机,打开吉林城门,向日本投降。

熙洽密信清朝逊帝溥仪,请“皇上”(溥仪)回到“祖宗发祥地,复辟大清,救民于水火”,在“友邦”(日本)支持下,先据有满洲,再图关内。

以已经升任吉林省代理长官的熙洽为首的前满洲贵族向日本方面提出迎接溥仪至满洲、建立君主制的国家。

日本关东军方面也早已认定溥仪是合适的傀儡人选。

战后,城野宏供认日方选择溥仪的原因为:

首先,溥仪“同中国本部的国民党没有任何联系”;

其次,“满洲和蒙古的一些旧的阶层对于清朝还怀有传统的向往”;

第三,“一般的农民……对由满洲的爱新觉罗家实行的王道政治似乎更加欢迎”。

满洲国执政就任式

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制造了“天津事件”,将溥仪从其在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带出,后经大沽口、营口、旅顺,接至抚顺。

1932年2月16日,关东军召集张景惠、熙洽、马占山、臧式毅,及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会议由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主持。

会议决定迎接溥仪为满洲国执政,并分配了各人在政权中的职务,其中板垣征四郎任奉天特务机关长、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

18日,发布《独立宣言》:

“从即日起宣布满蒙地区同中国中央政府脱离关系,根据满蒙居民的自由选择与呼吁,满蒙地区从此实行完全独立,成立完全独立自主之政府。

”23日,坂垣在抚顺与溥仪会面,告知溥仪出任满洲国执政。

原本以为能够重登帝位的溥仪尽管对于“执政”的安排甚为失望,但只能接受。

3月1日,发布《建国宣言》,满洲国宣布成立。

首都设在长春(改名为新京),中华民国政府对日本策动满洲独立并建立满洲国提出严重抗议。

6日,溥仪从旅顺出发,9日在长春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年号为“大同”。

同时任命该国各府、院、部的负责官员,满洲国正式建立。

1932年9月15日,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与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在勤民殿签署《日满议定书》。

《日满议定书》规定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并在满洲国驻军担负满洲国的国防。

在附件中规定由日本管理满洲国的铁路、港湾、航路、航空线等。

此外,还约定日本军队所需各种物资、设备由满洲国负责,日本有权开发矿山,日本人有权充任满洲国官吏,日本有权向满洲国移民等等。

1934年3月1日,爱新觉罗·溥仪在新京南郊杏花村举行登基典礼,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溥仪称帝,改年号为“康德”。

中华民国的反应

外交努力

1931年9月19日,中国驻国际联盟的全权代表施肇基向国联报告满洲事变,请国联主持公道;

9月1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正廷向日本公使重光葵提出严重抗议;

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国联提出申诉;

9月23日,中国政府就满洲事变照会美国政府,希望对方“深切关怀”。

军事抵抗(东北抗日)

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

主条目:

中国抗日战争

1931年满洲事变时,张学良部队因判断错误不战而退,放弃满洲。

但马占山以三个旅的兵力抵抗日本军,史称江桥抗战。

满洲国成立后,当地反日民众与组织先后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抗日同盟军。

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拟定《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

至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整合原反日游击队、救国军、抗日自卫军、抗日山林队等抗日武装,共编成11个军。

7月,抗日联军发展到45000余人,达到人数上的顶峰。

11月,抗日联军重新编成三路军,分别以杨靖宇、周保中和李兆麟为各路军的总指挥。

抗日联军对满洲国军和关东军进行小规模的游击战骚扰,被满洲国政府视为“治安之癌”。

日满联军以大批部队围剿抗日联军,并以重金诱降。

为切断抗日联军的供应,日军实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及“保甲连座”、“集家并屯”等政策。

从1939年开始,抗日联军由于给养断绝、人员叛变、战斗人员不断伤亡、逃跑,而处于极险恶的境地。

[来源请求]1940年2月,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在逃亡中被当地农民赵廷喜告发,在密林中与日满军警周旋数日后战死。

1941年,部分抗日联军溃退苏联境内。

1942年8月,苏联将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军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由周保中任旅长。

这些人员在1945年8月作为苏军返回满洲。

1931年满洲事变之后,打响抗战第一枪的马占山、七七事变的中国抵抗军指挥者佟麟阁都是满洲人。

满洲人在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占有相当数量,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就是满洲人。

在华北等地加入抗日行列的满洲人也数不胜数。

他们认为满洲国祇不过是与汪精卫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