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1156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淮北市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

“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  )

A.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2.汉代各地都市中的官府直接管理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机构称“市”或“亭”,而在汉代一些平民墓葬中出土的许多漆、陶器上,往往也有“市”、“亭”等戳记,且离产地较远。

这说明汉代(  )

A.跨区域长途贩运已经有明显发展  B.民间工商业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C.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  D.墓葬中存在突破身份等级的趋象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

“(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由此可见(  )

A.森严的市坊界限依然存在     B.商业交易不再受时间限制

C.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D.纸币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4.(原创)在《醒世恒言》第十五回中写道“卢楠田产广多,除了家人,雇工也有整百……预发来岁工银。

……亲自唱名亲发,还赏一顿酒饭,吃个醉饱,叩谢而出。

”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商人地位提高,“重农抑商”被打破

C.明清小说通过文学手段重塑商人角色,对现世提出深刻批判

D.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

5.以下是来自彭信威所著《中国货币史》中的一幅反映1500—1800年中国米价变动的曲线图。

决定下图中米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     

B.闭关锁国政策的范围在扩大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    

D.明清“海禁”政策的实施程度

6.“虽然远航的目的是寻找黄金,但客观上却取得了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它不仅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探明了地球上的海洋是相通的,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对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宇宙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突出反映了新航

路的开辟(  )

A.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B.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

C.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导致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7.“大地主通常把土地长期出租,租约是长期的,因此他们也感到,同样的土地收入,购买力却下降了。

这些土地贵族自然满腹牢骚。

”这主要反映当时西欧(  )

A.商业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B.殖民扩张增加了土地供应

C.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D.工业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

8.下面是1820年至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的演变趋势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主要是由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列强殖民扩张

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自由贸易盛行

1820—1870年国际贸易额及其增长速度

9.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

这表明英国(  )

A.逐渐放松了对世界市场的控制   B.海上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C.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   D.对外贸易政策反复无常

10.1876年,在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

由此可见(  )

A.美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英国科技发展落后于美德

C.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    D.发电机是美国人发明的

11.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兼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上述现象的产生最主要的是由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2.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

”由此可见(  )

A.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传统土布与洋纱各具特色和优势

C.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     D.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

13.“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在晚清得以推行,它的推行(  )

A.促使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B.推动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的诞生

C.使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家

14.据史书记载:

天津进口货物中,美国货占到70%,大量走私进口的美国货还不包括在内。

天津市场上出售的货物,美国货占到将近60%,天津的民族工业因此纷纷破产。

这种情况发生在(  )

A.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B.抗日战争前期C.抗日战争后期          D.抗日战争胜利后

15.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

“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

”针对20世纪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6.读《1952~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下列说法与图表所反映出的信息不符合的是()

A.工、农业生产均衡发展      

B.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

C.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成绩显著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开放经营。

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流程的新一轮体制改革。

这一改革措施()

A.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D.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18.据统计,1984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单位拥有职工8637万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3.6﹪,拥有先进的生产手段和大批科研人员……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润,全民所有制企业为13.7元,集体所有制企业为19.2元。

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公有制经济优越性极为明显    B.全民所有制经济优于私营经济

C.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D.大力发展私有制符合时代要求

19.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此后中国开始(  )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20.“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21.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

但据当时报纸记载:

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

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22.“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

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

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综合材料信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事业,正确的说法是(  )

A.有利于社会思想解放       B.促进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C.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       D.为知识分子提供参政途径

23.在1929-1933年的西方世界,当时人们最可能体验到的是()

A.整个西方世界像死水一般平静   B.牛奶和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C.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D.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难

24.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后,立刻开始了他的新政。

通过国会立法,罗斯福首先采取了某一非常行动,对收拾残局、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公众舆论评价这一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据此可知,“这道闪电”最有可能是指(  )

A.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救济灾民B.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恢复金融秩序

C.国会通过《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秩序

25.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

三则材料均反映出下列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

A.福利国家制度 B.第三产业  C.经济全球化 D.知识经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的企业家们在中国企业史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

他提出:

“为今之计,唯有确定中央银行,以为金融基础,又立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厉行银行条例,保持民业银行、钱庄、票号之信用;改定币制,增加通货。

”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

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

──摘编白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

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

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

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

……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

范旭东摆脱了汉奸、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

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摘编自陈安吉《名人与南京》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经济方面的主张。

(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永利铔厂的历史贡献。

(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的企业家共同践行的核心价值观。

(2分)

27.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曾慧琴《“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和生命周期论》

材料三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

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材料四  1835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 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

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

的机器之上。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于什么地位?

(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6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享各自的理由。

(8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美国的《农业调整法》规定:

凡根据政府“按户分配耕地面积计划”,“自愿”减少耕地、限制产量的农户都可以得到政府的津贴。

同时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

这样的举措以至于当时南方流行这样的说法:

受过训练的骡子都知道在棉苗之间穿行,就连它们也不会去践踏棉田,这暗喻着做出如此荒唐决定的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

──摘编自《政府对农业的“哺育”》

材料二 1978年1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9年1的粮食总产量就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的总和。

1985年1月,中央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约瑟特·施琳说,中国向世界证明一代人的努力就可打败饥饿。

材料三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

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

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1)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农业调整局的举措反应的实质。

(2分)材料中“政府官僚们远远不及骡子聪明”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4分)

(2)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用一代人的努力可打败饥饿”的原因。

(4分)

(3)根据材

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生了哪些变化?

(4分)

(4)从中美两国对农业的调整中,你有什么启示?

(2分)

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    2.C    3.B    4.A    5.D    6.A    7.C    8.A  9.C 10.B    11.B    12.C    13.C    14.D    15.D    16.A    17.C    18.C    19.B    20.C    21.D    22.A    23.D    24.B    25.D    

26、

(1)主张:

经济立法;完善国家的金融体制;通过教育经济人才;兴办实业(经营国民生计).(任意3点6分)特征: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2分)

(2)贡献:

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促进了城市化;为国家保存了技术人员.(任两点4分)

条件:

国民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2分)

(3)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民族振兴).(2分)

27.

(1)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霸主.(2分)

(2)条件:

市场、资金、劳动力。

(各2分)

市场:

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提供了国内外市场。

(2分)

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2分)

资金:

圈地运动、贩卖黑奴(或海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资本。

(2分)

(3)不同:

材料二:

肯定(歌颂、乐观)(1分);材料三:

厌恶.(1分)

理由:

(8分)

材料三:

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机提供了动力.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

(任两点4分)

材料四: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

 

(任两点4分)

28.

(1)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2分)

第一种观点:

认同(2分);人口失业,饥饿横行。

(得分要求:

描述大危机时期的农业情况)(2分)

或第二种观点:

不认同(2分):

(大危机中农产品价格下降)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重建市场信心、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得分要求:

描述政府举措的目的)(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4分)

(3)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任意两点4分)

(4)政府对农业市场要适当干预;要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农业政策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从而保证经济的活力和生命力。

(任意两点2分)

 

【解析】

1.材料反映的是男子采桑,女子喂蚕,体现的是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故D项正确.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材料均没有体现,故ABC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考查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

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分散性:

一家一户个体生产

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落后性:

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脆弱性:

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

2.本题考查对官营手工业的认识,旨在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材料之意在一些平民的墓葬中也可以看到官营手工业的戳记,说明这些漆器、陶器身份特殊,并非人为仿造而成,而是经官营手工业生产并卖出去的,可见官营手工业从事一定的商品生产,C正确。

A是明清时期;BD在材料信息中无法体现。

故选C。

3.依据题干材料“(东京)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可知,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商业区已经深入到居民区;交易时间可以从早到晚,有了夜市、早市(鬼市子),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民间的娱乐场所、纸币的使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为内容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宋朝商业发展表现的掌握.

宋朝商业发展表现:

1、打破了坊市制度,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地方的限制,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出现了民间的娱乐场所-瓦子.

4、海外贸易发达.

4.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能力。

依据材料“卢楠田产广多……雇工也有整百”可知当地出现了雇佣关系,说

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

除;C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故选A。

5.本题主要考查“海禁”政策,旨在考查准确解读图片材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1500——1800年中国米价变动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在中国米价下降时期的文字信息“海禁”、“禁南洋贸易”、“限单口贸易”,所以D符合题意;图片材料只是展示了中国米价的变动,不能用“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来作为米价波动的主要因素,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闭关锁国政策的范围在扩大”,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的雇佣关系,排除C。

故选D。

6.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在论述远航的影响时采用逐层递进的方式,突出反映了新航路的开辟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故A项正确.

把美洲纳入世界大家庭虽然是远航的影响,但是不是材料突出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

资本主义在远航之前就已经产生,故C项错误.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新航路开辟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抓住题干材料的侧重点.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大量的金银,引发价格革命,表现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大地主的土地收入是货币地租,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受到打击,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故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价格革命,与商业革命无关,故A项错误.

殖民扩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题干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掌握价格革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价格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对价格革命的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结合所学可知,“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打击荷兰,保护英国的利益.当时英国国力弱,需要政府的保护;“1849年废除了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亊英国沿海的贸易,完全取消了《航海条例》的限制”是因为

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不再需要政府的保护,需要自由竞争,由此可知,经济政策受到经济实力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解题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准确解读图片材料的能力。

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速提高,是使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的根源,A正确;殖民扩张发生于16—18世纪,排除B;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自由贸易是一种经济思潮,不是促进国际贸易额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

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