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审核版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核版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核版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滨江中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8届广东省清远市滨江中学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采菱》、《劳商》、《九辩》、《九歌》、《阳春》、《白雪》等。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辟,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
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汉书·地理志》及王逸《楚辞章句》等,都言及楚人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的风俗。
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
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一词,目前已知最早出自司马迁,用来泛指楚地的歌辞。
宋人黄伯思的观点认为,“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地文化色彩。
B.“楚辞”受屈原影响
极大,它不仅成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诗体的专称,而且因其作品而被称为“骚”、“骚体”、“赋”等。
C.继《诗经》之后,《楚辞》是我国古代另一部影响深远的诗歌总集,其内容不仅包括屈、宋等人的作品,还包括后人的模仿之作。
D.楚辞与汉赋是有区别的,虽然汉代人把楚辞称为“赋”,但为了区别这两种文体,现代人已经不大将“楚辞”称为“屈赋”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诗句的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B.楚辞的诵读不同于歌唱,也不像散文的读法,而是“不歌而诵”,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吟唱”。
C.与整齐四言体的中原歌谣不同,楚辞属于每句长短不一的杂言体,这是其体式上的显著特征。
D.楚辞的篇幅较长,虽然已经不适宜歌唱,但是文辞繁丽,富有内涵,能够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楚地发达的音乐与歌谣的影响,二是楚地盛行的巫教的渗透。
B.楚辞,特别是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一些长篇巨制,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歌谣的突破。
C.楚国君臣百姓崇信巫术,以歌乐鼓舞祭祀诸神,这种文化氛围使屈原作品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
D.与楚辞相比,同时期的中原歌谣很少
运用神话材料,缺乏浓厚的神话色彩,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我的文学生涯
陈忠实
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一位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
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
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
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使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随着阔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
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来见、闻所未闻的画卷……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
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忽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
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
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
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而我面对的现实是:
高考落第。
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
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
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
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
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
结果呢,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
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
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
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
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特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相关链接】
①昨日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陈忠实说,路遥小自己7岁。
1988年,路遥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茅盾文学奖。
陈忠实说:
“我开始对这个比我年轻好几岁的作家刮目相看。
当他的作品获得文学最高奖项时,我再也坐不住了。
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无形压力。
我下定决心要奋斗,要超越,于是才有了这部富有乡土气息的《白鹿原》。
”(摘自“中国新闻网”)
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
陈忠实说:
“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注】《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品,1997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传主的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农民,所以传主认为父亲对他进行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品质的教育是不具有权威力量的。
B.传主从来不曾存有文学创作会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通过阅读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更坚定了这样的观念,也坚定了静下心来、扎实基础的决心。
C.传主认为,选择文学创作就是选择冒险,因为走这条路的人很少,同时还要承受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折磨和打击。
D.与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刘绍棠相比,传主认为自己无疑属于非天才类型。
每一次接到退稿信他都会感到矛盾与痛苦,他为自己不是一个天才而悲哀。
5.传主自叙中重点回忆了初中时阅读赵树理作品的经历。
赵树理的作品对传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简要分析。
(4分)
6.传主从一个高考落第回乡的农民,成长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2)阅读下边一篇小说,完成7~9题。
三代
唐勇
能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运气,还要财力。
对于女儿的眼光,当老总的父亲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值,这样的地段这样的别墅,三百万元买来放着都会赚钱。
”“关键是那一个一百二十平米的私家花园,赠送版,想一想不美都不行。
”女儿刘
诗涵高兴起来咯咯咯地笑出声。
“也不能空着,像得种点花草什么的。
”妻子想了想又说:
“小的水池、假山、葡萄架、亭子之类装饰一下吧!
”
“爸妈,现在全世界都崇尚绿色、环保、低碳理念。
我提议在咱花园里多种些树吧!
像桃、李、杏、梅、樱桃、枇杷啥的,可以看花开,还可以吃无污染的水果。
负氧离子也多,亲,健康有宜。
”读大二的诗涵接着说。
几天后,花园里便神奇地出现了几十棵树,像片小树林。
有三棵樱桃树、两树葡萄、两棵杏树、两棵李子树、两株梨子树、三棵苹果树、两棵枇杷;一株柳树两株黄桷兰、一棵白玉兰、还有一株罗汉松一株丁香,两株红枫一棵槐树和一株银杏树一棵梧桐树。
树大的如啤酒瓶粗,三、四米高;细的如撑衣棍只有一米多高。
共二十七棵树。
别墅三层楼装修好后三个月刘总全家搬了过来,正是春三月,花园里的果树也开花了,红的粉的白的,仿如云霞,花香四溢。
附近的业主和前来聚会的朋友都赞不绝口,只有刘总从乡下来的老爹,似乎不大高兴,有时在花园里闷闷抽一阵旱烟,叹口气说:
“可惜呀!
”
没多久,刘总老爹回乡下去了,说在大城市住不惯。
进个屋还要脱鞋穿鞋啥的,在乡下还有几块田地他侍弄,就当锻炼身体。
在这里,他除了和孙女一起给树松松土、浇浇水就没啥事儿,他歇不惯就走了。
临走时他对诗涵说:
“这树再长大些该挪窝了,不然可就可惜了。
”诗涵笑着说:
“爷爷,那叫移栽;行,我搬几株上快递公司给您寄过去,给您和奶奶解闷行不。
”刘老爹摇摇头又叹了口气,在乡下,他曾在一大片荒山上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