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597032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

《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第六章 物理教学的艺术.docx

6第六章物理教学的艺术

第六章物理教学的艺术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

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①。

没有很好地掌握这种艺术,你上的物理课就呆板、生硬,味同嚼蜡,催人入眠;反过来,你若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②。

在物理教学艺术论中,我们主要研究物理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它所遵循的原理,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效果等问题。

 

①许国梁:

中学物理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②白炳汉、郭震:

中学物理教学论讲话,鹭江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第一节物理教学艺术的准则

 

教学艺术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作为教学论研究课题新开拓的教学的艺术,则是处在教学论、心理学和美学的边缘”①。

物理教学艺术活动是物理教学活动的一部分,物理教学艺术也是处于教学论、教育美学和教育心理学的边缘。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图6-1形象地表示出来。

从图6-1上可以看出,与一般性的物理教学活动相比,物理教学艺术活动具有教育美学的特征;与一般性的教学艺术活动相比,物理教学艺术活动又具有物理学科特色。

正是这些特征和特色,构建了物理教学艺术论。

 

一教学艺术的原理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它必然要遵循普遍的艺术原理。

教学艺术是美的体现,它所产生的魅力是美的震憾和美的愉悦,因而美学的原理应是艺术原理中的基本原理。

在众多的美学原理中,我们认为有三条原理是教学艺术应遵循的基本原理②,这就是:

1.情感转移原理

美在于能够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情感转移。

2.和谐奇异原理

美在于通过模仿和创造,既和谐又奇异,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给人以新的信息。

3.多样统一原理

美在于给人以整体形象、典型形象。

有变异又有结构,既多样且统一。

能产生艺术效果的教学一定是美的教学,美的教学一定体现了这三条基本原理。

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由知识所制约的活动系列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认知和情感两个系统共同参与,每个学生都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而是会以自己的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

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将教学信息的频率“调谐”于这一“固有频率”,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从图6-1也可看出教学艺术与学习心理的关系。

在教学认知活动中,只要教师找准学生心理的“固有频率”,做到“和谐奇异”和“多样统一”,就一定能实现“情感转移”,就一定能产生艺术的魅力。

二教学艺术的原则

从图6-1上可以看出,教学艺术与学科教学论、教育心理学也是紧密相连的,它不只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不仅应遵循艺术的原理,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还应遵循教学的原则。

所谓教学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客观的教学规律。

从系统科学的原理和美学原理出发,我们可以逻辑地推演出三条普遍的教与学的原则,这就是:

明确意义、增强兴趣;循序渐进、周期跃迁;掌握结构、培养能力①。

这三条原则也是教学艺术的原则。

1.明确意义,增强兴趣

明确意义,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产生教学艺术的前提。

作为物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所教学科的重大意义。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学科,今日物理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中心学科之一,许多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都与物理学有关。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还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基础知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学基础知识的过程。

正如《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

“普通中学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并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

物理课程对于完成这些任务有重要作用。

”①物理学的系统学习,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能力,更具有独特的作用。

匈牙利物理学家乔治·马克斯博士说:

“物理学的方法经过几个世纪的考验,已经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物理学的毕业生已被证明他们有广泛的兴趣,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不同领域现实的能力……也许在每个已问津的领域中都有自己的专家,他们比物理学家更在行,但在复杂的未知领域中,物理学家应被认做是最出色的人。

”②

从事着基础科学中带头学科之一的基础教学工作,担负着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和探索未知领域最出色的人的基础培养工作,物理教师理应为我们的职业感到骄傲和光荣。

只有充分明确这一点,才能有极大的兴趣投身于这一事业,才能产生使物理教学进入“艺术之境”的动力。

作为物理教师,除了应明确自身职业的重大意义之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明确所学的物理课程的重大意义。

这一过程不是呆板的泛泛而谈和苍白的说教,而应围绕着学生的生活、兴趣、志向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

比如可从“生活的需要”谈起,风扇、电视、冰箱、电话、影碟、电脑等我们身边的家用电器无不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也可从“科学的责任”切入,说明当代的一系列社会热点,如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外层空间的开发等问题,无不需要我们学好物理知识后,去参加探索解决;还可从“未来的发展”展开,描述“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对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描述生命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后的诱人前景等,而无论是信息科学还是生命科学的进步,无不有赖于物理学的发展。

当学生明确了“生活的需要”、“科学的责任”和“未来的发展”后,也就明确了物理学习的意义。

明确了物理学习的意义,才会对物理学习产生稳定、持久的兴趣。

明确意义是增强兴趣的前提,增强兴趣则是明确意义的结果。

从明确意义到增强兴趣,实际上是一个情感转移过程。

教师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学的情感通过教学转移给学生,学生则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明确意义、增强兴趣,教和学才不会“外在于人”,成为师生的沉重负担;而是“内在要求”,有着强大的动力。

2.逐步深化、周期跃迁

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是从接触大量的物理现象,感知到大量的物理事实开始的。

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建立起概念和发现规律,只是实现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要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还必须将得出的概念和规律应用于实际,在实际应用中使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到深化。

教学中对物理现象、过程的本质揭露得越深刻,就越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本质,而不致被非本质的东西所迷惑。

但是,揭露本质到怎样的深度,需要受到学生认知发展准备和学习阶段性的制约。

如“功”的概念,在初中,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就只能够揭露那些比较初级的本质,所以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知道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在高中,由于学生已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必要的数学知识,可以揭露比较深刻的本质,所以在高中不只明确提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还给出了功的一般计算公式,提出了正功、负功的概念。

既然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阶段性,知识的教学就应该逐步深化,而不能搞所谓的“一步到位”。

中学物理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往往并不是一次就能讲深入、讲透彻、讲全面的,教材的安排也往往是一个逐步深入的体系。

例如“加速度”的概念,就是先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中提出,初步建立“加速度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曲线运动的学习,运动定律的学习和振动的学习,逐步达到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认识深入、全面。

知识的教学是如此,物理观点、物理方法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也应如此,都应逐步深化。

逐步深化中产生量的积累,而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质的飞跃,这就是周期跃迁。

逐步深化是过程,周期跃迁是阶段,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逐步深化表现为教学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不断解决新问题,对应着和谐;周期跃迁则表现为问题解决和认知结构的发展,对应着奇异。

逐步深化、周期跃迁是和谐和奇异的矛盾统一,教学中把握这一原则,既注意教学的阶段性,又注意教学的发展性,将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掌握结构、培养能力

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物理学科内容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

事实、概念、规律、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实与事实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规律与规律之间、方法与方法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相互联系就形成结构。

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住学科结构,才能根据这一结构,理解和掌握每一知识板块(力、热、电、光和原子物理)的结构,进而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结构;才能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案设计一个好的结构,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条理分明、前后呼应。

物理教学形式作为一个系统,它是由课堂物理教学和课外物理教学等组成,这两个基本形式相互联系、形成结构。

课堂物理教学接班级对学生开展物理教学活动,它可以保证物理教学的系统化和提高教学效率;课外物理教学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个别辅导、现场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对学生传递物理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它突出了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有利于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掌握物理教学形式结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课外教学的补充和继续作用,才能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整体功能。

课堂物理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它由实验课、讲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讲评课等课型组成,这些课型相互联系形成结构。

一般说来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有不同的课堂环节,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有利于根据学生实际,灵活的变通,从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益。

作为教师,掌握学科内容结构,课堂形式结构和课型结构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和能力结构。

教师掌握了结构,才能将教学过程组织得丰富多彩而不单调乏味,才能将教学内容组织得简明统一而不杂乱无章;学生掌握了结构,才能使知识有序,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习更有效率。

而一定的知识与一定的能力相对应,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

掌握结构有利于掌握知识,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培养能力。

所以,掌握结构与培养能力是一致的,教学中把握“掌握结构、培养能力”这一原则,有利于知识与能力的高效率转化。

以上三原则是教学的一般原则,也是教学艺术活动的一般原则,原则一是基础,也是动力;原则二是关键,也是方法;原则三是重点,也是目标。

这三个原则紧密联系,既相互影响,又彼此独立,在指导教学艺术活动中缺一不可。

三物理教学艺术的准则

物理教学艺术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的高水平发挥,是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集中体现。

前面我们提出了物理教学应遵循的艺术原理和物理教学艺术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但是,从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怎样的教学可以称之为艺术性的教学呢?

或者说,物理教学艺术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呢?

我们认为,物理教学艺术至少应符合以下四条准则①:

1.科学性准则

物理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真理,并帮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这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只有反映“真”才有可能体现出“美”,这是美学的一条基本准则。

因此,科学性理所当然成为物理理论的首要美学准则,也成为物理教学艺术性的首要美学准则。

2.简明性准则

这是科学美的简单性特性在物理教学中的艺术性体现。

它要求教学目的明确、中心突出、步骤分明,传递信息清楚明确,讲述简明扼要。

《学记》写道: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缺乏简明性的教学,使得学生茫茫然,根本谈不上美,当然也就毫无艺术性可言。

3.整体性准则

教学系统中任一子系统的失调都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因而教学中必须确保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三者的协调运作,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分而不散,浑然一体。

通过各部分相互之间以及与整体之间真正的协调一致而体现出一种美感,这也是教学的一种艺术。

4.针对性准则

物理教学的一切方案、措施、方法都是为学生设计的,只有切合学生的实际,受他们的欢迎,才能产生最好的效果,也才有艺术作用可言。

而那种不分析自己的学生实际,盲目模仿和照搬的教学,是注定不可能产生艺术效果的。

针对性是从教学的合理性方面对教学艺术所提出的原则要求。

物理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一个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和谐统一过程。

上述四条物理教学艺术的准则,正是对这一基本特点的反映。

 

①董选骞等:

教学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查有梁:

大教育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0—296页。

①查有梁:

大教育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②郑军:

物理学家的未来与物理教育,物理教育研究,1992年第2期,第3页。

①聂成昌:

物理教学艺术浅议,物理教学探讨,1994年第9期,第11页。

第二节物理教学艺术的模式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①,而教学艺术则是将教学内容附于艺术载体之上,让学生在美的形式中,在审美享受中,顺利吸收“教”所要传达的各类“教学信息”的活动。

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

本节的研究,着力于物理教学艺术的特点,艺术魅力的产生因素和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物理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般的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三个特征,教学艺术则还具有情感交流、情知交融、情形相融的特点②。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教学艺术除了上述的一般性特点之外,还具备以下两个特点:

1.求真与立美的统一

物理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物质运动现象的科学。

物理学的概念、规律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联系,具有相对真理的性质。

物理教学则是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客观世界,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实际上是重新发现)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着重于向学生说明物理学的知识是真理,向学生证明物理学的知识是真理,然后要求学生掌握这些真理。

我们非常重视这一“求真”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进行的同时,我们往往忽视对教学活动自身美的因素的发掘和教学内容美的因素的发掘,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即忽视了“立美”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教与学的活动才少见活力,充满疲惫。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非常强调以艺术化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感觉,来促进教学过程的审美化。

他说:

“教学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

这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躁,或使学生发生厌恶的心情,它能使教员与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

”①物理学的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美的内容,它揭示了物质运动的合理性、有序性、规律性、和谐性等自然界的内在美,物理学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一个追求科学美的奋斗史。

所以,物理教学艺术活动应该是一个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自然应该体现出既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是一个“立美”的过程这样一个基本特点。

物理知识的“真”是“美”的基础,没有真就没有美。

因为美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它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虽然物理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之美”,但是如果教师不去努力将它发掘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将它艺术的展现出来,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欣赏的话,物理学仍只是一堆事实和公式的堆砌,物理学习也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或索然无味。

“改善教育的出路在于只有通过教师的立美活动,使客观性的知识本身由繁杂的原始状态变成闪烁人类智慧之光的智力形式或智能结构;使学习从通过被动的大量练习而求得某一结果的过程转变为运用这一结果作为形式去实现自身创造意志的自由的历程。

这样,所谓教师立美活动的任务,实际上是要使自己的教学为学生通过知识形式去发挥主体创造性铺设道路。

”①求真与立美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求真与立美统一的内涵,就是教学艺术围绕完成教学目的而展开,在知识的教学中融合美的发现、美的表演、美的意境,使学习在一种主动探究的愉悦心境中进行。

达到求真与立美统一的教学,就是进入了艺术之境。

2.形象与抽象的交织

黑格尔曾经说过:

“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

物理学就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严谨的表述、严密的体系、严格的推理验证,无不显示出这一点。

然而,物理学又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

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是物理学研究之源,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之本,可以说缺少形象的物理学将不成其为物理学。

教学中善于逻辑性地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是一种艺术。

如在初中“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开始时,教师将一块黑板擦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黑板擦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答:

“因为它受到推力的作用”;马上停止推动,黑板擦静止下来,又问学生:

“黑板擦为什么停止了运动?

”学生答:

“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的作用”;再问:

“空中飞行的子弹是否受到推力的作用?

它为什么能继续飞行呢?

”……这样通过逻辑推理,步步设疑,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无疑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同样,通过一个三棱镜,将一束太阳光分解成绚丽的七色,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中学生如痴如醉;通过一个静电起电机,使人体的头发由于静电斥力而竖起,显现出电力线的形状,使学生在惊叹中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这也是一种艺术。

物理学既是一门抽象的科学,也是一门形象的科学;物理教学艺术既有抽象性的体现,又有形象性的体现,这种形象与抽象的交织,也是物理教学艺术的特点之一。

1986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物理教育讨论会上,一位菲律宾的代表十分幽默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什么是物理学?

”尔后他的回答令人深思,“物理学就是难的,意味的和抽象的。

”①物理教学如果仅止于此,只限于展示出难的、意味的和抽象的物理,则物理教育的结果必定是可悲的。

如果我们同时展示出愉快的、生动的、形象的物理,则物理教育的结果必定是美妙的。

实际上,物理学本身的许多内容,就是抽象与形象的统一体。

如物理模型,就是从客观实体中抽象出的典型形象;物理图像就是用数学的“形”载着物理的“质”;而物理实验虽然过程、现象等是形象的,但得出结论或规律却常需要抽象思维。

这种形象与抽象交织的特点,既是物理学习的困难之处,又是物理学习的迷人之处。

物理教学既需要抽象,也需要形象。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物理教学的过程如同引导学生看一幅画。

一幅画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奥妙,近距离的观察可以了解每一部分的细节(对应于抽象思维),但只做近距离的观察,不做远距离的审视,就不可能了解这一幅画的结构。

而只有走到远处去观察整个画面,才能在宏观上把握着这幅画的结构与全貌(对应于形象思维)。

”②物理教学的艺术就在于:

能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地想象出来、展示出来或描绘出来,也能将直观的、形象的东西的本质抽象出来、揭示出来;既能带领学生近距离的观察,也能带领他们远距离的审视;在形象与抽象的交织中,充分表现出物理学的迷人之处。

形象与抽象交织,是物理学的独有特点,也是物理教学艺术的独有特点。

二物理教学艺术魅力产生的因素

魅力是一个可以意会而很难言传的概念。

有时它是一阵春风,送来缕缕花香使人陶醉;有时它又是一股清泉,传来滴滴甘露滋润心田;有时它是力量,使人振奋;有时它又是离情,惹人伤感。

使教学产生艺术魅力,这是教师竭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然而,产生教学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根据系统的观点,教学这一系统的构建要素是: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一部分的教学艺术活动,其构建要素也应该是这三个。

所以,教学艺术魅力的产生,也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这三个因素决定。

1.好的教材

没有好的剧本,戏剧艺术哪会有魅力呢?

没有好的教材,也同样难以产生教学艺术的魅力。

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一套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

这样的教材,一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散发出现代的气息和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二是符合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水平,具有可读性和激励性。

过去曾有不少人对我国中学物理课本“板着一张面孔进行说教”的状况,提出过许多尖锐的批评。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发展,中学物理教材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高中必、选修课本和供重点中学使用的课本的陆续推出,初中多种版本(如内地版、沿海版、人教版、通报版等)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推出,呈现出一派群芳争艳的可喜局面。

这些教材虽然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不小的进步。

特别是“九义”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意选择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注意介绍新科技、新成果的应用,注意突出观察和实验这一物理学研究的特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教学一般应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而教材则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物理教师在发挥教学艺术才华时要认真探寻教材自身的艺术因素,以此作为发挥的起点和基础。

2.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好的教材是产生教学艺术魅力的必要因素,但只有好的教材而无优秀的教师,也未必能产生出艺术的魅力。

产生教学艺术魅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

“仅仅依靠发出信息、识记、再现信息以及借助反馈联系检查信息等方法,不可能组织有效的教学过程。

学生不是收录和播放声音的机器,学生是具有复杂内心世界的完整的人。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并不是汇集使用各种方式和方法,而是有影响的γ射线,它能同时作用于学生的记忆、思维和情感,引起愉快、愤懑、痛苦、惊奇、同情等体验。

”①这种有影响的γ射线的产生,离不开教师在教学上的创造性劳动。

教师在教学上的创造性劳动主要体现在:

一是通过研究教材,分析资料,结合教师的相关知识,将所要传授的内容在心中变活,形成具有教师自身风格的新的思路和新的情感体验;二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艺术手段和技巧,将自己的思路和情感体验变成学生的思路和体验,深入学生心灵之中。

下面所述的一堂物理课的引入,就是一种成功的创造性教学的展示②。

(上课铃响,教师出示一幅画在吹塑纸上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画面上,见图6-2)

 

教师:

在这张吹塑纸上有一幅画:

花盆里有一株花枝。

但是,花枝上没有绿叶和红花,我用薄纸剪成花和叶子。

现在不用胶水或浆糊,看能不能把花和叶子贴上。

(教师手拿一片用绿纸剪成的叶子向画面上贴,叶子不能被吹塑纸吸附,飘落在地上)。

教师:

叶子没有贴上,现在用另外不同的物质——塑料布对这张吹塑纸摩擦。

(教师把吹塑纸用透明胶布贴在黑板上,拿塑料布在画面上摩擦几下,然后拿着绿叶和红花向画面上适当的位置靠近,花和叶子都被吸附在画上,如图6-3所示,学生露出惊奇的表情)。

 

评一幅半成品画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摩擦几下便贴上了轻小的花和叶子,使学生感到惊奇,启动了思维。

不到两分钟便使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这一独具匠心的引入,将无法观察的电荷和摩擦起电过程转化为可以观察的现象和结果,化抽象为形象;将给花枝贴花和叶作为实验的载体,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美感,寓美于求真之中。

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感强的特点,因而能很快抓住学生思维,产生较强的情感震憾,这就为接下来研究“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创造了良好的思维起点。

这一事例启示我们:

教材是相对统一的,而学生的个体差异则是无法避免的;教材是相对静止的,而学生的思维却是变化万端的。

只有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心灵之中,才能产生出艺术的魅力。

3.学生的艺术情趣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教师作为一个表演者,学生是他的第一欣赏者。

教师的表演能否产生艺术的魅力,除了依赖于教材、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和表演水平之外,还依赖于欣赏者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

这就好像面对一群原始部落时期的土著居民作一个有关现代伦理美、意识美的讲演,你很难期望他们能被这一讲演所触动,很难相信他们能对这一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和喝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