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592683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docx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科技教学设计

1.热水变凉的实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使学生了解热水在自然状态下有热变凉,温度下降的规律。

  

3、能用数据记录热水的变化。

  

教学准备:

热水1杯 ,水温计1支,计时器1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热水,也经常跟它接触。

那么,我们知道倒一杯热水或沏一杯热茶,过不了多久,水慢慢变凉了。

那么,你们知不知道热水在自然状态下有热变凉,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还是先慢后快?

还是均匀下降?

  我们今天就动手做一下这个实验。

(热水变凉的实验)    

二、动手做。

   

1.几个同学合作,先分好工:

谁测量水温?

谁计时?

谁做记录?

  

2.测量水温,要确定每次间隔的时间。

 

  3.把每次测量数据填入表中。

                   

热水温度变化测量统计表        

测量间隔时间(分钟)

次数

温度℃

    

4.把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

  完成第三页统计图  

三、想一想。

   

热水在自然状态下由热变凉,温度下降的规律是怎样的?

  

四、试一试。

   

给一杯冷水加热,水温会不断上升直至100℃。

水温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按照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2.冷水和热水

活动目标:

 

1、能用手指感觉冷和热。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3、能体会到凭手指感觉无法知道冷热的准确程度。

  

重点、难点:

测量水温的变化。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同学们我今天有一件事让我很烦恼,你们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今天中午我有一个邻居带着孩子到我家去了,我看到有孩子来了,于是就急忙拿出了冰激凌和雪糕让孩子吃,孩子还没说什么,大人很不高兴,有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为什么大从不高兴了?

(因为现在的天气本来就很冷了,再吃这些东西,就更冷了。

)那么有谁能说说在什么时候请同学们吃这些东西,大人和孩子都会很高兴呢?

对了,当然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一学怎样科学地描述冷与热。

(板书课题:

冷水和热水)   

二、我看今天来的同学们都很讲卫生,你们每天早上用什么洗脸呀?

用冷水还是用热水?

你所说的热水是刚刚烧开的水吗?

你的洗脸水是自己准备的吗?

你是怎么准备洗脸水的呢?

(先放上冷水,后一点一点的添加热水,直到手的感觉合适为止。

)刚才有同学说到:

手的感觉,手指的感觉一定是准确的吗?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

选择:

1手的感觉是准确的。

2手的感觉不是准确的。

   

三、我们现在以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我们所选择的观点:

  

(一)实验材料:

冷水一杯、热水一杯(温度不至于烫手)、温水一杯。

  

(二)实验过程:

将自己的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说出自己的的感觉(左凉右热)。

一分钟后,将两个手指同时放入温水中,并说出两个手指的感觉(左热右凉)。

 

(三)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感受。

并试着解释为什么同一杯水左右手的感觉不一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愿意细心观察物体的冷热程度。

   

2、能按要求组装实验模型,控制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观测记录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

    

教学过程:

 

一、我们所说的冷和热不是绝对的,只是相互比较的结果,当只有一杯水时我们不能确定它是热的还是冷的,当有两杯水时,我们才能说这杯比那杯热, 哪杯比这杯冷。

我们的左手感觉到热也只是说现在的水比原来的热;右手的感觉则是比原来的冷。

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指不能准确地感觉到水的冷热程度。

  

(一)要想准确掌握水的冷热程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就像我们要知道一条线段的长度要用尺子一样,那么水的冷热程度用什么来表示呢?

是温度。

测量水的冷热程度的工具是什么呢?

其实同学们一定都用过——温度计。

       

(二)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有关温度的知识、温度计的种类以及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

   

(三)你还见过那些温度计,你知道他们是怎样使用的吗?

如果你不 知道他们怎样使用的话,你可能先通过你自己的渠道弄清它的使用方法(如上网查资料,向家长请教等)但要注意不正确的使用方法会损坏温度计的。

        

(四)介绍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两个容器中的水温会有什么变化?

    

(二)猜想和预测小组讨论猜想。

你想用试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布置实验:

   

1、教师讲解实验仪器的组装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热水和冷水的量和初始温度。

   

2、学生分组组装实验仪器教师提示注意安全。

  

、 引导学生观察水温的的变化。

(每分钟记录一次) 

(三)整理信息:

   

1、教师讲解并演示绘制曲线图的方法。

  

2、学生根据记录绘制曲线图。

   

3、根据曲线图描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结果怎样。

  

(四)小组讨论:

热在热水和冷水是怎样传递的?

  

(五)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班内交流实验的结果。

3.神秘的直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摩擦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力。

  

教学准备:

米尺一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用直尺也可以玩有趣的游戏,想来试试吗?

(板书:

神秘的直尺)  

二、新课。

   

1、我们知道把一根米尺横放在手指上,如果两边长短不一,米尺肯定会掉下来。

如果用两只手的手指托住米尺,两端放得不一样长,米尺会掉下来吗?

      

生:

会掉下来,他两边不平衡„„    

生:

不会掉下来,两只手把两边托住了,两边有手支撑,所以不会掉下来„„  师大家有不同的意见,那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结果怎样„„ 2、实验一:

   

(1)把两手的食指平伸出来,把米尺横放在两个手指的上面,使尺子在一个手指的一端伸出来长一些,另外一个手指的一端伸出短一些。

   

(2)如果两只手同时用力向中间靠拢,尺子会掉下来吗?

会向哪头掉?

     (动手实验)   

3、总结。

   

无论你两只手如何用力,尺子总是悬在你两个手指上,尽管两个手指已经靠在一起了,迟子昂仍然不会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直尺的秘密。

  

2、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尺、绳子、小榔头一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一根短尺伸出桌边,如果伸出太长,尺子也会掉下来。

如果在短尺的前端悬挂一个重物,再把尺子伸出桌边,尺子又会不会掉下来呢?

  

生:

会,就把短尺伸出桌边都会掉啊„„  

生:

不会,尺子本身很轻,但它挂了一个重物变重了,就没那么容易掉„„ 师:

好,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我们还是让实验说话吧„„ 二、动手做。

   

1.首先,把短尺伸出桌边,在慢慢把尺子向外伸,直至伸到尺子将要往下掉但未掉下来时为止。

在尺子伸出桌边的位置上用笔做上记号。

(两人一组)    

2.然后,用绳子系一个套,把小榔头的柄套在尺子的前端,然后小心地把挂有榔头的尺子按原来位置放在桌边。

  (先猜猜,松开手,尺子会不会掉?

然后轻轻松开手试试。

)  

三、总结。

      

尺子平放时,尺子的重心在中间,当尺子伸出桌边刚好到重心点时,尺子不会掉„„

4.奇妙的平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衡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两把同样大小的餐叉、一块橡皮泥球、一根牙签、一个啤酒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一课中,米尺在两手指滑动的情况下不掉下来,是因为米尺在手指上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同学们见过吗?

比如跷跷板„„今天,我们来做个奇妙的平衡实验——一根细细的牙签能使两把餐叉悬空。

2、新授。

实验一

1、将橡皮泥搓成乒乓球大小,将餐叉均匀地斜插在橡皮泥球的两边,使餐叉成对称形状。

2、用手指尖顶住橡皮泥球的中心,将橡皮泥球顶起来,调整两边餐叉的角度,使它能立在手指上。

3、把牙签竖直插入橡皮泥球底部刚才手指尖顶着的位置,这个平衡装置就做成了。

4、把平衡装置竖立在啤酒瓶盖上,松开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会惊奇的发现,橡皮泥球和餐叉稳稳的立在了瓶子上。

三、总结。

通常在某物体的重心处支撑或吊起该物体,就能使该物体达到平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衡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两把同样大小的餐叉、一块橡皮泥球、一根牙签、 一个茶杯(稍重一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平衡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同学们见过吗?

比如跷跷板„„今天,我们继续来做奇妙的平衡实验——一根细细的牙签能使两把餐叉悬空。

   

二、新授。

  实验二   

1、将橡皮泥搓成乒乓球大小,将餐叉均匀地斜插在橡皮泥球的两边,使餐叉成对称形状。

   

2、用手指尖顶住橡皮泥球的中心,将橡皮泥球顶起来,调整两边餐叉的角度,使它能立在手指上。

   

3、把牙签竖直插入橡皮泥球底部刚才手指尖顶着的位置,这个平衡装置就做成了。

   

4、找一个重一点的茶杯,把牙签的另一端放在茶杯的杯口上,前后调整牙签的位置,松开手。

  

接下来你又会惊奇的发现,橡皮泥球和餐叉居然能稳稳地横卧在杯口上。

  

三、总结。

   

重心是想象中的一个点。

一个物体的重心有的在物体上,有的在物体外。

当牙签横着时,茶杯口的支撑点与平衡装置的重心相吻合,所以它们就能稳稳地横卧在茶杯杯口边。

5.单向水阀门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单向阀门的作用。

空气压力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水被堵在瓶子里流不出来。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禽畜的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饮料瓶或矿泉水瓶1个,纱布1块,线1根,烧杯或水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日常的用具、机械中,很多地方用到单向阀门。

单向阀门是指只允许气体或液体朝一个方向流动的阀门。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奇特的单向水阀门。

  

2、新授。

   

(1)实验步骤。

   

1、把纱布紧蒙在饮料瓶口上,用线把纱布扎牢。

   

2、用烧杯往饮料瓶里灌水。

你会看到,水渗过纱布流进瓶子里。

继续灌水, 直至把瓶子灌满。

   

3、把装满水的饮料瓶倒过来。

   

奇迹发生了!

瓶子里的水居然被纱布“挡”住了,一点也流不出来。

  

(2)讨论。

   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

  

(3)总结。

把装满水的饮料瓶倒过来,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被纱布“挡”住了,一点也流不出来?

其中的奥妙不在纱布上,而是在空气和水。

在空气压力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共同作用下,水被堵在瓶子里流不出来了。

 

三、思考。

       

日常用具和机械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单向阀门,这些单向阀们起什么作用?

6.报信信箱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报信信箱的制作原理。

  

教学准备:

装皮鞋的纸盒1个、乒乓球1个、冰棒棍1个、方形磁铁2块、卡纸、牛皮纸、彩色水笔、铁丝、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信箱里面有没有信呀?

没打开信箱我们是不知道的,因为普遍信箱都不能显示箱内情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试试设计一个能显示箱内情况的特殊信箱吧!

    

二、动手做(图如书17页)  

1、做信箱。

将装皮鞋的纸盒去掉盖,把底盒当信箱的正面。

开一个“投信口”,门朝里开,虚线处黏一长方形牛皮纸,作合页,方便向内投递信件。

在投信口下方开一个“去信口”,门朝外开,也粘上牛皮纸合页。

门上用一小段铁丝做个门扣,便于开启信箱门。

再在信箱顶上开一个直径1厘米的圆孔,用来放显示标志——报信小孩。

   

2、做报信小孩。

用卡纸做一个双面小孩,涂色并剪下,在两面分别写上“有信”和“谢谢”字样,作为报信小孩。

然后在乒乓球上下相对的位置各挖一条槽,插入一根冰棒棍,把报信小孩黏在乒乓球上,使冰棒棍的另一端从信箱顶部的圆孔插入。

让乒乓球留在箱外。

在冰棒棍下端黏上一块方形磁铁。

   

3、组装。

在投信口门的背面也黏上一块方形磁铁,磁极与冰棒棍下磁铁的磁极相同。

再把皮鞋盒盖合上,用胶水粘住,就完成了。

   

三、试试。

当推开投信口小门,往里面投信时会出现什么呢?

  

四、想一想。

报信信箱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利用杠杆原理、重力翻板等,你能做出其他形式的报信信箱吗

7.翻浆船模

教学目标:

   

1、了解翻浆船模实验原理。

  

2、动手制作翻浆船模。

  

3、培样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翻浆船模实验原理。

    

教学准备:

完好空牛奶盒、小刀、筷子、橡皮筋、胶带、剪刀、木塞、铁丝、可乐瓶、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备活动:

做个小水轮。

   

今天我们就做一做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神奇。

     

二、动手做。

    制作翻浆船模   

1、把空牛奶盒做成船体。

    

2、把船体翻转过来,在盒底两侧绑上筷子。

    

3、把桨做好并装好。

猜猜看:

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你能说这是什么原因吗?

 

三、试一试。

   

把桨多绕几圈,把船放在水中,松开手,随着桨的翻滚,船立即向前行驶。

    

四、总结。

   书21页 (想一想)

8.萝卜“马德堡半球”

教学目标:

   

1、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理。

  

2、动手制作萝卜“马德堡半球”。

  

3、培样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理。

    

教学准备:

完好结实小萝卜1个、小刀1把、小碟子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今天我们就用萝卜来做一做这个实验,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神奇。

     

二、动手做。

    

制作萝卜“马德堡半球”   

1、采用横切的方法,把萝卜切成两截。

    

2、用刀尖把带有长根的那半个萝卜掏空一截,注意不能破皮。

    3、把掏空了半截的萝卜紧紧地压在小碟子的中心,然后把它提起来。

猜猜看:

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你能说这是什么原因吗?

 

三、试一试。

   

用这种方法,哪位同学能够用小萝卜提起更多的东西?

想想:

我们还可以用哪些东西来做类似的实验?

    

四、总结。

   书24页 (知道吗)

9.橡皮筋动力塞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

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很多同学都喜欢车,你们看银屏上的这些车,你们知道这些车他们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

老师这里也有一辆车,有哪些办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呢?

是啊,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有很多种,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

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初步探究:

    

1、教师手举小车:

我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这一端就是小车的头─前,然后把橡皮筋的另一端绕在后面的卷筋片上,再转动后面的车轮,小车就能运动起来。

   

2、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使小车朝前开,再想出办法让小车往后退。

请各小组尝试。

同时仔细观察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缠绕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3、师:

哪位同学能说说看你们小组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行、往后退的?

  

4、橡皮筋往后绕,小车朝前开,谁能使小车往前开得更远一些呢?

  

三、深入研究:

    

1、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板书:

距离   圈数)   

2、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圈数有关吗?

(板书:

)怎样来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少  多,教师提议还可以加个圈数中等的)  

3、假如让你选会分别选几圈呢,为什么?

   

4、我们在数圈数的时候怎样才是转了一圈?

(教师演示)  

5、实验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6、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小要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实验要求:

  ①、要看准终点,用皮尺量出距离并及时填好记录单。

  ②、边实验边思考:

橡皮筋缠绕多圈或少圈,产生的力一样吗?

 

7、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

 

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

小车行驶的距离

(单位:

厘米)

平均距离

(单位:

厘米)

我们的发现

1

2

3

8、先做圈数少的,再做圈数中等和多的,为了实验数据更科学,同一圈数要求实验小组进行多次实验,然后计算取出平均值。

下面请各组组长带好你们小组的小车、记录单、皮尺按顺序到老师指定的地方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9、学生汇报:

  

①通过实验,你们组有什么发现?

   

②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的确与橡皮筋缠绕圈数有关,圈数不同小车行驶的距离就不同。

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近。

这是为什么呢?

   

③橡皮筋缠绕多圈和缠绕少圈产生的力一样吗?

  

四、认识弹力:

   

1、教师:

为什么橡皮筋缠绕起来,小车就前进了呢?

(这是因为橡皮筋缠绕起来以后长度变长了。

)可是为什么小车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停下来了呢?

      

2、出示弹弓,加深认识弹力。

      

3、看录像,进一步认识弹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