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07104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docx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3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题;共40分)

1.“成为(美国)北方争取人类自由象征”的是(  )

A. 《独立宣言》                  B. 《合众国宪法》                  C. 《宅地法》                  D. 《解放宣言》

2.英国以《1813年特许状法案》剥夺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特许贸易权,马克思指出:

“英印之间的商业在短期内增加了三倍以上……迄1813年,印度大体上是一个出口贸易国,但现在已成为进口贸易国。

”这一变化说明英国(   )

A. 在印度的殖民统治遭受打击                                B. 对印度转为直接掠夺策略

C. 工业资本发展处于上升时期                                D. 开始采用资本输出的手段

3.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

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   )

A. 促进行政管理方便         B. 加强军事上的控制         C. 便于各地经济交流         D. 促进区域经济平衡

4.1730年,英国下院的反对派领袖威廉•多德斯韦说:

“我们对于自己起着国家的大公审庭的作用极为自豪。

”1774年,诺斯勋爵则愤愤地说,议员们“责难大臣,还要他们每日报告工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要把行政部门置于被质讯的地位。

”这反映了18世纪的英国(  )

A.  内阁与首相共同对议会负责                              B. 工业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下院对政府的行政监督增强                                D. 封建贵族和议会的矛盾加剧

5.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几近“零关税”的贸易便利极大地推动了三国间贸易的发展。

但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该协议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

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贸易自由化成为国际社会共识                             B. 墨西哥是该贸易区的最大受益者

C. 美加墨三国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D. 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合作面临挑战

6.“一场严肃的祷告,同样可以在草屋中或者猪圈里进行。

……有说话声音的地方,就是上帝的所在、他的家。

即便是金碧辉煌的教堂,他(上帝的代称)如不在那里说话,就说明他不住那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要简化宗教仪式                B. 信仰即可得救                C. 否定教会的权力                D. 上帝无处不在

7.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

“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

”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

A.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B. 大量黄金白银涌入西欧

C.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 西方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8.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是(  )

①由国家发动 ②以私人为主体 ③城市主导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⑤农村主导 ⑥优先发展农业 ⑦内向型工业化 ⑧外向型工业化 ⑨贸易保护政策

A. ①④⑤⑦                         B. ①③④⑦⑨                         C. ②③④⑦⑨                         D. ②⑤⑥⑧

9.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这反映了罗马法

A. 主张无证据不定罪         B. 主张重罪轻罚         C. 还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D. 维护贵族利益

10.2012年,修改后中国刑诉法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从制度上防止和遏制刑讯逼供等行为。

这一规定源于古代罗马法。

这反映出古代罗马法(   )

A.  否定野蛮风俗和习惯                                         B. 限制贵族专横及特权

C. 重视获取合法的证据                                           D. 维护平民的根本利益

11.《礼记,祭统》载:

“忠臣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

”《孝经》载: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村。

这反映中国古代社会( )

A. 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君子专制统治的建立                                           D.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12.南宋临安城市场内的各种商品大多有相对集中的区域,同类商品集中之处称为行、团、市,如和宁门外的花市,交易就十分热闹,有诗云:

“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

”这主要反映了南宋(   )

A. 市场专业性强                  B. 市场规模较大                  C. 商品种类齐全                  D. 自然经济瓦解

13.近期.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

‘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

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   )

A. 使用花楼机织成的         B. 有严格的尺寸标准         C. 主要用于贵族使用         D. 被官营手工业主导

14.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

以上材料(   )

A. 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                         B. 说明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任务

C. 指出了关贸总协定签订的必要性                         D. 揭示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

15.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 反对君主制度                  B. 介绍研究西学                  C. 宣传民主政治                  D. 传播社会主义

16.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

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

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

A. 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 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 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 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17.“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与上述言论的观点最相近的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经世致用                        D. 存天理,灭人欲

18.右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

下面不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

A. 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                                       B. 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C. 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D.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19.“民本”语出《尚书·夏书·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意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宁。

“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它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其字面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人民主权”和“多数人的统治”。

下列关于“民本”与“民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具有限制和约束统治者行为的作用           B. 两者的区别在于“民”是否是国家的基础

C. 两者都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百姓的社会地位           D. 两者都鼓励百姓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20.夏曾佑指出: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中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④“三纲五常”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问答题(共3题;共15分)

21.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

17世纪末,印度的棉纺织品曾一度占据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相关贸易份额。

至19世纪50年代,孟买的买办商人开始了印度工厂棉纺织业的历史。

在这些工厂中,由印资开办或控制的占绝大多数。

在英国的世界市场贸易霸权和枪炮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的保护下,印棉得以大量出口中国。

但孟买的工厂主们同时也要把价钱压到最低以抵御来自曼彻斯特的压力,才能得以保存它的一席之地。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印度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22.“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请问“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哪些?

又该怎样评价“百家争鸣”呢?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小词汇折射大历史。

试从上图中选择三个关键词,然后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述。

(要求:

写出关键词、列出主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三、综合题(共2题;共25分)

24.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阶段

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概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60年代末

1955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华约组织活动。

1956年,中国、波兰、苏联等国组织了铁路合作组织。

中国还参加了世界民主联盟(总部设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等组织的活动。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

70年代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

80年代,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

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并于同年发起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截至2009年,中国累计已有1.4万多人次参与联合国多个维和行动。

——据王逸舟《中国外交六十年》、王玲《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等整理

材料二 1951年5月2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

“自从联合国大会非法通过诬蔑我国的决议后,联合国已断然自绝于中国人民,此次联合国大会又非法通过美国这一提案,只是再一次证明联合国已日益不可挽救地变成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集团扩大侵略战争的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1—1953)》第二集

材料三 “中国是联合国财政体制的索取者而不是贡献者,因为它从联合国获得的多边财政和技术援助远远超过了向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和承担的维和费用”。

——塞缪尔·金《中国与联合国》

(1)概括从1949年到60年代末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

推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评述中国在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中的作用。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陈嘉庚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

1923年他创办《南洋商报》,鼓吹抵制日货。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他组织“山东惨祸筹赈会”,担任会长,第一次把华侨抗日力量团结起来,陆续筹款130万余元。

九一八事变后,陈嘉庚在新加坡召开华侨大会,通过致电国际联盟和美国总统,要求履行国际条约:

制止日本发动罪恶的战争。

1932年一·二八上海十九路军抗战,陈嘉庚发动华侨捐款支援。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8月15日,陈嘉庚在新加坡侨民大会上慷慨陈词,指出当前祖国面临亡国亡族的威胁,海外侨胞作为国民一分子,应该见危拯救,出钱出力,表明自己的真正爱国心。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陈嘉庚的主要抗日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陈嘉庚的抗日爱国行为。

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0分)

2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法国也放弃了分离莱茵兰的要求,充分表明这时法国最终放弃了自战争结束以来一直追求的对德强硬政策。

﹣﹣摘编自王国范《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改变对德国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对德政策改变产生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通常认为历史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社会进行精确的和系统的相互对比,目的是对其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以及趋同性和趋异性的发展进程进行考察。

其中,极少有对社会整体的比较,而通常只是对范围有限的某些方面进行比较。

以全面整体为目的的比较,或者属于对已经发现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进行解释,或者是将其类型化。

解释和类型化具有不同的目的:

解释一般是在研究课题中,在共同的宏观背景下寻求差异性和共同性产生的原因;而类型化则是对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内部所出现的不同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从而使其特殊性得到理解。

﹣﹣摘编自[德]哈特穆特•凯博《历史比较研究导论》

根据对材料中“历史比较”概念的理解,结合中外近代史确立一个研究课题,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对该课题进行简要说明。

(要求:

课题形式为“的比较研究”;说明部分要符合材料中的历史比较研究的要求。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学术界,部分学者对2/3情有独钟,他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按市场汇率计算的GDP之比达到了3:

2,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随之发生深刻且朝向冲突对抗的变化。

在二战以来的七十多年间,中国不是第一个达到世界超强国美国GDP的2/3的国家。

在中国之前,日本和苏联的GDP都曾经达到过美国的2/3。

然而,不管是日本还是苏联,当其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2/3的时候,美国对其政策都迅速做出了重大调整。

——摘编自张字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D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A

20.【答案】C

二、问答题

21.【答案】角色一:

英国的殖民扩张破坏了印度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印度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等,被卷入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印度成为英国的附庸;英国占据在政治、军事、资金、技术、国际贸易等多种优势,使印度工业化发展举步维艰.

角色二:

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推动印度近代工业化的起步,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

22.【答案】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②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③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3.【答案】示例1:

关键词:

江南制造总局、辛亥革命、民主与科学主题: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或:

近代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进行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探索。

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如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认为学习“器物”不变革“制度”,

不能救亡图存。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以民主与科学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

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过程。

示例2:

关键词:

留美幼童、京师大学堂、清末新政

主题:

教育变革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或: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在近代中国教育变革中实现的。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适应地主阶级洋务派兴办洋务的需要,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和科技人才,派遣海外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为积极推动维新变法,也推行教育改革,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发展近代高等教育。

成为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对新形势为稳固统治实行称为)清末新政(的改革。

其)中废除科举制度(捣毁了封建官僚制度的基础,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教育变革中不断实现。

示例3:

关键词:

继昌隆缫丝厂、辛亥革命、民主与科学主题:

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或:

中国的近代化)近代中国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也在逐渐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演进。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东南沿海地区产生,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促进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

《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以民主与科学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推动着中国思想的近代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传统中国在近代社会变迁中不断走向近代化。

三、综合题

24.【答案】

(1)特点:

主要参与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组织的活动。

(2分)成因:

美苏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遏制、敌视和封锁的政策;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阵营外交关系;中国政府将联合国视为美国控制下的侵略工具。

(2)发展:

参与国际组织的类型、深度与广度方面有了更大发展;由重视政治到越来越多地重视经济;日益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或答: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因素:

“文革”结束,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因素减弱;改革开放,中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潮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联合国逐渐摆脱美苏控制。

(3)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一方面从中受益。

引进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推动了改革开放,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比如从联合国获得财政和技术援助,从世界银行获得贷款等。

另一方面也为世界作出了贡献。

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比如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材料三的看法贬低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对世界的贡献,是片面的。

25.【答案】

(1)活动:

宣扬抵制日货;联合华侨筹款赈灾;呼吁国际力量制止日本侵华;全面抗战爆发后积极捐款抗日。

(2)评价:

陈嘉庚作为一位海外侨胞,在民族危难之时,不仅亲自投入到抗日救亡活动中来,还团结一切抗日的海外力量支援国内的抗日战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爱国精神,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材料分析题

26.【答案】

(1)原因:

协同美国对抗苏联的需要;美国经济援助的推动;二战后,法国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影响:

促进了美英法三国的德占区的合并,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客观上有利于联邦德国的建立与复兴。

27.【答案】示例一:

课题:

中国近代维新派和革命派救国方案的比较研究。

说明:

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变革旧制度,结束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

其原因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传播等。

两派救国方案差异性的表现在:

维新派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而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统治,实行民主共和。

其原因有:

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势力,与封建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革命派势力壮大,同时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受西方革命思想的影响,提出三民主义。

示例二:

课题:

近代英国和德国政治民主化差异性的比较研究。

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英国和德国先后建立起君主立宪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