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606610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docx

古诗解释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课本古诗整理

一年级古诗词整理(1-58)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文大意: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否是一层层的白霜。

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2、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诗文大意:

春天的早上,我睡得特别香甜,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我听见了处处的鸟鸣。

昨夜风雨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不知道花儿被风雨吹落、打落了多少!

3、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文大意:

绿草茂盛,黄莺飞舞,正是二月早春,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之中。

乡间的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4、所见【清-袁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诗文大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5、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文大意: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6、画鸡明代: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头上的红色冠子不用特别剪裁,雄鸡身披雪白的羽毛雄纠纠地走来。

它平生不敢轻易鸣叫,它叫的时候,千家万户的门都打开。

7、山村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8、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9、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10、对子歌

大对小,多对少,水远对山遥。

高对低,粗对细,天空对陆地。

下对上,短对长。

炎热对清凉。

11、日月水火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12、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13、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青云一作:

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

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14、风唐李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15、咏华山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16、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17、画宋道川禅师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18、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19、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20、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21、寻隐者不遇唐代: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22、游子吟唐代: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

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23、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24、乡村四月宋代: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

25、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

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26、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27、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28、午节元代方回

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

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

★释义:

节:

指节日。

欲:

将要。

客里:

指游历他乡。

菖蒲:

也叫做白菖蒲、藏菖蒲。

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

★《午节》这首诗的意思是描绘了端午节前的一天,一位老人走在街上,看到竹笋已经长成竹竿,燕子正在做着孵化小燕子的准备。

忽然看到街上卖花人的担子上有菖蒲,才意识到端午节快要到了。

29、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自:

自从。

 

屈原(前340—前278):

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

名平,字原。

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

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

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楚江:

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直臣:

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30、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娃:

男孩儿或女孩儿。

艇:

船。

白莲:

白色的莲花。

踪迹:

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浮萍:

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1、七步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菽一作:

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过后,留下豆汁来做成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32、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宿:

住,过夜。

危楼:

高楼,这里指山顶的寺庙。

危:

高。

百尺:

虚指,不是实数,这里形容楼很高。

星辰:

天上的星星统称。

语:

说话。

恐:

唯恐,害怕。

惊:

惊动。

33、秋浦歌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34、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鸟鸣涧:

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

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

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

春日的山。

亦指春日山中。

空:

空寂、空空荡荡。

空虚。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

月亮升起。

惊:

惊动,扰乱。

山鸟:

山中的鸟。

时鸣:

偶尔(时而)啼叫。

时:

时而,偶尔。

35、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36、田园乐七首·其六/闲居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

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宿雨:

昨夜下的雨。

朝烟:

指清晨的雾气。

家童:

童仆。

山客:

隐居山庄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犹眠:

还在睡眠。

37、人日思归南北朝:

薛道衡《语文读本》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飞的雁群之后了,但是想回家的念头却在春花开放以前就有了。

人日:

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

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入春才七日:

即人日。

把春节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落:

居,落在.....后。

思:

思归。

传说鸿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38、秋思唐代:

张籍《语文读本》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家:

一作“归”。

意万重:

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

又恐怕。

行人:

指送信的人。

临发:

将出发。

开封:

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39、枝头鸟唐白居易《语文读本》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谁说这群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

宇宙万物都有血有肉的皮,是一样的生命,没有孰轻孰重的道理。

我劝你们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幼鸟还在巢中等待母亲的归来,弄不好一石数命啊!

★诗人在诗中发出劝戒之声,劝导人们爱惜鸟类,表现出诗人的善良、仁爱之心。

白居易深受儒、道、佛的影响,与儒者论理,与居士论道,与佛家论经。

如果说李白是世间的精灵,随性而为;白居易就是入世的苦行僧,兼济天下,仁义无边,又在知足中寻求解脱。

40、潇湘曲端午竞渡棹歌宋黄公绍《语文读本》

看龙舟。

看龙舟。

两堤未斗水悠悠。

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

黄公绍,宋元之际邵武(今属福建)人,字直翁。

咸淳进士。

入元不仕,隐居樵溪。

41、竹枝词唐代:

刘禹锡《语文读本》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

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

还有晴)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42、古人学不厌,读书辄千遍。

熟则能生巧,其义可自现。

43、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语文读本》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

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

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茶坑:

地名,在安徽泾县。

草满花堤(dī):

此处倒装,即花草满堤。

童子:

儿童;未成年的男子。

柳阴:

柳下的阴影。

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

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

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

44、明日明(文嘉)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版本二文嘉)

★明天又一个明天,明天何等的多。

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什么事情都没有进展。

世人和我一样辛苦地被明天所累,一年年过去马上就会老。

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才是真生活。

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

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若一作:

苦)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版本一钱鹤滩)

45、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望边邑一作:

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46、蚕妇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市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

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甚至把手巾都浸湿了。

因为她在都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此诗写在北宋时期,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在当时的封建朝廷,人民生活痛苦难言。

诗人在此时描写了一位整日辛苦劳作,不经常进城,一直在贫穷的乡下以养蚕卖丝为生的普通妇女的遭遇。

47、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48、青松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

要想知道这青松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青松》一题,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

《冬夜杂咏》这一组诗最初发表于《诗刊》1962年第一期上。

共12题19首,这里选其中一首。

发表时有小序云:

一九六〇年冬夜大雪,长夜不寐。

起坐写小诗若干段,寄兴无端,几乎零乱。

迄今事满一年,不复诠次。

49、红梅陈毅

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冬天到来的时候,其他的花都耐不住寒冷而凋谢了看不到踪迹,只有红梅不畏严寒,迎霜傲雪地绽放。

一般拿红梅喻人,赞叹不畏困难险阻的品行。

50、寻胡隐君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

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一路上渡过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边路旁长满了看也看不尽的鲜花。

因为一路上春光明媚、风景幽美,我不知不觉就来到您的家了。

51、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骥:

良马,千里马;枥:

马槽,养马的地方。

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

志向远大的英雄。

已:

停止,衰减。

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52、勤学宋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萤窗:

晋人车胤以囊盛萤,用萤火照书夜读。

后因以“萤窗”形容勤学苦读。

亦借指读书之所。

空虚:

空无;不充实。

53、登幽州台歌唐代: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幽州:

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

过去。

古人: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

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

想到。

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

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

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54、春夜喜雨唐代: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知:

明白,知道。

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

就。

发生:

萌发生长。

发生:

萌发生长。

潜(qián):

暗暗地,悄悄地。

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

田野间的小路。

晓:

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

雨水湿润的花丛。

红湿处:

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

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

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

成都的别称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55、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谙(ān):

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56、子夜四时歌春歌乐府诗集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春风和煦,百花盛开,令人胸中涌起浓浓的春意,流转的目光,凝望着远处色彩绚烂的山林,久久不忍离去。

在那色彩绚烂的山林深处,从南方飞回的小鸟,在明媚的阳光下欢快地鸣啭啼叫,清脆,明快,悦耳,悠扬。

★春心:

春景所引发的意兴或情怀。

男女之间相思爱慕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