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10565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docx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设计)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系别:

外贸

 

学生姓名:

李斯特

学号:

08575216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

2012级

完成日期:

2014年5月6

 

指导教师:

李雨

 

 

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摘要:

截至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全面建设完成,使我国与东盟的经

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商品出口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本

文旨在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基础上,运用

比较优势理论,进一步剖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现有的比较优势,挖掘二者贸易发展的空

间,指出约束双方贸易的诸多现实因素,最后提出一系列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中国

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提供一条以现有比较利益为基础、以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为目

标的拓展路径。

 

关键字:

经济合作;比较优势;出口贸易;优势互补

 

I

 

一、比较优势理论1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1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1

1.概况1

2.特点2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3

1.概况3

2.特点4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5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10

(一)实现资源性产品的优势互补10

(二)避免同质10

(三)加强与东盟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和合作10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应以联合开发为突破口11

参考文献:

12

 

II

 

一、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

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

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

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

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从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

1790)到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

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

都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国家都处于劣势,但是他们在不同的产品上的优劣程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按照李嘉图的观点来说,应该依据

“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贸易。

后来产生的赫克歇尔-饿林定理:

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密集使用本国

相对缺少的要素产品。

在赫克歇尔-饿林模型基础之上,巴拉萨提出了阶段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导致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进而使出口商品构成和比较优势发生变化。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国的要素禀赋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的要素会发生变化,资本积累在增加,技术在改进,在出口商品的构成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将发生变化。

本文就以上理论分析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二、中国与东盟出口贸易概况及特点

(一)中国出口商品贸易概况

1.概况

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具有阶段性,大致是这样分段的。

建国后致

1978年,是改

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的、国家垄断的

保护贸易政策。

这一时期对外贸易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为主。

国家管理主要通

过进出口许可制度、保护关税制度、外汇管理制度、货运监督与查禁走私制度和出口

商品检验制度等。

进口受到很大的限制,出口由国家垄断和控制。

不可否认这样的贸

易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不再适应

经济形势了。

管的过死、缺乏利益激发机制、产销脱节,这样就使的对外贸易整体发

展缓慢。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额的0.75%,在世界贸易排名32

位。

 

1

 

第二阶段(1979-1989),这个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成长阶段。

在此期间,外

贸在管理上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政策、统一规划、中央和省分级管理的体制。

样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外贸易总额就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89

年的1117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是12.6%。

第三阶段是稳步发展的一个阶段(1990-1999),在这个期间,中国对外贸易政

策逐步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国家改革了计划外贸体制,权力下放,运

用价格、利率、退税、出口信贷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降低了对外贸易的计划成

分。

同时加强对外贸易立法,进一步的完善了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进出口

贸易总额1999年比1980年增长9.5倍,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从

1990年的1154亿

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3606亿美元,年均增长13.5%。

第四阶段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入世对世界经

济带来了活力与机遇2000年到2008年(有学者认为2000-2004年是一个阶段)中国

的对外贸易政策从开放的适度保护的转向协调管理的一般自由的贸易政策。

2004

年中国对外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547亿美元年均增长24.9%。

2008全年进出口总

额2561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17.8%。

其中,出口14285亿美元,增长17.2%;

进口11331亿美元,增长18.5%。

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955亿美元,比2007年

增加328亿美元。

中国的外贸总额也在不断的增长,到2004年中国的外贸规模世界

排名已经从世界32位跃到3位,到2008年也一直保持在第三位未有变化。

第五阶段应该就在2008年经济危机过后了。

危机的到来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

受到一定冲击,保护主义的抬头会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

世界范围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是迅速的,这也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摩擦增加。

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源头,在危机后世界贸易也会有一次深刻的主动或者被动调整,这样也能使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变得更加平衡,其中原因不再表述。

2.特点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

自己的特点。

中国的贸易地位显著提高,从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

首次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国。

贸易产品机构逐步优化。

中国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来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一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08,2008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

 

直是连年增长,但是比例也在一直在下降。

机械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等进口明显增加。

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在一直增加,出口较快的是集成电路,手提电脑和液晶电视显示器等电子产品类。

贸易地区逐步扩大。

对中国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不断的扩大,而且中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下降,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而且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也一直在增加。

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方式,而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保持较快的增长。

这和中国政府的引进来战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但是近年来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也在紧张的开展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在较快的增长。

经济危机的到来虽然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是也有利于中国的资金走出去,以加工贸易为主的情况在慢慢的改变。

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1995年到2004年间就有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411起。

而且贸易摩擦的方式也由以前的关税、配额许可证,向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

技术壁垒以及社会和劳工标准转变。

特别在2008年以来经济危机更是加剧贸易摩

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贸易顺差使得世界针对中国的摩擦进一步升级。

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应对能力在增强,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未来也会出现一些有

利于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变化。

例如,我国加入WTO时的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

(“特保机制”)将于2013年底到期后中止,届时其他WTO成员方不能再运用此条款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

另外,随着我国进口增加、贸易顺差减少以及对国际规则熟练

运用能力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报复的能力也将增强,这也会迫使其他国家慎重考虑与我国的贸易冲突。

(二)东盟出口贸易概况。

1.概况

东盟前身是东南亚国家联盟(1961年在曼谷成立)到2002年止东盟共有十个成

员国。

东盟在国际影响力在不断的加强,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并在

2010年建成,这样东盟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并且极大的拉动东盟贸易的增长,下

表为东盟进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

 

3

 

东盟进出口在世界所占比重的变化

类别

1990-

1996-

2002-

1990-

1996-

2002-2009

年份

类别

1995

2001

2009

1995

2001

商品

5.3

6.3

6.4

5.6

5.8

5.5

服务

4.9

5.8

5.8

4.4

4.8

4.4

 

总额

5.2

6.2

6.3

5.4

5.6

5.4

 

东盟的贸易自由度在不断的上升,贸易政策在不断的透明化,公开化,关税水平

在不断的下降。

东盟的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990年的20.1%和16.2%上升到

2007年的26.4%和25.1%,区域内贸易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东盟的进出口对象以亚洲、欧洲和中北美洲为重点,其中对东亚的进口呈上升趋

势。

伴随着东盟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机械产品出口增加,由1990年的59.3%上升至

2007年的74.2%;进口变化较小90年为74.2%,2007年的为74.1%。

2.特点

东盟各国的经济水平差距较大。

一般的情况,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能够利用贸

易和投资来发展本国的经济。

但是实际上东盟国家的GDP增长是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的。

1997年的金融风暴对东南亚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新加坡

经济腾飞的势头却没有被压制,也丝毫动摇不了其工业化的决心!

新加坡已经走在东

南亚的前列。

但是并不是只有新加坡一个走在前面,作为第二梯队,印尼、马来西

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也已经恢复元气并且在不断向前,虽然有西方国家的帮助。

东盟并不是两极分化,由于历史的原因,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走在了后

面,但是也已经走上正轨,正在飞速发展。

东盟各国的人均GDP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

国家的实力,但是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与贸易自由度和进出口贸易有着极大的关系,

所以说国际贸易直接与国家GDP有关。

下表为东盟人均GDP增长率。

 

①数据来源: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UNCOMTRADEDatabase)

UNCOMTRADEDatabase)

数据来源: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4

 

东盟各国1995-2007年GDP增长率①

 

东盟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还存在水平不一问题,这也算是东盟经济的一个特点。

加坡在世界自由化程度中一直是名列前茅的,2009年排名是第二。

而东盟很多国家

的排名还是倒数。

就整体而言东盟国家的贸易政策是偏向保守的。

2002年东盟自由

贸易区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共同有效普惠关税方案协议”规定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逐步降到0-5%,这样东盟的自由化程度会得到普遍的提高。

东盟的出口贸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贸易结构相似。

东盟大多数国家和中国一样都是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相似,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竞争较为激烈。

中国与东盟,东盟各国之间如果相似贸易部门发展的话,就会给成员国造成挤出效应。

这样依赖外贸发展的东盟各国和中国,就会出现某一国某一贸易部门难以找出突破口。

再加上东盟各国之间有一定的初始差距,经济实力明显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样出口贸易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分析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

了一个新局面。

同时,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于

2010年全面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和1.2

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成为继北美、欧盟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并已经实现。

国际

贸易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中国

 

数据来源:

亚洲开发银行,亚太主要发展中国家主要指标

5

 

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大国,从生产需求上看,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资源投入的保障,我国的一些能源瓶颈已显现出来,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瓶颈。

从供给方面看,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出口贸易作为世界市场的开拓和维护的重要手段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有利于弥补长期以来国内需求动力不足造成的影响。

而与此相伴的是,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有增无减,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更为中国开展贸易、发展经济赢得一个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东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面临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在于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利于产业升级而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又会加剧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式。

国际贸易的产业结构必然对国内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一国国内的经济发展。

而国内的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一国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其过程中包含了比较优势动态变化。

东盟作为目前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国与其进行贸易的不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就影响了我国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我国的产业选择,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方向在国际比较中就体现为比较优势发展方向。

而事实上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是相似的,所以比较优势的分析就显得极为重要。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导一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原则,虽然从亚当·斯密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经历着经济学界的检验和挑战,但是这些检验和挑战无一不是对它的完善,而不是否定和推翻。

最早提出并运用显示比较优势概念的是贝拉·巴拉萨

(Bela·Balassa)根据巴拉萨的定义,j国的出口商品i的显示比较优势(RCA)由i商品占国家总出口相对于i商品出口在世界总出口中的比重来衡量。

如果用Xij表示国家j出口商品i的出口值,用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则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

 

RCAij=(Xij/Xtj)/(Xiw/Xtw)

其中的W表示世界总和。

如果RCAij的值小于1的话就意味着该商品在国家中的

出口比重小于世界的出口比重。

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由此可知

RCAij如果大于1的话则具有显性比较优势。

此公式一样适用于东盟。

在对中国比较

优势计算的时候本文使用的是巴拉萨现行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方法。

 

6

 

中国制成品在东盟市场显性比较优势的动态变迁

1987年1997年2008年

 

初级产品

3.0668

1.3541

0.3495

资源密集型产品

0.8846

1.4035

0.8001

低技术产品

1.5242

2.2219

2.5269

中等技术产品

0.3234

0.9165

1.7485

高技术产品

0.1012

0.5327

1.7281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1987年中国在东盟市场上最具比较优势的是初级产品和

低技术产品,其中以初级产品最具比较优势,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了3.0668。

而资源密集型产品、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东盟市场均没有比较优势,其中高技术产品比较劣势最大。

而10年后的1997年,初级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优势大幅减弱;低技术产品变为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达到了

2.2219,其次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再次为初级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仍

然处于比较劣势。

到了2005年情况又有所不同,初级产品继1997年比较优势减弱以

后变为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且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仅为0.4495;资源密集型产品

在1997年由比较劣势产品变为比较优势产品之后,再次变为比较劣势产品。

低技术

产品仍然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在2008年终于上升

为在东盟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但它们仅具有中等靠上比较优势,因为它们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值仅略大于1.25。

中国现在面临着产业转型的严重考验,不论未

来如何的发展,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慢慢的下降。

东盟10国中,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的经济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相近,产业结构也有很多

相似的地方。

东盟有5.4亿人口产业结构相似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是高于东盟的,所以在产业转移的时候发达国家会优先选择东盟而不是中国。

上述的东盟第三梯队国家,如,老挝,柬埔寨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显然比中国更加合适。

特别是第一产业(归为初级产品)中国基本没有任何的优势可言。

中国与东盟各国不同类

型的农产品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

谷物及其制品。

中国谷物出口的RCA值1993年的

是0.927,2001年的是0.49,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

其主要原因是:

中国谷物出口受政府政策因素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粮食生产的优势;中国粮食产品成本较

 

数据来源:

UNCOMTRADE(联合国统计司)数据库

7

 

高,已不具有国际比较优势。

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需求量较大,而且粮食产品成本较高,加工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中国谷物制品不具有比较优势。

泰国、

越南和缅甸3国谷物出口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其谷物出口的RCA值高达4以上。

其是泰国,其谷物出口的RCA值由1993年的3.89上升到2002年的4.25,显示出其

越来越强的比较优势。

目前,泰国和越南大米出口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泰国在

谷物制品出口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RCA值一直保持在1左右。

对应上表:

 

产品年份

1987年

1997年

2008年

初级产品

比较优势(极强)

比较优势(次强)

比较劣势

资源密集型产品

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次强)

比较劣势

低技术产品

比较优势(次强)

比较优势(次强)

比较优势(次强)

中等技术产品

比较劣势

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中等)

高技术产品

比较劣势

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中等)

 

将上表与表二对照来看,其结论基本一致。

首先来看反映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比较优势的关系。

2008年,我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在东盟市场上都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

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初级产品无论在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对中国经济

的增长都是负作用。

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由于其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0.9001,且

1987—1997—2008年期间经历了由比较劣势变为比较优势又转为比较劣势,虽然这

类产品的生产技术比较简单且劳动密集度较高,但仍有些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规

模、技术密集型(如石油提炼和现代食品加工),因此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短期内对中国

经济增长有一些促进作用,但中期后转为负作用,应该着手改革。

低技术产品一直是

我国在东盟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积极的作用,但

在中长期,它的积极作用将减弱甚至恶化为负作用。

可见,反映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

对我国中长期的经济增长都是起负影响的,因此,从长远来看,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

贸易,不宜以反映外生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为大力发展的对象。

但短期之内我国的

低技术产品在东盟市场仍具有优势以及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仍有一

定的促进作用。

再来看反映内生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比较优

势的关系。

高等技术产品2005年同样也变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表二的结果显示

其对东盟国家的出口对我国短期经济的增长起积极作用,但中期和长期影响却表现为

 

8

 

不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中等技术产品2008年变为具有中等比较优势的产品,它对

东盟的出口对我国经济的增长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对我国经济增长都是起着

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因此,着眼于长远的经济发展,应当逐渐挖掘和开展我国对东盟

国家的中等、高技术产品的出口。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充分认识双方的贸易结构的相似性,合理规避冲突。

虽然在双方的贸易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商品中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是附加值低加工度浅、技术含量少的低档次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是半成品和初级品,已经没有优势并且在不断的恶化。

因此双方应从以下方面来共同努力进一步优化双方产业结构,避免冲突与摩擦。

东盟各国也应根据自身情况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出口效益。

2.正确认识中国与东盟的竞争关系。

中国与东盟的竞争是一定限度的竞争,是公

平的竞争关系,而不是此消彼长的恶性竞争关系。

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关系将促使双方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努力改进、提高、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关系。

另一方面,中国对与东盟间的这种公平的竞争关系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中国应

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更大的出口份额。

3.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意味着一个拥有约20亿人口的统一市场的形成,为两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更新、更多的机遇。

同时,长期以来,东南亚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必然要受到贸易区内外多种因素变化的刺激和制约。

因此,要拓展双方的贸易空间就需要开发东南亚市场的长期计划。

这样一个实践中的长期计划需要有科学的、能促进双方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政策制定的导向。

4.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

从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角度来看,在我国对东盟出口的各类产品中,对我国短期、中期、长期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的是我国对东盟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

这是因为中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是成熟经济工业活动

的核心内容,包括需要大量技能和规模密集型技术的资本品及中间产品,这类产品存在很强的关联效应。

因此,对一国比较优势升级的基础和后劲实力至关重要的应该是

中等技术制成品产业的壮大。

但是,我国此类产品对东盟的出口在各类产品出口所占的比例却是在下降的。

因此,应加大力度拓展我国对东盟国家中等技术产品的出口渠

道,前提是我国中等技术制成品在东盟市场上的比较优势的加强。

5.合作为的是共赢,自由贸易区需要和谐的环境。

不良竞争应该避免,摩擦可以

 

9

 

通过产业内合作来调整。

这样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还可以合理利用双方所长降低成本。

四、加强中国和东盟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优势互补的对策及建议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存在着广泛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不但在资源性产品、农产品贸易等领域表现明显,而且在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方面也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趋势。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域内的关税将会逐步降低,各种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的促进措施将会逐步地实施,因此,双边贸易的这种互补性在未来的几年中在深度和广度上将会有更大的加深和扩展。

双边贸易互补性的增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