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09918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docx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学校的根本使命之一是向学生传播文化。

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的根本。

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创办于1978年。

从1990年开始,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在自己办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希望教育”的试验探索与理论研究,在四个“五年计划”中,先后进行了构建“希望教育”模式、希望心理研究、希望教育与初中生可持续发展研究。

“八五”期间,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在自己办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进行了“希望教育”模式研究。

以“热爱——希望——促进——评估”为主要方法,通过“热爱学生、点燃内在希望之火”,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九五”期间,着力研究了希望教育的核心概念——希望心理。

希望心理的个性心理品质,其成分主要包括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责任心和自控力,即“四心一力”。

研究揭示了希望心理的内涵,探讨了希望心理的特征、类型、形成过程及评估体系等内容。

“十五”期间,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解决“教师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而教、学生为自己的终身发展而学、学校在师生的持续发展中发展”这个问题,进行了“希望教育与初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提出:

初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初中学生通过教育培养了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主动参与意识与主体发展意识,能够适度全面协调地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有个性特点的全面发展;是有阶段目标的持续发展;是有创新潜能的终身发展,进而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在新形势下,进入粮道街中学读书成为许多小学毕业生的首选,学生素质较创办之初有了显著的提高。

教师队伍的素质与结构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中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62%,2000年以后学校新进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60%,45岁以下教师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72.05%。

如何继承与弘扬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成为学校发展中必须认真面对与深入思考的问题。

因此,研究武汉市粮道街中学30年的教育实践,研究20年来学校希望教育所创造、积淀的独有核心精神、办学思想、价值观念、学校传统、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构建基于学校优良传统、符合学校自身特点、适应师生共同进步、健康稳定而持续成长的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就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希望教育的理论升华与实践深化的迫切需要。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是:

通过本课题研究,丰富学校文化研究的内涵,探索用学校文化管理学校,将理念文化转化为行为文化,促进学校文化自觉的途径,使学校文化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其实践价值是:

以本课题为载体,促进“希望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以更广的视角学习、借鉴、共享优秀的教育智慧与办学成果,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可以引领并推动学校的发展,推动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全体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研究过程与成果,能为武昌区乃至更广区域同类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

美国学者华勒1932年在《教育社会学》中使用了“学校文化”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

这种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按照预设目的,规范校园人的生活、学习、行为、道德等价值观,构建适于自身发展需要的理论,建设与之一致的物质、环境设施,是校园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集体智慧和一切活动的方式和结果。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教育专家和许多中小学都在探讨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文化内涵、外延、特征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中小学的文化建设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国内,学者们对于学校文化内涵的探讨存在多种认识。

一是从组织的视角探讨,即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精神文化为核心,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被大多数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二是从文化主体的视角探讨,认为学校文化是由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的,并已内化为自身活动和感知问题的内在方式。

顾明远认为,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所积淀而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下同)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总和。

它包括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四个方面,其中以精神层面为核心,如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也提出,学校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为外部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并代代相传。

三是从方法论的视角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态度等等。

虽然诸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但是这里也存在着相同点,即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主体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所积累和形成的观念、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将学校的发展分为“靠校长的观念、人格和能力管理学校的阶段;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机制管理学校的阶段;靠学校文化管理学校的阶段”三阶段。

然而有些人误将学校发展三阶段论当作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的三阶段,将学校文化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第一阶段建设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第二阶段建设学校的行为文化,第三阶段建设学校的制度文化,第四阶段才来建设学校的精神文化。

叶澜也强调,学校个性的本质是文化个性。

它不仅要求校长有办学理念与文化追求,还要求全体师生与学校所有教育活动达到精神上的契合。

叶澜认为:

学校个性的本质是文化个性。

……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不仅要求校长有办学理念与文化追求,还要有全体师生和学校所有教育活动的精神融通方能形成。

它既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既是个人的又是学校群体共有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关注学校的文化建设。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进行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的研究——《北京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就是一线城市知名学校在新形势下所进行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

但是,在探索用学校文化管理学校,将理念文化转化为行为文化,促进学校文化自觉的途径方面,尚未提供有效的借鉴。

20年来,“希望教育”在全国许多地方皆有群体实验,但都是构建适合于某个学校实际的“希望教育”模式,经检索,尚未有学校研究希望教育学校文化。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主要过程、活动简述

(一)研究目标

构建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的体系,探索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将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内化为师生教育、教学的行为,用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熏陶人、教育人、发展人,形成师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心理品质,激励师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促进学校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以传承与研究“希望教育”的精神为切入点,重点开展希望教育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文献法。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在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中,我们把行动研究法、文献法作为首要研究方法,边研究、边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创建经验。

在研究中提倡反思研究学习,用学习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智慧,激活思想,改善气质,提升境界。

提倡互助共享的合作、张扬个性的创新,强调师生的发展,重视教师的提高,突出教师的风格。

提倡关注过程的细节,追求卓越的品质,在工作中把优秀作为一种品质,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

把希望教育作为学校的品牌来继承与发扬,在研究中提倡文化自觉。

(四)研究主要过程、活动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12月):

2006年9月申报,于2007年1月批准立项,2007年3月,我们成立了以王朝文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2007年6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

课题组确立了“反思实践——理性概括——指导工作”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先后启动希望教育的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

2.研究的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10年10月):

进入实施阶段,由王朝文同志全面主持课题研究。

2008年元月15日召开了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第一次研究会,出席会议的专家对如何认识和阐发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的内涵,如何推进希望教育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对推进课题的研究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出版《希望教育新模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编辑印刷了《粮中三十年》、《在希望中腾飞》、《点燃希望之火》。

开展了品牌发展行动、质量发展行动、和谐发展行动。

在2008年12月接受了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有力推动了课题研究的进展。

武汉市教育局在粮道街中学召开现场会,谢局长高度赞扬了我校用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做法。

校长王朝文于2009年10月在中国教育学会第22次全国学术年会作了题为《抓机遇、破难题、扬特色、促发展》的主题报告,全面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

3.研究的总结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4月):

收集整理科研成果,编辑印刷了《希望教育校本课程》和《希望教育校本课程安全读本》;形成了《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学校章程》,完成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撰写研究报告,形成附件,申请结题评审。

四、成果及成果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是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的核心。

希望教育学校文化是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

“希望教育”是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促进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希望教育通过“热爱学生,点燃学生希望之火,奔向未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热爱学生:

热爱的基点是尊重。

爱的前提是信任,对学生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希望。

爱的形式是帮助,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目标,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价。

爱的目的是促进,用爱点燃学生内在希望之火,让不同气质、不同基础、不同背景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点燃学生内在的希望之火:

给每一个学生以希望。

给学生希望就能给每一个生命体营造一个充满希望的空间,给学生成长的力量,让学生能满怀信心的战胜自我、追求成功,成为精神丰富的人。

奔向未来:

教师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化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目标和终身发展目标。

用希望教育的激励机制和调节机制,振奋学生的情绪、激励学生的意志、调节学生的心理、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希望中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奔向未来”。

简而言之:

“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是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的核心。

(二)主要成果的观点、结论

1.理念文化建设明晰了学校的文化核心

(1)梳理历史

理念文化的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在希望教育理念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坚持“三个统一”的原则,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继承学校优秀的文化传统,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

坚持理念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将热爱学生,点燃内在希望之火的理念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认同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坚守希望教育的特色。

我们通过认真总结、系统梳理学校的办学历史,形成了《粮中三十年》的学校历史文字资料,重建了校史陈列室,并且把陈列室作为对新教师与新学生进行希望教育的教育基地。

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希望教育新模式》,通过宣传与学习,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模式被师生广泛了解。

(2)提炼精神

我们在梳理历史的基础上,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通过举办论坛、学习讨论、茶话沙龙等形式与头脑风暴等方法,学校干部与教职员工对希望教育学校文化问题积极展开了正反思辩、探讨论证、总结反思,从而取得了学校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员工群策群力、出谋划策的效果,提炼形成了学校的理念文化。

希望教育理念文化的核心是:

“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

它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办学模式:

希望教育

办学理念:

热爱学生,点燃起内在的希望之火,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奔向未来。

办学目标:

健康、和谐、质量、品牌。

以培养师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为切入点,粮中工作的根本是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将学校的目标分解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激励师生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促进教育主体之间的“和谐”;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坚持不间断地进行希望教育的群体实践和研究,不断发展丰富和彰显希望教育特色,发挥希望教育的“品牌”效应,以促进学校有特色的、持续的发展。

校训:

自信、自立、进取、成才。

校风:

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

学风:

勤学、好学、会学、乐学。

教风:

爱生、爱岗、爱校。

以上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写入了学校章程。

(3)提升境界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用渗透策略对理念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播。

在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渗透,引导教职工理解希望教育学校理念文化,感受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管理过程中渗透,班子成员要根据自己的工作,有针对性的思考、设计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使其能体现希望教育的理念文化;在对教师的评价中进行渗透,按照希望教育理念文化的要求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校本培训活动中进行渗透,让老师们感受希望教育理念文化的人文精神,提高教师的教育品味;在课例的评析中进行渗透,用希望教育理念文化进行剖析,让教师体验到希望教育理念文化对实践的指导价值;在教师行为的反思中渗透,引导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用希望教育理念文化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课题研究中进行渗透,把希望教育理念文化作为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行为策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认同希望教育的理念文化。

通过上述渗透教育活动,希望教育理念文化成为粮中人的核心价值观,并且逐步进入文化自觉的境界。

“文化自觉”是借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

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我们把“文化自觉”定位为文化自知、文化自守与文化自新。

“文化自知”:

文化是学校凝聚的纽带,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建校30多年,进行希望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余年。

我们深知:

希望教育是粮道街中学的品牌。

“热爱学生,点燃学生希望之火,奔向未来”是学校鲜明的特色。

“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明天充满希望”是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的核心特质。

“善识学生,善待学生,育人先育心”是粮中独特的教育方法,亦即教育行为文化。

我们有乐观的“学生观”:

粮中无差生,只有希望生。

有积极“教育观”:

转化一名后进生同培养一名优等生同样光荣。

有科学的评价观: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

这是希望教育的文化基因。

这种文化自知,形成了“文化自觉”的基础。

“文化自守”:

“知”后而得“守”,即要自觉守护、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一要义。

我们的做法一是提高认识。

学校文化是学校凝聚力和发展力的源泉,是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校文化既是凝聚师生人心的精神纽带,又直接关系师生的发展。

学校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同时,也用文化温润心灵、舒缓压力、涵养人生,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

二是把握规律。

学校文化的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展开的,学校文化是多元一体、多样共生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强化主导、壮大主流,必须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

三是担当责任。

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

自觉地承担起用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责任。

自觉地担当起传承“希望教育”的责任。

“文化自新”:

学校文化是一个不断积累积淀的过程,文化只有兼容并蓄才能活力四射。

因此,我们在坚持特色中还特别关注学校的外在环境。

海纳百川,地承万物。

虚心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文化,在有所借鉴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文化。

建立一个开放的、有独特性的希望教育学校文化。

(4)形成特色

希望教育理念文化的渗透是内功,理念文化一旦融入办学管理细节中,融入员工日常工作中,融入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就促使学校形成了如下特色:

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师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让学生看到自己发展的前途,追求进步,促进主动发展。

教师从全体学生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分类推进,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最优发展状态,把学生的可能性发展和受动性发展变成其现实性发展和主动性发展。

力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以激励学生进步为出发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面向未来谋求主动发展。

2.制度文化建设规范了学校的教育管理

在希望教育制度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坚持理念引领、特色鲜明、目标清楚、路径合理、策略有效、方式方法适当的制度文化建设策略,健全学校制度,确保制度与理念的协调。

(1)编拟章程

学校开展了多形式的法律学习,普及法律知识,使学校的制度来源于法律法规,具有权威性。

开展了多层次的师生调研,倾听师生呼声,使学校的制度来源于教育实践,具有需求性。

通过系统地梳理、总结、比较现行学校制度及学校传统工作活动计划,依据制度文化建设体系内容,对已有学校制度进行删改、增补和完善,开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学习、讨论、修改、审核、备案,编拟形成了《武汉市粮道街中学学校章程》。

通过章程承载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理念,用制度将学校理念“显性化”和“条文化”,形成希望教育特有的学校制度文化,使制度文化与理念文化协调;

用学校章程统领学校其他规章制度建设,利用章程的规范性和濡染力,规划学校管理,形成完整科学的制度体系;

按章办事,依法治校,用科学的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使制度内化为师生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师生的行为方式。

(2)创新机制

学校依法治校,以《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章程》统领学校的制度建设,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形成了完整科学的体系。

学校严格执行各项制度,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并注重过程管理,保证了学校管理的执行力。

学校通过多种形式让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全方位的管理之中。

其具体作法是在管理运行机制上采用临时兼职委任制、社团自主管理制、科研小组攻关制、骨干教师承包制、群众民主评议制、协调统领制、“三长”负责制。

让每位教师自主实现对人的价值的追求。

如:

临时兼职委任制:

对学校承担的重大的突击工作,根据教师的特长,临时兼职委任相应职务,组织专班,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并给予相应的职务津贴。

科研小组攻关制:

对承接各级领导、学术团体下达的改革与科研任务以及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科研小组采集信息,进行理论钻研,实行“头脑风暴”创新认识过程,汇聚集体智慧,形成理性框架,再交具体实践者充实完成。

“三长”责任制:

年级组长、工会组长、党小组长分别对教学、教育、政治思想工作承担工作责任,实行月工作小结汇报交流,期中工作自查自评,期末工作向校长述职,接受年度考核,确保学校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参与活动、寻求发展。

学生会、团委、广播站、文学团体等组织的组建都实行竞选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学校给学生更多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学校颁布的每周周值班安排任务,负责各班的纪律、卫生、两操等日常的管理、监督、检查和记载。

(3)规范管理

以《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章程》为标志,确定了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的校长负责制,构建了制度建设系统与学校的治理结构,形成了“以人为本,规范办学,科学发展”的管理策略和武汉市粮道街中学特有“对师生充满信心,对师生充满希望”的制度文化。

希望教育制度文化整合了学校组织体系,促进了学校运转的协调有序。

希望教育制度文化传递了学校文化信息,塑造了学校个性形象。

希望教育制度文化通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人文关怀、行为规范,给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行为模式,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初步达到了用希望教育学校理念文化引领学校管理的境界。

3.行为文化建设形成了学校的办学个性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和有组织的活动来实现的。

行为文化是文化自觉,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过程体现和外化表现,是学校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的部分,它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和坚持才能传承与发扬。

学校的行为文化是理念文化的载体,也是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条件。

作为学校文化“动态”部分的行为文化既是可以塑造的,又是需要维护的。

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形成与希望教育理念相吻合、富有个性的行为文化,形成特有的教育个性、教学个性和学习个性,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文化个性。

为此,我们采取以下举措和策略进行了行为文化的“塑造”与“维护”。

我们通过“培养意识——拥有知识——积极行动”的途径,将理念转化为师生具体行为:

培养意识,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为师生践行希望教育学校文化提供动力支持。

拥有知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为师生践行希望教育学校文化提供技术支持。

积极行动,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为师生践行希望教育学校文化提供能力支持。

采取了以下具体的举措:

(1)学校三大行动显特色

从学校宏观层面,我们采取三大行动建构行为文化:

品牌发展行动:

“希望教育”是我校的品牌,是武汉市素质教育的成果。

我们开展希望教育学校文化研究,围绕希望教育德育管理和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中进行专门培训,在学生中开设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一步弘扬希望教育特色。

组织开展全国性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学校与秦园路学校、四美塘中学进行了区内教师交流,接待了咸宁市、潜江市、保康县等县市校长挂职交流工作,完成了宜昌市、黄石市教师跟岗学习任务。

学校还组织教师送教咸宁、新洲、随州、郧县、保康、枣阳等结对帮扶学校,不断弘扬和扩大品牌影响。

质量发展行动:

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建设轻负高效课堂”为抓手,组织开展系列活动:

一是书记校长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发挥表率引领作用;二是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科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三是确定“目中有人、心中有标、手中有法”的教学策略,打造轻负担高质量课堂;四是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乐学、善学、好学;五是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中有人,心中有标,手中有法”的教学策略:

“目中有人”热爱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促进学生。

“心中有标”既是课程目标,也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更是学生发展的目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入口”和“出口”。

“目中有人”,就是“因材施教”,按学习水平和差异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和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

在教学上从全体学生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分类推进。

“手中有法”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提升教学有效性。

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注重发挥学生的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