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603973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docx

转战后初期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

战后初期美国对朝政策的演变

临潼区职教中心王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两大强国,面对如何划分势力范围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朝鲜半岛成为美苏对峙的前沿阵地,美国这一时期先后是杜鲁门、艾森豪威尔两位总统,纵观其对朝政策,既有共性又有区别。

对朝鲜政策的变化,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既有美国内部的原因,也有苏联、中国、朝鲜等外部因素的本文试简要论述这一时期美国对朝鲜政策变化的原因。

[关键字]:

朝鲜政策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

一、朝鲜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朝鲜,在1910年被日本完全侵吞成为日本的总督管辖区。

朝鲜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3年12月,盟国首脑在开罗宣言中表示打败日本后,“使朝鲜自由独立”1945年7月,苏美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讨论对日参战问题时,商定大致以北纬38度线为海空军的作战分界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美苏遂以“三八”线作为接受日本投降的分界线“三八”线以南的日军向美军投降,“三八”线以北的日军向苏军投降。

但是,美军占领南朝鲜后,出于称霸世界的考虑,并没有立即清除日本的势力,而是建立了军政厅。

原封不动的留用日本的总督阿部信行以下全部日本官员,宣布“朝鲜独立,尚有困难”。

禁止“对日本人和美军的叛乱行为”从而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总督政府的继续。

1945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美、苏、英三国外长会议上,美国提出以美、苏、英、中四国对朝鲜实行托管方案,企图使美国获得实际统治权。

[1]P135但美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其后,美国有企图使南朝鲜在未来的朝鲜政府中得到多数席位,但又未成功。

至此,美国认为用和平手段获得对朝鲜统治权的愿望已经破灭。

于是美国在南朝鲜导演了“单独选举”的丑剧。

1948年8月15日,正式成立了以李承晚为总统的“大韩民国”傀儡政府。

此后,美帝国主义和南朝鲜加快了早已开始的扩军备战步伐,企图以武力解决问题。

李承晚的战争叫嚣也一天比一天高。

1949年1月21日。

李承晚在“国会”发表演说:

如果不能和平地合并朝鲜,那么,“国军就必须向北韩进军”。

10月1日,立即向西方发表声明:

“我们是能够收复失去的北朝鲜领土的……我们担心我们把问题拖的越久,采取这种步骤就越发困难。

”并说:

“我们坚信我们能在三天内占领平壤”。

10月21日,李在记者招待会上说:

“要不流血,统一独立是不可能实现的。

即使实现也不可能维持长久。

”美国的军事顾问团团长也吹嘘说,在他训练下的南朝鲜军队是除了美国军队以外最好的军队。

与此同时,他们在“三八”线上的军事挑衅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在朝鲜北部,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配合苏军对日作战胜利后,朝鲜劳动党领导朝鲜北部人民实行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的民主改革建立了朝鲜人民军。

1948年5月以后,由于美国支持李承晚在南部成立了“大韩民国”政府,因此,朝鲜北部也于1948年8月25日进行民主选举,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领导的朝鲜劳动党也决心统一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

   朝鲜在美国称霸世界计划中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

可作为控制中国和亚洲大陆的跳板,反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阵地。

有鉴于此,美国驻日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曾嚷道:

“朝鲜适合于作通往大陆的桥梁。

我们征服朝鲜全境就能粉碎那连接苏联西伯利亚和南方的唯一供给线,也能控制海参崴和新加坡之间的整个地区,到那时我们的力量达不到的地区将会是没有的。

”“我们将会像保卫自己的国家一样,象保卫加利福尼亚一样保卫朝鲜。

”[1]P82麦克阿瑟的这些狂言赤裸裸的暴露了美国企图把朝鲜变成其控制亚洲和称霸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和意图。

  战后,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苏两国都转向推行分裂朝鲜的政策。

朝鲜半岛问题已经演化为两个阵营对垒的前沿阵地,双方剑拔弩张,第三次世界大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美国武断的将世界划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体”。

两大阵营并毫无例外的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信奉共产主义的势力看成是受莫斯科操纵和支持的。

美国则是“自由制度的旗手”和当然领袖,美国将“杜鲁门主义”奉为冷战政策的基石,其核心正如杜鲁门所说:

“我深信,美国政策必然要支持那些正在抵御有预谋的征服的自由人民,不管这种征服是来自少数武装分子还是来自外部压力。

”[1]P159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基调。

二、杜鲁门政府的朝鲜政策

   《雅尔塔协定》体制的特点是美国苏联各占一个势力范围,用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互相进行遏制和竞争,但军事力量不得越过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的冷战演说,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转变。

其具体方向就是“恢复在欧洲和亚洲的势力均衡,所有行动都将以此为基准来进行。

杜鲁门政府认为,欧洲和亚洲面临的社会经济混乱和政治动荡,为苏联的扩张提供了理想环境。

要想遏制苏联,首先要改变有利于其扩张的基本条件。

在欧洲,应该推进德国的复兴;在亚洲,应重新审查美国对日占领政策。

美国政府内对此没有分歧,争论主要集中在怎样确定朝鲜半岛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地位问题上。

1947年,美苏关于朝鲜问题的联合委员会会议破裂以后,美国政府开始考虑重新审查对朝政策。

而政府内部则有两种意见,陆军部、参谋长联席会议着眼朝鲜在美国亚洲军事战略中的地位,主张尽可能早地从朝鲜半岛撤军。

他们认为:

“从军事安全角度来看,美国保持目前在朝鲜的军队和基地没有战略价值。

”[2]P132美国缺乏在亚洲大陆同苏联进行地面作战的能力。

对美国而言,朝鲜半岛是没有军事价值的地区,如果苏联控制朝鲜半岛,又能够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利益。

朝鲜半岛永远作为军事中立区最符合美国的利益。

而国务院更多的立足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遏制苏联的政治战略利益,强调要通过大规模的提供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援助,促进南朝鲜的政治经济自立,向苏联施加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朝鲜半岛现在是美苏直接对峙的唯一地域也是展示美国民主制度比苏联集权制优越的场所。

朝鲜半岛的重要性,首先在于他对美苏关系全局的影响。

美国决不能在朝鲜半岛示弱。

  1948年4月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第一个对朝鲜政策的决定,NSC8文件“苏联对朝鲜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最终控制朝鲜,强化其对中国日本的政治战略地位削弱美国在上述地区和整个远东的地位。

”“美军的撤退,或许被视为背叛远东的盟友,并导致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3]P134因此,应该向南朝鲜当局提供下列援助:

一、在美军撤退以前,训练并装备5万名警察部队,以维持国内治安。

二、1949年提供1.85亿美元救济复兴援助三、设立美国外交团、军事顾问团,继续使联合国关注朝鲜独立问题。

美军1948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撤离任务。

“朝鲜的任何党派,任何势力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只要不构成对美国宣战的理由美军不应该过度介入。

”该文件兼顾了美国的政治、军事利益,显示出美国政府决心要将美军撤退的影响抑制在最低的限度以内。

但是它完全排除了美军继续驻留南朝鲜的可能性,也排除了使南朝鲜武装力量发展到与北朝鲜抗衡的可能性。

1949年3月22日,通过NSC8/2文件,基调仍然是回避直接军事介入,期待通过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援助,促进南朝鲜的政治经济稳定,进而遏制共产主义势力。

1949年7月至1950年6月25日以前这一年时间里,美国政府对南朝鲜提供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援助这一方面呈现出有所加强的趋势。

1949年10月16日,杜鲁门总统签署《共同防卫法案》要求在1950年拨款2764万美元用来援助伊朗、朝鲜、菲律宾。

其中1020万美元用于南朝鲜,然而,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美国回避在南朝鲜的直接军事介入这个方针依然如故,没有呈现什么明显变化,与同时期苏联在北朝鲜的所作所为恰恰相反。

五角大楼始终把苏联力量的增强和发展视为对美国最大的威胁,对美苏之间的热战进行了充分的估计。

主张在欧洲和西亚保持战略攻势在远东保持战略守势。

这些说明,朝鲜战争以前美国在朝鲜的遏制政策是以有限手段支撑的,以政治战略和军事战略二者的相对分立为基本特征的。

  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以后,促使美国调整了亚洲政策。

1949年12月30日通过的文件中,美国不仅要加强在日本、冲绳、菲律宾的地位,保持在亚洲大陆沿海岛屿防卫体系。

美国政府想在亚洲建立一个从亚洲大陆沿海岛屿到亚洲大陆的以守为攻的遏制战略体系。

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在美国记者联谊会上发表演说。

他说:

“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

”美国防区“自阿留申起经日本至流球,自流求群岛起至菲律宾,南到夏威夷、中途岛、关岛。

”[2]P318美国企图将太平洋当作自己的内湖。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杜鲁门总统发表了三点声明:

一、增加对南朝鲜的军援;二、利用苏联因抗议联合国拒不接纳新中国不能到会的机会,操纵安理会宣布北朝鲜为侵略者。

三、派遣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6月26日,杜鲁门政府决定了美国干涉逐步升级的政策。

次日,杜鲁门公开发表了美国干涉朝鲜内战和派遣美国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同时下令美国海军、空军进攻“三八”线以南朝鲜人民军,为南朝鲜军队提供最大得空中保护。

7月7日,美国网罗了15个国家象征性的军事力量,组成联合国军,委任麦克阿瑟为总司令。

这样,南北朝鲜的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美国的驰援加固了釜山环形工事。

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完成了仁川登陆行动。

9月底,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跨越了“三八”线。

这与战争之初杜鲁门所说的:

“我所希望的是采取一切必要步骤,迫使北朝鲜人退回“三八”线以北去。

”但是我希望我们能保证不致于过深陷在朝鲜,以致我们照顾不了其他地方可能发生的类似情况。

”朝鲜战争爆发之初,陆军部长佩斯的意见是:

目前美军的军事行动应限于“三八”线以南。

杜鲁门同意佩斯的意见并指出:

凡是“三八”线以北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应当仅限于破坏军需上的供应。

”[2]P1178月中旬,北朝鲜的军队的行动在美军的顽强抵抗下陷于停顿,美政府排除了苏联直接干涉的可能性。

因为从8月中旬起,苏联竭力回避与美国的直接对抗与冲突,转向积极推动中国与美国对抗。

中国的立场是:

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中国不会对朝鲜半岛的事态袖手旁观。

但美国当局认为新中国出兵的可能性极小。

8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召开远东司、联合国司、政策设计委员会三方会议。

做出四项原则规定:

一、授权麦克阿瑟在北纬38度以北实施地面作战,但应与苏联边界保持相当距离,东海岸不得越过北纬39度线。

二、即使中国参战,在北纬38度线的作战仍旧不变,但如果苏军参战,美军应该采取守势,准备制订向苏作战计划。

三、即使苏联中国都不参战,亦应该由南朝鲜部队追击越过“三八”线的北朝鲜军队。

四、如果苏联公开声明要重新占领北朝鲜,立即将此事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并继续在北纬38度线以南作战。

8月24日进一步规定如果中国军队大规模介入,应该避免与中国的全面战争,但只要有合理的成功机会,则继续既定作战,并酌情扩大此种战争。

8月31日国务院提出了《美国在朝鲜行动的方针》“目前还不能对将来在朝鲜的行动方针做出最后的决定,”必须在探讨苏、中的动向与盟国协商并达成协议探讨全面战争的危险性以前才能做出此种决定。

釜山防线的日益巩固对朝鲜人民军攻势的好转,他们更加醉心于此。

于是杜鲁门批准了参谋长联席会议8月28日的报告。

报告指出,只要在“三八”线以北的军事行动不会引起一场大战,美国将争取武力统一朝鲜。

美国就此背离了干涉的最初目的,转而执行一种对杜鲁门政府充满诱惑却又十分危险的政策。

9月1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三八”线以北的作战计划。

9月11日,杜鲁门正式签署。

9月27日麦克阿瑟被授权进行“三八”线以北的军事行动。

麦克阿瑟由于在中朝边境实施轰炸,并发表与美国外交政策相背离的演讲。

这与美国的既定方针“欧洲第一,亚洲第二”发生冲突。

麦克阿瑟是美国内部“亚洲第一”的代表认为亚洲是全球的重点。

这也与杜鲁门总统发生了分歧1、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2、是顾及盟国还是单独出马3、是扩大规模还是有限目标,4、是放蒋出笼还是限蒋行动,5、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压服。

杜鲁门政府从美国的全球利益考虑,选择了避免扩大冲突,防止全面战争,进行有限战争。

由于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杜鲁门大选失利。

当美国1953年大选时,艾森豪威尔以结束朝鲜战争的承诺赢得大选当选为美国第34任总统。

三、艾森豪威尔的抉择

艾森豪威尔是以结束朝鲜战争而问鼎白宫的。

在他上台执政以后就把结束战争作为对外政策考虑的首要任务。

与中朝所奉行的灵活策略不同,艾森豪威尔试图以扩大战争范围,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相威胁,通过扩大战争的方式来体面的结束战争。

但由于受到诸多国际国内因素的制约,艾森豪威尔政府又不敢为所欲为一意孤行,只得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使用和平手段结束战争。

1952年12月初艾森豪威尔为履行竞选诺言,在上任前秘密的视察了朝鲜前线。

这次视察使他对形势有了更为深刻得了解。

他认为美国不能无限期的忍受朝鲜战场上的僵持局面,不能忍受着看不到任何结果的伤亡,必须设法打破僵局。

回国途中,艾森豪威尔与即将上任的一批内阁成员在“海伦娜号”巡洋舰上就新政府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商讨。

关于朝鲜战争,艾森豪威尔等人坚持,美国应准备打破僵局,必须让中朝方面明白,无限的“拖延”实现停战将会导致美国扩大战争,“美国不仅要从朝鲜,同时还将从它自己选择的其他两三条战线上对中国发动进攻”,甚至可能要动用核武器。

12月14日,艾森豪威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称:

“对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我们不能期望用言语来打动他,不论这种语言多么娓娓动听;而只有用行动——在我们自己选择的情况下采取行动。

”[4]P122

艾森豪威尔虽然决心打破朝鲜战争僵局,尽快结束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但如何实现这一意图,却是摆在他面前的一大难题。

他认识到,中国军队已经构筑了“横跨整个半岛,犬牙交错的地下工事”,又在纵深组织了牢固的阵地,武器装备也得到了重大改善,并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这一切意味着任何正面进攻将不得不付出极大代价。

艾森豪威尔认为,为使停火迅速达成协议,有必要采取除了常规地面进攻以外的行动。

即使使用核武器或者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打击中国在满洲的机场,封锁中国海岸,还要采取其他类似措施”。

同其前任杜鲁门一样,艾森豪威尔也确信,增加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压力,对于结束朝鲜战争是十分必要的。

1953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宣布“放蒋出笼”便是这种压力的一部分。

他在致国会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宣称,“我已发布命令,第七舰队不再用来保护共产党中国”,取消台湾海峡“中立化”。

[4]P123这一举措很明确,即“提醒中国共产党人注意,僵持的日子不长了,朝鲜战争或者结束,或者扩大到朝鲜以外”,他深信这样做有利于中朝在谈判中做出让步。

2月11日,艾森豪威尔亲自主持召开了新政府的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讨论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问题。

艾表示:

“我们应在开城地区使用战术原子武器,该地为这类武器提供了良好目标。

无论如何,我们在也不能沿着过去模糊不清的道路继续下去了。

”考虑到盟国的态度,他指出:

“可以肯定,我们应就此与盟国进行外交谈判,如果他们反对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要求他们提供将共产党击退所需的三个或更多个师,以取代原子武器的使用”。

[5]P101此后,艾多次强调要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以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半岛腰部达成停火。

杜勒斯国务卿也对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抱有异乎寻常的兴趣,认为尽管苏联已成功将核武器和其他武器分开,将它列入“特别”一类,目前世间舆论也不利于使用核武器,但美国应尽力消除围绕这类武器使用问题上的“禁忌”。

在美国军方,对于使用原子弹存在着分歧。

陆军参谋长柯林斯认为,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很难奏效,因为中朝军队正在深挖防空洞,而且越来越深。

他坦率的承认:

“我们上周试验表明,如果他们挖的很深,人们可以接近爆炸地点而不受伤害”。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的观点与此相左。

他声称,鉴于任何升级的地面行动都会造成很大的伤亡,美国或许不得不动用它所拥有的全部武器。

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则提出,倘若批准使用核武器,那么他的空军部队将被授权轰炸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而不仅仅限于北朝鲜的目标。

 1953年4月2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处征询各方意见,拟就了题为“美国在朝鲜行动方针”的报告,即国安会147号文件,提出了“体面”结束战争的不同对策。

文件认为,未能在朝鲜达成停战的一个基本原因在于美国对中朝的军事压力不够。

为此,文件提出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

第一,要求维持目前的军事行动,将冲突限制在朝鲜境内;第二种则是主张不受限制的把冲突扩大到中国。

关于使用原子弹问题,文件分析说,使用原子弹在军事上大大增加了“联合国军”的作战能力,并弥补因在朝鲜扩大使用常规力量而对其他地区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它将大大削弱中国军队目前的战斗力,并有助于增强美国的核力量在全球战争和有限战争中对苏联的威慑作用。

再次,它比使用常规武器能够更有效、更快地、更廉价的消除对美国在朝鲜的威胁。

也分析到使用原子弹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倘若此类武器不能奏效,就会影响其威慑作用;可能招致苏联的报复;减少美国核武器的库存及在将来的全球战争中进行核打击的能力。

文件特别提到美国的盟国可能不赞成使用核武器,会怀疑这种做法能否取得相应的效果,实现朝鲜停火;还担心不仅不能结束战争,反而促使事态更趋恶化,导致一场与西方与中国或苏联的全面冲突。

这一文件表明,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美国决策者愈来愈想凭借手中的核优势向中朝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让步;达成有利于美国停战协议。

中国对此反映,毛泽东与1953年2月7日表示;“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种蛮横无理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

[6]P101中朝方面在谈判上做出让步谋求和平。

美国确认为这是中朝的示弱行为。

艾森豪威尔坚持认为核武器比常规武器更为廉价有效。

共和党保守势力也希望扩大战争以达到“体面的停战”。

但这与艾森豪威尔的削减开支、平衡预算的基本经济政策相违。

国内反战运动的兴起,在美国各地,美国人民自发的建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宣言上签字。

美国的盟国坚决反对扩大战争,希望立即停战。

对于“放蒋出笼”欧洲国家深表不安,认为这很可能是美国扩大战争的第一步。

艾登明确指出“伦敦反对朝鲜冲突进一步扩大的行动。

”法国、加拿大、印度等也对美国的行动表示强烈不满。

盟国施加的压力对美国的决策有一定的牵制、约束。

鉴于此种情况,美国感到,不能为了取得“令人满意的”停火而为所欲为。

制约美国扩大战争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苏联的威慑力量。

艾森豪威尔认为进攻中国会使苏联卷入,从而使局势更加难以收拾。

中朝军事力量的迅速强大迫使美国决策集团不得不放弃扩大战争饿企图。

至1953年初,志愿军达19个军,135万于人,朝人民军达6个军团。

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四、小结

纵观战后初期这一段美国对朝政策,无论是杜鲁门的有限战争论,还是艾森豪威尔的试图结束战争,都是根据美国的国情出发,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环境而制定的。

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从其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出发的。

杜鲁门时期考虑到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而出兵朝鲜,但同时由于不愿和苏联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

因为美国政府认为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同时也不愿苏联在亚太地区任意扩张。

故而采用不越过“三八”线的战术,甚至撤换不能贯彻执行美国亚洲政策的远东司令。

艾森豪威尔以结束战争的承诺入主白宫。

他上台后先采用“核讹诈”企图以扩大战争而使中朝退却,但中朝军民没有屈服,同时由于美国国内舆论、盟国的态度以及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促使美国不得不重开谈判。

这些变化,也是从美国的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考虑的。

由于担心核打击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

从大局出发,美国最终选择了结束战争。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就是大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的指挥棒!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如下好处,全球战略部署方面,它重新驻军南朝鲜,它战略前沿推进到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

从意识形态对抗而言,它将视为洪水猛兽的共产主义远远地挡在了家门口外。

美国参战给东南亚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无疑是心理上的强支撑,它们更加依赖美国,而美国在这种依赖关系中乘势将自己的影响渗透进东南亚并获得各种利益.

[注释]:

[1].张弈法、于起棼.战后局部战争概览.[M].1945年9月-1987年12月.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2].崔丕.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M].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3].刘绪饴.杨生茂.战后美国史1945-1986.[M].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

[4].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

[5].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J].1997年10月

[6].毛泽东文选.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

[参考书目]:

解力夫.朝鲜战争实录.[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

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南开史学.[J].1988年第二期.

世界史.中国人民大学[J].1997年第二期.第七期.

玛格丽特·杜鲁门.哈里·杜鲁门.[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张弈法、于起棼.战后局部战争概览.[M].1945年9月-1987年12月.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

崔丕.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M].中华书局.2002年12月.

刘绪饴.杨生茂.战后美国史1945-1986.[M].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

迪安·艾奇逊.艾奇逊回忆录.[M].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

毛泽东文选.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81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