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17409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6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docx

专题06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真题回放】

1.(2017·江苏高考·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败坏。

D项符合题意。

A、B、C都与材料主体信息不符,可排除。

2.(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答案】C

3.(2017·海南高考·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

【答案】D

4.(2016·江苏高考·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

5.(2016·上海高考·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答案】D

6.(2016·上海高考·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答案】C

【解析】表中的内容揭露西方国家在中国争权夺利。

《海国图志》主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与这些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天演论》主要介绍西方进化论思想,与这些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瓜分危言》介绍西方国家在中国权利的争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建国方略》介绍孙中山的建设中华民国的设想,与这些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7.(2015·山东高考·15)“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可知东西方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是东西方相互碰撞和融合,故B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可以看出近代中国逐渐介入世界事务,但并不能表现出是在按照西方模式演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可知东西方的交流强调的并不是西学东渐的过程,而是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故D项错误。

8.(2015·安徽高考·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B

9.(2015·山东高考·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答案】C

11.(2015·四川高考·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D

【解析】第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主干梳理】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原因:

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是虎门硝烟;

(2)结果:

战败后签定《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割香港岛、议定海关税、赔款2100万银元;通过附件得到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居住租地等特权。

(3)影响:

①政治上,主权和领土遭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②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历史进程: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根本是列强要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直接是清政府拒绝了列强的修约要求;

(2)主凶是英法,帮凶是俄美;

(3)结果:

战败,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十口通商、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出入长江口、外国人可自由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英法军费各200万两);1860年签定《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4)影响: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引发太平天国起义;促使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

3、甲午战争(1894-1895):

(1)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890年经济危机加速侵略步伐;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破坏领土主权;②赔日2亿两白银加重财政负担;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使列强侵华势力渗透到内地;④允许投资设厂,便于列强资本输出,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

(3)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客观上促进了民族抗争与探索高潮、清朝改革、资本主义发展。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1)根本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直接原因: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

(2)《辛丑条约》影响:

是列强侵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难点睛】

多元史观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革命史观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

史观

鸦片战争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整体史观

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

①认识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②战略失误:

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③政治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④外部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从不同层面看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①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

甲午战后,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趋向半殖民地化境地。

②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出了调整。

③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后,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

1.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

5.社会史观:

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侵略方式及其手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

1.“朝贡体系”:

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

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儒家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2.“不平等条约体系”:

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华特权制度的总称。

其法律依据是1842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

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2017·江西八校联考)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

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开放五口通商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赔款2100万银元D.中英协定关税

【答案】A

2.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

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

这一现象(  )

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在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3.(2017·乐山调研)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

“观(伦敦)博物院。

……陈设者率以国分室。

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

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

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

”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

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

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答案】B

4.(2017·珠海摸底)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使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战后开放的商埠均以沿海为主内地为辅

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三场战争分别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自鸦片战争后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

5.1900年6月初,在英国的汉学家道格思爵士认为“每一则来自北京的电报都使这样一种事实更加明显,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

“北京的电报”所谈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京、津民众排外事件”

B.“东方雄狮的觉醒”

C.“联军战事行动迟缓”

D.“4.5亿两,中国的慷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00年6月初”和电报内容显示“中国邪恶的渊源是慈禧太后”,说明这一时

期由于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清政府的支持,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故A正确。

6.(2017·宜宾适应性测试)1900年,慈禧发布要与八国联军“一决雌雄”的上谕,要求各省“北上勤王”,以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东南大员先是“拒不奉诏”,随后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约定所辖区域内保证各自利益“两不相扰”。

这一事件(  )

A.加剧中央集权崩溃和地方势力膨胀

B.地方的自保避战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C.激化了汉族地主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D.地方实权派开始介入国家外交事务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2017·郑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

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

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

……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

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

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

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

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其英商欲行投票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

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

——《通商章程》(1843年10月8日)

(1)据材料一,概述罗马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则材料中司法变动的影响。

【答案】

(1)变动:

由公民法到万民法。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帝国版图的扩大。

(2)影响:

罗马:

缓和外邦人与本国公民的矛盾;巩固帝国统治。

中国:

侵犯中国司法主权;袒护外国人;客观上减少外国人和中国人的司法诉讼量;客观上促进中国司法近代化。

【测试练习】

一、选择题

1.(2017·淮南高三模拟)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极力推动鸦片贸易合法化,其意图在1858年通过《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的签订得以实现。

1905年自由党上台后,英国议会主动提议逐年削减并最终停止对中国鸦片出口。

这种变化说明(  )

A.鸦片贸易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工业革命的发展使鸦片贸易无利可图

C.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受制于政党利益

D.自由主义者开始反思鸦片贸易的罪恶

【答案】A

【解析】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需通过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得以实现,而鸦片贸易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无力购买商品,故A项正确。

2.(2017·重庆调研)近代某条约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照全例,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

该项规定对中国的实质影响(  )

A.中国全境对英国开放

B.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

C.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D.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

【答案】B

【解析】结合近代中国的史实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未全境对英开放,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凡有英商等赴各口贸易者,无论与何商议,均听其便”可知中国传统闭关体制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关税主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及中国经济命脉被英国所控制,故D项错误。

3.下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主要战役的中外兵力对比表(单位:

人)。

由此表可知这次战争(  )

战役

时间

英法联军

中国

第一次广州之战

1856.10

439

15000

虎门之战

1856.11

1380

1700

第一次大沽之战

1858.5

660

518

1178

10000

八里桥之战

1860.9

3500

1500

5000

34000

A.是由英法两国共同发动的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C.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使中外反动势力进一步勾结

【答案】C

4.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

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

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

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

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

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

【答案】B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初,清政府不同意与英直接正式平等交往,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撤销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固守传统的华夷天下观,故B项正确。

5.(2017·宁德普通高中毕业班质检)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  )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

【答案】B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海防和塞防并重到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是基于海疆和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与清政府的国防战略无关,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6.(2017·佛山、揭阳联考)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

“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

”这一条款(  )

A.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大权

B.适应了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

C.有效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D.加速了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答案】B

【解析】“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表明通过这一条款打开了中国市场,故B项正确。

7.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

“(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吓之言,为此迁就之计。

”这表明(  )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答案】B

8.(2017·惠州高三调研)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

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

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答案】B

【解析】“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了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

9.(2017·深圳南山区质检)“当列强为议和大纲激烈讨论之际,在京议和大臣实际上被完全排除在外。

李鸿章抱怨说:

‘此次办理和议,事极艰窘。

(各使)自行商议极其秘密,无从揣测,惟先办祸首一节,则倡言不讳。

’”据此判断,与该次议和相关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涉及列强国家多,李鸿章参与谈判,材料涉及了“惟先办祸首一节”,综合考虑应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

10.(2017·广东百所学校高三质检)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

这说明(  )

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B.列强“以华治华”方针失效

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

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

【答案】A

11.(2017·德阳高三诊断)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

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

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

据此可知(  )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

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99年……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

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