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1313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docx

高中古诗词鉴赏技巧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b.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咏石灰》)

c.感物伤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情景交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

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炼句”

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

李商隐《无题》: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一)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二)暗喻。

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如: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三)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如: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

按:

[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

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四)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如: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

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二、借代

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代替,这就叫“借代”。

如: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

[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

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白居易《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

[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

后因以表示美女。

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美女。

③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发愤读书,得以步人仕途,报效国家;四年来,孤军作战,转战天涯。

按:

[干戈]‘‘干”,盾牌。

“戈”,一种兵器。

“干戈”,泛指兵器。

这里代指战争。

古诗中还以“烽火”(古时边境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鼓鼙(pi)”(军队中用以激励士气的乐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垒石)“弓刀”等代指战争,属具体代抽象。

三、夸张

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如: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

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

“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

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

四、拟人

五、双关

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如:

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其七)

——回想当初与郎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

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竞织不成匹。

按:

[丝]蚕丝。

谐“情思”的“思”。

[匹]布匹,谐匹配的“匹”。

表面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

②石阀生口中,衔碑不得语。

(《读曲歌》)—一块石碑嘴里长,衔着碑儿话也不能讲。

按:

[碑]双关语。

表面上讲的是“碑”,实际上是“悲”,意思是衔悲讲不出话来。

六、顶真

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语句作为后句开头的语句,上递下接,环环相扣。

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

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儿挂在高高城头。

城头月出照着古老凉州。

凉州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胡人大半仍知弹击琵琶。

琵琶一曲令人盱肠欲断,风声萧萧啊,长夜漫漫。

按:

顶真修辞方法,使各层之间的衔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宛转,既显示出民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

七、叠字

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

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

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抒情。

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织机)唧唧又唧唧地响着,木兰对着门把布织。

按:

[唧唧]叹息声。

“唧”的叠用及“唧唧”的反复暗示木兰内心忧思重重。

八、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

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

王朝兴起,百姓受苦!

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按: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九、对偶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按:

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

“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十、排比

如: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劲秀饱满!

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

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按:

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十一、通感

通感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更换感受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的修辞方式。

如: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

杏花红艳艳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

按: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十二、层递

所谓层递就是把事物按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远到近、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等次序说下去,形成层层加码的格式。

如: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那位姑娘去采葛,只有一天没见着,好像三月久相隔。

那位姑娘去采蒿,只有一天没见到,像隔三秋受煎熬。

姑娘采艾去田间,只有一天没会面,好像隔了整三年!

按:

按照时间单位的大小,从“三月”到“三秋”再到“三岁”,既在时间单位上递进,又在情感方面递进,表明了越来越多的相思之情。

十三、对比

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战士在前线出生人死,而将军帐下的美人却还在那里轻歌曼舞。

按:

一边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一边写将官们骄奢淫逸。

两相对照,异常尖锐地把矛盾揭示了出来。

十四、衬托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故意运用其他事物来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如: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奏凯而归,立功的将士们回家时都穿上了锦衣,春意盎然的宫殿里到处是花枝招展的宫女(这一切都成陈迹),如今只有鹧鸪鸟在遗址上飞去飞回。

按:

前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的景象,末一句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

以盛衬衰,以抒发怀古之情。

十五、用典.

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十六、互文

所谓互文,就是相互为文,指的是这样一种语言现象:

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需要有意地将它拆开,分别出现在两句中,在解释时必须前后拼合,才能理解语意。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上半句“主人下马”省了“在船”,下半句“客在船”省了“下马”。

前后拼合后全句的意思应该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

互文一般也可以照原文直译出来。

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眼前依旧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只是万里长征的人至今还未回还。

按:

“秦时”和“汉时”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夜晚停船靠近岸上的繁华酒家。

按:

这是七言诗,因字数要求,所以用了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互文法。

“烟”和“月”互文,前后拼合后应为“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或“烟月笼着寒水烟月笼着沙”)。

③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汉乐府民歌·战城南》)

——城南城北都在激战,城南城北死尸一片片,横尸野外乌鸦可食。

按:

两句是互文,“战”与“死”互补,“城南”与“郭北”互补,实际是说:

“战于城南郭北,死于城南郭北”。

3、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例如:

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

(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

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四、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

  3.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

  1.内容范围:

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分析重点:

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得住题:

?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

  1.形式标志:

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

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

  3.分析重点: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

  行旅诗:

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闺怨诗:

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

  3.感情色彩:

?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

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

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

但商女所唱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

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附: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