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1312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docx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

2021年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

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

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

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

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

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

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世界各大区域经济状况:

  一、东亚:

  1、东南沿海:

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

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

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

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

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

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

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

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

煤,铁,石油;

  4、工业:

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

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

橄榄油;

  (3)阿富汗:

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

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

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

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

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

石油业;瑞典:

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1500---20__)

  2、位置:

  纬度位置:

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3、气候特点(特征):

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

  4、气候形成原因: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5、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

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

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

砖红壤性红壤

  6、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港口城市和棉纺城孟买,城市和麻纺城加尔各答,新兴工业中心班加罗尔,孟加拉国的首都达卡、斯里兰卡的首都科伦坡、泰国首都曼谷,缅甸首都仰光、越南的首都河内、港口和工业中心胡志明市、老挝的首都万象、柬埔寨首都金边,我国海南省的海口、的旅游城三亚,台湾港口高雄。

历史名城台南,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7、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

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

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

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

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

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

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

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

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

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

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

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

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6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

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

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

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7

  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

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

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

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

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

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

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

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

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8

  城市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

  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

  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

  ②CB外侧

  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

  ②人口密度、流量大

  ③人口昼夜差异大

  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

  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

  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

  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

  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

  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

高级住宅区:

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

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

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

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

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

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

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

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

  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

但不能说:

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9

  1、天体:

  概念: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

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

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

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

耀斑

  对地球影响:

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

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1、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

  2、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

  3、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

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

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

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1、天体:

  概念: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

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

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

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

  ①光球层:

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

耀斑

  对地球影响:

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

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

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

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

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

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

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

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

  7、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