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9875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docx

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9冰川地貌解析

2022届高考地理(地形塑造)微点练

微点练6冰川地貌

一、单项选择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

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

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

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

A.中国B.巴西C.加拿大D.澳大利亚

2.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A.湖泊B.冰面河C.塌陷沉积D.冰下河道

3.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C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有大陆冰川,C正确;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AB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D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

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

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

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故答案选D项。

3.B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粘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故答案选B项。

山岳冰川的生长与消融与气候冷暖变化息息相关。

下图示意某山谷冰舌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4—6题。

4.冰舌末端为半环状的终碛堤。

关于终碛堤成因及其颗粒物组成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风化作用大小不均B.沉积作用大小均匀

C.搬运作用棱角圆滑D.堆积作用棱角分明

5..在任一条终碛堤的形成过程中,冰舌末端

A.向谷地下游推进B.向谷地上游退缩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6.推测该冰舌所在区域的气候经历了

A.持续性变暖B.持续性变冷C.间歇性变暖D.间歇性变冷

4.D图示显示冰川内部包含有大小不一的砾石,并且随冰川的缓慢移动到冰舌前短沉积下来,形成终碛堤。

冰川在搬运大小不一的砾石过程中,砾石受到的摩擦很小,因此沉积下来的砾石棱角分明,不会像流水堆积的鹅卵石一样棱角圆滑,选D。

5.C冰舌前端的前进和后退取决于冰雪积累和消融对比。

冰雪的积累超过消融体积时,冰川会向前移动,冰川不断生长。

当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平衡时,冰川体积保持不变,冰舌前端位置相对稳定,冰川携带的碎屑物就在冰舌前端沉积下形成终碛堤。

与生长过程相反,当积累量小于消融量时,冰川会向后移动,冰舌前端向后移动。

综上,故选C。

6.C山岳冰川的生长与消融与气候冷暖变化息息相关。

气候变冷时,冰川消融速度小于生长速度,冰川前移;气候变暖时,冰川消融速度大于生长速度,冰川后退;气候相对稳定时,冰川消融速度等于生长速度,易形成终碛堤。

结合示意图可知该谷地冰舌前端形成了三个终碛堤,说明该区域气候处于间歇性变暖状态。

故选C。

下图为冰川地貌素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

A.冰斗、U形谷、角峰B.U形谷、冰斗、角峰

C.冰斗、角峰、U形谷D.角峰、冰斗、U形谷

8.有关图中地貌的描述最贴切是()

A.③地貌属于分布在山岳冰川的沉积地貌B.②地貌主要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大陆冰川

C.①地貌是两侧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而成D.该地貌遗迹大量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

7.D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峭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圆椅状的洼地;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

读图可知,①②③所表示的地貌分别是角峰、冰斗和U形谷,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D③为U型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A错误;②为冰斗,应出现在山岳冰川,B错误;①为角峰,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C错误;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D正确。

故选D。

(2020浙江7月选考)我国某山脉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m。

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1图2

9.图2谷地的成因是(  )

A.构造断裂下陷B.流水侵蚀作用C.岩层挤压弯曲D.冰川侵蚀作用

9.D根据图2谷地的形状和材料“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海拔3500~3600m”可以判断该谷地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U”型谷,D项正确,C项错误。

图示没有断层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

乙地位于河流上游,若为流水侵蚀作用应形成“V”型谷,而图2中谷地为“U”型谷,B项错误。

故选D项。

读图,完成10~11题。

10.具有图示典型海岸景观的国家是(  )

A.挪威B.新西兰C.日本D.西班牙

11.该海岸典型景观的形成原因是(  )

A.海浪侵蚀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风力侵蚀

10.A 图示景观是峡湾海岸,夏季时南坡较暖,可判断是北半球,具有典型峡湾海岸的国家是挪威。

11.C 峡湾海岸是冰川侵蚀过的槽谷被海水淹没后而形成的陡峻海岸;港湾深入陆地,多岛屿和半岛,海岸线曲折。

横断山脉索郎山地区,在山间河谷发育了40多座冰川湖,大多呈线性排列,形似串珠,被称为串珠湖。

七湖是索郎山规模最大的一组串珠湖,周边冰碛物广布。

下图中左图为七湖串珠湖群景观图,右图为七湖串珠湖群剖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湖泊与串珠湖成因相同的是()

A.长白山天池归B.北美五大湖C.维多利亚湖D.江西鄱阳湖

13.串珠湖周边的冰碛物()

A.磨圆性差B.分选性好C.层理明显D.大小均一

14.与其他五个湖泊相比,一湖和三湖一年中除最冷月外,大部分时间不结冰,推测其原因是()

①湖泊面积较大②湖水流动性较好③盐度相对较高④有地下泉水补给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2.B由材料可知,横断山脉索郎山地区,在山间河谷发育了40多座冰川湖,大多呈线性排列,形似串珠,被称为串珠湖。

七湖是索郎山规模最大的一组串珠湖,周边冰碛物广布。

可推断串珠湖为冰川侵蚀形成,成因相同的是北美五大湖,B正确。

长白山天池为火口湖,维多利亚湖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江西鄱阳湖为流水侵蚀形成,ACD错误。

故选B。

13.A冰碛物为冰川堆积形成,无分选性,杂乱堆积,磨圆性差,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4.C由右图可知,一湖和三湖湖泊面积较大,水量多,不易降温;湖泊边缘地势落差大,水流快,湖水流动性好;地势较低,受地下泉水补给,水温较高。

①②④正确。

串珠湖属于外流湖,淡水湖,盐度不高,③错误。

故选C。

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

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

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形成的终碛堤特点相差较大。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山岳终碛堤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山岳终碛堤最可能位于()

A.高山冰川带B.高山针叶林带C.高山草原带D.高寒荒漠带

16.图中两道终碛堤显示()

A.气温升高,冰川扩张B.气温降低,冰川扩张

C.气温升高,冰川退缩D.气温降低,冰川退缩

17.与大陆冰川相比,山岳冰川的终碛堤()

A.比较低,长度小B.比较高,长度小C.比较低,长度大D.比较高,长度大

15.D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

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

根据题干可知山岳终碛堤应位于出山口处地势较为平缓地区,所以不可能位于高山雪线以上,因此不可能是高山冰川带,A错误;终碛堤地区全部是冰川堆积物,没有土壤发育,所以无法提供植物扎根立足的基础,BC排除,所以本题D高寒荒漠带可能性最大。

16.C终碛堤的形成要求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才能形成,此处有两处终碛堤,一处离出山口较远,一处离出山口较近,当冰川退缩时,冰川的末端就会倒退至一个平衡状态,终碛堤就会出现倒退至另一地区。

如果冰川扩张,最早形成的终碛堤会被扩张的冰川覆盖消失。

所以此处出现了两道终碛堤应该是气温升高,冰川退缩形成的,C选项正确。

17.B大陆冰川是面积最大、冰层厚度最大的一种大型冰川。

大陆冰川的分布和运动基本上不受下伏地形的影响,因此大陆冰川覆盖深厚广大,形成的终碛堤应该位置比较低,规模大长度较大;山岳冰川发育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区,沿山坡或槽谷呈线状向下游缓慢流动,所以其形成的终碛堤位置比较高,在出山口处地势变得平缓速度变慢冰川堆积体就开始沉积形成,长度较小,B选项正确。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在观察该图中的地貌时,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地貌为()

A.平原B.山地C.盆地D.丘陵

19.我们观察图中的次一级地貌,正确的是()

A.①—山坡B.②——河谷C.③——山峰D.④——山脊

18.B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地势起伏大,群山连绵,为山地。

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19.B读图可知,①为山脊,A错误;②为河谷,B正确;③为山坡,C错误;④为山峰,D错误。

故选B。

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数百米长的流线型小丘,是冰川前进过程中,底部砾泥物质翻越凸起的基岩后,冰川前进能力减弱,砾泥物质堆积而成,下图为“某地鼓丘平面示意图”,闭合曲线为等高线(单位:

米)。

读下图完成20~21题。

20.塑造图示地貌形态的冰川前进方向为(  )

A.正北B.正南C.西北D.东南

21.该地最可能位于(  )

A.东欧平原B.辽东丘陵C.东北平原D.中西伯利亚高原

20.D 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凸起的基岩上迎着冰川的一面底部砾泥物质被向上推起,坡度较陡;而越过凸起的基岩后,随着冰川运动速度减慢,砾泥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坡度较缓;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知,冰川由西北向东南方向运动。

D正确。

21.A东欧平原受欧洲北部山脉冰川的影响,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发育,A正确。

辽东丘陵、东北平原纬度相对较低,没有冰川地貌,B、C错。

中西伯利亚高原海拔较低,没有冰川地貌发育,D错。

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的分布。

据此完成22~23题。

22.终碛堆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磨圆度好D.棱角明显

23.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22.D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川堆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

23.D根据材料可知,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故冰水扇是冰川作用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

冰洞一般指全年都有冰的洞穴。

我国山西“万年冰洞”位于吕梁山北坡。

下图是吕梁山北坡某段地质剖面示意图、“万年冰洞”剖面示意图以及冰洞内冰挂景观图。

完成24~25题。

24.与欧洲峡湾地貌成因相似的是(  )

A.冰碛丘陵B.角峰C.冰川漂砾D.冰碛湖群

25.关于“万年冰洞”“冰挂”成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壳断裂抬升→冰川侵蚀→冰川消融→形成空洞

B.石灰岩裂隙发育→地表水渗漏→流水溶蚀→形成空洞

C.吕梁山北坡→常年受冬季风影响→气温低→形成冰挂

D.地表冷空气常年下沉入洞→洞中水汽冷凝→形成冰挂

24.B在高海拔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多冰川发育,并且地势落差大,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峡湾和角峰都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25.B“万年冰洞”发育在石灰岩地区,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洞穴,洞内的冰应该来自第四纪冰期,再加上洞的特殊结构,使这些冰得以保存。

阿克库勒湖地处阿尔泰山南麓,面积约8.5平方千米。

湖泊西岸为高约50m的垄堤,由大小混杂的岩块、砂和黏土组成,成分为岩浆岩和变质岩。

读阿克库勒湖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26—28题。

26.阿克库勒湖形成的原因可能为()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滑坡阻断河流D.冰川侵蚀集水

27.湖水补给主要来自()

A.雨水B.冰雪融水C.地下水D.季节性积雪融水

28.下列关于湖泊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湖水盐度较高B.湖泊冬季不封冻C.湖面季节变化小D.湖水更新速度快

26.D材料提示,湖泊西岸有高约50米的垄堤,组成垄堤的岩块大小混杂,应是冰川堆积所致,垄堤上游为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冰川退缩后,堤内集水形成湖泊。

故选D。

27.B阿克库勒湖地处阿尔泰山南麓,该湖泊来水有山地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雪融水,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故选B。

28.D河流沿线等高线凸向河流上游,据此可知湖泊西侧有河流流出,说明该湖泊为淡水湖,排除A;湖泊海拔高,纬度高,冬季有结冰现象,排除B;湖泊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受气温影响显著,湖面季节变化大,排除C;湖泊面积较小,湖水更新速度应该较快,故选D。

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有一种奇异的自然景观——“黏土塔”,几乎每一根“黏土塔”顶部都有一块巨石,部分“黏土塔”内部也有巨石。

读图,完成29~31题。

29.“黏土塔”景观中的巨石最可能来自(  )

A.冰川搬运、沉积形成的堆积物B.流水搬运、沉积形成的堆积物

C.风力搬运、沉积形成的堆积物D.当地岩石风化形成的堆积物

30.塑造“黏土塔”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作用

C.重力崩塌作用D.风力沉积作用

31.几乎每一根“黏土塔”顶部都存在巨石的原因可能是(  )

A.顶部巨石减小风力侵蚀B.巨石压固土体,增强抗侵蚀能力

C.顶部巨石使下方土体免受雨水冲刷D.先形成“黏土塔”,后覆盖巨石

29.A 由材料可知,“黏土塔”位于阿尔卑斯山区,该地区冰川活动频繁,故“黏土塔”中的巨石最可能来自冰川搬运、沉积形成的堆积物。

30.B 由材料可知,“黏土塔”位于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该地区降水较多,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黏土易被侵蚀,没有岩石覆盖的冰川堆积物被流水侵蚀掉,而有岩石覆盖的冰川堆积物抗侵蚀能力强,故形成了“黏土塔”。

31.C 巨石对减小风力侵蚀的作用弱,A错;在巨石的重力作用下,土体容易崩塌,B错;巨石阻挡了垂直下落的雨水,减少了雨水的冲刷作用,使其下方土体能够保留下来,C对;由上题可知,黏土和巨石由冰川搬运、沉积形成,“黏土塔”顶部和内部均有巨石,无法判定其先后顺序,D错。

冰川发育受气温、降水、海拔和地形的综合影响。

冰川进退塑造了冰斗、U形谷等侵蚀地貌和侧碛垄等堆积地貌。

侧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U形谷两侧堆积成的垄状地形。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末次冰期冰川地貌图,5条U形谷以山顶为中心向周围延伸。

据此完成32~33题。

32.图中①②③三组侧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①②D.③②①

33.该地区冰川堆积地貌南坡比北坡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坡降水多于北坡B.南坡气温高于北坡

C.南坡海拔高于北坡D.南坡坡度小于北坡

32.D 结合材料侧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U形谷两侧堆积成的垄状地形,图中①②③三组侧碛垄,所处的海拔由高到低,且都位于同一个沟谷的两侧,③堆积的海拔最低,且相对位置来看,位于U形谷的最外侧,形成的时间最早。

①位于最里面,覆盖在③②之上,说明形成时间最晚,②位于中间,据此进行分析,则沉积顺序依次为③②①,D正确。

33.D考查影响堆积地貌的因素,一般而言坡度和搬运能力影响堆积地貌的形成,根据图中等高线显示,该地区南部地区等高线稀疏,沟谷的坡度较缓,冰川的搬运作用较弱,沉积作用较强,因此堆积物较多,堆积地貌保存完整。

而北坡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冰川在移动过程中,搬运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使得冰川物质带到更远的地方,堆积地貌保存不够完整,据此分析,D正确。

冰砾阜是一种圆丘状或陇状的冰川地貌景观,下图中(a)图至(b)图示意其形成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冰砾阜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两次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堆积作用

35.从根本上决定陇状冰砾阜整体走向的是

A.山脉走向B.沟谷走向C.河流流向D.山坡坡向

34.D本题考查冰砾阜的形成过程,冰砾阜是一种圆丘状或陇状的冰川地貌景,由图a至图b,冰砾阜经历了两次堆积作用,前一次是冰面河堆积,后一次是冰川(融化后)堆积。

故选D。

35.B本题应把握住关键词“从根本上”,冰砾阜虽然与河流流向一致,但河流流向亦由沟谷走向决定。

据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6.读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图1

图2 甲半岛西海岸的峡湾地貌形成示意图

36.解析:

图1中甲半岛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根据图2分析,在冰期时,西侧由于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湖又称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以及古冰川谷、古冰斗内。

冰湖受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往往会发生溃决。

目前冰湖溃决已经成为青藏高原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

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420m,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现场调查发现,冰川已退至冰湖后缘220m处的断裂面,且发现该区间有冰川滑(擦)痕。

下图示意西藏局部地区冰湖溃决高发地带分布及热杰错溃决冰湖全貌。

(1)分析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冰湖较多的原因。

(2)指出此次热杰错冰湖发生溃决的原因。

(3)该地区冰湖溃决易引发泥石流,试说明其形成条件。

37.答案:

(1)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

(2)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入湖水量大。

冰湖水位高;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

(3)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

解析:

(1)题,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脉北段,降水较多,夏半年西南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为冰湖提供水分条件;冰川湖多分布于现代冰川的前缘、侧缘,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喜马拉雅山东段和横断山区北段山地海拔落差大,冰川运动频繁,冰川前缘易形成冰湖。

(2)题,“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因此湖堤是由冰碛物杂乱堆积而成,稳定性差;夏秋季冰川融化多,入湖水量大,冰湖水位高;“溃决前冰湖与冰川相连”,气温高,冰川前端失稳断裂,潜入湖区,冰湖满溢,导致冰湖发生溃决。

第(3)题,冰湖前端湖堤由冰碛物组成,冰川搬运了大量的碎屑冰碛物,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冰湖于1992年9~10月间发生溃决,冰湖溃决造成洪水下泄,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热杰错冰湖湖面海拔为5420m,地形落差大,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动力条件;该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地表植被缺乏,阻力小,因此易引发泥石流。

3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岳冰川又称为“高山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

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粗细不同、形状各异的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

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

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

(1)分析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2)与河流三角洲沉积物相比,说明冰碛垄堆积物可能具有的特征。

(3)在宽阔的冰川谷,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请说明原因。

38.答案:

(1)冰川体携带大量的碎屑物随冰川体向下滑动,随着海祓降低﹑气温升高,冰川体前端融化,所携带的碎屑物沉积,沉积物随着冰川的运动源源不断的在此累积,随着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影响,冰川退缩,碎屑物堆积体在冰川体前端显露出来,形成冰碛垄。

(2)堆积物颗粒较大;粗细混杂,无规律分布;碎屑多具棱角,磨圆度差。

(任答2点)

(3)夏季冰川体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流速快,大量的冰碛垄碎屑物随河流被带走,在和缓区域,流速减慢,碎屑物沉积,随着气温降低,沉积物出露出来,河道被分隔,汛期再来临时,原有的堆积物上又形成新的堆积或侵蚀,河流水道不断地分裂,合并,形成辫状水系。

(任答4点)

【解析】

(1)所谓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

其形成过程是:

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搬运至冰川末端,随着海拔降低,气温升高,以及全球变暖等原因,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沉积物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形,即冰碛垄。

(2)河流沉积物是河流携带物质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能量减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而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冰川沉积的物质具有以下特点:

皆由碎屑物组成;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经常是巨大的石块或细微的泥质物的混合物;碎屑物无定向排列,扁平或长条状石块可以呈直立状态;无成层现象;绝大部分棱角鲜明;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擦痕的长短不一,大的擦痕长数十厘米以上,小的擦线细似头发丝。

(3)辫状水系又称辫流,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汊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

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水构成,或出现在水流不稳定,含沙量大的山区与山前河流上。

辫状河道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

它们的形成可以从洪水期与枯水期两个不同的时间去描述。

洪水期时河流含沙量大,当洪水流出山口或河道宽阔处,地势变得平缓、河谷比较开阔,河流流速变缓,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或浅滩;枯水期时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或者在洪峰退后,浅滩出露形成若干沙岛及多股的忽分忽合河道。

洪水再次来时,在原有的河道中又会形成新的沙岛以及新的河道,所以辫状水系处河道多变。

39.巨厚的大陆冰川在流入海洋过程中可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后,海水侵入槽谷形成峡湾。

下图所示区域是北半球典型的峡湾分布区之一,其陆地部分在末次冰盛期被巨厚的冰川覆盖,目前仍分布有面积较大的现代冰川。

(1)说出图示区域现代冰川的分布特征。

(2)某科研团队计划到图示区域考察冰川地貌,需提前划定具体考察对象分布位置及准备相关物品(装备)。

据此完成下表所列要求内容。

冰川地貌

主要分布位置

考察物品(装备)

角峰

峡湾

39.答案:

(1)在沿海地区大致西北-东南向(沿海岸山脉)呈带状分布,但不连续;北部(纬度较高)地区面积较大,南部(纬度较低)地区面积较小。

(2)角峰主要分布位置:

高山顶部;峡湾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